她,明明是个女生,却爱留短发,斜刘海到眉毛那儿。两条浓密的眉毛像柳叶一样,双眼皮下是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鼻梁不是很挺,一张像樱桃似的嘴,笑起来,微微泛红的脸颊上便出现了两个浅浅的酒窝。这个人就是我的学霸同桌——黄静芝。
别看黄静芝平时都是嬉皮笑脸的,看起来像个不专心学习,爱玩的人,实际上她是个学霸,成绩好,字漂亮,作业的完成率,准确率都很高,爱画画,体育也非常的好!
记得有一次,我和黄静芝在一起写家庭作业,数学有一道题我想了很久,一页草稿纸都被我用完了也没有想起来,四周被擦得干干净净的白色瓷砖映出了我的窘相,突如其来的雨更是打断了我最后一点思路。最后我不得已去请教了黄静芝,她思考了一会儿,在稿纸上列了几道算式,随后她便解开了这道题目,为我讲解了思路。
在学校的美术课上,老师给出的题目比较难,我画一笔擦一笔,弄了大半天纸都快破了,在看看身旁黄静芝,一开始瞄了几眼老师的参考图后便一直盯着自己的画纸,专心画自己的,一条线一口气到底,手丝毫不抖,像用尺子画的一样,只见她这儿一笔,那儿一笔,一会儿,一副完美符合题目的画就诞生了!
黄静芝的成绩虽好,但她一点也不骄傲,对人很好,从不乱发脾气,乱打人,还非常细心,乐于助人。
还有一次,是在数学考试的时候,我写着写着,突然笔没油了。“糟了!这会儿不能走出座位借,而且这个时候借跟作弊一样,这下全完了”我想着。突然,一只满笔油的信笔丢了过来,“快写吧”我听见黄静芝轻声说,于是我就飞快的写了起来。考完试,我问她是怎么知道我笔没油了,她说我听见你在那儿念什么“完了完了,没油了”,我就大发慈悲借你一支呗,‘谢啦。’
这个乐观向上,乐于助人的人就是我的好朋友兼我的学霸同桌——黄静芝。
我的同桌是个学霸,他的名字在学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蒋济帆。
别看他个子不高,脑袋却长得特别大,就像一个微型图书馆,这就是传说中的聪明人的.脑袋吧。他头发根根直竖着,眉毛有时向上翘,有时呈川字形,俨然是一副老师的模样。他的眼睛圆圆大大的,似乎就是为了看题目而长,那黑色的眼球,闪烁着渴望智慧的光芒。
他知识渊博,口中说出来的,不管是题目还是道理,都头头是道,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每当考试时,很多同学紧张得直冒冷汗,而蒋济帆却开心地叫着:耶,宝宝最喜欢考试了。这就是学霸的心态呀!每次考试,不管语文、数学,还是英语、科学,他常常拿第一。在奥数上,更是无人能敌希望杯、华杯、中环杯各种数学竞赛,一等奖的名单上总有他的名字。更令人惊呆的是,读六年级的他考的竟然是初一的杯赛,真是让我们望而生畏。
一个学霸的炼成,离不开勤奋的学习。学校里的作业他能很快做完,然后就拿出自己的奥数本开始做。有一天,我看到他一如既往地拿出了奥数本。大约做了两三题之后,似乎遇到了难题,忽然停下笔来。他死死地盯着题目看了好一会儿,突然灵机一动,抓起旁边的草稿纸就算了起来。终于做对了!他长舒一口气,开始做下一题。
蒋济帆还特别爱钻研。有一次数学课上,老师和同学们在讨论包装茶叶的题目,在一个固定体积的纸箱里,最多可以装几盒茶叶?有的同学认为是五盒,有的同学认为是六盒。上课时大家都在讨论,一到下课就停了,只在那边玩,看书,或做作业。只有蒋济帆拿出数学学具袋中的小正方体,模拟茶叶盒,开始研究这道题。经过无数次拼装,他终于得出最后的结论是七盒!大家都觉得这个结果有些不可思议,纷纷跑到他桌前去看。他高高兴兴地为我们展示他的拼法和其中的奥秘,使所有人都明白了这道题。
这就是我的学霸同桌。他令我们班的男生们羡慕嫉妒恨;让我们班的女生们敬仰佩服!好一个传奇人物,好一个学霸蒋济帆!
女儿步入初中阶段后,有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甚至有所滑落,在我焦虑不安时,好友向我推荐了《学习之道》这本书,该书作者芭芭拉·奥克利从小学到高中,数理化成绩一路垫底,然而一旦步入职场,不得不学习自己头疼的数学知识,却反而悟到学习的精髓,并最终学成工程学博士,《学习之道》这本书给全世界的读者带来了很多启发,我就是其中之一。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革命时代,学习成为孩子们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不想将来被淘汰,他们就一定要运用知识革命获得更好的成长及更大的进步。因此,他们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显而易见是比较大的。所以,我觉得要激发孩子们的个人价值,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真正拥有学习力!
