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八班藏龙卧虎,英雄豪杰汇聚。和蔼可亲的“飞老”,举止优雅的“黎小姐”,一身文艺范儿的“朱少”……今天,我就聊聊“朱少”。
听到“朱少”俩字儿,有些人脑海中立马就浮现一个个公子哥的形象。千万打住,这“朱少”可不是什么公子哥,他可是我们个个骨骼精奇的八班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为啥给他取名“朱少”呢?原因有三:第一,我们的数学老师是1991年的,顶多也就二十六七岁,再加上他那一身的文艺气息,这不是“朱少”的气质,是什么?第二,“朱少”平常最爱穿的衣服就是白衬衫加黑裤子,在讲台上一丝不苟地教书的他,少爷气息扑面而来。第三,“朱少”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私下,整个人的举手投足间,就俩字儿——优雅!大家现在应该明白“朱少”的由来了吧!
八班,一个严重“搞事情”的班级,就这一点来说,真想对“朱少”说:“您真不容易!”而我觉得,“朱少”的眼睛才是他制胜的法宝之一啊!毫不夸张,“朱少”的眼睛占他脸部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常人是绝对不敢与他对视的!所以,我们班那些做了坏事的同学们,在“朱少”面前绝不敢说一个谎!而我们这些所谓的好学生,就很好奇一点,老师,您的.眼睛咋那么大呢?老师的回答是:“遗传!”呵呵,我竟无言以对!
要说我们八班的“朱少”,那是能文能武!你看,在数学课上,“朱少”用认真而又不失生动地讲课方式,使我们个个投入其中。“朱少”的标签,一向是思维缜密,认真细心,想必这是每个数学老师都应该有的吧!但身为老师的“朱少”,他则想把这些标签,传授给我们这些学生。“朱少”还特别喜欢打篮球,那球服一穿,那“朱少”立马就变得英姿飒爽起来!
不过,“朱少”也确实不容易,他教着几个班的数学,更何况,他还是我们八班的班主任,这真是让我佩服!我们八班这些“猴孩子”,整天搞事情,他仍然勇敢微笑着面对!
“朱少”,您为八班付出的是,汗水打湿的衬衫;您为八班付出的是,用温柔的语气罚写检讨书;您为八班付出的是,您那大长腿的来回匆忙。在这里,感谢您朱老师!您永远是我们八班上课认真、思维缜密的朱老师,也是我们心中可爱幽默的“朱少”!
不要总以为世界上有太多的不可能,即使只有白万分之一的可能都会发生,希望你不是这百万分之一。
黎舒,是一名19岁的少女,高中毕业后独自一人来到安市,开了一家卖杯子的精品小店。不爱看书不爱说话,唯一的爱好就是上网。
每天晚上7:30准时回到家打开电脑,输上×岁,在安市网吧工作”。
——“姓名:黎舒,20岁,在凤临街开店”。
两人同时看了对方的卡片,不约而同的轻轻一笑,吐出句“呵,好巧。”黎舒细细的打量着眼前的男孩,平头,挺拔的鼻梁,炯炯有神的眼睛,带着一丝暖暖的微笑。比视频中看到的更挺拔。黎舒的脸泛出了一丝红晕。杰也不好意思的低下头浅笑,夕阳的余晖洒在了茶色玻璃门上,泛出一种特别的光辉,两颗年轻的心跳出了各自的胸膛,跳进了对方的身体。
继后,杰每天早晨5:00下班后。胡乱睡个两三个小时便精神倍加的冲到黎舒的小店,帮黎舒打理店,有时帮她擦杯子。那种小心翼翼仔仔细细的擦,黎舒是看到的,有时帮她搬货,顶着大太阳吉力总是忙前忙后,汗水浸湿了吉力的`衬衫,黎舒捧着奶茶斜靠在门柜上眯着眼微微的笑。晚上黎舒便跟着杰到玩吧陪他上班。听听歌,玩玩游戏,幸福好像也就如此,恋爱也不过这样,两个人互相找到了可以依偎的肩膀,可以拥抱的躯体,可以交叉在一起的手指,可以贴在一起的嘴唇。可是恋爱并没有改变两个人,黎舒从前爱沉默,恋爱后也不爱多说话,杰总是默默的看着黎舒的眼睛微笑。以前是,现在也没有改变。他们的感情开始时是用眼神、用表情传递的。如今只是更深入更尽情而已,这样平静甚至说是平淡的恋爱看似不起眼,但一定比起那些甜言蜜语、海誓山盟来说更能长久。是谁说的呢,只要两个人都愿意,两个人都能相互接受,相互依偎,那么谁还去管它轰轰烈烈还是平平淡淡,幸福就是两个人的事,只要他们幸福,旁人为何要对他们摇头叹气冷眼相看呢。
从柜子里拿出挺长时间的一本书,就在今天,合起了书本,深呼吸了一口气,且撑了撑懒腰。随口说了一句:“收官!”
