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三期《家庭教育》对我的感受颇深。尤其读完这篇《溺爱》滋生了《啃老族》这篇文章,使我联想到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联想到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观念。每个父母心中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掌握更多的知识,去更高的学府深造来适应这个日趋发展的社会。所以一些家长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偏激,以为自己的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可以忽略。在家帮助孩子打点一切,养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不懂得体谅大人的艰辛以自己为中心。认为这样做理所当然,日久天长滋养了孩子的惰性和对家长的过分依赖,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还存在一种现象。有些孩子在学习上只要有成绩,家长就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其他方面也顺理成章同样优秀,而忽略了对孩子适应社会的基础和认知能力。到社会后很难适应难以独立生活。
《亲爱的加百利》是挪威作家哈芬丹。费昂的作品。作者以一封长信的形式,描述了他与患孤独症的儿子加百利一起共同成长的种种困难与快乐,作者用饱蘸真情的笔墨,记述了一个父亲对这个不同寻常的儿子的爱,用节制、有分寸又恰到好处的喃喃自语,记下了孩子点点滴滴的成长故事。
天地之间,最伟大的莫过于父母之爱,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真挚也是最无私的付出。父爱本已伟大,更何况是一个拥有“与众不同的儿子”的父亲所付出的爱。在绵长的字里行间,细腻而充满柔情地回忆着加百列身处襁褓之时的欢喜与忧愁;当加百列因为看录像片而梦想当海盗的时候,父亲精心部署了海盗游戏,让儿子亲临其境去感受虚幻与现实的区别;为了让加百列保持愉悦,依照加百列的心愿辛苦筹办了大型宴会,可其间敏感的加百列误解大家,大闹宴会并出逃,痛苦而愤怒的父亲又丢下一切寒夜中到处寻找儿子,只是为了让他找到一种依存感等。当读到孩子问“我长大后,你和妈妈都死了,我失去了你们,那时谁照顾我呢?你觉得,那时候我能一个人生活吗?”父亲只能喃喃的回答“我不知道,我的儿子,好好睡,明天,我们将继续生活”这一章节时,我的泪禁不住流了下来,是啊,这也是他的父母放不下不敢想不敢触碰的问题,只能用“明天继续生活”来回答。一天结束了,会有新的一天;一年结束了,会有新的一年,直到儿子有一天能够真的走出“迷宫”,父亲才算功德圆满,但这一天何时能到来?
这本书,最打动人心的是作者对这个特殊孩子无悔无怨的深爱以及他们特殊的父子之情。对世界而言,父母可能是平凡的,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作者竭尽所能让孩子快乐成长,教会孩子认识世界、学会生活。我认为,作者需要的不仅是同情和感动,更是想通过这本书让社会广泛了解孤独症,走近和了解这些孩子和家庭,对他们少一些偏见,多一些理解和宽容。这些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是特殊的孩子,他们缺乏与外面世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对规则和秩序有着自己独特偏执的认识,外人很难走进他们的世界,在父母的庇护下,他们也许能随心的成长,但他们终会长大,会有离开父母甚至永远失去父母的那一天,他们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关爱和理解他们,支持和帮助他们,给他们生存的环境和空间。这也许是作者写这本书最美好的愿望。
有人说读一本书,就像是旁观了别人的人生,我们能从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共鸣,反思并找到自己的路。
作为一个11岁孩子的妈妈,回想自己与孩子的相处,对比作者对孩子那种爱,不禁羞愧。虽然我也爱孩子,愿意把今生最好的都给他,倾其所有来爱他,但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路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随着他的成长一天天在增多,从他小时候学语时能清晰的喊一声妈妈就心满意足,到现在考99分还去责备为什么没考100分;从他能写对一个字到为什么不能门门功能都得优…?一步一步,我提高标准却忽视了他的努力和天赋。我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人,却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卓越而优秀的,眼中看到的总是他的缺点,总是为他的不努力和不听话而焦虑而愤怒。父母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完美小孩”,而那个完美的孩子却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总是参考着那个完美标准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比较自己的孩子,希望他能够按照自己心中的标准成长,按成功的标准成材,一旦希望落空或达不到要求,就会对孩子发泄情绪,甚至用“不打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这样的老话来安慰自己。在这样的情绪下,每天家里充斥着紧张的气氛,孩子怕做的不好,怕做错,我怕孩子做的不好,比不上别人优秀……,总是把自己的期望值强加给孩子,要求他指责他,生怕他落后而不能拥有完美的人生,在爱他、为他好的名义下,强迫他而不是耐心的引导他……。
看完了《亲爱的加百利》,看到作者对孩子成长所付出的艰辛和满足,在感恩上天赐给我们健康孩子的同时,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孩子会怎么样,遇到这样的事会怎样对待孩子?能否以那样的耐心和宽容对待他,一步一步去引导他,主动进入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语言和逻辑,把他带回到我们的世界?能否心平气和的接受孩子的差异,不埋怨不抱怨,主动寻找适合他的道路?无论怎样,都尽最大的努力去教育他,接受他的不完美和不优秀?”……
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在教育中煎熬的中国家长阅读,在感动的同时反思,我们对孩子是否太急躁和功利了,是否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和成长的快乐?即使他不是最优秀的,只要他能够心中有真善美,他都是最好的!感谢这本书的作者,让我静下心来反省自己,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努力的去理解他,接纳他的优点和不足,帮助他,引导他,共同寻找能让孩子接受的,适合孩子成长的方式。也许我们彼此都不是最好的,但我们应该带着感恩的心,珍惜今生的母子缘,接纳和认可彼此所做的努力,一起享受共同成长的幸福时光,静待花开。
