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晚饭后,妻子又准时坐到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多年来,妻子已养成了这样一个嗜好。
以往,妻子最关心的是武汉的天气,因为武汉与我们居住的地方天气接近。自从儿子去年到上海参加工作以后,妻子的注意力又转移到了上海。“老李,上海明天的气温下降了两度,快告诉儿子加衣服。”话刚说完,妻子就从沙发上站起来,跑到书房里拨通了儿子的电话,我在旁边听着。“儿子,刚才我收看了天气预报,上海明天气温下降了两度,你要注意添加衣服,小心感冒了。”
儿子漫不经心地说:“妈,您别担心我,我又不是小孩,会照顾好自己的,您和我爸倒要注意身体。”妻子唠叨个没完,儿子有些不耐烦,索性挂断了电话。
妻子有些扫兴,嘟哝着回到客厅继续看电视。“嘟,嘟,嘟……”突然一阵铃声急促响起,我急忙跑到书房里接电话。电话是母亲从老家打过来的,她老人家对我说:“孩子,据天气预报说,明天气温要下降,你出门要多穿点衣服,不要冻病了。”“母亲,我知道,您要照顾好自己。”话刚说完,我就打了一个喷嚏。母亲在电话那头听见了,着急地说:“这么大了,还不会照顾自己,赶快加衣服,别让老娘为你担心。”母亲没完没了,我赶紧转移话题,对母亲说:“我要给您孙子打电话。”母亲万般无奈,只好搁下话筒。
接完母亲的电话后,我泪流满面,被浓浓的母爱感动着,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在这寒冬的夜晚,打电话的应该是我,我应该给风烛残年的母亲送去衷心的问候。而年过七旬的母亲却给我打电话,关照我这个已经做了父亲的儿子,我的心里隐隐作痛,为自己的疏忽、麻木深深地自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位母亲在天气变化之前,各自给自己的儿子打电话,嘱咐儿子加衣服。而两个做儿子的,还不理解两位母亲的苦心,嫌母亲唠叨。圣洁无私的母爱,感天动地,撼人心魂。
母爱能穿越千山万水,跨越时空。儿子在哪里,母爱的触角就伸向哪里,母爱没有距离。
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距离”日常教学时,教师有目的多找学生谈话沟通,学习上常提醒,生活中多关心,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畏惧感。这样,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既是可尊敬的师长,又是可信赖的朋友。因此,学生就会把老师的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信心倍增;老师的批评是对自己的鞭策,及时改正;尤其是对学生病时的一句问候,更让他感到温暖。
所谓“疏远”,就是有意识的和学生保持距离。甚至人为的制造距离。与“拉近”相比,“疏远”学生往往更能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管理艺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像一支部队的统帅,要为了战斗的胜利,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及时的预见到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谓“下棋看五步”意亦如此。
我班有个学生常常以“天才”自居。他聪明过人,基础扎实,但常骄傲自大,不可一世,导致其思想表现和学习成绩总是大起大落。我开始制造“疏远”了:大型活动的组织者中
消失了他的名字;各科老师也不怎么提问了,好像一下子淡忘了他!几个星期后,强烈的自尊心驱使这个学生低着头走进了我的办公桌前。
每一个学生都是复杂、多变的个体,因而评价学生的对错必须有多个标准,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摒弃“从小看到老”、和“一俊遮百丑”的静态的眼光和思维方式。要对那些犯错误的学生采取一些科学的管理艺术,让每个学生从一个个错误中走出来,科学地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使他们有机会在纠错中成长。
教育是塑造人的艺术,教师应当善于处理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保持何种“距离”最佳,我们借用古人的一句话:“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果真如此,则善莫大焉。
“有你在身边,时时刻刻不再孤单,世界变得很小很小,不再遥远……”偶然间,我听到了这首歌,眼泪便不住地往下掉。曾经的我和你不就是这样的吗?
那时,我们一起打闹,一起玩耍,一起看书,一起写作业,好像什么事都不能把我们分开。
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和你有了距离,这种距离,就像是在玩旋转木马,明明有在追逐,可永远追不上。在学校的成绩公布栏上,你的名字总是排在第一行的第一个,闪闪发光,而我的名字,却淹没在茫茫人海中,怎么找也找不到。
你是学生会主席,每个星期一,都会站在高高的主席台上代表学校讲话,阳光洒在你乌黑的短发上,反射出金色的光芒。而下面,上千的学生都会用一种崇拜的神情看着你。你很优秀,优秀到让人不敢直视。知道吗?在我们的心中,早已把你定位为神的孩子。
你很喜欢帮助他人,所有的同学都喜欢找你问问题。可我,是一个例外。我不是不想问,而是我害怕,害怕你对我露出那种温柔而又疏离的微笑。
所有人都羡慕我,说我是和你一起长大的`。可他们不知道的是,我并不引此为傲。我宁愿小时候不认识你,长大了,跟他们一样,把你当神膜拜。毕竟这样,我就可以不用回忆小时候和你的种种往事,可以不用再伤心于你和我之间的变化。
你没了小时候的孩子气,也不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吵得不可开交,你变得跟大人似的,把自己的情绪很好的隐藏,露出微笑的一面,哪怕这个微笑有多假。
小时候,我总嫌你烦,可现在,我好想回到小时候,把那个最真实的你找回来。
我们之间的距离,难道真的已经成为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了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在诗中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伤,但又劝慰着自己:我们虽离得千里之远,但我的心却永远和你在一起。这对自己与友人是何等的宽慰啊!
李白也说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因为极其不舍友人的'离去,说自己寄心于明月,将一直的守望着你。这是朋友间的默契,心中孤寂时便还有朋友的等待与陪伴。
有人说过:“世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两人待在一起,心却隔着了一层薄膜。”是啊,人间最远的距离是人心与人心,你永远也不知道到底人是坦诚相待,还是虚情假意。
你有多久没有回过老家了?
你有多久没有见过你那熟悉的亲戚朋友或者爷爷奶奶了?
你又是否还能记得住对他们的称谓?
回一次你的老家吧,也许对你来说,那是一个不可开化的地方;但对于乡土,你可能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你每次回去,都会使你的爷爷奶奶们津津乐道好一段时间。你的每次回去,都会使他们对你的印象加深一分。
人总是有根的,就像落叶永远会落在根旁,花会落在茎旁,它们是有记忆的,不会忘了自己的来源,而不是像现在大多数的年轻人那样,仅仅在清明节时绷着脸回来祭祖,又飞速逃离。记得祖先的,就会回来祭祖,不记得或者因不屑的装聋作哑的人,也许就像飞得很高的风筝一样吧,“啪”地一下,线就断了,风筝也就再也找不到了。
所以,为何不放下已有的执念,而去做那些应当做,却又忘记做的事呢?现在,记起它们,去做吧。
只要愿意,哪怕相距千里,也可以共婵娟,若比邻。我们需要放下的只是一颗心高气傲的心罢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