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紧张的复习之后,我们忐忑不安地迎来了期中考试。考试,对于小孩子来说的话,就像可口的棒棒糖,快乐无比。可对于我们这些经过无数次考试的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考试的滋味再也找不回棒棒糖的甜蜜了。
英语考试时,我紧张万分,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一遍又一遍地读题、分析,生怕考不好,对不起我这五年来的辛苦努力。刚发下试卷,写了没几个字,手心里便全是汗了。我马上调整心态,像“彭玉米”老大一样,对自己充满自信,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对待考试。
考试结束后,我反而放松下来了。因为我对自己这次考试有百分百的信心,我也加入了同学们对题的行列。反而想:既然已经考完了,现在最应该做的便是用积极的心态准备迎接五年来努力实现的梦。
下午考数学,数学试卷发下了之后,我认真地审阅了一遍试卷。答完题,检查时还是有些地方不该做错的做错了,如果我可以再细心一点儿,或许我检查时就不会那么麻烦了。不过我确实努力了,不管怎样,我始终坚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希望我能把这个状态一直保持下去,学好六年级,考好六年级,走进我理想的中学。
“层次性原理”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交流可分为不同层次:元素层次(词语交流;命题层次(语句交流;模式层次(语句网络交流。师生的交流必须在同一层次下才能进行。不分层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必须兼顾到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接受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是以牺牲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代价的。并且当需求、接受能力、英语基础等影响因素过于多样性的时候,教师很难在课堂上达到兼顾,即在此种课堂中很难找到一种可供交流的同层次的语言。而分层教学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在研究人的第一语言输入过程中提出了著名的“i+1”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才能习得语言。这也就是说,人们只有在理解了语言的含义之后才可能习得这种语言,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他用“i+1”来表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i”代表学习者的现有水平,“1”代表稍微超出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如果学习的内容远远超出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即输入的语言知识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不可理解的,那么就会使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1教学对象和内容分层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使教学“有的放矢”,首先要承认和了解学生的差异,客观地把握学生的层次,这样才能使分层教学做到对症下药。我院教师选择了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信息工程系中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两班(各45人和电厂化学(48人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比组,在考虑了专业课程安排,人数和学生入学的平均分数也比较接近(不考虑入学的途径和难度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控制一些变量;实施了分层考试,考试包括了听、说、读、写、译五部分,基本上能反映出学生英语实际水平及其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综合考试的成绩,并并根据学生本人的意愿(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方式),将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A层为60分以上,B班为60分以下。
从教学内容上,学院采用的是最新推出的高职高专英语精品教材《当代高职高专英语》,A层班的教学内容为:以六课时完成一个单元的进度学完全册书八个单元的内容;犹豫大多数学生听说能力较弱,教师适当地增加了听说内容,以“校内自编教材”和《凯恩国际英语听说教程》为补充教材,由教师灵活选择内容,每两周安排两节课进行听说训练并了解英语文化。
B层:以每单元八课时的进度学完全册书的内容;每次课适当地增加十分钟的听说训练。加强对语音语调,基本语法和基本句型的讲解和训练。让许多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能对所学知道有充分的理解,从而提高自身英语水平。
2分层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学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要实施好分层次教学,课堂教学是关键。教师在备课时应精心准备好教学内容以及例题,做到由浅入深,教学内容弹性化。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发言、听教师讲解,和教师的鼓励,赏识和引导,学生既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又提高了其求知***,同时还增强了勇气和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了团结合作精神。
A层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好,主动性强,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因此教师在讲解课程的同时采用讨论法与研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现学习,自主学习。并且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各种电子与网络资源,实行开放式的教学,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B层学生语言使用能力较为薄弱,对英语学习有兴趣,但是学习相对比较被动,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但是也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对于这层学生要严格要求,加强督促和检查;教学形式与手段要灵活多样,尽可能多的安排有趣的学习活动,创建轻松快乐的学习英语的氛围,从而使更多的学生融入到语言学习活动。比如让学生将课文以话剧形式表演出来,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他们的语言和演出的潜能,让他们真正地学习语言并学以致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贯穿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的教学方法,并加之赏识教育,和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小组成员相互合作支持,共同完成任务。这样使一些同层次中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被带动起来,小组成员互助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和鼓励,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3,作业分层和测验分层
