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的繁琐,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本版学生犯错误后的处理问题。学生范了错误该不该受到惩罚?大多数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应该惩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犯错学生实施惩罚,有助于维护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守法意识。但如何惩罚?惩罚的方式有哪些?很多家长会和教师产生分歧,这也是另很多班主任头疼的事情。
魏书生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比如他所提出的:依“法”施罚、及时施罚、适度惩罚、因“材”施罚,这些观点都给我们了很多思考。其中,最值得我学习的有以下两点:
一位画家,为坐在马路边正在乞讨的一位乞丐画了一幅脸部素描。起初,乞丐并没有认出纸上那个神态自信、倨傲不羁的人就是自己。当画家向他指明后,他显然十分震惊。半晌之后,他语气坚定地告诉画家:“如果这就是您眼中的那个人,那他就一定是将来的我。”果然,若干年后,再次出现的他已经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这是《读者》刊登的一则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述说了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自信,可以让人生更加精彩!
人生的旅途上,本来就布满了荆棘,能否抵达理想的高地,就看你有没有勇气穿越过去。而这勇气的组成因素中,最为关键的当然是非自信莫属了。你尽可以先别想着前面的路有多么难走,而要相信:我一定能走过去!然后鼓足勇气,大步向前;而不要红着脸,腼腆地自言自语:“我……我不行。”
一个已经很有事业的,或者有着成就的人,往往不会输给别人,而恰恰输给自己的内心。
信心,并不一定要是别人给予的,自己的潜能可能藏在心的深处,很难触及,很难说服自己摆脱那个让自己禁锢的囚笼,有的时候,给自己鼓舞,能行的,就算要拼搏的时间长一点,就算是要更努力,但是,最终的目的都能达到,没有太晚,没有不可能,只有,要不要,能不能,有没有信心,让自己成功。
退缩不是面对问题的正确方式,有勇气的人才会是一个成功的人。正如同
如果你不去做生活的主人,那你只会成为自卑的仆人!将在懊恼与嫉妒中消逝自己的青春。相信自己,阔步走进荆棘丛吧!当你伤痕累累地走出来时,温暖的阳光将会洒满你的全身,每一个毛孔都将感受到金色的喜悦。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懂得:信心对于成功是多么重要。所以,请大声告诉自己:“我——能行!”
成功这个终点,铺向这个终点的道路兴许是弯弯曲曲的,曲折不平,或许,可以不费力。但是,关键就在这个起点,你真的有勇气走向这个重点么?对于那个未知,鼓起勇气,就算是会艰辛,会困难,也要走下去。相信自己,能行,那就能行。
生活,是个迷宫,会碰撞,也许努力了过后又会回到那个原点,但是,如果寸步不移,就一定不会成功,在失败中取得经验,一步步留下的不是别的,而是丰厚不会丢失的经验。如果有信心,有勇气,成功的开拓者并不都是那些富二代。更多的是那些有胆识的,会把握时机的人。
丹尼斯·威特勒曾说过:“成功者的态度包含众多的成份。但是,最重要的是具有自信心。”朋友,请高高举起信心这盏明灯,它将引导你在漆黑的夜里找到光明的前途。
就如彩虹下那颗心,自信,光明。
在大家的推荐下,我拿起了魏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和反思下,我又一次深深地感受到了做老师的不容易,要做一名大家都爱戴的老师就更不容易了。
魏老师说过:"我是属于愿意当班主任的那类老师。做教师而不去当班主任,那真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吃了大亏。"我踏上工作岗位已经九年半了,其中七年半的时间我当起了班主任,在与孩子们相处的阶段,我发现我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是伟大的,是什么都知道的知识丰富的老师,他们会模仿你的一言一行,因此在与他们的相处,让我感受到了自我的价值,但是,看了魏老师的书后,我发现其实在做班主任的这份工作中隐含着很多的学问,只有你不断的摸索,尝试,你才会进步,才会提高自身的能力,让你在做班主任的工作时,轻松又成功。
其次,魏老师在管理班级的理念就是平等民主,我发现这一点我和他颇有相似之处,我们喜欢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有人格的个体,与他们商量和讨论班级管理,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事情,读书笔记大全《《班主任工作漫谈》读书笔记800字》。但我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应该像魏老师学习的就是不管孩子情况如何,管理地如何,我缺乏了及时的反馈制度,就算有也是建立在老师的基础上,我应该让孩子们观察孩子们的管理,让孩子们来反馈他们自己的表现,这样我相信在班级管理时会更加完善,对孩子树立主人翁意识也会更加有效。
