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角色,没有浓妆艳抹,但却一样光鲜照人。
他是校门口的一名保安,两鬓斑白,单薄的身体充满了干劲与不符合他年龄的活力。黝黑的脸庞上挂满了笑容,每天早晨都能看见那屹立于寒风中的身影。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最忙碌的就是他。“哎,让一下,让一下啊!”“给同学们挪点路。”“这位同学,校园内不能骑车,你知道吗?幸亏校长没在这儿!”无论是请求人,还是批评人,他的脸上永远都挂满了笑容。每天站在校门口,屹立的身影显得非常高大,站在烈日下,站在寒风中,站在暴雨里,站在冰雪中,站成了一处绝美的风景。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他都无微不至地给予帮助和关心。
她是每天准时送牛奶的阿姨,风雨无阻,冬夏如此。
“对不起!对不起!”看着碎掉的牛奶瓶,那位送牛奶的阿姨再一次道歉。本来是我没有接住才打碎了牛奶瓶,但是从她的反应来看,反像是她弄碎的。“没事!没事!”她又从保温箱里拿出来一瓶,擦了又擦上面的水,再递给了我。就是这样一个举动,感动了我,让我后来每次接她递来的\'牛奶瓶时都特别小心,让我养成了做事细心的习惯,让我拥有了要勇担责任的品格。
这是一个没有红绿灯的路口,一位老奶奶茫然地看着,不知所措。四周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老奶奶叹了一口气,刚迈出的脚又收回去了。就在这时,一位司机停下了车,走了出来。他,个头不高,面目慈祥,留着寸发,四十来岁的样子,一言不发但却虔诚地扶着老奶奶走过了路口。然后匆匆忙忙地驾驶着车走了。这一幕映入我的眼帘,成了永恒的美的画面。当时,我又看见老奶奶高兴地笑了,那笑意铺满了脸上的每道皱纹,像开在寒风中的向日葵。
小角色,不是大人物。平凡的生命绽放着靓丽的风采,成就了一幅绝美的风景。世界因为这些小角色而丰富多彩,又温暖美丽。
《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顾明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25页)解释“聚合思维”(辞典上词条为“辐合思维”)为:“只要求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的思维。其特征是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解答。”解释“发散思维”为:“要求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其特征是个人的思想沿着许多不同道路扩展,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由于它常常得出新颖的`观念和解答,被认为与创造性关系密切。”一个人只有两种思维相互协调发展,才能够成为一个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的人。著名心理学家岳晓东认为:“在当今的教育制度中,聚合思维发展往往是以牺牲发散思维为代价的,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着他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他的想象力也在日益下降。这种情况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怎么简单怎么来,怎么省事怎么做,对世间万物形成了大量的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现在中国学生的思维训练中缺乏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互补,无法使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当今的语文教育也是如此,“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的重要工具。……尤其是语文科的思维,它本身就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学生语文思维的水平是和语言的水平紧密地联系着的。”但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却把这种工具异化了,成为了限制学生思维能力正常发展的桎梏。“转换角色(视角)式”改写以其独特的写作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改写过程中,学生必须先利用聚合思维去阅读、分析文章的内容,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发散思维去想象如果变换角色后,应该怎样说、怎样做、怎样叙述事件,每个同学都有自由按照自己选择的角色去重新创造一个与众不同的情境。例如,如果是改写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学生首先必须能够读懂文章内容,找出文章涉及到的所有人物和事物,然后再从这些人物或事物之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作为自己的角色,最后就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照改写要求和自身角色需要来该写文章。这是这种作文方法最大的一个优点,它能够使学生的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同步发展,使他们既有知识基础,又有创新能力。
老师与我们交代了一下我们今天的任务,我们在这个早上将会体验交通协管员他们平时的工作,并且感受这份工作。
没过多久,交通协管员阿姨便骑着一辆电瓶车风尘仆仆地赶来了。随后,大家采访了协管员阿姨,并问了几个问题。其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问题是:对自己的工作有什么看法。
协管员阿姨回答道:“我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虽然这份工作很辛苦。我们每天都在维持着交通秩序。不让交通事故发生是我们最大的希望。我们希望市民们能做到这一点。”
随后,我们也小小的体验了一下协管员的工作。我们分成几组站在不同的地方站岗,时间不到两个小时。
刚开始,我们还能笔直地站立。后来腿就变得很酸痛了。我们站的时间与协管员阿姨的时间相比就是小如牛毛。因此可以想象他们的`工作有多么辛苦。
我们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交通安全,便是分担了他们的工作。城市的安全也就可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下铸成。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点点滴滴的小事。不闯红灯,不酒后驾车,不影响这些城市交通工作者的工作。我相信只要我们做到了这些,美好的生活,安全的出行离我们并不遥远!
