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能改变吗?观看了《教育能改变吗?》纪录片,我同样也有这样的疑惑,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正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徘徊,我们该怎样要求他们?是做回自己,还是顺应潮流,我们也在矛盾中挣扎,在冲突中思考着孩子们的未来,应试教育让孩子、家长、老师不敢怠慢,加速着前行,明知拔苗助长却也不敢轻易停下,一个字 :累!
看了《教育能改变吗?》,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句话:“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我们的孩子比的是人生······”人生包含的东西很多很多,不是只有考试;人生的路很宽很宽,不是只有上大学;人生的意义很不平凡,不是只有学习······所以,我们要在孩子累了时,帮助他们放松心情,释放压力,而不是加重压力,让他们知道社会需要有健康心理的人;我们要在孩子只顾学习而忘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时,我们要提醒他们:“人才”不是仅指学习上的,它是广义的,各行各业都可以成就人才,同时也要记住,先成“人”再成“才”,基本的“人”的品行都没有,学得再好,也对社会无益。我希望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世界会因为五彩斑斓而显得更美丽,交错的线条才更神秘、更动人;我希望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不同的书,读来才津津有味,趣味丛生,我希望······
或许,我只是希望,我不能改变什么,但我愿意尽我的力去改变我身边的人,我要让我所教的孩子们能快乐的学习,全面的发展,拥有健康的心理,活泼开朗的性格,去应付一切挑战,我相信——“行行都能出状元!”
宽阔清晰的立交桥上来来往往整齐有序的汽车在十字路口时而前进时而停顿,用快镜头有意描述这个画面,似乎正反应了中国近代教育的一个缩写:历史的快速变迁,把我们的教育推到了十字路口的非常时期,人们有评击,但人们依然迷茫。
我只谈谈发生在我身上的教育,茫茫个案中的一个。
1978年末,我出生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民家庭,那一年,中国改革开放启程的号角也同时吹响。6岁时,我成了村里第一个幼儿园的第一批孩子中的一个。8岁时,我就读村完小,校内的老师普通话不标准,校舍是苏式的一层平房,红绿电线裸露在教室的墙壁上,记忆中那个黑黄的灯泡从来就没有亮过。简陋的木制课桌和凳子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总是放不平。雨天里,教室的课桌凳永远是排不整齐的,因为我们和课桌都要为漏雨的屋顶腾让地方。冬天来了,老师会让我们募捐白色塑料薄膜,用来封住没有玻璃的窗子。我还记得,那斑驳的黑板,老师想写几个粉笔字,还总要找个合适地方……
描写到这里,我感叹:我们太穷了。记忆中,那个时候的“时针”已指向了1990年。
2004年,我自己的孩子出生了。当我已为人母,我会强烈地感受到良好教育环境对人发展的重要性。我理解的良好教育环境是什么?有好的学堂、好的老师,创造条件引导孩子去学习琴棋书画等,不求多,但一定是投其所好,择优选学。我作为母亲,不图孩子将来成为大师,但只求他在儿时和以后的成长期里能汲取更多的知识,而这些在我的儿时,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所以,纪录片中,有描述现今中国的家长让孩子学英语、学书画、学琴棋、学珠算,我也很有感触。有专家指出这是教育乱象,过早地让孩子学习这些,是对孩子摧残。又称中国孩子的终极目标是清华、是北大,是中国教育形成的悲哀……
我以为专家的.这些评价也并非全面。三四十年前国家依然一贫如洗,三四十年前的孩子在今天多半已成为孩子的家长,他们让孩子多学一些知识,也没错啊!让北大、清华成为孩子奋斗的目标有错吗?而显然,进北大、清华也只是国内极少数的学生才进得了的,自知之明的学生与家长们也自然都会有各自的理想目标。
拿我们的教育现状与发达国家去比,假如把它作为前进的衡量标准去研究未尝不可,但一定要拿他国的教育现状来评击自己,可是不准确的事。首先,两国的历史渊源不同,文化基础不同,发展进程不同,自然教育前进的步伐就不同,我们的教育走到今天,有人说,已到了十字路口,迫切需要改革,那么我们能改变多少,怎样改变,真正的问题找到了吗?
国家在大的改革中也曾走过弯路,但我们始终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坚持走自己的路,我们一路摸爬滚打,但我们终究是在前进,我们依然昂首屹立在世界之东方。
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我们随历史的浪潮不断洗礼,在成长中不断反思是必然的!尊重生命的过程,尊重成长的足迹,尊重一切自然现象。教育,作为一个另类生命体,又何尝不需要被尊重?
你能得到多少,往往取决于你能知道多少,学习才能改变命运。
步入社会的人往往认为学习已与自己无缘,工作才是生活的中心,孰不知,学习是改变命运的利剑,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生活更美好。简单的说,可以把世界上的人分为学习者与非学习者。学习者是那些向周遭事物开放的人,他们学习,也听从教诲,当他们做了一件蠢事,他们不会再去做第二次。当他们做一件事情有了功效,下一次他们会更努力地做,把它做得更好。
松下幸之助先生可以说是日本企业界的一个神话。他早年家境贫寒,而且体弱多病,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然而,他是靠什么最终创建现在赫赫有名的松下电器公司并成为日本首富的呢?专家们有很多说法,但是其中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松下先生是一个勇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人。正因为学习,才成就了他的辉煌。
松下先生曾经在一家电器商店当过学徒。同时在这家店里帮工的还有另外两个学徒,他们都是同时进入这家商店的。开始时,三人并没有什么不一样,大家干同样的活,但是渐渐地三人就显现出了差别。
松下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电器方面的事情,这次到了一家电器商店工作,面对着那么多的电子产品,他感到了自己的无知。而他心里对学习的热望让他向这种无知发起了冲击。他每天都比别人晚下班,用这些时间阅读各种电子产品的说明书;同时在他其他两个同事外出休闲的时候,他却参加了电器修理培训班。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习电器知识上面,因为他决心用学习让自己成为这方面的内行。而在这种时候,他的两个同事却因为这些而嘲笑他说,一个学徒还能够成什么大事,还学什么啊。而这一切都无法阻止松下先生继续学习的决心。
终于,通过不断的努力,他从一个对电器一窍不通的学徒变成了一个能够给顾客清楚明了地讲解电器知识的专家,并且还可以自己动手修理与设计电器。他通过学习改变了自己,将自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店主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对松下先生的这种学习精神非常赏识,不久便将他由普通学员变成了正式员工,并且将店里的`很多事情都交给他处理。这为松下先生以后的创业打下了极大的基础。与之相反,他的两个同事最后的结果却是,因为一直没有学识上的进步,最终只能被商店解雇。
一个愿意学习并且善于学习的人,最终会获得成功,因为,学习会改变命运!
我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我们都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们都想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我们也知道这一切都需要自己付出相当的努力,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得来,可是生活的琐事让我们拥有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不是这边有事,就是那边有事,已经很少有时间能够安下心来静静地学习了。作为已经踏入社会的人很多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其实,正是因为这些不大不小的借口,让我们心安理得的去忽视学习。
查理斯佛洛斯特,本来是佛蒙特州的一名鞋匠,他不管怎样,每天都会花一个小时学习,后来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数学家。约翰韩特是个木匠,他利用工作之余研究比较解剖学,每天晚上只睡4个小时,终于成为比较解剖学的权威学者。乔治史蒂芬生在担任夜间值班的时候,努力研究,结果发明了火车头。其实,这些人也可以像其他人一样,找到足够的借口去做别的事,但他们没有安于现状,因为他们明白:他们想要拥有的一切都要靠学习来获取。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