还有,在每接到一个新班级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看哪个孩子聪明,哪个孩子难教,接着就埋怨他怎么怎么样,家长怎么怎么不配合,但是看过魏老师的书后,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啊,我想以后在遇到问题时要变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来适应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而是要去努力适应自己的孩子。只有教师熟悉,适应孩子,由此才能去改变孩子,使师生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
总之,在阅读过《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之后,虽然零星的写了几点,但我感悟很多,如他的以"德"育人,以"法"治班,还有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都是我要学习的地方。当然,在品味魏老师的感慨和收获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这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慢慢品位。
两千余年前,一位楚国贵族在汨罗江畔抱石自沉,他虽死却不朽,几千年来仍用瑰丽华彩的辞赋和高尚坚贞的品格滋养着中华儿女的脊梁。
提到他的死自古便有两种看法。一则赞成,如太史公曰“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二则谴责,如班固曰“露才扬己、忿怼沉江”,亦或认为他死得伟大但有所不值。
予以为,屈原的死有其时代性,他多情而敏感,始终努力在那个时代的潮流中逆流而上。
屈原所处的战国末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动荡的年代,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转型期: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型。战乱频繁,政治动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谋之士从何而来、为谁效力便显得不那么重要。时移势易,良禽当择良木而居,贤臣当择明主而事,成了一个不争之理。屈原似乎大可如此,在那个朝秦暮楚、楚才晋用的年代,他大可不必死守着楚襄王,凭借他用兵之智、改革之勇,何愁找不到伯乐?亦或像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楚国朝野容不下他的道便不与之为谋了,大不了隐居山林不问世事不亦乐乎?再大胆地推测一下,他是否可以偷偷地蓄兵养锐,届时揭竿为旗?
但屈原毕竟是屈原。屈原作为楚国贵族后代,早年所著的《橘颂》中提到“深固难迁,廓其无求兮”,暗示了他为楚生为楚亡的命运;同时也是出于身份认同的荣誉感和发扬楚室的责任感,他认为自己为国献身义不容辞,骄傲如他决不允许自己置身事外归隐田园;他作为典型的知识分子,唯一的最高理想不是去挥斥方遒,而是做帝王师,通过自己善良的愿望和亲密的接触影响君王。
人们总赞颂一往情深的人,毕竟为一件事情付出所有的代价的痴心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们赞美屈原的舍生取义,我们歌颂他的求仁得仁,我们钦佩他的在历史、文化、精神上给我们的感召。但在一个大变局的时代,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在改变社会之前首先要改变自己和与他人的交往方式,而这往往是屈原的死穴——屈原只能和自己的理想同在。
屈原有情,但楚襄王无情,楚国朝野无情,秦齐等国无情,整个时代无情。
人无能为力改变世界时就只有改变自己,如果他不改变,就只能接受这个世界对他的遗弃。道理就是如此简单,真相就是如此残酷。对不懂得或不愿意变通的屈原来说,死亡是他的归宿。
昔人已逝,历史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过去。我们只能在这一头回望这颗华夏长河上游的皎然明星,在这份伟大的死亡面前,思考着如何能活得更好,如何去书写未来。
我们生活在一个经历着巨大历史变革的时代,它很美好,但依旧糟糕。想要忠于自我,就要放弃独立;想要获得权力,就必须同流合污。想要实现个人,就要远离故土;想要保持清白,就必须承受孤独。这是屈原面对的矛盾,直至今日对我们来说仍然历久弥新。
如何去平衡独立与合群、统一理想与现实、保持自我与他人的和谐,是极其难把握的事情,但人生总要有所割舍。这个时代如此多元化,五光十色,瞬息万变,道有很多种,出路也未必一条。殉道是伟大的,但未必适合当下的我们。在可歌可泣的伟人之死映射之下,如何换个法子把自己的余热散尽,如何确保个人的人生价值最大化,再谈殉道,是否更为合适?