阅读本书,我越发深刻意识到,孩子身上的毛病,有时候在家长身上一样存在,养育孩子,也是我们重新塑造自己的过程。书中有被作者称为小恶魔的各种学习的坏习惯比如拖延症,我自己就一直难以克服,而书中,作者提出了克服拖延症的不少小技巧,因此,在陪女儿一次次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中,我也在我自己的领域里一次次地实践,我们一同成长。
阅读本书,我和女儿学习到了面对失败的正确做法。学校的某次期末考,女儿输给了一个她不曾输过的闺蜜,有点儿受挫,我们就一起分析各科卷子,觉得除了数学和地理不太理想,其他科目都已经发挥出最好水平了,而且她的备考过程也很努力,值得肯定,于是我们一致认同,把错误点弄通透,然后投入新一轮的PK!我自己的工作也是碰到了一点瓶颈,某个指标因为上级单位修改了评价标准而大幅滑落,我没有气馁,抓紧对新的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并提出几项解决措施,逐条攻克,最终获得了提升。
阅读本书,我和女儿学习到了渐进理论,面对学习,不轻易下断言,不仅仅关注某次的结果,就会多一些从容、毅力和坚持。我明白了应该更多观察和肯定女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慎用评判性语言,多鼓励她,多找机会和她一起学习,增进了解,沟通也越来越顺畅。我自己的改变之一就是愿意把书中内容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观察自己每一天的状态,并在每晚睡前问自己:今天我努力了吗?
阅读本书,我和女儿学习到了怎么承担学习的责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对女儿来说,她数学基础较差,相对其他科目,她更不喜欢数学,碰到不会的题目就退缩,于是我们一起对考试中的错题进行分析,并多做同类型的题目,确保下次考试不犯同样的错误,一次又一次,女儿的数学成绩慢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也就上来了。而我自己以前很懒散,总是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退而远之。最近因为提高了自我要求,我克服了这个弱点,勇敢承担责任,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总而言之,我和女儿都从《学习之道》这本书中受益匪浅,懂得了只有我们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时,学习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让我以爱之名,陪你一同成长!
今年再一次拜读乔希维茨金的《学习之道》,到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之前两次的学习此书,把重点和关注放在书中介绍的学习原理和技巧上表层上,更多是想用这些原理进行实践,更好的自我学习和帮助孩子改善和解决问题。
通过两年的学习和实践,运用书中的原理,虽然有一些收获,但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改善,就像书中所说,只有当我们的技能超越熟练阶段而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的时候,学习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这句是对本书英文标题“The Art Of Learning”最好的诠释。
本次读书发现作者从国际象棋和太极的学习领悟中向我们提出的原理的很多细节自己之前没有领悟到,而且作者提出的基础原理和理论自己没有更深入,更多的思考。
1、书中为什么要在一、二章,(三个无心之举,转败为胜)放在前章?
这两章向我们介绍是教育层面的问题,关于家长和师者在对待孩子教育上的理念,在我看来,在对待孩子教育方面,这两章真的是重中之重,没有把这两章学透,悟透,其他后面介绍的学习之道根本不能被很好的实践和应用。
对待孩子的学习,父母能否正确心态来对待,是看到孩子内心纯粹的热爱,还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是功利的,硬性的威逼利诱的要求孩子学习,还是要保证孩子的热爱,没有抵触情绪,慢慢的爱上学习。父母能否在孩子学习道路上真正找到专业的老师,激发和引导孩子的的内驱力,慢慢的习得到学得。能否意识到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父母的教育方式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成长环境,决定了孩子的一生的成就。纵有多么好的学习之道,家长是否是真正的学习者,是真正的帮助孩子的人,还是孩子学习成长道路上的第一颗炸弹呢?
2、培养渐进理论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
在培养渐进理论,保持成长型思维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要培养一个健康的心态,面对成功和失败能正确对待,能关注在学习的事物的本身,不怕犯错,能接受失败,而不去考虑外在的别人眼光,看法,成绩,名次等等其他因素,做到心无旁骛。对于父母和师者在大环境下,能够顶住压力,遵循内心,守住初心,真的很难,需要不时的提醒,否则就会败下阵来。
3、如何让心理接上接受走出舒适区,爱上学习?
走出舒适区,爱上学习所指的就是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但不一定是做更难的事情,而且要尝试做不同的事,或者同一件事转换用不同的方法去完成。想要爱上学习,除了坚持,保持专注,不怕犯错,要想爱上学习之前是否让自己找到一个或几个想要的动机,去想做这件事。能否制定一个目标计划,并能通过反馈,看到自己的一点点进步而信心大增,慢慢爱上学习呢。对于走出舒适区的点是否是在自己舒适区之外离得不太远,让挑战蹦起来就能得到的目标呢。
4、如何在心理上准备去改变本能反应?
面对变动,缺点,问题要在心理上首先要接纳他,不要排斥,接受他的存在,去观察他,发现他,记录他,发现自己的心理反应和思考过程。就像面对孩子有时候大喊大叫问题,当自己本能的控制不住时,了解自己,观察自己,不去评判和指责,记录下来。为改变本能反应做好察觉、接纳、感知、继而做出训练,改变。
5、画划小圈满足的条件,划的精髓所在?
划小圈是自己这两年实践用的方法比较多的方法,但这次读书,反思在实践运用中,有了更多的感悟,划的不准,方法有问题。
划小圈关注的是事物的细节和事物的基础技能和原理,对细节的吸收和不断完善,不断挖深,是挖的更深一些,而非更广一些。
在进行划小圈,刻意练习之前满足以下的条件:训练的方法是否是行之有效呢;是否进行良好的计划,目标,实现一系列的微小改变;是否发生在人的舒适区之外,需要人的最大限度的努力,要持续不断的尝试,刚好超出当前的能力范围的事物;是否有反馈,监测,发现问题调整。作为家长在运用此原理,自身是否具备这种能力,自己能否胜任。
例如:针对儿子的计算不准的问题,我陪儿子训练了两年,以为可以训练出来,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一下,在细节上没有精准找到孩子问题,发现问题所在,在基础训练上一个问题没有挖深,就进行下一个训练,而且在儿子舒适度之外,找到超出当前的能力范围的训练量不够精准,熟练程度不够,着急想快速训练出来,没考虑孩子成长的一些问题重复出现。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