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目标在远方,人生的希望却已在母校萌生。
时光荏苒,我们对母校和四年的大学生活记忆依旧清晰,依旧鲜活,同样不泯的还有领导和老师们不倦的`教诲和谆谆的叮咛。
依依惜别,
一段年少轻狂、一段纯真的青春,
满怀激情踏上新的征程。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您曾经教育我们要有秉承踏实肯***精神,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您谆谆教导我们,一定要永葆感恩之心。将自己的光和热散发给每个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将您的教诲铭记。请你们放心,在有我们的地方,就有我们快速成长的足迹。
再见了,亲爱的老师。
祝你们幸福安康,永远年轻。
再见了,敬爱的母校,祝您更加辉煌!永远创新!
10土木1班全体学生
20xx年12月
XX同学选修了我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并出色地完成了整个课程的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还指导她参加了“百项工程”科研活动。她勤奋刻苦,有创新精神、研究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我讲授计量经济学期间,该同学严谨务实,下课后经常来问我问题。从她的问题中,我可以感到她有扎实的数学、经济学功底和清晰的思维方式。她曾经请教过我两个有关义乌的计量模型,分别是金融危机对义乌中小企业影响和义乌、温州模式中制造业、专业市场不同地位。她灵活地将计量经济学的知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良好的创造力。
此外,她学习非常主动,自学了很多课外知识。例如她设计的用来分析义乌、温州模式中制造业、专业市场不同地位的模型用到了课上没有讲到过的二元选择理论。
她参与的项目——《金融危机下义乌中小企业的现状》获得“百项工程”三等奖。她承担了项目的大部分工作,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义乌的影响并从各个方面比较了义乌、温州模式的不同。该同学的报告得到了相关政府领导的认同,她提出的建议被纳入了当地经济发展规划。
鉴于对同学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学习态度的了解,我极力推荐她到您校就读研究生。相信她一定可以出色完成学业和相关科研任务。
XX同学是我所承担的大三上期“专业英语”这门课的学生,该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主动学习并积极拓展补充。从该生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情况都能反映出她极强的英语应用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生专业英语这门课程最后取得了95分的好成绩,为全专业的第一名。她的这种学习能力不仅体现在这一门课程,而是体现在许多方面。该生专业基础知识非常牢固,以专业排名第一的良好学习成绩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同时她能合理的安排时间,使学生工作、社会实践和各类竞赛同时很好的开展,全面地锻炼了能力,形成了良好的综合素质。
该生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到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课题项目,内容是牛白细胞介素1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然而本科动物医学专业并没有分子生物学的相关课程,她和组员两人完全靠自学,很快地掌握了分子生物学的相关实验技能。实验期间她时常会找到我一同讨论问题,我发现她很会独立思考,有很好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对于如何拼接白细胞介素12的两亚基的问题上,她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和创新思考,设计出了多种合理的方案,并通过对比,最终以在引物适当位置加入多个酶切位点和连接链基因顺利解决。该生行动力强,做事效率高,善于与人沟通和交流并向他人学习。在实验的实施中她成长迅速,经过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开题报告、课题实施、资料整理、论文等系统的实践,她已获得了较强的科研工作能力。作为一名本科生,她能在专业学习和科研项目中达到这种程度,让人感到十分欣慰。我觉得她是一名很有培养前景的学生。
该生积极参加学生工作,在学院和学校均有任职,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从平时的交流和接触中来看,她性格活泼,做事踏实,勤奋努力,积极乐观。她有理想有抱负,对自身的发展有很明确的规划。她很关心国内外大事,并有为国家发展出力的真诚愿望。
作为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一名教授,本人很高兴推荐XX同学参加贵院的学术夏令营及之后的推免生复试,望予以审核通过。