在那个交通便利的\'时代,有这样的一个退休工老头,花了87天,一步一步走了627里路,就是去为了见一个故人,这着实是很让人震惊。
他每天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你会相信他能够把一件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事情做得超乎常人吗?大概不可能吧?更像是一种无稽之谈。是的,当我初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怀疑这老头的脑瓜是不是出了问题?
哈罗德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他是一位在酿酒厂有40多年工龄的退休工人,这40多年里他从未与他人相争,也没有知心朋友,也没有人与他为敌,日复一日,平平淡淡。当然也没有过岗位上的升迁,这样的生活好比是一潭抛下石头也激不起浪花的水,甚至于到了他退休时,也没有欢送会,上完最后一天班就回家去了,毕竟没有任何人会在意。
然而一封信的到来打破了他一成不变的生活,那是一封来自身患癌症的老友奎尼的信,奎尼二十多年前帮助哈罗德背了个黑锅后便被解雇消失了。在震惊和悲痛之下,他写了回信,再寄出的过程中,因为加油站小女孩的一句“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让哈罗德深受启发,于是他越走越远,最后横跨了整个英格兰!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奎尼就会活下去。
哈罗德的一切似乎是那样不可思议,他告诉我们,一个平凡甚至于平庸的人也可以尝试不平凡的事。在这期间,哈罗德的壮举不但受到媒体的关注,还激起社会各界人士对人生的思考。
平凡的哈罗德,终究成就了一件不平凡的事。退休后的他可以,为什么现在还年轻我们却总说“太难了,我做不到呢?”当我们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总会去计较得失。正是如此,才有“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话,而正好是那些不计较得失的只占十分之一的人,把那些我们认为不屑一顾的事情坚持了下来,从而达到了我们曾在一起所期望的成就。
认真和坚持是改变一个人甚至成就一个人的关键因素。主人公哈罗德在生活上一事无成,他是妻子莫琳和儿子戴维共同疏远的对象。作为男人,他在家中地位低下,完全没有该有的地位和尊严。当他和家人探讨问题时,收到最多的是来自妻子的“我不这么认为”的回答,以及儿子言语间的不屑与眼中的挑衅。在教育儿子不要骂脏话后,换来的却是一句“走开”,甚至连说个笑话都能被儿子嘲笑。你也许会认为他没本事,是的,确实如此。但正是这个平庸的人,自从他踏上旅途并坚持走下去后,他的妻子也对他这次的执着感到不可思议,慢慢转变了从前对他的固有看法。在行走的过程中,在众多陌生人的帮助及鼓舞下,哈罗德逐渐找到自我、重拾自信,最后还引起媒体关注曝光,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大波追随者。当妻子莫琳在众多追随者中再次见到他时,她看到的不再是以前那个卑微胆小的哈罗德,而是一个全新又自信的男人。
哈罗德的转变,我们可以说那封信是引火线,但是最为重要的是他坚定和坚持的意识觉醒。反观当下的我们,是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下渐渐的浮躁了起来,愈发缺少一种坚定和坚持呢?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把一切归于其他,没有哈罗德的自我反思,亦没有他那一步一个脚印去践行目标的勇气。
