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参加“红色寻访”活动的同学发起了“百名寻访同学进百个团支部上百堂党课”活动,通过组织开展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团支部学习活动,将自己在寻访过程中的所思所悟传递给更多同学。目前已有60多名寻访学生走进各个团支部。
讲台上,浙大外语学院德语专业研究生罗刚满怀激情,与同学们分享着他寻访中共一大会址的感悟。“一大的召开就像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重新探寻中共一大的历史,我更加深刻感受到党的伟大。”
讲台上3位同学真切地将自己的寻访感受与大家分享。电气工程学院08级本科生白杨赞,来自一个“党员之家”,寒假时,他们一家3名党员走访了西柏坡革命纪念馆。“作为一名党员,面对七届二中全会会址门前的党旗,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学习。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入党,我说,我想成为一名更优秀的人。走进革命圣地西柏坡,很多以前无法到的感受,在那一刻都涌现出来,我为自己是一名党员感到自豪。”白杨赞激动地说。
今年寒假,跨越南北5000公里,从家乡黑龙江来到深圳,浙大工科信息大类大一的学生徐磊追寻着深圳的发展步伐,感悟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徐磊动情地说:“我们年轻党员肩负开拓未来的重任,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份荣耀,更是一种新老传承的使命。”坐在前排的学生连冰洁一直听得很专注:“这是我所经历过的最特别和生动的一堂团支部党史理论学习课,3位同学讲得非常精彩。这一段段红色的历史时刻提醒着我要更加努力提升自我,更好地担起振兴中华的责任。”
今年1月,由浙江大学与本报联合发起的“红色寻访”活动受到社会各界持续关注,吸引了众多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寻访归来,同学们自发组成了“红色寻访”报告团,举办专题报告会、感悟分享会、座谈会。据悉,下一阶段,同学们还将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企业和其他高校,分享寻访感悟,播撒红色信仰,在“红五月”里再增一缕青春气息。
可以说,我的成长是与红色文化密不可分的,甚至我到目前为止成长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在红色的文化里熏陶的。
我常在自己的个人简介里写下这样的话:“祖籍在井冈脚下,生长于赣南山区,蜷居南昌某高校”。这么一说,也便把我和红色文化中的三个摇篮联系在了一起。我们都知道,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赣南是中央苏区的摇篮,而南昌又是军旗升起的地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摇篮。
我的祖籍是在井冈脚下的永新县,用祖父的话来说,那是一个抬头见井冈的地方。于是我从小就在祖辈的教导中,了解着关于故土,关于井冈,关于中国革命的过去。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课本里,在课外书中,又读到更多关于故乡的字词,关于那段属于中国革命历史的记述。
我清楚地记得,“三湾改编”在永新,“龙源口大捷”在永新,我清楚地知道,我从永新登井冈的路,是红军曾经走过的路,踩着的是革命的足迹。提到我的故乡,我是自豪的,因为它记录着中国革命的最初,记录着一个伟大祖国的前行足迹。从小到现在,我多次登上井冈,每一次,都有新的感触,每一次,都对生活多一点希望。祖国越来越繁荣强盛,更叫人记住曾经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我出生在赣南山区,在很小的时候,便知道赣南有个叫瑞金的地方,那是曾经中华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被称为“红都”。慢慢长大,知道赣南还有另一个名字,叫“红土地”。当然,这不仅仅是因为赣南的大部分土壤都是呈红色,还是因为赣南几乎所有的县区都与红色文化密不可分。就拿我所在的小县崇义来看,历史中也曾有过“上堡整训”这样的记录,当时的我党高级军官王尔琢就牺牲在崇义,纪念碑名还是由肖克将军亲笔题写的。
我们无法忘记,那段属于赣南的红色传播,那段属于中央苏区的历史。写东西的我,偶尔捕捉了一些关于赣南的文化信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民谣,是当地人民对苏区干部的最高评价,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记录了南方游击战争的艰难,抒发了我军坚定不移的胜利信念。
再说说南昌,上大学来到这座城市,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不能说很熟悉这样一座城市,却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走了那些革命的遗迹。寻访了那些纪念着红色文化的标志。去过了八一起义纪念碑、革命历史博物馆,走过了八一起义纪念馆、朱德训练团。每一次出行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玩,多了一层历史的洗礼,多了几分心情的凝重和深沉,每次回来却也是收获不少。
我们不能忽略,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南昌城里的那一声枪响,它划破了原本宁静的夜空,写下一段历史。这一枪,是武装斗争打响的第一枪,自然也具有非常的意义,而江泽民同志题写的“军旗升起的地方”,更是把南昌这座英雄城,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革命联系在了一起。
