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枝头上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这是一部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它向我们描述了母亲的伟大,母爱的宽广,尽管有时母亲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训斥你,可是,如果你是站在另一个角度上来想的话,你就会发现她也是为了你好,如果不是因为教育你,她可能早就完成工作任务了。我有时也经常嫌麻烦而在自理方面依赖妈妈。记得几会,我吃完饭后桌子上自己吃剩的饭菜我连看都不看一眼便扭头就走,妈妈说:“以后,自己的饭菜碟碗要自己收拾。”我一听这话,极不情愿的应了一声,可现在想起这事,我羞愧难当。所以我们要多父母的心情,和他们成为朋友,俩人之间的距离也就不远了。
今天,阳光灿烂,学校组织我们去东湖塘敬老院献爱心。一路上,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敬老院。
一进敬老院,我们全体同学马上分成了6个小组进行植树活动。我们组有8个同学,大家分头行动,有的挖坑,有的把树放进坑里,有的填土,有的浇水……大家有说有笑,忙得不亦乐乎。但是,我们一点都没觉得累,因为我们都觉得只要能为敬老院增添一抹绿,那是件无比幸福的事。
接着,我们又帮老人打扫卫生,有的擦窗,有的扫地,有的擦栏杆……干得满头大汗。还有的同学陪爷爷奶奶聊天讲笑话,逗得那些老人们笑开了花,他们都夸我们是一群懂事的好孩子。
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很快过去了,我们也要回学校了。临走时,大家都依依不舍,我想:只要有机会,我一定还会来敬老院献上我的`一份爱心!
在人的一生中会经历许多事情,其中有很多事情,都令人难以忘怀。在我成长过程中令我最难忘的,要数去养老院参观和生活实践劳动。
那天一大早,太阳刚刚从东边露出一丝霞光,“嘀铃,铃,铃……”闹钟又唱起了欢快的歌。我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蹦了起来。急急忙忙地吃完早饭,拎着准备好的水果,捧着一大束娇艳欲滴的红牡丹花,和爱心小队的同学们乘上公共汽车直奔养老院。我一路上激动不已,心想:“我怎样对养老院里的老人表示对他们的关心呢?”想着想着……就听到报站器叫到:“养老院到了!”我们兴奋地跳下了车,一阵风地冲向养老院。
一进养老院,我就看见养老院就象一座美丽的花园,环境幽雅,一片安宁祥和的景象。养老院的老人们在工作人员的陪护下,有的在下象棋、有的围在一起在聊天、有的在阳光下闭目养神。但当我们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的目光是欣喜的,是激动的。我们给他们带去了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养老院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当老人们用渴望的目光看着我们时、用他们微微颤抖的手为我们鼓掌时,我们的眼泪夺眶而出大声地说:“爷爷奶奶您们好!我们为您们送上最纯真的祝福,您们曾经为国家奉献出自己毕身的精力;也曾经辛劳的培养出优秀儿女,您们辛苦了!”说到这里,场上场下一片掌声。我们每位爱心队员挽起身边的老人和他们靠的很近,倾听他们的故事。当我搀扶着老人们手的时候,抚摩着他们干巴巴的皮肤,望着他们迫切的眼神,我真心体会到那些老人们的孤独和渴望,他们多么想回到子女身边,享受天伦之乐,尽管养老院能满足老人们吃的好,穿的好,住的安宁,但是怎么也填补不了老人们孤独的心。在一声声纯真而又亲切的问候声中,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养老院。
我想告诉大家:“老人在家,如宝玉在家。不要把老人当成累赘。让我们用爱心建造起他们晚年的开心城堡。”
在这个寒假中,我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深深感动于李镇西老师高超的教育智慧、朴素的而执着的教育情怀、一个个教学事例,犹如阵阵暖流涌入心田,他高尚的人格魅力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让我的人生目标和教育目标更加明朗。但是更多的是我们教育行为的改变。读完《爱心与教育》对我最大帮助有以下两个方面:
有人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我想说:这份光辉来之不易,它需要悉心地经营、积极地探寻和恒久的坚持,否则,顶着一份"光辉职业"的光环再久,也不会成为一个好老师。
我相信:每个教育工作者在起初踏入校园的时候都会信誓旦旦"为学生奉献"、"用全部的爱去面对工作",可是,我们怎么去施与爱?如何能够让这些爱起作用?还有,怎样能够使得这份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得以持续?这些,才是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
作为一个在教育领域工作十几年的老师,我对此深有体会:教师这份工作做久了,是会出现瓶颈期的。或者因为疲累,或者因为惯性思维,我们会发现自己难以获得突破。的确啊,讲台不过三尺,教室不过几十平,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我们怎么闪转腾挪,才能开拓出一片更大的天地?我的方法是读书……