今天早晨,我兴致勃勃地来到了久违的兴趣班。我走到作文兴趣班门前,一推开门,就被眼前的狼狈影像惊呆了:桌椅杂乱无章地摆放着,地上到处是粉笔灰和白花花的小纸片,粉笔、塑料袋横七竖八地放着。我想:怎么就几个星期不见,教室就成这样了?同学们一进来见教室这样,都扭头溜了。这么乱,怎么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写作环境呢?大家最后终于决定,要在上课之前把教室好好打扫一下。于是行动开始了……
首先分工。由于男同学力气大,就让那两个男同学担任摆桌子摆椅子的任务,还有整理桌子。由于女同学细心细致,因而负责扫地与擦桌子。分工完毕,大家便忙开了。男同学费力地搬着桌子,桌子不停地发出吱吱的响声;女同学认真地扫着地板,很快“雪片”就打扫干净了。正当大家要松一口气时,粗心的男同学竞竟不小心把粉笔灰弄到地上去了!女同学不停地责怪着他,怪他破坏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尽管男同学一直赔礼道歉。那位男同学只好自己把地上的“再生雪片”扫进了垃圾桶。看到这样,女同学也不再计较,会心地笑了。
这时老师来了,她惊讶地发现我们正在勤奋地扫着地呢。可老师没进来,她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着我们,不时插上几句表扬:“你们干得真专心呀!”“挺干净的嘛!”或是几个指点:“这儿不够干净。”“桌子放这儿不太好!”活像一个指挥官,在指挥我们劳动。
终于打扫干净了,这时的教室和打扫前的教室大不一样了:干干净净的地板,桌椅有条理地摆着,上面没有丝毫粉笔灰,和原先的教室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呀!看着自己辛勤的劳动成果,同学们都开心地笑了……
今天下午,在我们班里发生了一件事,本来很小,但最后,事情却闹大了。
下午,大家一起床,就往教室里跑,因为大家都要忙着准备墨水、毛笔,却在这时,大家都不注意的时候,这件事发生了。
高宁从王晨韵的桌子前走过,一不小心,把王晨韵的墨汁碰翻了,墨汁洒在地上、眼镜盒上、王晨韵身上,面对这一场面,大家都惊呆了,而高宁却像不关他的事一样,擦了擦他身上的墨迹,去玩自己的啦!王晨韵先是一愣,然后就扑在桌上痛哭起来,她哭得真伤心呀!大家都十分心疼。
随后,陈垣、吴钰泽、刘晨、徐子或就去帮她打理一切,还问候她,真热心呀!可事情还没完呢!在“帮助”王晨韵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一件意外事情,这一下就把事情给闹大了。
原来,陈垣拖完地,拿着拖把走路,路过汪昕的桌边,一条不听话的布条紧紧缠住汪昕的椅子腿不放,当然,陈垣并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继续向前走,忽然,她似乎感到了什么,转过头,见汪昕的椅子在向下倒,顾不上放下拖把,连忙单手扶起椅子,这才松了一口气。因为,上学期,汪昕经常欺负她,那段经历,就像一把锋利的尖刀,在她那弱小的心灵里深深地扎了一刀,让她造成心灵上恐惧汪昕。我真同情她啊!可就是不知道怎样去帮她消除心灵的伤口。
后来,汪昕从楼下上来,在这时,不知是谁,又把汪昕的椅子弄倒了,汪昕见椅子倒了,问徐子或,徐子或说是陈垣弄的,汪昕本来就对陈垣不满,又听说是陈垣弄的,就要“以牙还牙”,马上去把陈垣的椅子弄翻了,陈垣的书包正落在还未拖干净的地板上,沾上了墨汁。陈垣伤心极了,一边拿了块抹布擦书包,一边心疼地摸着它,泪水夺眶而出,心里有多少委屈、怨恨,却表达不出来。
最后,施老师在全班讲述了这件事的始末,汪昕也承认了错误,这件事终于了结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解释“兴趣”为: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因此,要想得到高效率的学习结果,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作文训练比较死板,大多是一些给材料作文、命题作文或者半命题作文,给予学生的自由度小,甚至和学生的生活脱节,因此不能够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了“厌写”的情绪。