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张永初老人带着他所研究的甲骨文和一些书画来我们江南实小展览。
虽然这是几幅甲骨文,但是它们却是古人用无穷的智慧创造出来的,更是张永初老先生用半辈子的心血研究出来的。张永初老先生从40多岁就开始研究甲骨文了。直到现在,他虽然已84岁高龄,但是却仍然坚持不懈地去研究吴文化和甲骨文,他像一个贪玩、永不疲倦的`孩子不停地感受着研究的欢乐。
张永初老先生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珍贵的甲骨文 ,还让我们了解了吴文化。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也可以说这是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成果。说到吴文化,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位伟大人物——泰伯。
传说,泰伯、仲雍二人是亲兄弟,生父是周朝太王古公亶父。本来,泰伯三兄弟在古公亶父去世后应该依次继承王位。但是他们看到父亲特别喜欢第三子季历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但是姬昌的确有超人的才能,因此他们二兄弟一致决定主动把继承权让给季历。然后就由季历传给姬昌。后来,古公亶父等人接二连三地要其他二人继承王位,他们都坚辞不受。为了断绝别人拥立他们为王的的念头,泰伯、仲雍便逃到吴地在这儿繁衍生息并将自己国家的文化礼仪全都教给这里的人们,这里的人见泰伯宁愿将吴国的文化礼仪教给幼弟的义举所感动,纷纷前来投靠追随。周部族的人们见他俩已意志坚决,就只好拥立季历和姬昌。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泰伯让王”的故事
也许就在这丰收之季,他更加努力奋斗着;寒冷的冬季,大雪纷飞,这是一年中的盛典。也许当你还沉醉在家人团圆,新年快乐的氛围中时,张老师孤零零地在房中,辛勤的研究着甲骨文。张老师在四季的陪伴下,一步步逼近成功……
比赛开始了,教室里静静的,只能听到笔走龙蛇的沙沙声和监考老师那有节奏的踱步声。教室的玻璃窗外,挤满了一个个小脑袋,当然,我也是这些好奇观众中的一个。观众们时而凝神观看,时而喷啧称赞,又时而指手画脚地讲着自己的看法。一时间,窗外的人群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和教室中宁静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看!书法组里最后一排,手握大笔,正凝神写字的,不就是我们班的小书法家包举吗?只见他提笔在手,正在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写字。笔锋过处,字迹挺拔秀丽。不一会儿,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便展现在我们眼前:学无止境。“好!”观众们不约而同地叫起来。我也暗自想到:“看来这次书法比赛的'头奖非他莫属了!”
而绘画比赛这边却别有一番风味。只见我们的小画家刘夏,正伏在桌上作画。他已是一位久经画场的“老将”了,虽说这么多观众,他却沉着应战,将外界干扰置之度外,只凝神静气地作画。他手提画笔,略一沉思,便在雪白的纸上画了起来。笔杆晃动,丝毫不缓,终于一气呵成。立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色彩明艳的《葫芦图》。只见黑色的叶子明暗分明,绿中透黄的大葫芦水灵灵、活生生地挂在藤上,仿佛真葫芦挂在那葫芦架下一般。我暗想:“这样的佳作,一定能在绘画比赛中独占鳌头。”
不一会儿,比赛的选手们都陆续交卷,比赛在一种欢快的气氛中结束了。我们这些观众都进人室内观看了选手们的作品。只见书法组的许多作品上写着“精忠报国”、“我爱中华”,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来到画展室,好一幅幅山水画、花草画、动物画,活灵活现,真是琳琅满目。突然,一只猫向我扑来,我吓了一大跳,定睛一看,原来是画上的猫。我不禁暗暗佩服这位年仅六岁半的一年级小画家的超群技艺。
走进这展室,真像走进了书法的海洋,图画的世界,使人赏心悦目,如醉如痴。
这次比赛,不仅一览书画小将们的精湛技艺,也使我懂得了“天外有天,楼外有楼;人上更有人上人,强中自有强中手。”这句格言的真正含义。平时心骄气傲的我,这时真是自愧不如了。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妈妈带我去参观书画展,我们迎着清爽的微风走在去博物馆的路上,路边的花草在微风吹拂下点着头,好像在欢迎我们呢。
博物馆到了,我们踩着鲜红的地毯走进大门。抬头一看,啊!儿童画、国画、水粉画、素描画以及各种书法作品琳琅满目,精彩纷呈。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一幅名叫《小花猫》的国画了,作者是兖州的李宝亮。只见两只可爱的小花猫在一束芬芳扑鼻的牵牛花下面玩耍,它们好奇地瞪着蓝宝石似的眼睛望着一只小蜗牛,黄色的小猫好像在说:“小样,看你往哪儿逃!”,灰色的小猫好像在说:“别出声,我们把它捉住”,小蜗牛伸着两只触角,歪着头不慌不忙的看着他们好像说:“想的倒美,做梦去吧你们!”
我们又来到书法作品展区,一幅幅作品漂亮极了,我又仔细一看,这些书法作品的作者竟然是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孩子!我真的好羡慕他们。我想他们一定在家里练习的很刻苦,如果我在家里努力练习的话,一定能和他们一样的优秀。
时间过的真快,该回家了。我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博物馆。
书者,抒也,笔飞墨舞,以抒其情。画者,化也,随心点染,巧夺化工,寄情于丹青。至于琴,擒也,抚弄以传情;棋,齐也,对局以交情。文艺皆因情而起,缘情而作,以艺达情,以情动人,于是无情者心动,有情者肠断矣!深于情而长于艺者,其人生亦必多色彩、韵味、情趣和光华。
才女向玉娥氏,乃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小教大专定向班应届毕业生,德艺双修,才貌双全,负笈鳌峰,问道,焚膏油以继晷,桓兀兀以穷年,五年辛苦不寻常,于书画琴棋无所不窥,已经小有成绩。氏本茶乡古丈岩头寨苗家寒门之女,深谙艰苦奋斗之真谛,更明报效祖国之大义,今学成返桑梓,献身教育,服务社会,这般羊跪鸦哺,知恩图报,传统美德,可称佳话。
承蒙领导、师长和友人之大力帮助,向玉娥书画习作汇报展成功举行。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诚教坛艺坛之大快意事,欣喜之余,聊书数言以充小引。再接再厉,更上层楼,是所望焉。向姑娘其勉乎哉!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张永初老人书画展。一进门,几幅大字跳入眼帘,纸上有一些我从来没见过的字,有的像鱼,有的像花,有的还像长了翅膀似的……正当我一脸茫然,突然看到了桌面上还摆了几本书,专门是介绍这些字的。我随手翻了翻,哦,原来它们是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契文” “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它是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系体的文字,现代汉字即甲骨文演变而来。原来甲骨文这么重要。看来,我还要多读点书。我们欣赏的这些甲骨文,都是张永初老人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翻译并书写的。
张老不仅在书法上独树一帜,他对吴文化也颇有研究。
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张凤鸣老人已经80高龄有余了,但是如今依旧孜孜不倦地研究吴文化的历史渊源,对现代城市发展的影响。他还将研究成果介绍给我们小朋友,就是希望我们能对家乡有更多的了解,对祖国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多么令人尊敬的老人啊,耄耋之年,依然如此不懈研究,不正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