其实我不是一个喜欢参加征文活动的人,因为我通常以为征文大多是应景之作,写不出什么真情实感。而这一次,不能不说有些机缘,无意间在办公室看到这本《红色江西》的读本和这样一个活动启事,一下子有种热情涌动,于是写下了上面的文字。也许往往是饱含了太多的情感,才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言语去表达,因为再多的文字,都无法合适的记录自己的满腔衷肠。
有一句话叫,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而红色江西就是这样一段属于江西的,属于那个革命战火年代的过去。它是一段让老一辈革命先辈怀念起来都倍感艰辛的历史,更是一段值得每一个在这个新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人在心里铭记的历史。读着《红色江西》里的每一段文字,就是在回顾那一段过去,那些往事历历在目,有熟悉的,也有不熟悉的,而每一段都是那么牵动人心,每一次的革命进程都是今天幸福生活的铺垫,是前辈的鲜血换来的。
有时候这样的话说多了反而显得有些虚情假意,还记得小学的时候常常写下这样的词句,读着这本书里的文字,我越发怀念那个属于记忆里的岁月,记得作业本上写下,红领巾是革命志士的鲜血染成的。而现在社会越来越现实,越来越多的人只看到了金钱和地位,只看到了利益和权力,忘了今天的生活是有着怎样的历史,忘了今天的幸福是建立在怎样的奋斗基础上。
学习红色江西的历史,真正的意义就在于让更多的人回顾这么一段过往,回顾属于井冈,红米饭南瓜汤的生活,回顾属于瑞金,苏区干部艰苦朴素的传统,回顾属于南昌,血雨腥风斗争的场景。再想想现在,饭饱衣暖、生活富足、平安和谐,还有什么不满足,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贪婪和谋取。
当然,不是我要去标榜自己什么,也不是我能改变怎样的现状,只是作为一个在红色文化里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我觉得我有必要写下这么一段文字,不管它能起到怎样的作用,能让多少人产生一点点触动。
只因为我觉得有那么一段历史,是不应该被我们所遗忘的,只因为我是一个江西人,一个在红色文化里成长的青年人。
爸爸没有明星的嗓音和模样,没有作家优美的文字,没有科学家充满创意的思维,也没有很多的财富,但在我的世界里,爸爸是最好的偶像。
我至今还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喜欢背着我到处溜达。年幼的我坐在爸爸宽厚的肩膀上,爸爸举着我,左右摇晃,我便咯咯地笑。爸爸说,那是他听到的最美的声音。
人们都说,严父慈母,可我的爸爸却是个标准的慈父。我犯了错误时,爸爸很少批评我,在我考了不理想的成绩的时候,妈妈数落我的时候,爸爸却会开口让妈妈少批评我一点,然后自己帮我细致地分析我错的题。
但也有例外。
其实爸爸很少批评我,并非是偏袒我,而是原则分明。有一次,我打翻了墨水瓶,将床单上弄得墨迹一片,我慌了,妈妈知道后很生气,所以我撒了谎,说是当时不在家的姐姐碰倒的,于是姐姐莫名其妙地挨了一顿批。后来我不知道爸爸如何知道了,他狠狠地骂了我。我那时吓坏了,平时很少批评我的爸爸发火了,这让我很害怕。可是爸爸说,诚实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准则,若连诚实都做不到,还说当什么好孩子呢?我很后悔,我道了歉,但我仍然被罚了。
从那以后,我对爸爸就多了几份敬佩。
我们家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不算富裕,但爸爸却从不在乎,他开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带我们满城地跑,他甚至开玩笑说,这比轿车还好呢,是吹纯天然的风呢!爸爸还很关心国家大事,姐姐上了初中以后,就经常听到他俩谈论些什么鲁迅啊,政府又出台了什么政策。我听不懂,那时我很羡慕姐姐,她懂得真多啊,可以和爸爸讨论很多事情,所以我也要努力懂得更多,就可以和爸爸一样了。
爸爸是一个平凡不过的人,但我觉得他无愧是一个偶像。偶像何必非是明星大腕呢?平凡的人照样能发出动人的光彩。
爸爸将永远是我的偶像!
我最敬佩的人是海伦凯勒,他一生在不断的奋斗着,即使他听不到听不见、看不见她依然觉得世界非常美好,他学会写字,学会读书,学会说会,甚至接受大学的教育,他积极的把握住每一个机会,更在自己有能力后,帮助许多盲人,这就是我会敬佩他的原因。
海伦凯勒从小长在幸福的家庭,但在他周岁时生了一场大病,医生说:“你得了急性脑沖血,那是一种医生都无法挽救的疾病。”从此他再也听不到,也看不见,他的世界里没有声音,只有黑暗,因为身体的残缺,海伦凯勒不能像其他的孩子一样,正常的成长,有时她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嚎啕大哭,直到自己疲倦为止。这些举动使她父母非常担心,经过商量后,父母决定让他提早教育,于是他请了一位家庭老师来交他如何读书,那位老师就是“苏力文老师。”
他的老师在他手上写“洋娃娃”这三个字,他当时并不知道就是在拼字,他只是对这种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并依样画葫芦的模仿老师写字,后来的日子里,在这种方法下,苏力文老师交他学会更多的字,老师还告诉他每一个字代表每一个事物。
从此海伦的见识不断增加,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接下来他学习用手指摸着书本凸出来的文字,很快的他学会如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一思。他长大后,尽自己一切的能力去帮助所有的盲人他还到世界各地去演讲,只要他演讲过的地方就会兴建起盲人学校,虽然海伦凯勒生活在一个黑暗与寂静的世界,但他却说:“我在这个世界太快乐了,因为我有很多挚爱的的朋友何事物。
我的感想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一定会遇到挫折,在面临困难时,不要轻易半途而废,人生中的每一场挑战,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即使在失败中,也学习到很多,成功一定是属于坚持到底的人,我们一定坚持理想,奋斗到底,最后才会柳暗花明喔!