教师有区别的对学生作业和考试进行分层。为学生布置作业不可“一刀切”,“一锅烩”,要根据学生水平能力有的放矢。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由老师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性的做部分练习,老师再根据不同学生水平补充部分练习,从而达到不让A层学生觉得作业过于简单和B层的同学觉得望尘莫及。同时教师在安排测验和考试的过程中,也要以分层学生为基本,可以采取多种测验形式,如口语测验,测验,单词听写测验,阶段式测验等形式进行。进而更了解学生情况,以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设定教学内容和评价方法。
4,我院实施分层教学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我院英语教学实施分层教学的优点
1)分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
分层教学解决了“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消”,班级整体水平难以上升的问题。分层教学将学生按层次分开,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差生进步,优生更优,中间学生向前走”的局面。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最大的进步。
2分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分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增多,提高了成就感和自信心。给学生带来了愉快的心理体验,在这种愉快的心理体验下产生了追求更大成功的强烈愿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得到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3分层教学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分层教学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情,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精心编制分层学案和反馈练习题,使教师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及教学研究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而形成性评价的运用促使教师关注学生多个方面的情况,使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更为了解,有效地增进了师生的感情。
我院分层教学还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分层的原则和方法的把握
在本次分层中,我们没有严格限定分层的条件。这样做是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消除对分层教学的抵触心理。因此我们在按考试成绩分班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调整。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因此,如何分层能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有一个相对科学、客观的分层原则和方法值得讨论。
2如何客观地进行分层评价
实验中,我们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占60%,形成性评价占40%的综合评价形式。尽管这种评价能使教学更注重过程,加强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但是形成性评价涉及的面比较广,既考查学生课内表现又考查课外情况,考查他们的作业、能力、态度、情意等多方面内容,我们很难设计一个量化标准,评价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观察,学生本人及同学的评价和反映,主观性比较大。这样的评价方式是否具备科学性、合理性,有没有真正的参考价值,值得商榷。
另外,对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终结性评价标准,对于处在同一年级的学生显然是有失公平的,因为A层学生有可能分数会比B层学生低,尽管事实相反。应该在实验中采用附加难度值的办法来平衡这种情况(即A层学生的成绩为卷面分乘以难度系数1.1),但难度值的设定却并不轻松,我们并不能知道难度值确定在什么水平对各层才是公平的。也许,只有采取学分制才能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3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
分层教学是一种动态的管理,它是对传统教育管理的挑战,在动态管理中,不稳定因素大,管理的范围会拓宽。学生分层上课时流动性较大,这就要求管理者,任课教师认真督促学生,掌握学生的动态。为了能够有序而科学地实施分层教学,最好的办法是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总之,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比较复杂,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及学习兴趣等各方面差异较大,以同一个目标进行教学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有必要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加以改变以适应这种状况,分层教学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我院将在分层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更多有价值的数据和宝贵。
从前,“太阳”老师和“月亮”老师交流。“太阳”老师说:“明天就是期末考试的日子了。”“月亮”老师说:“是啊,一学期又过完了。”正好,“星星”校长来了,她走进教室,问:明天考试,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准备好啦!“星星”校长听了,非常高兴!接着,“星星”校长又去另一个班级了。
第二天,期末考试的日子到了。同学们非常紧张,只有一位同学很高兴,“太阳”老师问:“你为什么那么开心?”那位同学说:“我妈妈说如果我紧张的话,就会考不好,所以我应该静下心来才行。”“太阳”老师听了,觉得非常有道理,就让其他同学向这位同学学习。
叮铃铃!叮铃铃!上课了,老师们来到各自的班级里,校长也来发试卷了。卷子发完了,同学们就开始写试卷。教室里安静极了,同学们一个个都低着头,认认真真地答题。
时间过得很快,广播响了,同学们停止答题,“太阳”老师和“月亮”老师就开始收卷了。“星星”校长把每个班级的试卷都放到自己的办公室里。
同学们来到操场上,个个都在交谈自己的分数,有的同学说:“这次英语我准能考100分。”有的同学说:“这次语文我一定可以考95分以上。”还有的同学说:“这次考试我可能考得不好……”
放学时间到了,同学们快快乐乐地回家了!
期末考试落下帷幕,可是分数带来的“后悔风波”才刚刚开始。
当卷纸发下的那一刻,当成绩映入我眼帘的一瞬间,当我看见卷纸上鲜红的错号时,我,深深地陷入了“后悔漩涡”中……
语文我只考了九十七分,作文扣一分,阅读题扣两分,其他题全对。但是,我真的不会这些题吗?我真的细心做题了吗?我真的只能考这么低吗?不!如果我能再细心一点,再努力一点,一定能突破九十七分!
