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说道说道“经学”。究其原始涵义,“经”指的.就是书籍。许慎自己在《说文》里面将其训为“织”,段玉裁注为“纵线”,即古时穿订书册的线。这个时期涵义不仅仅局限在儒家一派,诸子百家学说都可以算得上,就是南齐刘勰的《文心雕龙》也承认说,“三极彝训,其书曰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皇世《三坟》,帝代《五典》,重以《八索》,申以《九丘》。岁历绵暧,条流纷糅 ”。在这个意义层面上,“经学”还不是一门专业学问,只是简单的书籍集合。但是啊,始皇帝焚书坑儒之后,儒家学者们因为没书,都是凭借记忆力、口耳相传,学习经典。这样教育了几代学者之后,孔子旧宅壁中书被人发现了,此后历代均发现了所谓的“二酉藏书”(即所谓的“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和汲冢古书。学者们研究发现,这些古书的经义和口耳相传、用时行隶书书写的经文,在顺序甚至思想上有很大不同。说句难听的,做学问总得先搞清祖师爷讲什么吧,因此汉儒们围绕“今古文经”问题展开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秀丽的二酉山,今日已经开发成了旅游区
而许慎呢,就是这样一位研究经学的经学家。他是一个坚定的古文学家,《说文解字》说的、解的就是与孔子壁中书一样的古文字 ——— 小篆(当然也有一些金文)。
与隶书相比,小篆笔画更显曲折、圆融
许慎大概是想通过《说文》,来正字正义,从文字的角度给古文经站台,这和班固记录的《白虎通》殊途同归,都是为了统一学术思想。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可见一斑!
《说文解字》是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算得上是最早的字典之一。本书收字9353个,考虑到《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3500个常用字,以及词义演变情况,许慎的著作可谓惊世。许慎还正式的回答了什么是“六书”,除此之外,这本书的部首编排法也成为了后来字书的范例。此外,他的许多释义为后来者奉为圭臬。CNKI要是统计下“被引次数”,数据绝对会帅爆。
作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书,自然会被后来者不断批注。最善者应该是徐铉校订本(徐铉,宋人,原在南唐后主手下做事,随李煜归宋,密传后主怨望之言,太宗因而鸠***后主)。现在卖的最好的就是中华书局的许慎著、徐铉校订版。此外,还有著名的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其主要著作分别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我的说文,蒙尘已久
被誉为”六艺之渊源,古学之总龟”的《说文解字》是古文字学家的必备书目。这本起笔于公元一百年,历时二十一载的巨著,也适合于书法爱好者。至于一般读者,我总觉得,它的作用不如一本小学《新华字典》来得大。要知道,厚古可不等于薄今。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与“天之道”“地之道”有很大关联。正如于丹教授讲的那样,理想主义是我们的天,现实主义是我们的地。我们仰望蓝天,脚踏黄土,以现实主义为生存基础,以理想主义为奋斗目标。历史上许多的思想家,特别是那些文人或隐士,就是在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间徘徊、探索中做出贡献,或者选择洁身自好。
而我们真正难以做到的,却是所谓“人之道”。据《论语》中的记载,先贤孔子对“人之道”的解释往往寥寥数语,仅用几个字,就能将其阐述。比如,于丹教授讲到的“恕”“仁”,说来简单,但做起来却难。“恕”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即“爱人”。孔子说这话并不难,因为他就是一个那样的圣贤。但在之后两千五百多年的中国社会,特别是有史料记载的上层社会,由于不“恕”、不“仁”而引起的事件不计其数,有些甚至带有恐怖和血腥。因此,才会有那么多隐士以及向往隐逸生活的文人出现
而我们要去说,去实践时,也会遇到不少问题。在如今这个社会里,似乎总有一些事不可“恕”,总有些时候不能“仁”。这没有什么很好的解决方法,我们只能是尽力克制自己,减少与别人的冲突,努力平和地对待别人。“恕”“仁”都只是在长期的生活中慢慢形成的生活态度,我们自己做到了,也难以引导别人。但我相信,目前在我们班上存在着的大部分鲁莽、冲动的行为,只是一些青春期心理刚刚形成的男生的正常的心理现象,能够宽恕。但有一些不文明的、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却也已经在某些同学身上有难以改变、愈演愈烈的趋势,我也不免有所担忧。
高润青
于丹教授是一个能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别人看来只是被奉为经典却无实际用处的《论语》,在她眼里却是珍宝,她能发掘出许多有用的东西出来。
其实论语最初的诞生是在孔夫子死后,他的弟子们将他们平时的所问所答给编纂了出来。论语的每一条都短小精炼,朴素又能温暖人心。