但是“转换角色(视角)式”改写却截然不同。首先其作文形式来源很有趣,它来自于时下最流行的网上文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二是其作文要求放中有收,既给予学生很大的选择自由度(从主体文中出现的名词中任选一个作为写作视角),又不是无的放矢、散漫无边(只能从主体文中出现的名词范围内作出选择);让学生既拥有选择自己喜欢角色的权利,又不至于因范围无边际而无从下手──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写作而头疼了。三是作文内容的创新和与众不同,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学生如果能够提起极大的写作兴趣,那么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写作开端,为其后续写作铺平了道路。
“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记忆或理解。而体验正是一种心智活动,或者说,是一切心智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这里所说的体验,并不仅仅指亲历亲为,而且还包含一种“迁移”──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迁移到别人类似(或有部分相似点)的经历,然后加以体味。
“转换角色(视角)式”改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后一种特殊的“体验”。比如,在改写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的时候,可能有同学选择“扮演”“车夫”这一角色;这位同学不一定真的作过车夫,但是他可能有过和车夫类似的在寒风凛冽的冬天骑车去某地的经历,也可能有不计真假和报酬去帮助别人的经历,这样的话,这位同学就可以把自己在这些事情上的体验迁移到我们的作文当中去。不过,也有同学可能会选择小说里出现的一个事物,但是因为拟人化了,这件事物在他心中应该被当作一个人了,所以学生也可以按照一样的路径来作文。
“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只有以体验为前提,才能有效地进行分解离析的认识活动。比如,……未曾经历体验的理解是表层的理解,冷眼旁观性的理解,是为理解而理解。而在体验基础上的理解则是经历撞击、感悟等心智活动后的深度的理解。教育者的任务,恰恰不单纯是让学生知道某个问题,记住某个结论,而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体验某种事实、体验某个问题、体验某项过程、体验某一结论。”“转换角色(视角)式”改写要求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色来叙述同一件事情,正是为学生创造了一种“体验”的路径,让他们不自觉地进入他人的可能情境或心境,从而增进学生和其他人的一种交流,也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和体谅周围的人。这是我们所有的教育最想要学生获取的一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转换角色改写”有着很多优点。我们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应当适当增加类似的作文训练。但是同时,我们应该明白,由于这种写作训练方式来源于网络搞笑文学作品,所以教师在利用此方法时,应当让学生学会辨别文学作品中的糟粕,避免学生模仿《Q版语文》中不规范的语言垃圾和“低俗”部分。
编辑短评:本文思路的特点是先述后论。作者从“转换角色改写”的话题中发掘出深刻的道理,显出文章的理论色彩。不过有些事理的意义和价值被夸大了。(刘真福)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