推荐信尊敬的XX大学XX学院:作为XX大学XX学院的一名教授,我很高兴推荐XX同学参加贵院的夏令营。我曾教授该生XX课程,并担任其所参与的(某活动或组织的导师至今,指导其参与多项科研活动,对她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中,她勤奋努力,一丝不苟,成绩一直在全系名列前茅。在与她课下的交流中,我发现她对经济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时事经济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擅于对热点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有很好的创新能力。在项目研究中,她能一直以沉稳、乐观的心态感染团队其他成员,带领团队解决各种问题,有优秀的科研实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其锲而不舍、不畏困难的精神和谦虚、乐观的品格也让我十分欣赏。从学习成绩和论文写作的功底来看,她已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和数理基础,有很强的科研潜力,在今后的科研活动中定能大有造诣。该生综合素质优秀,品格端正,积极进取,望贵院能批准她参加此次夏令营,让她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各方面得到更大提升。
导语:以前高学历意味着越高的竞争力,而现在反而成为了逃避现实的借口。可以在学校这个大温室里自由猖狂,躲避竞争,躲避一切人际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可悲。
和一位朋友聊天,讲到他正在念大学的儿子,他很感慨地说:“竟然连念历史系都能念到第五年。”我是历史系毕业的,我想我懂他的感慨,历史系课业没那么重,也没有什么一定搞不懂、过不了关的课程,念历史系却无法在4年的正常时间中完成学业,看在朋友眼中,难免觉得有些丢脸。
自愿选择不毕业
他儿子的情况,一点都不特别,太多人都是这样的,除非下定决心考研,除非已经有研究生课程可以念了,否则他们是宁愿不毕业的。在这个年代,不毕业,通常是自愿的选择,不是学业落后的结果,所以没什么好难过的。
这不完全是拿来安慰朋友的说法,而是真正有事实根据的。当然不是件坏事。不过如果“做学生”变成了一种长期理所当然的习惯,甚至普遍地以不离开学校来逃避现实,那可就是个值得担心的社会现象了。
第一个关键问题:年轻人到底在逃避什么?──逃避面对职场,面对不同的人际关系与生活形态。他们习惯于学校中和同辈之间的互动,没有准备、也没有意愿要用别的方式面对别的人。同辈互动有一种自由,不需要多考虑说话、行为可能引来的'反应;学生生活也有一种自由,不需要多考虑自己该如何安排时间如何追求自我成就。离开了学校,当然就没有这样的自由了。
失去创造自由的勇气与动力
这样的逃避,也就引发了第二个关键问题:他们失去了为自己创造自由的勇气与动力,宁可留在别人保护、圈划出来的环境里,享受别人给予的空间。和上一代相比,他们很少意识到:学校那个空间,是别人规定、控制的,不是自己去打拼开垦出来的。
从好的一面看,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大幅松绑,学生不再像以前一样急于想挣脱束缚,跳出校园围墙;然而从坏的一面看,高等教育体制无法提供充分的压力,如此缺乏压力的情况下,不管在大学里待了多久,学生能真正学到什么呢?
很多时候,他们只是一门课一门课混过去,累积众多打网络游戏或网上交友的时间,在便利商店打工做最简单完全不动脑筋的工作,这样的学生生活又必然让他们缺乏真正的本事可以应对学校以外的环境,也就刺激他们想要用各种方法继续延长在学校的时间。
以前在职场上,愈高的学历通常意味愈高的竞争力。可是在这样的潮流下,高学历的意义必然改变了,身上那种学生习惯愈强、逃避的态度愈强,也就愈难在新的、陌生环境中适应、发挥了。
物以稀为贵,真的,愿意念完4年大学就毕业的年轻人,会在职场上愈来愈受青睐、重视的。
我们是一群长期关注并不同程度参与过招生工作的北京大学教师,怀着对北大的深厚感情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焦虑和期盼,向您和北大招生委员会写这封信,北大11位教授就本科招生致校长的一封信。
我们都十分清楚,生源质量是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一,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对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对整个教育系统而言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学,北京大学曾经在招生工作中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尝试,包括率先实行自主招生、大类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等。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在选拔优秀学生、促进中学素质教育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局部改革措施所产生的作用有限。就整体上而言,目前我校实行的始终还是一种“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即只能依据高考分数做出录取与否的判断,并且被动地接受数量有限的高分考生的挑选,导致以高校主体质量需求为前提的主动招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了被动的根据分数划线后的“拉生”、“求生”活动,并由此埋下种种影响未来中学甚至大学素质教育的隐患。即使是在可以一定程度降分录取的“自主招生”和“校长实名推荐制”录取体制中,目前“分数线”也还是压倒性地超过面试成为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与途径。多年来,学校的招生工作队伍为选拔合适生源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是,面对目前的高考模式和招生局面,他们的工作正变得越来困难,并且越来越受到唯一的分数线标准牵制而难以有所作为。