是谁,给我们带来美好的今天?科技发达,文明和谐,我们享受着安逸的生活;是谁,给我们一个和平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团结友爱,和谐共处,我们拥有着和平的生活。是他们!是英勇无畏的革命先烈们!
我来到雨花台,一路走来,整个陵园苍松似海、翠竹成林。墙外面及地坪贴铺花岗石,朴素庄严。馆内陈列着烈士的遗物、遗像和文物史料。我们走过的不再是台阶,不再是平平常常的一段道路,我们是在穿越时空,走在了历史的年轮上!在这里,历史与建筑是血与肉的结合,是灵魂与身躯的融合。没有灵魂的身躯只是一具形骸,没有身躯的灵魂亦只是一阵随风飘荡的轻烟!闭上眼,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
纪念碑坐落在主峰峰顶,占地面积 1万平方米。纪念碑高42.3米,碑体方型,宽7米,厚5米。正面镌刻***手书“雨花台烈士纪念碑” 8个金字。碑前立有烈士铜像,高 5.5米,题为“宁死不屈”。底层平台两侧立有向革命先烈肃立致敬的群众石刻雕像。
北殉难处烈士雕像用大小179块赭色花岗石砌成,高10.3米,长14.2米,由 9位烈士形象组成,表现了烈士们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陵园由雨花台主峰等五个山岗组成,总的占地面积约54.2公顷。陵园正门立有一对石柱,朴素庄严,高约11.7米,象征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陵园内部有宽阔的广场和花坛。在雨花台的主峰建立了6.8米高的纪念碑,上刻有***同志手书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在烈士殉难处建有“革命烈士殉难处”牌坊以及其他的纪念物。
烈士的墓群位于西岗的西殉难处,东殉难处建有烈士纪念亭,北殉难处建有赭色花岗岩烈士就义群雕,雕像高10.3米、长14.2米,由党的工作者、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战士、学生等九位烈士形象组成,雕像充分的表现了烈士们临刑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在主峰东麓,建立了革命烈士史迹陈列馆,陈列着先烈们的遗像、遗书、遗物等革命文物,供后人参观缅怀。
数百位先烈们不顾个人安危,舍生忘死,抛头颅洒热血,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为人民作出伟大的贡献,他们用热血的青春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巍巍雨花,烈士们在这里永垂不朽!
伟大的红色文化熏陶着我们,我明白了取得和平的`不易,我为你们这些伟大的烈士们而骄傲!我为今日美好的祖国而骄傲!虽然我现在是一名学生,但我会好好学习,我不会辜负你们的厚望,将再度继承你们的事业,我将用自己满腔的热血,来好好的热爱祖国,发扬祖国的光辉传统,为祖国争光!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存在着一位偶像。这位偶像或许其貌不扬、或许没没无闻,但在某人心中,却被崇拜着,有些人认为不应崇拜偶像,但我却认为在心中有个人能做为自身待人处事的准绳是件极棒的事。如秋瑾女士以花木兰、梁红玉等巾帼英雄为偶像,但若我们所崇敬的偶像本身便品德不佳,将会使我们堕落,成为素质不良的小人。如政府官员们若不将包拯视为偶像,反而将李林甫、秦桧等佞臣的所作所为奉为圭臬,国家必置身于水深火热中,民不聊生,到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地步,最终走向败亡之途。
我的偶像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团长——邰丽华。她虽后天失聪,却乐观的面对自己的缺陷,认为“残疾不是缺陷,不是不幸,只是不便。”在无声的世界中,用心音乐的律动,靠着坚强的毅力舞出自己的一片天,著名的“千手观音”即是代表作。每当我遇到挫折时,我就会想:“她的境遇比我苦上数百倍,都能如此乐观的克服,若我无法突破这难关,岂不是太难堪?”这一想,便使我有勇气克服眼前的瓶颈,更进一步,继续自己的人生。
有了偶像,便有了行为的典范;有了偶像,便有了心灵的依从;有了偶像,人生便有了目标。由此可知,有偶像是件多么美好的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