于丹教授从论语中精选了几条,的确实值得好好品味的。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说话吗?不说。但世界不一样的风调雨顺?弟子一直好奇为什么他们的老师说话那么少,孔夫子却又有说出了这一番话。他的言行绝非是为了专门去教别人所以这么说话,这也显示了他的态度:人不是为了活着而去生活。
由此推论到我们学生身上也是一样。有很多人将学习看做是一件不得不去完成的事情,却忽视了学习本身的乐趣,越是讨厌,越是学不好;越是学不好,就越讨厌······最终陷入了无休止的恶性循环中。
其实,何尝不随和一点呢?将所有抱怨的时间花在学习上,品尝过学习的快乐后,还会那么痛苦吗?不要为学而学,从孔夫子的话中我们能看出这一点。
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因为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那样一种艰苦的条件下,他依然能活得快乐乐,这是拥有一种怎样的心态才能做到的事情啊!由此想来,再大的苦难,他也能以微笑来面对了。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指的是国民幸福指数,它比“GDP”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先进程度。
我们总感觉自己不幸福,是应为我们的眼睛总是向外看,而忽略了自身的快乐与价值。我们总在追着对于我们而言需要的东西,但有时忘了停下来整理我们曾拥有的。一个学生,看着前方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感觉望尘莫及,拼命要向前追赶,为自己的落后而感到伤心,但他却没有发现。他的身后有多少的人也在拼命追逐。
感觉生命就像一个圈。假如你是一个穷人,羡慕于富人的金钱,一直想追逐,为自己感到悲哀,却不会发现富人羡慕穷人什么也没有,反而没有心理压力。这就是一个怪圈。
加入我们在追逐的同时也满足于身的幸福,那么这个社会将更高速的发展, 国家也就会越先进,人们会越幸福,这才是良性循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话不错的。别人对你的态度取决于你自身的态度,当我们想要改变周围时,先从改变自身做起吧,有时给予带来的是更多的幸福。
这三条论语,都能教导人怎样幸福,恰巧应验了论语的初衷“短句给人大道理。”看来我们以后要多读读论语,从中获取让我们受益一生的东西。
今天,我们一起看了百家讲坛之天地人之道,于丹用它自己的语言为我们解读《论语》。看了之后,我感触博深。很多我们现在烦恼着的问题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已经为我们解决了。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依据孔子的言行零零散散集合而成的,而本书的核心就是“仁”“恕”等。宋朝宰相赵普曾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他对《论语》的推崇至极。其实不仅仅是他,整个封建社会都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而我们,更应该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髓——《论语》。
听着于丹的讲解,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孔子的学生曾问过孔子,一个人贫贱而不为此感到耻辱,富贵而不感到骄傲,这样的人怎么样呢?孔子则用商量的语气回答道还不错,但最好的就是贫贱而乐在其中。由此可见,我们面对苦难的最高境界就是乐在其中,或许,我们会认为这是不思进取,但其实,这却是让我们的心灵放松,让我们的身心愉悦的最好办法。
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仁”与“恕”。在我们这个充满了竞争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能宽恕别人,爱别人。常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每当别人做了什么让你感到难以理解,让你厌恶的事情,你应该去懂得宽恕别人,只有拥有一颗包容的心态,你才能受人尊重,才能在当今社会中有着较好的人际关系。而好的人际关系又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一项。且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着的世界,但我相信,无论社会怎么变,拥有一颗宽恕的心依旧是最重要的。反而,如果没有一颗宽恕别人的心,那我们不仅会让别人不快乐,也会使自己的心进入一个困局,让自己身心疲惫。
所以,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更应该阅读《论语》,去学习《论语》中的优秀品质,学习中华民族的精髓,让自己尽善尽美。
星期六下午的班会课上,阿宋一反常态的给我们观看百家讲坛。在于丹解读的《论语》之《天地人之道》章节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对“恕”和“仁”字的解读了!