我要在这个寒假里多读书,因为这次阅读题的分占很多,由此可见阅读很重要,所以我要争取让阅读题全对,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佳绩!
数学考了一百分,我非常满意,但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要以这次成绩为动力来更加努力学习,下次一定还要把一百分争到手,决不能退步!
英语成绩最不理想了,只考了九十四分,错了三道两分的题,其中,有两道是选择题,一道是填空题。这些分丢得很不应该,因为老师平常都有提到过这一类题怎样写。上次我考了一百分,这次却退步了六分,我要以这次成绩为警戒,让下次英语成绩还是满分!
虽然很后悔,但是反思令我更加坚定了我心中的信念——一定要在下次考试中一雪前耻,更上一层楼!
今天是1月28号,我大考了。我在幼儿园从没考试过,在小学,我终于等到大考的一天,你们知道吗,我在大考的时候是多么的紧张。因为我第一次大考,怕我自己考不了100分。因为我平时考试没得到100,都是因为我考试极不仔细,比如说语文,我每次考试写完了都东张西望,不认真检查。比如说一次考数学,我把14—6算成了12,把12+4算成了6,所以妈妈经常和我说考试不仅考你的学到的知识,也考你仔细不仔细。
我们先考语文,语文试卷发下来,监考老师叫我们先写好名字,班级和号次。写好了后老师就给我们读题,题读完了,就叫我们安安静静的做。我做得比较认真,但是碰到“工”加两笔,我想到了“正”,但我已经把“上”加两笔写成的“正”,我以为两个不能一样的,于是我继续想,想啊想啊,还是想不出正确答案,我让这题空着,继续做下一题,等下面的全部做完了,我再来做这一题,但是还是想不出,只好写了“平”。我知道这个答案可能是错的,但想起了章老师说,当你的答案不确定时,不能空着,因为写下去有可能是对的,但不写的话就绝对是没分数了。考试结束铃响了,老师叫我们把试卷传上去,因为我们这组考试最安静,所以老师让我们这组先传。
并列展开是打开和扩展思路的重要方法,从而也是使论点得到尽量充分和完善的论证的手段。一个论点确立之后,想着可以从哪些方面论证它,把可以用来论证的方面一一联想起来,排列出来。这样,思路就打开了。把那些必需的方面大致上都摆出来,这样,对论点的论证就自然是充分的、周密的或是完善的了。在并列展开的过程中,还可以用对照的形式展开分层论述,把两种事物、意思、态度或行为有意识的加以对比,以突出证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从而达到论证的目的。
在展开分层论述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采用什么样的论证结构展开分层论述,应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以及题目或材料本身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而定。无论是递进展开、并列展开还是对照展开,都各有特点,各有长处,因而在确立论述的方法来展开分层论述时,应注意找准方法与具体写作情况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不可草率从事。
二是分层不宜过多。由于受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论说展开的层次不能过多,否则往往会显支离破碎,杂乱无章,反而会分散了力量,削弱了论证的效果。一般说来,以分三到四层为佳。
例文一:
言与行
李焱
言与行,常常联系在一起。人们常说“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就可见言与行的紧密关系了。言,往往是行的先导;行,往往是言的实践。
有的人,喜欢“言”在“行”前。豪言壮语,意气风发,一派志在必得,胸有成竹的气势,但是,却常常有言无行,使人只听到“雷声”却不见“雨点”;或是眼高手低,不能行,落得个尴尬的结局,留下笑柄。这一类喜言少行的人可谓是爱好形式,不重内容或是自负自傲之流了。
但也有人常常是“行”在“言”前。他们行动前悄无声息,默默无闻,只有孺子牛的干劲,却没有霸王的沽名钓誉,待正果修成,事物圆满之后才放出言论,或仍是一言不发,只留待他人评说。这一类喜行少言的人可谓是实干家,脚踏实地,认真处世,他们的“言”可
算是一字千金,货真价实。
也有一些人,既“言”又“行”。他们志向明确,意志坚定,态度认真,行动踏实,坚持言行一致,言出必做。可称之为说一不二,对自己的言论认真负责的行动者,他们与那些“大炮”们形成极鲜明的对比。
当然,还有一些人不“言”不“行”,甘于沉默,甘于退化。他们毫无进取之心,冷眼观世界,恹恹欲睡,一副老朽垂死状,渐渐进入行尸走肉的状态中。这类人只能被认为是在慢性自***,消极沉沦。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人对于“言行”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注释。从一个人对待“言”与“行”的态度就可以看到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理解,也就能看出他的人生的成败与否。
“言”与“行”,永远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解剖:本文在围绕“言,往往是行的先导;行,往往是言的实践”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过程中,分别对“言”在“行”前、“行”在“言”前、既“言”又“行”、不“言”不“行”这四种类型加以分析评价,所采用的正是并列式分层论述法,从而使文章显得条理分明,思路清晰。
例文二:
习惯
这是一条千百年来束缚着中国人的枷锁!