22016.12
”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已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众,时来则应,物来则济。应时而不谋己,济物而不务功,是以惠无所归,怨无所集。“
(我好倾慕屈大夫啊TAT 愿意长跪在他的膝下做他的门徒)
近来读了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一书,从书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已经工作第六年,刚工作中的热情逐渐的减弱,而今有时候很颓废,对周围的一切不感兴趣,开始埋怨,气馁。其实想想最主要的还是要从改变自己做起。用七分力量去埋怨,指责环境,一丝一毫也不见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助长别人的愚昧和自己的野蛮。但只要省下七分力气中的一分,用来改变自己,就能使自己发生变化。
换句话说: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的方法少。所以说,人总要面对一个不尽如意的环境,总要从改变自己做起,才能适应环境,进而使环境朝着如人意的方面改变一丝,改变一毫。
处理犯错误的学生,几乎是每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每天的“必修课”。一般老师的做法,无非是先写检讨,在批评教育,情节严重者请家长或行政处分。而写检讨,不仅检讨书是千篇一律,还不能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不容易找到纠正错误的有效方法。请家长或行政处分,容易使学生产生敌对情绪,激化师生矛盾。而魏老师却另辟途径,他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中主张:“对于犯错误的孩子,应该尝试让他们写说明书,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家长和老师先不要去批评孩子,让他们在说明书中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他们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而且让犯有错误的学生写一写犯错误时的心理活动“说明书”,这样做可以鼓励学生“使用心理描写的表达方法”,“深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观察自我,分析自我”,从而进行自我教育。
犯错误唱歌,犯错误写心理病历,犯错误做好事,犯错误写说明书。既帮学生改正了错误,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魏老师对犯错误的同学并没有以“惩罚”处之,而是以唱歌、做好事等来作为对过错的“补偿”。学生就是在“补偿”的过程中,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是非观念。例如,有的同学为了“将功补过”,主动帮别人当值日生,主动帮同学解决困难。因为他认为参加值日劳动是光荣的,帮助别人是光荣的。由此看来,“惩罚”与“补偿”绝非字眼的差别及教育艺术的不同,它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教育观,从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育人效果。
《变“?”为“!”》主要是针对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而写的文章。原来在他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弯着腰,弓着背,眼睛离练习本很近;有的则偏着头写。他不是说:“请同学们坐直!”更不是严厉地说:“不许趴桌上!”而是幽默地说:“请把问号拉直,边成感叹号,好吗?”在这快乐的气氛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姿势。
魏书生老师的这本书,我还未完全吃透,相信它会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帮助我解除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惑。
现在社会对教师的诸多负面报导,严重扭曲教师形象,也使我们教师在工作中多了些不尽人意的事情,多了些的抱怨、牢***,可有什么用呢?近段时间,再次拜读了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感悟良多,是啊,人生中能有几件事情是自己改变得了的,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态,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少生气,少抱怨,快快乐乐的去面对,努力去适应环境、适应社会。
我们工作量,工作压力大,这种辛苦是别的行业的人所无法体会的,然而,我们的付出与回报却永远不成正比,教师的社会地位还日渐降低。可过多的抱怨只能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应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做到眼睛向内,敬业乐业,提高素质,超越自我。
我们常说,要学生爱你,要教师先爱学生,可以怎么样去爱呢?魏书生对待学生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民主科学的,有血有肉的。他认为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眼前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
他爱学生,是以博大的胸怀,真挚的爱心去爱;是日复一日、点点滴滴、锲而不舍地去爱;是实现目中有人、心中有人、教中有人地去爱;是容理解、尊重、关怀、信任地去爱;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地去爱;是爱一切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爱。
