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军半躺着病床上,对医生护士说,他有两个愿望,一是不要疼,而是能活动。为此,他愿意多挂吊瓶,希望吊瓶里的营养能够帮他止疼,让他站起来。医生告诉他,他的肿瘤压迫腰椎神经,无法拿掉,即使拿掉了,神经也已经压坏了,站起来是不可能站了。听到这些,他无力地叹了口气。女儿经常来看他,细心地给他刮胡子,剪指甲。他说自己养了个好女儿,卧病几年,都是女儿照顾,可是女儿30岁的人了,只考虑父母,从没考虑过自己。他说,要是能再多活几年,看着女儿成婚,看到婚礼的场面就好了。说着说着,他就哽咽起来。在生命的最后两天,他经常陷入昏迷,却强撑着要立遗嘱,把平时藏着的钱都留给女儿,他用颤抖的手签下自己的名字后,就沉沉睡去。
黑子叔87岁了,总是讲述他年轻时的事情,他回忆起45年抗战胜利,他站在水塔上向下看,看到部队扛着盒子枪开到孙中山铜像那里去。他说现在条件好了,武器装备先进了,希望永远不要打仗。鲁奶奶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在新疆兵团的日子。她说新疆最美是七八九月,麦子熟了,有白面吃,而西瓜哈密瓜是最甜最好吃的,吃的时候呜呜地吃过去,像吹口琴一样,回到上海以后,好几年她都不吃上海的瓜,因为比新疆差的\'太远。
春节到了,黑子叔坐在轮椅上,出外到酒店参加了昔日弄堂老邻居组织的新年聚会,看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鲁奶奶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出去了,老伴和孩子们决定在病床前过个特别的团圆年。床上支起了桌子,家里做好的十几道菜摆上了桌,家人们站在病床周围,吃着饭,聊着天,孙子孙女说着祝福的话,度过了别样的春节。鲁奶奶在医院住了25天,临终前录制了给孩子们的话,她说,“我亲爱的孩子们,今后你们的母亲不在了,希望你们团结友爱,希望你们好好地在一起”。
看完三集的片子,心里有点沉重。记得小时候,年迈的姥姥曾跟我说,世人就像韭菜一样,被一茬一茬的割去,现在快轮到他们这茬人了。记得当时看着姥姥花白的头发,心里颇为伤感,只盼时光能够停驻,使亲人永不分离。然而,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我们每个人都在生命的长河里来来去去。那么,在生命的最后,我们应该怎样告别世界,送走自己?
这部纪录片的主题是临终关怀,记录的是我国在临终关怀方面的初步探索。片中的主人翁们在生命尽头,有的痛苦悲伤,有的乐观豁达,他们喜欢看过去的照片,喜欢回忆往事,怀念自己曾经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时光,然而死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如何为临终病人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全面照料,使他们的生命得到尊重,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使他们能够安宁平静地走完人生最后旅程,在一个老龄化加快发展的社会,成为一个越来越值得关注的问题。同时正视死亡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更好地过好活着的每一天。正如影片中说的:如果你问活着的意义,答案就在生命里。
今天妈妈和弟弟出去买菜,回到家在菜叶上发现了一只蜗牛,把这只蜗牛放在了花盆里。我刚回到家,弟弟和我说:“蜗牛,蜗牛……”我接着在我家花盆里就找到了一只蜗牛,并给他起名叫——小蜗。
那顽皮的蜗牛背着一个重重的壳,那是一个很漂亮的“小房子”。小蜗的 “小房子”是螺旋形的,它的壳是棕色和黑色结合的,壳下便是他那柔软的身体,没有一根骨骼,全身都是肉身体上有触角、口、头、腹、眼等部位。我拿放大镜搜遍小蜗的身体,我才看见在它的触角上,有一对小小的眼睛,不仔细看真看不出来。它的头上有两对触角,这对它来说十分重要,就像盲人的.拐仗,能够起到探路的作用。用手轻轻触碰或用风吹它的触角,它的触角就会像含羞草一样在瞬间缩回去。反应相当灵敏。小蜗的胆子比老鼠都小,我不小心碰了小蜗身子一下,他像闪电般地钻进自己的“小房子”里去了。蜗牛每天只活动四到五小时,每分钟只爬二至三厘米,只能存活六个月,可它却是第二个赤手空拳登上埃及金字塔的动物。146米高的金字塔路上写满了这只小蜗牛毕身历经千难万险的足迹。
我突然来了好奇心,蜗牛到底有没有嘴巴呢?我看了半天也没有看到,于是就上网查了资料。原来,在蜗牛的小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齿舌的表面就像擦姜末用的锉板一样,有一些角质的小齿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蜗牛吃东西的时候就用这把“小锉板”把植物的叶子磨碎,再一点点地吃下去。虽然它的牙齿很小,肉眼无法看到,但是却十分厉害,即便你把蜗牛放入一个比它的身体还硬的硬纸盒中,它也能咬破硬纸板爬出来。
只有风,可以穿越荆棘。只有学习风,我们才能藐视一切挫折,让痛苦烟消云散,让快乐洒满旅途!我正是知道这种风,所以迟迟不肯放下重重的壳,而是一步一步往上爬,总有一天,我会爬到终点,那里会拥有属于我的辉煌,会有人为我喝彩,会拥有属于我的天!蜗牛也可以作为我们学习奋斗的吉祥物。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