这是一头吞噬了亿万个生灵的猛兽!
然而,这又是为许许多多人所信仰的至理。劈开他们的头颅,清晰可见的雕刻着两个大字——习惯!
读书便是“四书五经”,重病便依《本草纲目》。要出门嘛,好,老规矩,请祭祀祖宗。
习惯嘛,这便是习惯,便是信条,根本不必问什么,你所供奉的祖宗是这样过的,你的祖父和父亲是这样过的,至于你自己嘛,好了,不必想了,你的早已成为一堆白骨的大仁大智的祖先已经为你安排好了,一切循例也就是了。自然,你会心宽体胖,这就是祖宗所赐予的福吧!
也许你的祖先们俱已消散,那么,也不妨为自己保持了长久的习惯沾沾自喜:饭前一支烟,饭后百步走。办事则可以翻翻以前的记录,照这样办,是不会出错了。这样也好,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在牌局上施展,而大可不必学傻瓜那样,吃力不讨好,人财两空。
这样的生活不知经历了多少年。如同一双魔爪,吞噬了无数人的心灵,养了一群“似太上之忘情”的废物。
然而死水也不会没有波澜,总是不断的会有人对这习惯产生疑问,想冲破这以千百个“习惯”织成的巨网。无数人失败了,被吞食干净。但也终于有些人勇敢地劈开荆棘,历尽千辛万苦,他们留下的,有鲜血和泪,然而也有喜悦——开拓者的沾着眼泪的喜悦。
千百年来,地球总被认为是方的,是平的,那么那些忠于习惯的人将永远也领略不到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环航地球的豪情。同样,要是没有达尔文的数十年艰苦的探索,没有他对上帝造人的怀疑,恐怕就将在教堂中手捧《圣经》来领悟生物的起源了吧!
再设想一下,要是没有本世纪初胡适之、陈独秀、周树人、郭沫若等许许多多有志之士冲破旧中国数千年来传统的文言文的束缚,没有他们对新文化、新思想坚定的探索,现在中国的文学又会成为什么样子呢?
然而要抛弃旧的习惯,就不免会有牺牲。如第一个打破人心脏禁区的塞尔维斯,一心要向人们揭示行星运行奥秘的布鲁诺,以及为了探索放射性而过早逝去的波兰的玛丽?居里,丹麦的罗兹,美国的沃森。
但这与那些为习惯所埋葬的人们不同,这些先驱者的英名将永远长存,他们的墓碑将永不磨灭!
眼前,我仿佛看见:一盘巨磨碾着一颗颗心脏,在周而复始地转着,转着;一条崎岖蜿蜒的山道,盘旋着通向山顶,两旁却尽是先人留下的鲜血。
我愿保存我的心脏,以我的身去攀登,留下那血肉与先驱者相伴。
我愿“习惯”这个词永不存在!
解剖: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对照分析了对待“千百个‘习惯’织成的巨网”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立的行动和不同的结局。正是这种对照式分层论述的方法,使得本文猛烈抨击传统陋习,热情歌颂勇于探索的改革精神的中心论点显得既鲜明突出,又充分有力。
例文三:
说疑
未解之惑,未识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之“疑”。在客观事物面前,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个“疑”字。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发明。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
“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出来?”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汽的力量:“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有具有探求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见疑不疑,主观臆测,强不知以为知,那就会走到真理面前却失之交臂,悔恨终身。利比息在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时,发现在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利比息想当然,认为这只是“氯化碘”。后来,法国波拉德在做同样的试验时。对深褐色的液体细加研究,发现它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新的元素——溴。这件事对利比息教训很深。他在自传中提到这件事说:“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亚里士多德曾断言c物体从高空落下,“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这个断言,流传了一千八百年。伽利略却要重新用实践来检验它是否是真理。他拿着两只大小不同的铁球,跑到比萨斜塔上往下扔,一次次实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断言是错误的。不仅如此,伽利略还从中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轨道,推动了力学的发展。敢于对权威的结论见疑,才有希望穿破未知的障翳,打开真理的大门。不怀疑“电磁波穿过空气层就会一去不复返”的结论,马可尼就不可能设法不用导线把信号送过大西洋,开创无线电事业;不怀疑格林关于人体血液“遍布全身就在体内消耗干净”的说法,哈维就不会发现人体血液是循环的真理;甩磁场、原子能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生物进化论、元素周期表的创立,不都是敢于向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吗?
