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北方寒风中瑟瑟的你,看到以上三座城市同一天的天气预报时,是不是已经开始暗暗羡慕生活在南国的我了呢?在这样一个晴朗又温暖的日子里,我只需穿着三件套式运动服就可以到户外撒欢了,惬意得很。中午时分,在公园里有的年轻人还真的穿着露腰的时尚衣服边晒太阳边赏花。“你在北方裏着貂,我在南方露着腰。”就是这么真实的上演着。这南国冬天的天气就是这么美。
此时,下雪的北方该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了吧?北方的树也基本上成了秃子了吧?而南国的画风却是这样的:
瞧,那竹林里,棵棵竹子傲然挺拔,竹叶密密层层,青翠碧绿如夏。湖边的柳树,还是那样婀娜多姿,秋姑娘曾试图帮她染发,可手艺不到家,如今柳树姑娘还披着一头浓密的绿发。看那荷池边的枫树,南国的枫叶在小寒的前两天终于红了,不知道冬姑娘是否急着去给秋姑娘报喜?噢!公园里花儿在冬日暖阳下竞相开放,好不热闹。紫红的紫荆花挂满枝头,风儿轻轻一吹,那紫红色的花瓣,如雨似雪,落英缤纷,瞬间就给公园小道铺上了迷人的紫红地毯;红艳艳的红粉朴花、金黄的菊花、粉红的荚竹桃……这南国冬天的风景美如画呀!
你在北国堆雪人时,我在南国乐逍遥。阳光、荒地、红薯、腌制好的鸡还有一群男女老少,大家分工合作垒土窑。挖坑、找泥块、找干柴……
挖坑的伙伴用小铲子挖一个直径40公分左右,深约10公分的小坑,在坑的风口处挖个方形窑口,便于烧火;找泥块的伙伴们则迅速将附近拳头大小的石块搬到坑旁备用;垒土窑是个技术活,负责垒土窑的伙伴先用一块比较长的土块(事先备好方砖更好)把窑口垒好,再沿着坑边小心翼翼地把土块一块一块往上垒,越往上垒窑身就越小,直至封口,土窑才算完成。
该“火夫”上场了,他深知烧火时一定要把火烧到最旺,火越旺火苗就越高,就越容易把窑土块烧红烧透。往窑里添柴时必须小心慢放,急不得,一旦用力过猛,土窑便会立即崩塌,如果让这样的事情发生,“火夫”肯定会被大伙“生吞活剥”的,他怎敢大意?
烧了半小时后,土窑的每一块土块都被烧得黑红黑红的,该停火了。”火夫”又小心翼翼地将窑洞里的炭灰往外扒干净,接着把窑顶的几块土块轻轻地夹开,漏出一个大洞口,大家就七手八脚地把红薯、芋头和用粽叶或锡纸包好的鸡往窑里装,待食物都装入窑里后,“火夫”用铲子快迅地把窑身往里推倒,盖住所有的食物,还要使劲把烧透的土块敲碎,为了防止热气快速流失,最后还要多铲些周边的细土盖住被夷平的窑,把热气封得严严实实的。
在等待食物烤熟的时间里,大人总是吩咐孩子们去“打鬼”,不让“鬼”来偷吃食物。事实上就是支开孩子们,不要防碍大人聊天或斗地主。此时,你会看到孩子们手中都拿着细棍,三五成群地“打鬼”去。
一小时左右,开窑了。喷香的红薯、芋头、金黄诱人的鸡,馋得大家直流口水。窑鸡切好装盘,大家看都不看红薯、芋头一眼,都奔着鸡肉去了……哦豁,这南国冬天的活动还真不一般!