子贡问老师:“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师曰:“其恕乎!”之后孔子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是宽恕的意思。即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别人伤害了你,你也应该尽量宽恕他。
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勉强别人去做,给别人造成伤害。别人做错事伤害了你,你应该学会宽恕。这就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现实中,要做到这一点真的困难。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的内心放不下,所以过不了心平气静这道坎。于是,世间才有那么多无谓的争斗,才有那么多无谓的伤害。在彼此的对峙中既伤害了别人,更伤害了自己,伤害了自己脆弱的灵魂。
因为心中无法宽容他人犯下的错,所以会耿耿于怀,在心里拧下一个结。于是,想不通,生闷气,不仅伤了心伤了胃,还伤了肝伤了肺。不会宽恕的结果,受害的依然是自己!
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能宽恕呢?不是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说法吗?宽恕不仅是对别人的宽容,更是善待自己的体现,以一种超脱群然的态度,以一种平和的心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救赎!
其实,我们的躯体可以为理想而操劳去奔波奋斗,而我们的灵魂却应该为信仰而努力去静心思考。 我要努力学会:平和,坦然,仁爱,宽容。
有人说,我们中国人缺少信仰,但是,在这个星期六,阿宋给我们全班诠释了什么是中国人的信仰。
有一个人,其貌不扬却改变了中华民族教育传统,有一本书,是这个人的.语录却被称为治国之道。这个人是孔子,这本书是《论语》。于丹教授在理解《论语》上很有自己的心得,而阿宋给我们看的就是《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心得的第一集《天地人之道》。
在这一集中我明白了天、地、人之间的联系。盘古开天辟地后,上面是天,下面是地,盘古就在中间,所以天地人在境界上是一样的。人只有真正感悟到了天地至理,才能纳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于自己胸中,使自己成为天地间最为强大的存在。孔子是凭借什么感染其他人的,正是凭这浩然之气。
孔子有一个“仁”的思想,这大家都知道,可你知道什么是“仁”吗?孔子的弟子就曾经问过他,什么是“仁”?孔子回答:“爱人。”又问,什么是“智”,又答:“知人。”多么玄奥的两个字,孔子就以此作答。原来“仁就是爱人,智就是知人。”
孔子还有一个故事让我深受启发。有位弟子问孔子:“老师,我们向你学了这么久,是想以后能当大官,你说有什么条件,才能治理国家?”孔子的话依旧简短:“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学生不甘心,问:“去掉一条的话,您去哪一条。”“去兵。”孔子认为没有兵力也行。“再去一条。”孔子很严肃地回答:“去食。”人在世上,难免一死,可怕的是国家因为没有人民信仰而崩溃。信仰的力量是那样伟大。
最后,我感动于孔子的一个字:“恕”。对自己宽容一点,对别人宽容一点就是“恕”。有了这个字,我们就可以过好一辈子。
我深深地被孔子的智慧所打动。
所谓天地人者,即三才者也,这是《三字经》中的说法,“才”一字既写出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又表达了人类对于自身能力的期望。这句话贯彻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所遵循的既要向自然学习,也坚定不移地相信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在她对于论语的解读中说到要讲究天人合一,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电、风、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百兽,而人又是万物之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改造世界。的确,从人类的起源开始,我们就通过不断地向大自然和其他生物学习,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打火机的发明,从仓颉造字到如今文化科技的高度繁荣发达……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我们人类不断的学习,实践,探索,总结,改进的成果吗?
我们今天的学生就好比站在中华民族这个五千岁的巨人肩上,我们更应该循着先人的足迹,不断前进。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孔子说人要“恕”,但是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们,却完全没有恕的概念,只一味的知道惟我独尊。当然我身上也有诸如此类的各种毛病,所以我们更应向天地学习那种包容万物的浩然之气。所谓有容乃大,就是这种境界。
天地人之道,说白了就是为人处事之道,人与自然之道,作为新生代的人,完美的处理好这些关系,是在这个社会上的立足之本。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