年轻的我们,为何我们不去借鉴和学习哈罗德的精神呢?来一段属于自己心灵上的旅程,去看看曾经的自己,去感受那份源于灵魂上的鸣唱。毕竟那个理想上的你,不值得被辜负。信念很多时候是支撑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虽然知道做了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做一定不会成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信念,笃定且从容。
你会发现,哈罗德原来是我们自己。
习惯了吃完晚饭就回到教学楼,驻足于五楼的过道,在夕阳的余晖中享受渔舟唱晚的风情。教室的前面是水,前面的前面还是水。不是喜欢鱼的生机,而是痴迷于那浮着几叶小舟的江面与天相合的画面,依稀地在山与水之间再点缀些小房子。
然而,这份宁静何去何从呢?早上从6点10分开始忙碌,辗转于匆匆的脚步间,走啊走啊,就失去了新鲜感;挤啊挤啊,便习惯于绷着神经,带着惨淡经营的执着,埋头于课桌上。
于是渐渐学会从聒噪变成缄默,却不是宁静,缄默时时常发呆,怀念与好友一起的时光。那些没心没肺的笑声,那些声嘶力竭的呐喊,楼梯上的追逐打闹,那些为了除去体育课后的热量而讲的冷笑话。那些的那些,是我们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急躁的慰籍。打开这些尚未泛黄的温暖,嘴角早已不经意地牵动。
现在的急躁,却像一只沉睡的雄狮潜藏在心里,又或者是因为太累了太疲倦了而无法爆发。无奈地揉揉右手中指上因为握笔而生成的老茧,起来的活动无非是伸伸懒腰扭扭发酸的脖子。为了节省时间有时独来独往;面对朋友纵使有千言万语却因不知从何说起而索性选择不说了。都说是长大了安静了,但我明白,那不是真正的宁静。
真正的宁静是可以释然的,从复杂的现实关系中找到一片净土,或是在回寝室的路上看一下路边树上的叶子的纹路,或是什么都不想地发呆,回看旧照片,哪怕只是一盏茶的时间,给快节奏的生活一个喘息的机会;给带上太久坚强的面具一个释怀的休息。马尔克思的《百年孤独》,娓娓道来,肖邦的夜曲在冥冥混沌中勾勒出越发清晰的马托邦式的梦想。即使桃花源只有武陵人见到过,但我们总有臆想中的桃花源与精神原乡。
庆幸的是,我有这样一个时间,从冗长的课文中逃离出来,采撷一块空地供自己遁脱。楼下的路灯已经亮了,匆匆走过的人影越拉越长。
“急躁”在《辞海》里的解释为“轻率”。引申而言,急躁在心理上表现为一种冲动性、盲目性;在情绪上表现为一种急躁心态,急功近利;在行动上表现为缺乏理智,盲目冒险。试看天下有多少人因为少了耐心,多了急躁,少了冷静,多了盲目,少了脚踏实地,多了急于求成,而以失败告终。
急躁的人,他们的生活状态犹如一个沸腾的大锅,里面什么也没煮,却热气腾腾;急躁的人,在学校上不求甚解,坐不住,心不静,想不深,心里长了草似的;急躁的人,在工作上眼高手低,不勤奋,不刻苦,不投入,看什么都简单,不屑于认真地做,也不知道如何去做;急躁的人,做事急功近利,名利当头,哪里露脸就往哪里钻,追求表明文章和短期效应;急躁的人,玩世不恭,无责任感,无使命感,一切都无所谓。
急躁者,就像面对尚未开花的树就想去摘果实,就像一条鱼还未离开水池就想一跃成龙;急躁者,刚埋下种子,便心急火燎地等着丰收的到来;急躁者,仅仅唱了几首歌,便觉得马上会成为大红大紫的明星;急躁者,恨不得一步跨上成功的领奖台,接收众人的祝贺,恨不得写出惊世文章好天下扬名。