冬,是一个神圣的季节。或许是因为我出生在,或许是因为和其它季节不太一样,使我对冬天别有一番情义。
小时候,我爱写写景的文章,每到冬天,我不是写《冬》就是写《冬天来了》。记得我总是写道:“忽然,天空中冒出一朵银花,冬就钻出来了。他笑眯眯地打量着大地,双手一挥那银扇,扇子就化成了一朵朵,在风中伴起了舞。”现在读一读,觉得还挺有趣,就像童话故事一般。但当我抬起头,仰望天空,发现了一个秘密,南方的冬似乎不是这样的。
南方的冬是宁静的,不飘雪,没有那早已冰冻住的江河,也没有满是积雪的草地、楼房。风吹着,虽然同样是西北风,却没有北方冬天那似虎狂吼的呼啸声。风只是一层又一层地穿透你的脸,让你感到寒意。花草没被狂风折弯了腰,只是笔直的站着,向着南方微微点头。
南方的冬是潮湿的。没有北方那干燥的寒风挂刮脸上的刺痛,也没有干燥的狂风吹裂你的手背。早晨起床,走向阳台,能看见一层薄薄的寒霜,雾水覆在窗户上。走下楼梯,能发现大地,树木和花草盖着一层雨雾,似给花草戴上了面纱,格外透亮,格外美丽。
南方的冬是纯朴的。没有北方那整日“呼呼响”的叫喊,也没有让“鸟雀尽潜藏”的风雪。他只是提醒人们要穿上厚棉袄,去迎接他那清新的让人感到微微寒意的早晨。
南方的冬,有着一张纯洁,神圣的面纱。带着对童年的怀念,带着对新一年的期盼,迎来一个更美好的冬天!
我生活的地方是南方,南方的冬天虽然不会下雪,但是那里非常美丽,我喜欢南方的冬天。
南方的冬天脾气很好,不会像北方的冬天容易生气;南方的冬天不会给高楼带上雪白的帽子,只会把阳光照射在高楼;南方的冬天不会啊给树木换上新的白棉袄,只会让落叶在空中跳舞;南方的冬天不会给大地铺上一层层白地毯,只会让花草树木长得更加茂盛,更加美丽。
在路旁边有几位不怕寒冷的战士——柏树,它们依然高大挺拔。有的还在看着自己油亮亮的军装,仿佛在看是否整洁。
在公园里,小草和小花都没有一个低头丧气,全都是精神满满。有些小孩子在那里欣赏花朵,有漂亮女孩在那编织花环。瞧,那边老年人早就起床在那里打太极拳,还有的在那里坚持冬泳。那些年轻的人们在那里跑步,他们跑得气喘吁吁,头上直冒热气。
瞧呀,多么美丽的冬天,我爱南方的冬天。
武汉的冬天着实有些怪异,昨日还温暖如春,阳光明媚。忽而一夜北风,气温竟陡降十几度。那风吹在脸上竟似刀割肉一般疼痛了。
小雨淅沥着,夹带着雪花。看窗外绿树摇曳,曾想,这难道就是冬天吗?怎会冷得如此突然。
雨后的阳光可是一件稀罕的好玩意儿,暖洋洋的洒在身上,没有一丝灼热感。忽然头顶飘过一片云朵遮住了阳光,顿时感觉身前身后的寒气随着凉风冷飕飕的刮着。
我并不是怕冷的主儿,前几年还在北方熬过冬天。那漫天的雪舞,遍野的晶莹。气温到了零下十几度,甚至几十度。却冷得不似武汉的明显,暧昧不清。说不准哪天气温又节节攀升起来,便又要脱下厚厚的冬装。
竟不知哪一天寒潮又将来袭?让人防不胜防。
没有哪里的树叶比这里的树叶飘落的日子更长。从入秋的第一天起一直到浓冬。甚至雪花已经飘了下来,树叶未必全然落尽。
这大概便是武汉冬天的习性所然了。也许树叶真就有完全落尽的那一天,却发209现春天其实已经不远了。
武汉的秋天总是慢吞吞的过去的,似挪不动脚步。甚至已经走进了冬天,也是如此。冬天与秋天似情人,又似敌人。你中有我,我偏又容不得你。
秋天迟疑不决,冬天往往催的很紧。一阵寒风,几场冰雨。于是秋去也,冬天便粉墨登场,携着寒冷而来。
寒冷的日子,总以为老天一直铁青着脸,甚是抑郁。再不仔细瞧瞧,倒是辜负了老天那一张好脸。
天空蓝得出奇,接近于青黛色,显得更深邃,辽远了。
冷归冷,武汉人自有解决的妙招儿。武汉人会吃是全国有名的,此刻把最辣的火锅搬上了94f餐桌,约三两好友,推杯换盏。几口辣汤下肚,寒意全无。
雪花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飘了下来,落在了梅花绽放的枝头。梅影疏离,暗香浮动。然后在雪地堆一尊雪人,此刻真正走到了冬天深处,意欲阑珊了。
着眼处,尽是武汉冬天的景色,再不留意其他的去处了。
武汉的冬天,很冷。却冷得淋漓尽致,让人心甘情愿……
在不同的地方,冬天有不同的景色!南、北方的冬天差别好大!南方的通天给人琢磨不透的感觉!
