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地吐绿,也是养蚕的好季节。
我的好友张钟情送我一张布满小米班大小的黑黑的蚕种。每个蚕种中间都有凹点,不久,小蚕破壳而出,跟小蚂蚁差不多大;黑褐色,头大身小身上长满细毛,大约两天后身上毛不见了。他仰着头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东西吃,可它太小还不能吃整片的桑叶。我只好把叶撕成碎片,洒在盒子里面喂它。
小蚕非常贪吃,只要它一吃桑叶就不肯放下,大嚼起来不知饱,不管什么时候看它,它总是在吃,如果它正在吃得高兴时,你硬把它拉下来,就死死抱住桑叶不肯放下。只好把桑叶也带起来了,那馋样毫无绅士风度。它长得可快了!有时,它一夜就可以长几毫米长呢!
有一次,我去看蚕宝宝正在干什么,我一看,呀!蚕宝宝一动不动的趴在那里,好像生病了,我急得像热上的蚂蚁就急得团团转急忙找来妈妈问是什么回事。妈妈说:“孩子,蚕宝宝不动是要脱皮了。”我说:“是这样呀!蚕宝宝没有生病呀!”大约过了一两个小时,我再来看它们时,呀!有好多蚕都在脱皮呀!它们先从嘴角裂开一条缝接着不断地收缩蠕动身子,然后慢慢地从皮里钻出来,刚脱皮的小蚕已换上了新妆——白嫩的蚕宝宝。
蚕宝宝每脱一次皮就长大很多,更使劲的吃桑叶,它围绕着桑叶的边缘来回的咀嚼,吃叶的时候发出“沙沙”的声响,不仔细听的人还以为是下雨呢!一片桑叶几分钟就进入它们口中,蚕渐渐长大,然后又脱皮,等它脱了四次皮后才发育成熟。
蚕宝宝一个月左右已长成大了,这时惨淡眉目清秀,胸部透亮,头上有对小眼睛,前下方的嘴又在吐丝孔,四对胸足与尾巴帮助它运动。在簸箕里面扭来扭去的样子十分可爱,我不是的用手摸摸它那肥胖的身子。
蚕宝宝过了不长时间后就不吃叶子,它围着簸箕到处爬;原来它是在找好地方开始吐丝,它围绕自己的身体吐出一根白丝,不久后就把身体包在里面。我看不见蚕了,便问妈妈:“蚕在里面干什么?”妈妈告诉我:“蚕变成茧,把自己包在里面不吃不喝,接着变成红赤色蚕蛹,大约十来天后蚕会成蛾,蚕蛾会咬破茧出来交配产卵它就这样繁殖后代。”听后,我感到蚕真是一个大魔术师。
蚕全身都是宝,它把一切读献给人类,件事丝织品的原料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蚕蛹是化工的原料可制作酱油,它的粪便是农家的有机肥料。
亲弃疾写“春蚕到死丝方尽”是蚕的一生真实写照,听说一条蚕可吐丝三千米以上;你看小小的蚕儿难道不是世界上的一宝吗?当你看到那精巧绚丽的绫罗绸缎时,你会为这小蚕儿创造的奇迹而惊叹;更被它们平时默默无闻的辛苦劳作最后献出自己宝贵生命为人类作贡献的精神所感动。它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蜡烛,没有电灯那么明亮;蜡烛,也没有太阳那么温暖;蜡烛,更没有火把那么火红。蜡烛,却有自己的美,蜡烛就是——蜡烛。
我九岁时的一天晚上,家里突然停电了,爸爸让我去拿手电筒,我看了一下,手电筒也没电了,没办法,我只好把蜡烛拿出来点燃。爸爸让我看好蜡烛,不要让蜡烛熄灭。我目不转睛的盯着烛光,我发现,蜡烛每过一会儿就会流下一滴像水一样的液体,蜡烛也在逐渐变短。
我的心里突然掠过一个念头,我想把蜡烛吹灭,然后再点上。我对着蜡烛吹了一口气,火苗向右偏了一点却没有灭,我又反复吹了几口气,蜡烛都是向右偏了一点,但不过一会儿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不仅没有灭,火光反而更亮更红了。我又继续盯着蜡烛,过了一会儿,我看见蜡烛只剩下一点儿,又过了几分钟,蜡烛自己灭了,我感到疑惑,心想:我刚怎么吹都不灭,蜡烛现在怎么自己灭了呢?哇,我恍然大悟,原来,蜡烛在燃烧时怎么都不灭,直到自己的身体被烧光,这就是蜡烛的精神,燃烧自己,奉献别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不仅给我们送来了光明,更重要的是蜡烛那种牺牲自我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蜡烛的这种精神,让我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肖楚女,他如红烛一般用自己的生命去照亮其他人!
蜡烛,蜡烛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伟大。以后,我也要像蜡烛一样,为社会默默付出,无私奉献!