急躁者,只想做花不想当叶,更耐不住做根的寂寞;急躁者,只想当旗不想做旗杆,更不愿意做那拉起旗子的细绳子;急躁者,不扫一屋,却想横扫天下;急躁者,尚未学步,便想天马行空;急躁者,是潮头的泡沫,幕布上的电影;急躁者,就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孔子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培根说:“名声是条河流,轻浮和空虚的东西漂浮在上,而沉重和坚实的东西下沉到河底。”急躁者的双手永运也拖不起辉煌的事业,急躁者的双脚永运踏不上成功的顶峰。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几乎都具备沉稳的性格,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保得住操守。理智使人清醒,急躁使人狂妄;成功远离急躁,失败亲近急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必须拒绝急躁。
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对于急躁,这无疑是一剂良药。人生如海,潮涨潮落,保持一颗宁静的心不容易,要达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境界就更难。拒绝急躁,首先拒绝自己的虚荣心,给心理冲个凉,让头脑降降温,看淡荣辱得失;拒绝急躁,要远离名利的诱惑,摒弃急功近利的心理;拒绝急躁,要强迫自己静下来,隔开距离,静静地剖析自己,看待别人,冷静地分析利弊,找准目标与位置;拒绝急躁,不妨多读点书、充充电,从书中汲取人生的哲理,让知识和技能充实自己心灵的空间;拒绝急躁,就要认真地做好身边每一件小事,在平凡的生命历程发掘自我,不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能做到这些,“急躁”,自然离你远去,你的事业一定能成功,你的人生一定会快乐幸福。
《一个人的朝圣》是英国剧作家乔伊斯蕾秋的作品。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随着阅读的深入,越发觉得精彩,发人深省;很久没有这样的书吸引我一口气读完,感慨万千,希望与大家分享。
全书从60多岁的退休老人哈罗德收到一份昔日好友奎妮的来信开始讲述。奎妮与哈伦德已经有20年没有联系,信上奎妮告诉哈罗德自己患上了癌症,将不久于人世,这封信是专门来和他道别的。看到信的那一刻,哈罗德非常吃惊,往事也随之涌上心头,他觉得应该为奎妮做点什么,为了让奎妮恢复健康或活得更久,他决定从所住的金斯布里奇徒步走到贝里克郡,全程600多公里。哈罗德没有告知妻子莫琳,没有携带生活必需品和徒步所需装备,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裸走”,因为哈罗德坚信只有这样才能对奎妮的\'健康有所帮助。在没有借助任何交通工具情况下,哈罗德耗时87天,成功走到了奎妮的疗养院,见到了奎妮最后一面。
刚开始上路,哈罗德非常介意自己的外表和别人的眼光,中间也经历了几次动摇,但因为沿途陌生人、家人的鼓励、肯定而得以坚持,突然有一天,他似乎想明白了,开始享受以地为床以天为被的惬意,并乐意接受别人有限的食物和帮助,同时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徒步的过程,是哈罗德包括他的妻子莫琳的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他们关系的修复过程,更是他们彼此心灵重建的过程。