因为南方冬天温度很低的关系,凝结了一些冰雕,你可以随便从不知名的小花小草上采下片片冰花,晶莹剔透。南方的冬天四面寒风,偶尔下一点雪粒给这个没有雪的地方增添了一点情趣,公园里的湖面被被冻成玻璃般的平面可是一大仙景,尤其是湖面发散水汽的时候。
要说南方不下雪吧,其实不然,只不过很少。这里的雪天并不是北方那样的鹅毛大雪,而是细细的、密密的,大概是因为这里的山太秀气了,山顶上的雪盖住了山顶的树,如同被一片片云彩遮住了。
即使是在寒冷南方的冬天,人们也会感觉暖洋洋的如同回到春天一样,于是有人大清早的,依然不畏严寒坚持晨跑。
南方的冬天给人神秘的感觉,寒冷中带着温暖!
我还没有起床,不是周末也不是假日,就是不想上班。南方冬天的早晨不是很冷,但依然留恋温暖的被窝。
已经是上午九点了,今天我要做什么呢?窗外是繁华的街道,车水马龙。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闯入耳朵:"卤鸡蛋、卤洋芋、卤豆腐,好吃的很。”这声音我已听了好几年,也曾特意看过,看的原因只是因为声音听着好年轻,想看看是怎样的年轻人,会来做这样的过街小吃生意。看了,知道是一个残疾的小伙子,身高不足一米四,双脚外翻着一拐一拐的走路。看过了也就忘了,没有多想。每天这样的声音准时在九点过从窗外飘过,有时去菜市场买菜也会看到他,向那些因守摊而回不了家的人兜售他的小吃。此时我都会多看他一眼,看他的生意好不好,却从来没买过。
今天,在我闲得不知起床后要做什么时,准时听到了他的叫卖声,由远而近。南方冬天的早晨不是很冷,但像这样阴雨绵绵,还是寒气逼人。我忽然想,像这样泥泞的路面,他矮小的身体拖着残疾的双腿走路,会不会弄的一身泥呢?。我拉开窗帘看去,他正在街的对面,依然是白色的罩衫,白色的大围裙,一拐一拐地推着他的小推车,车上一口大锅里正冒着热气。他很悠闲地走着、叫卖着。我有了冲动,今天我要去买他的东西。我迅速穿好衣服,拿上二十元钱。他一点也没想到我会买二十元钱的东西,这对他来说是大生意了。看的出来他很高兴,选大的夹给我,其实我哪里吃的了这么多,只是想买,买了高兴。我同情他吗?好像不是,他把东西递给我时,圆圆的脸上笑起来竟然有两个酒窝。这是很阳光的笑脸啊,他不需要同情。
我不知道他卖了这几年有没有积蓄,不知道他能不能娶到老婆,但他要生活,并且就这样生活的很好,没有成为家人的负担,就这一点对于残疾的他来说已经很了不起了。而正常的我们是不是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了呢?总觉得现有的工作委屈了自己。
回到家,把一大盘鸡蛋、洋芋放在桌上,一边吃一边想,今天我要做什么呢?上班已不可能,我已无病请假,甚至有辞职的念头。想想谁招惹了我吗,一点小事而已。
窗外依然阴雨绵绵,而此时的我,南方冬天的早晨很美好,因为它有不一样的风景略过,恰好被闲的无事的我看到,于是,南方冬天的早晨便有了温度。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