我们认为,高考作为一种长期实施、较成功和成熟的大规模,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思维能力等方面,在对学生的智力、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进行分类分层区分上是行之有效的。因此,不同区段的高考成绩确实可以作为不同高校招生的最重要依据之一。但是,如果将其作为学校选拔学生的唯一标准,以简单的一两分差别作为判断录取与否的硬性尺度,而不问学生的素质如何、专业理想如何、对于本校热爱与否等,这样的录取必然给以后的培养带来太多的困难。显然,“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是不符合我校人才选拔和创新型、引领型人才培养要求的,也难以全面体现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我们认为,至少在北大,已经到了必须下决心予以改革的时候了。
人的素质具有多样性,包括品德、意志、体质、情感、兴趣、志向、习惯等在内的诸多重要素质都是高考难以有效考查的。“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必然会引发中小学教育过于注重考试科目和内容,而忽视其他素质培养的'倾向。长此以往,民族素质将不堪设想。凡高水平的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办学目标,也都会在招生方面突出其办学特色要求。而在“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下,高校无法根据自身需求选拔学生,面对少数虽然分数高但不一定适合本校培养的学生无法淘汰,面对略低几分的优秀农村考生也爱莫能助,自然难以凸显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水平,高考热讯《北大11位教授就本科招生致校长的一封信》。更有甚者,在这种体制下,各高校为了所谓“社会声誉”和生源分数线排名,招生工作不是各取所需、量才录用,而是演变为一场拉高分考生和抢“状元”,比分数线高低,甚至比奖学金数额的混战;某些学生和家长凭借一纸高考分数条待价而沽,盲目追逐所谓热门专业,结果不仅会在招生工作中形成恶性循环的不良竞争,而且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人才培养的质量乃至社会风气都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我们对此十分忧虑。
北京大学正在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我校也明确提出了培养“各行各业引领型人才”的战略目标。学术科研、社会治理、实业经贸等不同行业对引领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不同;作为一所拥有人文、社科、理学、工学、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不同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招生要求也不尽相同。近十年来,北京大学在个性化、多样性人才培养体制和课程体系方面已经做出巨大努力并取得很大成效,这就使得实行个性化、多元化的学生选拔体制显得更加紧迫。
我们在教师岗位的长期实践也已经证明,尽管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但在达到一定分数线区段水平之后,高考分数在进一步的人才筛选和区分方面就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在高考分数接近的学生群体中,综合素质,尤其是兴趣、抱负、专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将是个人未来成长的重要因素。
有鉴于此,我们建议,北京大学应当进一步加大招生改革力度,率先摆脱“唯高考分数论”的羁绊与束缚,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即在以中学学习情况和高考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考生提交申请和多学科专家团队面试的环节,加强对学生意愿动机、平时表现、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的考察,以此综合决定对学生的录取与否,从而维系招生工作中高校的自主性,扩大高校教师在招生选拔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为了实现这一改革,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通过科学严谨的程序设计和制度安排,以确保公开公正公平的选拔原则,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其实,这种在笔试基础上进行面试招生的制度,是世界著名大学的普遍做法,在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工作中也有着长期的、成功的。因此,我们认为,北大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将这一成功体制引入到本科招生工作中来,并在一定范围内试点之后,逐渐推广。
“北大是常为新的”,北大在全国高校招生方面也应该努力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因此我们认为,北大的招生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也适逢其时。
尊敬的周校长,我们深知您是一位具有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校长,盼望您能认真考虑我们的建议,推动这一或许具有突破性意义招生改革。
此致
敬礼!
致信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