哈罗德带着伤痛出发,却选择了走向爱。与其说他徒步走了600多公里,不如说他经历一个87天的心历路程。在一个人行走的路上,他更真切地看见了自己,承认自己的恐惧与软弱。他接纳了自己,原谅了所有人,这是他真正成长的开始。而妻子莫琳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样看见了自己,看见了丈夫。他们彼此重新敞开心扉,敞开怀抱。
旅途中的哈罗德不仅渐渐读懂了人生,学到了要追求最珍贵的亲情、爱情、友谊,懂得舍弃一些其他身外物,更学会了接纳自己,从而感悟到“给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馈赠,既需要谦逊,也需要勇气”。
好久没有完整的读过一本小说。刚开始《一个人的朝圣》只是平缓的叙述风格吸引着我,喜欢雷秋·乔伊斯对风景细致的描写,喜欢主人翁在耳边轻轻细语的感觉,喜欢想象他在看到这些文字时的心情。
打破主人翁哈罗德的平静生活是从邮寄一封给朋友奎尼的信开始的,那时我只能看到哈罗德生活的平淡沉寂甚至有点祥和,并不能感受到哈罗德的痛苦。27章之前我一度认为平淡的生活麻木了哈罗德的神经,儿童时期的阴影时不时的袭击着哈罗德,不懂得如何去爱导致哈罗德对生活诸多躲避,一路上,哈罗德回忆着童年对爱的渴望而感到痛苦,婚后对妻子莫林和儿子戴维的所作所为而懊悔不已。直到哈罗德给加油站女孩的那封信,我才知道哈罗德的丧子之痛,才明白为什么莫林和哈罗德产生了无法跨越的鸿沟。那一刻我的心沉重了很多很多,我突然理解了第12章结尾为什么哈罗德会张开双臂在雨中挥打对回忆呐喊:不要。为什么会无法制止痛苦一直私语:原谅我,原谅我,原谅我让你失望。
心路历程啊!哈罗德刚踏上旅程时几经挣扎,徘徊在放弃的边缘,又因为一些小启发,让哈罗德重拾自信。这让我不由的想起了自己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不正是和哈罗德一样吗,选择的,疑惑着,徘徊着,又坚定着。第18章开始,哈罗德是坚定的,他放下了一切不需要的东西,地图、手电筒、胶布膏药送给了需要的人,植物百科记在脑子里,手表,银行卡邮寄回家,哈罗德轻装上阵,卸下了不需要的累赘,欣赏沿途的风景,思考过往的人生,温和的对待相遇的人们。这是我不能及的,我还无法卸下外界的诱惑,甚至有时会因此而感到苦恼。
小狗的加入,朝圣者的加入,正如哈罗德所说,什么人都有。他们搅乱了哈罗德的步伐,旅途充斥着矛盾和商业的气息。哈罗德在人群中感到孤单,唯有夜里独自徘徊才能让心得到自由。读这段时我在想,如果是我也许会选择离开他们一个人上路,但哈罗德却是感激并觉得有责任保护他们,直到朝圣者们一个个离他而去,包括最后小狗的离开,哈罗德终于又一个人了。又一次经历了失去,这让哈罗德想起了父母的遗弃,儿子的孤独,妻子的怨恨,哈罗德崩溃了。我一度怀疑结局是不是哈罗德和他父亲一样老年痴呆,那该多么的残忍啊!幸好,哈罗德只是精神上极大的痛苦,对现实中自我彻底的否认,对徒步意义的极度怀疑进而导致了他如行尸走肉般的行为。终于哈罗德昏昏沉沉的走到了贝里克,87天,627英里(1英里=1.6093公里,靠一双帆船鞋。这时没有欢呼,不是兴奋,相反倒多了许多惆怅,痛苦和不知所措。人就是这样的,这符合常理,比如我们辛苦了半学期,考了个高分,以为会很兴奋却没有高兴。考证书,得奖学金,拿奖金都好像是这样的心情。所有为什么会有过程很重要这句话了。我们应该在过程中多快乐些,到了结果,人总是开心不起来的。
丧子之痛如何放下,我无法想象,但幸好,莫林原谅和理解了哈罗德,也放过了自己。结局是他们回忆第一次在舞会上的一见钟情,还有他们笑到肚子疼。到底是怎样的一句话呢,能让俩个人笑的如此开怀?书中是这样写的:“你说得对,连好笑都算不上。”哈罗德边说边用手帕擦眼睛。有一会他好像正常了。“那就是爱的威力。其实最平常不过的一句话,一定是我们太快乐了,所以才觉得那么好笑。”
我喜欢灵魂跳跃时的感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