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奶奶种下了水果和蔬菜。那时候一片土,还没长出来呢!
到了夏天,果子和蔬菜长出了花朵,美丽极了。有的花是红色的、紫色的、黄色的……等各种颜色都有,各式各样,五彩缤纷。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水果蔬菜奶奶都拿去给叔叔阿姨们分享。真是一片热闹的情形。好像“增人玫瑰,手有余香”啊!连春天、夏天、秋天的动物都喜欢奶奶的院子呢!
到了冬天,更是雪白一片。冬眠的`动物们睡在自已的屋子里,唯独腊梅花在雪里不屈向上,茁壮成长。最终长成了一朵美丽而又散发着香气的腊梅花。我和我的同伴们在奶奶的院子里打雪仗、玩滑板,开心极了。
奶奶的院子一年四季都有迷人的风景,我喜欢奶奶的院子。真是‘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啊!
听姥姥说,家里的`那只母狗生狗娃儿了,我高兴极了,催妈妈星期天赶紧回姥姥家去。
星期天我们早早来到姥姥家,一进门,看到门口有个小箱子,走过去,发现里面有只小狗,我抱起小狗问姥姥:“姥姥,这只小狗叫什么啊?”“你给它起一个名字吧!”姥姥笑着说到。我想了一会儿说:“嗯——就叫‘小可爱’吧!”因为它长着玻璃球形的眼睛,肉嘟嘟的鼻子,和一个灵巧的嘴巴,可爱得我都不知道怎么形容它了。
下午,我带“小可爱”出去玩。突然,“小可爱”发现了“猎物”——骨头,它狂奔过去,不知什么时候跑来了一只小黄狗,也发现了“猎物”,两个家伙都认为骨头是自己的,于是,这两个家伙打了起来,结果,“小可爱”输了,它很不甘心,于是,又跑过去和那只小黄狗过招,当一只大灰狗趁它俩打得热火朝天时,偷偷地叼走骨头,正好被它们发现了,它俩赶紧追上去,可大灰狗的速度太快了,一会儿就跑得没影儿了,它俩气得汪汪大叫!
这就是我姥姥家的“小可爱”,一只淘气的小灰狗!
阿黄很听话,也很乖。姨姥姥每次出去散步,阿黄最怕姨姥姥出什么事,都乖乖地跟在后面,寸步不离。姨姥姥家开了个小卖店,我经常去“偷”吃糖块、零食什么的。可姨姥姥从来不说我,总是很热情地说:“吃吧吃吧,别的时候你爸妈也不给你买,现在多吃点吧!”姨姥姥说完之后,阿黄也跟着叫,好象很热情。
姨姥姥说我象个假小子,有一次,到姨姥姥家玩,我拿了一盒雷子,点着了,我一点也不怕,一开始玩的很开心,可我一不小心把雷子扔到了阿黄身边,雷子“啪”地一声爆炸了,把阿黄吓了一跳,吓得它“汪汪”直叫,我跑过去抱起它,给它揉揉腿,对它说:“阿黄,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阿黄好象是听懂了我的话似的.,面向我叫了几声,好象在说:没关系。
阿黄非常善解人意,也非常温顺,不象别人家的大狼狗那么凶狠。我喜欢姨姥姥家的大狼狗———阿黄。
在《提纲》的第一条中,马克思直言不讳的指出了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就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缺乏实践的和主体性的观点。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他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不彻底的。
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阐述了实践是检验思维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思维是否是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这一检验的标准不能在人的主观范围内寻找,用人的主观的东西去检验人的思维是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的。马克思指出只有在人的主观范围之外的实践能够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这是由实践的特性决定的,实践是主观见诸客观的活动,它能够把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结合起来加以比较,如果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符合,那么人的思维就具有真理性,反之,则否。
在《提纲》的第三条中,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只看到环境对人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对环境起影响作用,也就是说,人不是被动和消极的被环境所影响。旧唯物主义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然而这种所谓“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又是由什么来改变的呢?他们没有指出来,看来在这方面,他们只能寻求上帝的帮助了,这样旧唯物主义者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在《提纲》的第四条中,马克思承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积极方面,因为费尔巴哈把宗教世界从神学世界观中剥离出来,把它归结为产生它的世俗基础。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刚走到这一步,就止步了,对宗教的批判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批判,而没有付诸实践来改变宗教世界。
在《提纲》的第五条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认识论的错误根源——人的感性知识单纯的直观,马克思指出人的感性应该来源以人的实践。
在《提纲》的第六条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批判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
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普遍性”。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人的本质必然是历史的和变化的,也就是说,在人类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的本质不同的,是变化的。因为,社会关系是历史的和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必然不是固定的,那些所谓的人性自私论是必然错误的。同时,要指出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所指的人的本质是就人类区别与动物来说的,而不是单指具体每个的本质。弄清楚这个问题,就不会陷入所谓“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是否可以说只要弄清楚一切社会关系,就能弄清楚人的本质呢?”的疑惑了。
在《提纲》的第七条中,马克思接着第六条继续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只有从社会性的角度上,才能真正把握人所以为人的本质。
在《提纲》的第八条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是从事实践的人,只有实践才能揭开挡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切神秘面纱。
在《提纲》的第九条中,马克思指出,旧的唯物主义只能做到把感性理解为“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然而它不能理解市民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而它不能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
在《提纲》的第十条中,马克思鲜明的指出了自己新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和立场,旧唯物主义是“市民”社会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唯物主义,是为实现人类解放的唯物主义。
在《提纲》的第十一条中,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鲜明的点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说明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纵然,马克思在向人说明了自己哲学的特征在于改变世界,但是他并没有说,改变世界与解释世界相比谁更重要。在马克思看来,这两者是同样重要的,因为改造世界必须以解释世界为前提,从排除科学实验之外的人类实践活动来讲,如果缺乏解释世界的前提,那么这种实践活动也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动必然是盲目的,就算取得了成功,那也是机会主义性质的。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解释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而改造世界反过来又能够促进解释世界。
总的来说,在《提纲》中,马克思主要突出自己的唯物主义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特征是实践,因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也被后人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不仅
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同时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特性。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陷入了困境,有的人把根本原因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的根本特性。这些人的基本观点是,学而不能用即等于无用。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去变革世界,改造现实社会中的不合理问题。然而,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并不能很好提供这种能够让我们去变革的条件,就目前来讲,我们很多人都是在适应这种社会现实,尽管其中存在许多不合理,在他们眼里,能够适应社会现实已经是一种不易的成功了,至于变革社会现实不亚于痴人说梦。因此,他们认为对很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今社会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缺乏运用的现实基础,是没有用的,既然没有用,也就没有学习的必要。然后大家就都不愿意学,那自然而然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就陷入了困境。
不可否认,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不能把它归结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它片面性在于他们把“改造世界”片面化的理解了,认为改造世界就只是过去的变革不合理的一种革命性的社会现象的活动,而没有看到,技术的革新也是在改造世界。从这一点上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已经什么有用了。至于,如何解决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这种困境,如何有效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还有待学术界的进一步探索,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