这里的“健康”不仅指身体的健康,更为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培养从自己的行为习惯做起,克服烦躁心里和怕苦畏难心理,纠正粗心大意的习惯;生活中按时作息,自己的事自己做,不挑食,不乱花钱,不乱抛乱扔,不以自我为中心,要经得起批评与挫折。使孩子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爱孩子是天性,是与身俱来的,是连母鸡都会的事。但是教养好孩子却是需要足够的耐心,渊博的知识与不断进取的心。
《家庭教育》这本书不但是我们家长的好帮手,里面所讲的故事,连孩子都非常喜欢阅读。每次,读到有趣的,感人的,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时,我会及时与孩子一起分享交流,让她体验故事情节的同时也可以得到重要的实例教育。
我非常感谢《家庭教育》这份家长刊物,它教育我如何向一位优秀的母亲靠拢;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如何配合老师的工作,做好互动;如何使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和谐更融洽。家庭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它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家庭教育》这份刊物将成为我的良师益友。这本书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为我们做家长的指引了一条怎么教育好孩子的光明之路,从此帮助孩子在各方面能健康成长有了明确的方向,再也不走弯路,走错路。我们爱这本书,从中我们学到了外国、中国的一些名人、古人、现代的一些好家长怎么样教育孩子的范例。
其中也有许多反面的教材,对我们也是一种很好的鞭策。例如,以前我们教育孩子的态度粗暴,孩子犯了错误不是打,便是骂,结果孩子是越打越不听你的话,经常和你讲“道理”认为是他做的对,和你唱对台戏,形成对立面。后来我们学习了这本书中的好多文章,怎样对待犯了错误的孩子,使我们明确了教育孩子不能用粗暴的方法,应耐心说服教育,还应该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
以后,我们要不断遵循《家庭教育》一书的道德行为准则,在平时要从“言行举止”、“待人处事”、“文明礼貌”、“宽厚待人”、“勤俭节约”、“积极向上”等方面做好带头人,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做好孩子的第二任老师,使孩子健康向上。
通过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身体,锤炼出了坚强的性格,培养了对大自然、对人类的博爱之心;他渐渐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真切地认识到自然与生命的价值,感受到人生的奥秘,开始了对理想的追求。
当然,作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不是找一本教育方面的书来看看就是学习来,学习是与时俱进,孩子是在不断成长的,她的想法会变,教育的理念要求会变,时代的要求也会变。
看着孩子一天天的变化,作为家长,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我知道,她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各位老师的谆谆教诲,离不开同学们的无私帮助,也离不开家长的辛勤付出。我有理由相信,有我们的陪伴,有老师的科学指导,孩子们一定会健康地成长,她将会是我们的骄傲!
我打开电脑,在百度上一搜,才知道有那么多可以供中小学生投稿的网站。我从中打开了一个,但这一个网站的投稿日期已经过去了,没有办法我只好关了它重新找了。随后,我又陆陆续续找了几个投稿的网站,但都不合我意。渐渐的,我便失去了耐心。爸爸见了,不急不慢的对我说:“要有耐心,再找几个试试。”听了爸爸的话,我又重振旗鼓,开始找了起来。找着找着,突然我眼前一亮,打开一个网站,页面上写着几个大字:“。”见了这一个网站,这是我不由自主的高兴起来。
开始写作了。我左思右想——写什么作文好呢?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你可以写你这次写作的经历呀!”正是这句话,给了我灵感。说干就干,因为全部都要用手打字,这可把不熟悉电脑的我给难坏了。突然,我想到了爸爸。因为他打字很快。于是我便请我爸爸帮我打字,可爸爸死活不帮我,没有办法,我只好自己一个一个字的认真的打了起来。三十分钟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终于写完了!"我长叹了一口气,非常高兴的点击了提交,把稿子投了过去。还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不管能不能成功,今后我一定都积极参加投稿,来圆我当上作家的梦想!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对幼儿之谜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它是现代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1936年7月在英国牛津召开第五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之际出版的。
在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博士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成年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忽视和抑制。提出了儿童发育中有一个“敏感期”的观念,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
在“节奏”一节里,蒙台梭利博士提到很多成人注意的是他自我行为的外在目的,并根据自我的想法来确定采用何种方法。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引导他运用最直接的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刻内到达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发奋做某些似乎没有成效和幼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自我一瞬间就能够做完而且做的更完美,这时他就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忙这个儿童。这是正因成人不明白儿童在活动中需要运用他的手,不把手的户外看成是儿童工作本能的第一次展现,就可能成为儿童工作的障碍。
无论是做为家长还是老师,我都曾正因看到儿童试图去做一些在成人看来似乎是毫无必要的活动而去阻止他,甚至变得恼怒,如果儿童企图反抗,结果往往是以儿童“不听话”而告终。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务必使自我的内心作好准备。务必系统地研究自我,以便发现自我身上某些具体的缺点。而不好只注意儿童的坏脾性和如何纠正童错误的行为。教师首先要清除自我眼中的沙粒,然后他才能更清楚地明白如何消除儿童眼中的尘埃。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