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所感悟。尤其是在读到其中“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对我的感触良多。
我是一名小学体育教师,相对于语数英老师来说体育课还是很有“优势”的,没有那么多的纸质作业,没有那么多的纸质成绩考核,还可以做游戏,还可以做自己喜欢的运动。所以学生对体育课的期待是很大的。但是我也在考虑一个问题学生是对体育课有兴趣有期待还是对我这个体育教师的课堂有期待?
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我所教的低段年级的学生不管是课间还是上课的时候见到我都会大声喊“体育老师好”!尤其是在他们放学排好路队等待回家的时候,我从他们身边走过,他们就会特别大声给我打招呼“体育老师好!”“体育老师再见!”而且是每一个人都要给我招手再见!我当时看到这个场面作为活泼开朗的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呢!
我何德何能能受到学生们这么喜欢!我在想学生到底喜欢的是我的课堂,喜欢我,还是只是因为我是体育老师,我教的学科是体育。我想大概是因为学生只是喜欢体育课,期待体育课,如果换另外一个人来教他们,相信他们也会很喜欢,因为只是喜欢体育。低段的学生本来就喜欢跟老师互动跟老师打招呼,所以给我制造了一些假象。我会误认为学生喜欢我的课堂,喜欢我,期待我的体育课。后来看到吴非老师书中说的话我才意识到可能真的不是我想象。就想吴非老师书中说的那样,学生在上完一节课或者上完三节课,已经很累了,接受了很多的知识的传授,在上到第四节课对你的课有什么期待?希望你能带给他们一些快乐和轻松。而不是继续的传授与灌输。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刚进学校,是把课堂当作乐园的,如果刚上一两年就厌学,甚至希望生一场病有理由不上课,那教育对他来说已经是折磨了。
为什么会提到说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对我感触很大,因为我一直觉得学生对我的课堂期待很大,看着他们一个个期待的眼神我总是不忍心随随便便就给他们上一节体育课,他们眼神发射出来的信息就是:体育老师,我们好想好好上一节体育课啊!体育老师,今天我们干什么呀?体育老师......看着学生一个个期待的眼神让我真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那么具体到一节体育课学生有什么期待呢?我想他是想通过体育课堂带给他们快乐,其次是知识,再次是能利用学到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身体,是身体更加健康!我也不希望说一些“吓人”的话来引诱和吓唬人。
我一直自诩自己是个活泼开朗乐观的人,我也真心希望学生能通过我的课堂得到快乐,自学校是师生,离开学校了我们是朋友。我希望的课堂能有沉思也能有笑声。真正做到学生很期待我的课堂,而不是因为沾了“体育”的光。
屋外传来一阵阵淅淅沥沥的雨声,又下雨了!我隔窗望去,跳跃的雨点与晃动的伞交织在一起,要在平时,我一定会认为这是多美的一幅雨景图!它能让你联想万千!可此时,却觉得这雨点仿佛正不断地击打着我的心房,脑海里不禁浮想起了一件事!
那也是一个雨天。
“怎么还不来啊”我冻得直哆嗦,刚放学,没想到就下起了暴雨,我正焦急地在学校的大厅等着妈妈来送伞。一旁的同学——铭英走过来,拍拍我的肩,安慰我说:“别急,我也没带伞,咱们一起等。”有同学作伴,我稍微耐下了性子,连忙说:“好啊!”并和她约好,等双方家长都来接后,再分手回家。
雨越下越大,我俩的家长等来等去,还是没来,铭英随意地翻了翻书包,“呀!铅笔盒忘在教室里了,现在值日生还没走,我得赶快上去拿。”留下我一个人继续等着。
“佳佳——”我一看,是妈妈来了,急忙迎过去。妈妈连忙递给我一件雨披,就赶紧又坐到了电动车上,喘着气说:“快套上,跟我回家吧!”
我一听,急了!“不行,我答应了同学,等她的家长来接了,我再回去的!”妈妈看上去有些不耐烦,“快跟她打个招呼,要不,晚饭要来不及做了!”说完,妈妈赶紧看了看表。我很无奈,只能说:“让我去跟她道个别。”我正想身,妈妈好像等不及了,连连催促我坐到车后座上去,帮我套上雨披后,一溜烟开着电动车离开了学校。
我不高兴了,可没办法,因没和铭英打招呼,我的心一直不能平静下来!