“疑”,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就是提倡科学的探索,不随主观臆测乱下判断,不被陈规旧章捆住手脚,敢想、敢干、敢于在科学上“掀翻天地重扶起”。这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怀疑一切,而是不执迷于一切权威的结论。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都要敢于“疑”,善于“疑”。
例文四:
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出自《后汉书》,它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立志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坚定的志向,最终是能成功的。
这个道理已经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就拿敬爱的周总理来说吧,他从小就立下为中华崛起、腾飞于世界而奋斗的坚定志向,在以后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历尽艰辛,出生入死,终于和无数的革命前辈一起,推翻了旧中国的黑暗统治,创建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得以腾飞于世界。中国女排的经历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中国女排的健儿们为了振奋国威,为了促进人类的体育事业,她们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终于三次登上世界冠军的'宝座,实现了“三连冠”的宿愿。相反,在中外历史上,那些无志而一生庸庸碌碌,无志而败事的人也是屡见不鲜的。由此看来,“有志”的重要性是很显然的。苏东坡说:凡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
但是,我们也看到这样的事实,有的人虽然也“有志”,但是他们不能获得成功。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个是他们的志向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外一切反动派的根本目的都是与人民为敌,都是妄图阻止历史向前发展,因而总是以最后的失败而告终。有些人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脑后,专打个人的小算盘,他们的所谓“志”,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不合时代要求的,因而也是难于实现的。其二,有的人的志向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但是他们不去作出相应的努力,因而“空怀壮志”,到头来也是一事无成。
为什么“有志者”会“事竟成”呢?因为他们懂得“有志”与“事成”之间还有一段漫长的路,因而能自觉地奋斗,走完这段漫长的路,到达胜利的境地。日本民族有一句谚语:“决心成功的人已经成功了一半。”这谚语固然告诉我们“决心成功”即“有志”的重要性,但是也意味着“决心成功”并不等于成功。要把“一半”变成“全部”,还得靠人们去奋斗。因此古今中外的有志之人,总是既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又有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的。苏联英雄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即使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以后也奋斗不息,写出著名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著作,鼓舞了一代代的年轻人去为理想而奋斗。“当代中国的保尔”张海迪也是这样的人,她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高尔基说得好:“—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真理。”(《论文学》第340页)今天,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富强繁荣昌盛的国家,这个伟大的目标,已经激发起,并将进一步激发起亿万人民的创造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有了亿万人民的创造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我们的事业一定会获得成功。
解剖:这两篇文章都是用分层论证的方法写的议论文。第一篇文章《说疑》,本论部分围绕中心论点,确立了三个分论点,安排了三个层次。第一层论证“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是从‘疑’开始的”;第二层论证“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第三层论证“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这三个层次是按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来安排的。全文从解释”疑“的含义入手,提出中心论点,到对”疑“的精辟结论为止,首尾呼应,中间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证,条理清晰,显示了很强的逻辑性,是一篇运用递进式分层论证的好文章。
第二篇文章《有志者事竟成》是一位高二同学的习作。作者对“志”进行具体分析,指出各人的“志”有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有的是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有的是专替个人打算的。这些分析都是应该肯定的。
但是作者没有认真提炼分论点,没有理清自己的思路,因而文章的层次比较混乱。第—段提出论点以后,第二段用典型事例作论据,证明有志者事竟成,这是可以的。可是第三段却去分析有的人虽然有志却不能获得成功的原因,第四段又不加分析地说明只要不断努力,有志者就能成功。这样在认识上就不能自圆其说,行文不连贯,因而文章的条理不清楚。这种条理不清,反映了作者逻辑思维的混乱。
这篇文章可以作如下调整:引论部分交代题目的出处,点明“志”的含义,推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四个层次进行论证。第一层,有了坚定的志向,就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坚强的事业心,因而就有可能获得成功,第二层,“有志”不等于成功,要成功还得靠自己去奋斗;第三层,新的时代为我们开辟了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第四层,分析某些“有志者”不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这样处理,可能比原文好些。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