在魏书生的眼中也有差生,但他的差生观是这样的: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课听不懂,还要硬着头皮听,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天天如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给他们一些关爱,帮助他们进步也应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许多老师也爱差生,可是他们的爱就爱在一味抓学生的成绩,一味给学生压担子,一味为学生补课,甚至一味指责其父母和埋怨学生。以至把学生爱上了绝路。魏书生却说咱们不要埋怨学生难教,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就象医生埋怨患者难治一样,医生埋怨患者得的病太重,就不给治了,那他的医疗水平不会高。医生的医疗水平是在治疗疑难杂症的过程中提高的。教师的教育水平也是在把难教的学生教好的过程中提高的。 他教育学生的时候,是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的,让学生怎样,或不让学生怎样,或训斥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心里,站在学生真善美的那面,站在学生积极的一面,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不是在批评指责他,而是在帮助他,关爱他。这样的爱应该说是非常独特而又实实在在的,它没有半点虚伪。
魏书生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不是简单地加以训斥了事,而是通过让学生写心理病历和说明书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对于较为严重的错误,魏书生让学生写心理病历,包括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几个疗程这五个部分,然后通过这份心理病历,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监督之下,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地逐步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或毛玻对于一般性的错误,魏书生则让学生写说明书,使用心理描写的方法,描绘出自己心理活动的三张照片,让两种思想在照片上曝光。第一张照片,犯错误前两种思想是怎么争论的;第二张照片,犯错误时两种思想是怎么交战的;第三张照片,犯错误后两种思想作何感想。通过写心理病历和说明书,学生学会了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完善自己、不仅改正了错误,还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
魏书生是用爱去浇灌每一棵幼苗,但愿我们每一个正在三尺讲台的耕耘者,都能象他那样为教育工作奉献出爱。
一个班主任要协调好班级四十多个孩子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从魏前辈让学生写日记、办班级日报、每天学一条格言、设立值日值周班长、养鱼养花、15分钟大扫除等等方法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班级管理无定法,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班集体有共性但也有不同之处,适合自己班级的办法就是好办法。我借鉴了魏前辈的养花这一条,并加以改良,学生们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学习了怎么种一粒种子,有的人还尝试自己中了绿豆芽、红薯、番茄、钱铜草等植物,我让有意向的同学可以领取一个花盆,尝试来种一些东西,一则教室里十多个空花盆有了生机,美化了教室环境,二则也可以减少一部分同学下课就疯跑嬉闹的情况。
另外,在班级管理中仅靠一己之力,高度集权来管理班级往往吃力不讨好,发挥学生的优势让学生来负责管理卫生、做操、路队,既能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也能节省老师的精力。
魏前辈的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这只言片语不能言尽,以上的感悟更多的是暗自窃喜与前辈的共通。在这朴实却又生动的文字里,我感受到了一份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而这也是鞭策我不断努力的一股暖流。
虽然那已经是老《读者》了,老的页面都微微泛黄了,但文章却依旧不老。那篇《爱的力量有多大》让我有感而发。文中,记叙了那么一件事:
一位编辑找隔壁的小女孩,让她为他的杂志写一篇文章,小女孩花了三天,挤出了一篇文章。那篇文章语句不同、没条理、错别字多、字迹如同狗爬。编辑部不忍心退稿,便登上了杂志。原本的稿费是25元,但编辑觉得太对不起小女孩的努力了,于是倒贴了15元,凑成40元给了小女孩。那个女孩欣喜若狂,从此,她没事就写文章,最后,作文以几乎满分的成绩考进了北大。
那40元钱,它代表的不只是稿费,代表的,还有编辑对小女孩的爱。爱使小女孩走进了北大的校门。
写到这里,所有人都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了——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世上有很多爱:关爱、父爱、母爱……这许许多多的爱,都是伟大的。
还有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弱智哥哥的爱——那全身心的爱。因为他是弱智,一个有爱的弱智,所以他才会把原本就少得到的糖全给弟弟;因为他是一个有爱的弱智,所以他才会把所有新年里长辈们给他的新衣服,在弟弟考上大学的那一天,全给弟弟,而自己一生只穿着同一件衣服;因为他是一个有爱的弱智,所以他坚决地把“兄弟”读成“弟兄”,只是为了告诉所有人,没有弟弟就没有哥哥;因为他是一个有爱的弱智,所以尽管他不会游泳,也要跳入河中救出溺水者,而不在乎自己的死活。这一切的一切都只因为,它是一个有爱的弱智。
我们的生活需要爱,世界需要爱,爱的力量永远是伟大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