如果当时坚持自己的想法,去和她解释一番,也许会使自己好受一些。
屋外的雨越下越大,我的愧疚之情逐渐加深,无论如何,我不能去一味地责备妈妈,她很辛苦,白天工作,晚上还要干许多家务活,只能怪我自己没有坚守诺言,也没及时去和铭英解释清楚,才导致现在的.心理压力如此之大,因为,我怕她不肯原谅我,说我是个不守信用的人。
最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感触颇深。这是一本直白式的书,书中文字是吴非老师的内心独白,不唯上,不唯俗,不唯常识,全是吴非老师最本真的思想火花,他不喊口号,不惧权威,娓娓道来,却充满着智慧的火花,耐人寻味,启人心智。
书中提到“功利教育”这一话题让我特别有感悟。“分数论”、“成绩论”直到现在也是很盛行的,教师的目光总是停留在“急用先学,立竿见影”,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我们经常告诉学生,这个知识点特别重要,考试会考到,一定要记下来;又或者这本教辅对考试有利,全做完,我们总是在和学生谈“利”,这样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趣味,每天过的和一个工具一样,重复每天的“任务”,没有梦也不想在做梦了,这又是何其的可怕。
“无用功”这个词汇让我感觉到熟悉又陌生,回想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不是也曾不经意的对学生说过你不要再做这些无用功这类的话了?到底什么是“无用功”呢?作为一名老师,难道只有学生的成绩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吗?难道只有让学生成绩高高的,才会被称为好老师吗?
功利的课堂和平庸的课堂一样没有价值,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心中要有“人”,不要被世风压进平庸的模子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自己的目光看的远一些,用生命的激情去点燃每一堂课,让自由之风吹进每个学生的心中,照亮他们的生命。
我喜欢课堂,是因为课堂上所有的角色都在进行“学”这个过程,教师职业的趣味性,也在于比一般职业更能直接的观察人的成长轨迹,并在探索与磨砺中成为有智慧的人。
作为老师,我们都在思考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语文老师的一首诗,数学老师的几道加减法,还是英语老师的几个字母还是音乐老师的一首歌?
直到看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从书中我知道了课堂与未来有关,课堂上讲什么,应该怎样讲,课堂上要留有余地。这些观点是我非常认同的。
其中“教师的目光”,让我重新审视和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观。作为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半年我不断地在充电,课堂上效果怎样才会更好,学生怎样做课堂效果才会更好。就我个人而言所有的实践和探索都是有意义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无所谓成功与失败,因为我们的努力,为学生多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的前行路上多了一抹亮色,无论经验还是教训,都是留给后来人的财富,他们经历的一切,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具有独一无二的意义和价值。小学阶段的孩子,都是一张张洁白无瑕的纸,我们要为他们的童年勾勒出美丽的梦,让儿童心里多装一些美好的东西,善良和友爱,诗和梦,这是童年的底子,未来或许有诸多不如意,但心里装满童年的梦,即使阴霾漫天,他心里总有一片蓝天白云。如果教师课堂教学过于“现实”,灌进了很多伸手可及的“实惠”,“教室”和“集市”就没什么区别,那些梦想的种子也就无处安放了。
吴非教授说在“学生对课堂的期待”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什么样的课最吸引学生。学生们都喜欢有意思的课,这点我在我的课堂中充分体会到了。当我把课设计的非常新颖时,学生们听得非常认真。而当我讲试卷时,学生的兴趣就没有那么高了。课堂上应当有沉思,也可以有笑声,教师不要总是古板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用语言的幽默感,课程的趣味性来打动学生,因为这是“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教师和学生在一起活动,如果你无视学生的期待,那你很可能在“自讲”,有些教师,只需缓缓地在讲台边站定,学生便肃然起敬,那样的老师,思虑深邃,有意志力,像精神标杆,只要他们在教室里,所有的太阳都会苏醒。
作为一名新教师,感觉阅读完这一本书我知道自己和这种境界还相去甚远,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会慢慢地修炼自己哟!
暑假我阅读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部著作。这本书中一篇篇短小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我们需要去怎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吴老师在书中所思所想,耐人寻味,启人心智,读完后,我受益颇深。
翻开目录,我首先挑选的一篇文章就是《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当看客》。越到高段,学生课堂上越不愿意回答问题,经常一节课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因而我挑选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当看客》。通过阅读,我了解了学生不愿意回答的问题、上课不愿意交流的原因。通过阅读整本书,我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一是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及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其次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求知环境。三是我们要接助教学用具,更大程度的创设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更大的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手脑并用中增强学习兴趣。四是可以借鉴吴非老师的《怎样评价学生的课堂发言》,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直接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不要让学生觉得发言是一件令人恐怖的事,让他们自由表达,哪怕是错误的见解。五是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喜欢你,课堂气氛就会显的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另外《课堂要“留有余地”》一篇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老师说“如果一节课能留下五六分钟或是七八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或是默读,或是查看笔记,或是提问,或者,什么也不干,静默,只要不妨碍同学,爱干吗干吗,对学生有好处。”