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作品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也是最值得学习和拜读的文章之一,根据学习推荐精读了这篇文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写在1844—1847年笔记里的。整个《提纲》非常精炼,一共十一条,总共不过千余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观点却丰富而深刻。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强调了实践的观点以及人类的本质和真理与感性的区别和联系。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即是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不能离开实践的思维去争论人是否具有现实性。《提纲》的第六条明确说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否定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提纲》带有鲜明的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马克思辩证地看待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一方面,人的成长是受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另一方面,环境也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马克思还指出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概括而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从总体上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的缺陷,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第一次明确提出新唯物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第二,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及从这种观点出发对宗教所作的批判,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揭露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脱离、互相对立的,并深刻分析了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根源;第四,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消极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提出的实践唯物主义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给出了现实批判的合法性,从理论上解决了改变世界的要求,这一点将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位临长江南边一座不太高的小山上,依山耸立着一排排整齐的教学楼,在教学楼后面紧挨着一座小山,看上去,比教学楼就矮那么一点点,有幸坐在靠近教室窗边上课,每天都可直观亲切感受到小生灵喜怒哀乐,教室窗外看似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包,但当你身临其景现实感受一番后,你会异常兴奋的发现,这就是虫子们的后花圆。每每到了晚上,正值学生晚自习时,那些漂亮的,艳丽的,狡猾的,调皮的,可爱的虫子们便不约而同的从后山上出发,有的爬的稳稳当当;有的嫌太慢,展翅飞起来;还有恐高的,一蹦一蹦的也赶来了,来陪伴这些浸泡在书山题海苦读中的学生。有的人惧怕它们,便紧闭纱窗,任那些虫儿在纱窗外趴着苦苦期盼;有的人却不顾这些,忍不住打开门窗,让虫子们与学生共享光明。于是乎,教室里便呈现一派美丽迷人的风景线:纱窗上,灰蛾扮作雪花粘在上面,草蛉给人的视野带来一丝绿色,肥肥的蜘蛛织起网来,想捞点油水,看它那笨拙的身手,不觉得好笑起来。有几只漂亮的凤蝶会时不时的飞进来,饶着灯翩翩起舞,吸引不少关注的眼球;油油的蛐蛐儿会钻进角落里时不时的演奏两段经典名曲;骷髅会在你不注意时从你耳边掠过,停在你正奋笔疾书的笔上或纸上,若无其事的理理胡须,抖抖翅膀,待你要教训教训它时,它却一弹,跳开了;还有那头黑胸黄的小甲虫可厉害,在你身上爬过之处,便有一种火辣辣的感觉从手臂传遍全身......
这些生灵是后山派来的使者,使寒窗下苦读的学生在不自觉之中感受一丝大自然的慰藉,使人们不得不对后山的另一面产生好奇,真想瞧瞧,在山的另一头,定会有什么宝贝。假如人有来生,不仿试着做一条可爱的虫儿,趁着夜,顺着光,从这后山上出发,去看看当年陪读同学们的真实情景,想必一定别有一番滋味吧。看来,后花圆这番景遇和情怀注定是终生难忘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