引用现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学校是读书的地方,不仅是做题的地方。"这里面的寓意无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对于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适用的。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我喜欢它不仅因为这本书中强调了"爱心"这个在教育行业耳熟能详的词汇,还因为作者李镇西老师在书中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并给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切实的指导。
在《爱心与教育》中,有一部分关于"后进生"的内容。李镇西老师非常注重施与爱的公平性,他会努力让自己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即便是后进生也不例外。而且,在对于后进生的分析中,他提到了家庭方面的原因,这一点,给我的启示特别大。
我突然发现自己在以往的工作中有一个误区,对"老师"的定义出现了偏差。我以为:老师就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人;就是把教室的门关起来,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人;就是放学的铃声响起来,学生回家之后,就不再负有责任的人。原来限制我的不是三尺讲台,也不是教室,而是自己的想法,那扇未曾开启的心门啊!
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讲了很多他本人和学生相伴成长的故事,这些故事不拘泥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他本人用一种"全身心陪伴"的方式走进了学生的生命中,从而融为一体,互为支撑。这才是"爱心"的最高境界,他对学生的爱不是"应该去爱"那么生硬,而是能爱,想爱,不爱不行!李镇西所参与的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他们的成长和整个人生,这点值得我反思与学习。
在我的班级中,也曾有一名让人头疼的"后进生",他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上课公然顶撞老师,打扰其他同学的学习。我找这位学生谈过很多次,他却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让我无所适从。终于有一次,这名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扰乱课堂,将我彻底惹恼了,我把学生的爸爸请来学校,想和他沟通下。没想到,这位父亲当着我的面就打了儿子两记耳光……
这位情绪激动的家长告诉我:他和孩子的妈妈早年就离婚了,他一个人带着儿子过,为了养儿子自己做着很辛苦的工作,他离开学校之前还叮嘱我:"他不听话你就打。"这些让我觉得猝不及防又无奈。
当天晚上,我想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提到的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家庭。是的,作为一个老师,我们有机会参与孩子的成长,真的应该时不时打开教室的门、学校的门以及自己和孩子的心门,去了解他们背后的生活,也许,那里才藏着激励他们前进的.动力。
我尝试着走近这名"后进生",利用课余时间和他谈话、给他补课,看到他的手套坏了,帮他买了一副新的……而这名学生对我也从刚开始的抵触、防备到后来的信任。他开始对我抱怨父亲对他不好,开始述说自己没有妈妈的委屈……当某天放学之后,我和他一起回家,当着他爸爸的面儿夸奖他最近进步了很多,并委婉地规劝这位父亲不要经常打骂孩子的时候,我看到了昔日的"后进生"脸上绽放出笑容……
当然,这名学生因为基础太差,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成为一名各门功课优异的"尖子生",但是他开始认真听讲了,开始知道尊敬老师和友爱同学了,并且在我的鼓励下发现了自己在体育方面的特长……这些,都让我觉得无比欣慰。
我不知道这名学生会不会在若干年之后像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写的那样,回到学校来,述说自己的成就,表达对老师的感恩……而且,这些对我来说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有一天,他毕业走出校门的时候,我会非常放心。我觉得他不会再因为家庭的残缺而放弃自己,不会因为缺爱而仇视社会,并且明确了自己的奋斗方向,这样的孩子,无论是将来在社会的上的哪个领域,都会过得很快乐。
同时,我也特别感谢《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它打破了我的瓶颈,洞开了小世界通往外部天地的大门,让来自门外的风吹拂着我,拨开教育的迷雾,认识到爱心的本质和教师这一身份的真实意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