坚韧的青松,以它顽强的生命力,挺立过无数的春夏秋冬,经历过多少风吹雨打,也依然挺拔……
——题 记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陈毅对青松的描写。直接点明了青松挺拔、笔直的挺拔,以及青松不畏严寒的精神。
在小时候,我只能流利的把它背诵下来,并不懂得它真正的含义。渐渐地,我长大了,也渐渐地理解了青松的品质,并给了我深深的\'启迪。
春之松
当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用一颗爱心抚摸着万物的时候,青松尽情地允吸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春天带给他的温暖和美好。春风徐徐吹来,青松不像柳条那样随风飘舞,也没有柳条那样婀娜多姿的体态,但它依然笔直地挺立着。仿佛在告诉我,要用一颗知足常乐的心去享受着无比美好的生活。不要去争夺那些一辈子都不会属于你的。要记住: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夏之松
当夏天来临、酷暑难耐的时候,它没有贪婪地去寻找遮阳伞,反而在酷暑之下和“火炉”挑逗。暴风雨来了!像有冲走一切的架势,伴着电闪雷鸣,使人感到毛骨悚然。而青松毫不躲闪的张开双臂,迎接落到它身上的每一个沉重的雨点。等到雨过天晴,它那挺拔的枝叶更显得青翠欲滴,仿佛在告诉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有信心,有顽强的意志,勇敢的张开双臂迎接挑战。相信,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
秋之松
在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时候,青松英姿飒爽,斗志昂扬。当秋风瑟瑟地吹着,青松迎风肃立,像个尽职尽责的卫士。风刮累了,停下来了,它依然默默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没有丝毫的骄傲,仿佛在告诉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戒骄戒躁,稳扎稳打。
冬之松
凛冽的北风呼啸着,寒冷彻骨,它却不怕天寒地冻。当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把青松的肢体都严严的包裹起来的时候,但却包裹不住它那颗坚强的心。冰雪渐渐消融,青松那生命的绿色显得更加鲜亮。仿佛在告诉我,无论是悲伤,还是迷茫,只要心中有太阳,有生命的坚强,有良好的心态,那道伤痕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无论是春夏秋冬、严寒酷暑,还是暴风雨雪,青松都是那样平静、安然。仿佛在向我诠释生命的坚强、生活的美好、不畏艰难的精神和知足常乐的心境。
对比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东西,它可以告诉你自己的真正定位,可以给你无限压力,同时也可以给你无限的动力。
在记事起,其实大家就都会逐渐开始了对比,只是映射出的大小是不同的。
年幼时我们所比的,是家里所能给予的,譬如说男孩子小时候的一个变形金刚、一辆玩具赛车,女孩子的一条漂亮裙子或是一串精美的手链这样的例子很多,会逐渐蔓延,对比的实物也会随之递增,手机的型号,鞋子的品牌都成了判断高低的一种方向,而这种方向的对比自然是错误的。
真正的对比是要互相之间的刺激而引发的促进,或许未见得是出于最么好的情绪,但是这种情绪我们掌控的方向一定要正确。
很多时候,自己身边的人是都很优秀的,只是我们内心总是想着否对,因为害怕做出对比,害怕的不够优秀而不愿意暴露缺陷。相反的,如果不是身边的人,譬如说能歌善舞的明星,我们一般不会和那些光鲜亮丽的人作对比,一是他们距离自己太过遥远,二是我们身边的人并不会那他们却作为比较的对象。
最初的对比大概是家长口中的邻居家小孩了。这是个很神奇的称谓,似乎无论如何努力,邻居家的孩子好像总是强我们一头。实际上,这就是家长们为我们构建的对比,有了这样的对比才会给予孩子更加努力的动力和压,当然了,只有长大后的我们才会发现,其实我们本身,也属于邻居家的孩子。只是作为对比的方向各不相同罢了,有的是学习,有的是才艺,有的是懂事儿
随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压力也会改变不少。在学习上,我们不再保留当初的那些积极性,但是却会在另一方面,所增长的却是加倍的——虚荣心。我们的对比不再单纯,更多的是为了展示自己,吸引异性,吸引眼球,吸引家人的称赞。这种虚荣心对我们来讲并不是坏事,它会在人的心里滋生出一颗种子,慢慢发芽成长,当长大之后,代表着我们的目标也随之完成,我们也会是某些人所羡慕的对象。
当然,这些对比所真的并不是单一的个体,每个阶层都是会有的,而生活角落的点滴也是看的见得。垂暮老人一般喜欢享受生活的乐趣与清闲,时常彼此畅聊子女们是否尽孝,孙儿们是否乖巧,是否身子骨硬朗。而壮硕的中年人往往是最为操心的,对比工作的环境,对比工资的高低,对比房子车子。至于孩童学生倒是轻松,无非是对比学习高低,成绩好坏。
早上早餐店谁一家开门是个对比,晚上超市哪家最晚关门也是对比这种无处不在的比较既是一种紧张又是一种动力,让自己身处于带有压力的一种状态而去完成那件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会厌恶对比,会反感,总觉那些是我们不开心的源泉。但是在我看来,那些却又是机会、是挑战、是进步前的一块小石头。与其四处逃避,寻求安慰,倒不如迎难而上,通过努力击倒那些对象,让我们也站在被人所羡慕的视角之内!