读到这里,我忆起上初三时遇到的一位数学老师,我们的数学老师请假,由李老师给我们上课,那时李老师每节课都会给我们留5分钟时间,可以写作业,也可以什么也不干,那时我就非常的喜欢李老师。而现在作为教师的我,每节课都满满的,生怕浪费一分钟时间。想想那时自己的喜欢,再想想现在自己的做法,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可以这么做,每节课给学生留3至5分钟的空白时间,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有进一步探究的***。也可利用这空白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让学生整节课都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不滥用学生的精力,给学生留有思考、消化的空间,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书中还有许多事例都让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碰到相应的问题,我会尽可能创造性地参照着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烟雾之中,星光之下,月影之侧;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现实的生命中没有什么是完美的,有时平静,有时狂喜;时而寂寞,时而热闹;或欢喜,或悲哀。一天一天过去,过去的无法挽留。今天我很累。真的很累,有太多的事想去做要去做,没有时间伤感,没有时间流泪。真的太累,累得我想永远闭上眼睛,就此长眠——说说而已,到底做一次人不容易,谁知道下辈子自己做什么。时间流逝,赶快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撑着眼皮,运了运气,稍稍振作。
累嘛,那么就在暖和的被窝里继续生命;或者打开电脑,插上电话线,“嘀嘀”几声后,进入网络世界,开始第二空间的生命。进入网民们直接交流的`地方“聊天室”,入门就一句:“今天我很累啊。”取一个自己满意的名字,不必经过父母的同意,取老爸的名字也行。聆听着清脆的敲击键盘声音,所有的神经都跟着抽动。想回古代做大侠?当然可以,拿上铲子去“挖泥巴”(MUD,做女侠,打工,练功,寻访名师高人,福缘好可以碰到小龙女呢!好人恶人有,美人丑人亦有,重要的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想做的人,邪派正派随你拜。取个侠客的名字,什么“孤芳自赏”、“温柔一刀”、“剑神”,甚至叫(呵呵“大饼”也行。
今天我很累,其实我本来就很懒,瞧,我的ID拜的就是丐帮妙手空空儿门下,专学讨饭和偷东西。只要功夫深,gold就丢来。专门等高手PK后,马上getalltrom尸体。然后赶快逃,人家就抓不到你了,最好戴上面罩,嘻嘻……没人认得我。好累啊,丐帮弟子只要找个角落就可以睡下。唉,人不潇洒枉少年,千里只为寻清闲,疯疯癫癫过街市,角落里面梦周公。逍遥啊……MUD里真是比活着还像活着。
长叹一口气。打坐,吐纳,运足精力。今天好累啊,休息喽,人生短短几个秋,愁情烦事别放心头。好好休息了,为明天做准备,将来总不可能真的当街乞讨吧!
玉露含珠、银河泻影、月洁风清之夜,我掀开被子,倒头进入了梦乡……
吴非老师的书,之前读过一本,感觉观点十分犀利,常常一针见血的指出教育问题。这一次,读的是《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书名是个问句,我也有些疑惑,课堂上发生了教与学以外,还发生了什么?
打开书的目录,发现有五辑,第二辑的名字也是“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再往下看,“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还是其中的一个小章节呢。看来,这就是本书的核心思想了。迫不及待的打开这一章节。果然,这一章是吴老师教学思想的精华——育人。
课堂是生成智慧,陶冶情感的园地。教师,不仅需要教给学生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成长。课堂是很有意思的。每天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是教育学书上没有的。这就经常需要老师运用教育机智来解决问题。而教育机智往往体现了一个老师的教育思想。
学生需要有智慧的老师来教育他们,并且在老师的身上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向师性。而这要求教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吴老师在本节中主要讲了一个例子。一个专家认为,一个老师提问的问题太简单,而对学生过分的表扬,没有必要,且浪费了时间。但是吴老师认为,班情和学情是教师做出判断的基础,虽然在专家看起来是“耽误了”两分钟,但是这两分钟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课堂上不是只有学习任务,还需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培养。
课堂上每天都发生很多事,但是我认为,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
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身体心理上的成熟,知识储备上的丰富,更是法律意识、社会道德的树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可是孩子的成长也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我的教育对象是初二的学生,初二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青春懵懂、活泼好动、叛逆。如何让学生安全度过青春期,是我们老师需要关注的问题。既然要关注、想要改变,首先就要正确认识学生的成长。
寒冬腊月梅花开,酷暑六月莲花绽。每朵花都有每朵花的花期,每个孩子的成长周期也是不同。作为老师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我们要学会耐心等待,等待花开;我们要耐心灌溉,助其成长;我们要细心发现,发现每一个人的特长。不要再在办公室里抱怨孩子太笨,也许他擅长运动,只是对数字反应有点慢而已;不要再说学生太不听话,也许今天他和他的家人、朋友闹了矛盾。有时候,我们可能觉得我只是随便地说了几句话,也许就是这几句话影响了一个孩子的一生。所以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作为他们的引路人,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孩子的成长,树立一个好的模范榜样,关注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感觉到你对他们的爱。有人将学生比喻成“璞玉”,我觉得是不恰当的,学生是人,玉是物。玉可以随心雕刻重塑,而人是有思想的,孩子的成长,教师和家长只能引导,不能强行塑造,不然会适得其反。当然,我不赞同教育无用论,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长久的、深刻的,但影响也是有限的。孩子的成长我们不能一手包办,适当引导,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和充分的空间和时间。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