此外,对比也成为了写作中常见的一种手法,我们不论是在如今的文章里,或是在古代的诗词中,都能够见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对比,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也是对比。
总之呢,对比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比在的,包括自己,周边,书中都会涉及,只要你足够细心便可发现。
希望对比后的你,不该是骄傲自满的,不该是垂头丧气的,而应该是迎难而上的!
(最后一句话看起来是在写花,但实际上不是,那么是写谁呢?)
2.第二天,我起得特别早,推开窗户,听见一阵“哗…哗…”的扫地声。“是王阿姨在扫地。”我忍不住说了一句。只见她低着头,用一只大口罩捂住了大半个脸,双手挥动着扫帚,认认真真地扫着马路。遇到那些躲在角落里不想出来的泥土、落叶、沙石、纸屑,她就蹲下身子去,用手一点一点地把它们掏出来。
(写得越细致的地方,越让人难忘,最后一句描写就产生了这样的效果。)
3.每当落日的余辉给大地镀上一层金光的时候,公园里就显得格外安静。就在这个宁静的公园里,在这绿叶映衬的花丛中,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位略微驼背的老人。他在这里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修枝剪叶,时而停在一棵花前仔细观察。他,就是我的隔壁邻居王大爷。
(这段中有两个反复用的叠词,虽然很简单,但却写出王大爷走路的样子,很有味儿。)
4.清晨,天刚蒙蒙亮,我们弄堂口就开始热闹起来了,不时地飘来阵阵面粉的香味。小行叔叔在人群中穿梭似的走着,照前顾后,忙个不停。真不明白,大清早哪来这么多的顾客?这就是小行叔叔的一个“行”字。
(“刚……就”,这样的句式能够形容出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学会了它,以后就能用。)
5.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朝阳菜市场买菜。那天,西北风呼呼地刮着。我缩着脖子向前走着。这时,我看见了一位正在卖“心里美”萝卜的老农民。那位农民的黝黑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他头戴一顶大棉帽子,穿着一身黑色的中式棉袄和一双旧棉鞋。在他面前的那堆萝卜上,摆着两朵雕刻精致的“萝卜花”。那鲜艳的红萝卜花好像是在无视威严的冬天,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棉帽、棉袄和棉鞋,一下子就把卖菜农民的外貌特征写出来了。)
6.一天放学回家,我在大院里遇上了这位修搓板的老人,指导《写人的作文写法》。他头发已经花白,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给人一种稳重和蔼的感觉。他肩扛一个旧木凳,手提一个竹筐,里面盛满了工具。这时我想起家里正好有一个搓衣板坏了,就赶忙飞快地跑回家去,从床底下取出了搓板又奔回到他的身旁。“小弟弟,快歇着,我这就给你修。”老人不等我开口,就先亲切地招呼我,我递过搓板,他放下凳子和竹筐就干了起来。他干得那么认真,先拿起一个铁打的两头锋利的工具,对着搓板的`一条棱,另一只手握着一个小榔头,一敲,再用力一推,木板上立刻泛起了一个小木花,随即又落在地上。他的动作是那么准确熟练。
(最后部分写修搓板的过程,写得多么细致啊,这全靠小作者当时的细心观察,加上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够这样生动具体地描绘出老人修搓板的过程。)
7.“同志,你想买些什么?”一位细高个儿、大眼睛的服务员满面笑容地走过来。妈妈连忙说:“我想买几枝塑料花。”妈妈望着货架上五颜六色的花,不知买哪一枝好。女售货员好像猜透了妈妈的心思,微笑着从货架上拿下几枝五彩缤纷、鲜艳美丽的塑料花说:“同志,你看这几枝可以吗?”“行,行!”妈妈连声地称赞着。售货员麻利地用绳子将花束在一起,递给了妈妈。
(这一段的对话写得较好,一个是符合人物的身份,还有一个就是小作者把对话与人物的神情和动作结合起来描写,这样就更加生动了。)
8.突然,我听见头顶上传来一阵树木的断裂声,接着一个东西从上面掉了下来,巨大的声音把我从陶醉中惊醒了过来。我定睛一看,啊呀,余莹从树上摔了下来!我赶忙跑过去,看看她怎样了。
(“断裂、巨大”这两个词语用得较准确生动。“啊呀”这个词也用得很生动,让人好像听见了“我”的大叫一样,感到惊讶。)
9.终于到了缝针这一关了,他怕我忍不住伤痛,便不停地和我说话,鼓励我,还用他那蒲扇般的大手在我脸上抚摸着。缝着,缝着。我忽然觉得有些异样,抬头一看,叔叔的额上成片地沁出了汗珠,脸上的肌肉不停地颤动,嘴唇发白,每缝一针,嘴唇便不由自主地抽搐一下,手还紧紧地攥住了我的两只手腕,仿佛缝的不是我,而是他自己一样,我当时还暗笑这位叔叔的胆小:“我都没这样,叔叔怎么这么害怕呀?”殊不知,叔叔是担心我才这样的呀!
(写脸上的肌肉和写嘴唇的抽搐,都很细致,把叔叔关心我而紧张的样子非常具体地写出来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