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社会,劳动历来就是备受推崇的禁欲方法,并且一直发挥着这样的作用。清教徒认为,唯有辛勤劳作而非闲适享乐才能成为上帝真正的信徒。
巴斯特曾经反复强调并常常慷慨陈言:人生必须坚持不懈地实践艰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这也是他人生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工作。劳动尤其能抵御清教徒们归结到不洁生活名下的一切诱惑,它的作用不可小觑。
清教徒对禁欲主义的称颂以及他们自身所形成的职业观,对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生活步调划一的强烈倾向,极大程度上助长了今天资本主义对生产标准化的关注。强调禁欲在固定职业中的重要作用,为近代的专业化分工提供了到的依据,而且以神的旨意来作为追逐利润的动机也使商人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正当的理由。
毫无节制地享受人生及它所提供的一切——这会使清教禁欲主义所竭力反对的人生态度。对于财产的合理或者出于功利目的的使用,他们都是赞同的,并认为是上帝的旨意,也是个人与公共利益的需要。
当这种获利的自由与消费的限制结合在一起时,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会产生资本积累的结果,而强加在消费上的种种限制则促成资本被用于生产性质的投资,进而增加财富总量,这种影响之大,竟无以用精确的统计数字来证实。
那些伟大的宗教运动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其禁欲主义的教育的影响。宗教禁欲主义的力量为这些资产阶级商人提供了有节制、态度认真、工作异常勤奋的大量劳动者,这些劳动者会用对待上帝赐予的毕生目标一样对待自己的工作。
在构成近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以及整个近现代文化精神的诸多要素中,有一种以职业概念为基础的理性行为,就诞生于基督教的禁欲主义之中——这也是这本书试图论证的观点。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资本主义开始丧失了其宗教的基础,因为依赖于机器基础取得彻底胜利的资本主义,再也不需要这种精神的支持了。
对此,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财富的追求所体现的宗教和伦理含义已经被剥除了,而与纯粹的世俗情欲相连。那么未来,是会产生一种全新的观念还是一种机械的麻木呢?作者也无从得知……
这本书探讨了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新教的各个教派对宗教伦理的发展和探讨,在无形之中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一提到资本主义,很多的人的第一印象,资本主义是如何地恶毒和可恶,不顾一切地追逐金钱利益,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也往往是资本主义必不可少的标签。
然而这本书却告诉我们:追逐金钱利益——这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这种物欲只会存在于人类本身,一切时代,一切国家成员,无论有无实现***的可能,这种***都存在。对物质的***并不是资本主义,更勿论资本主义精神。
但是资本主义确实是通过连续、合理的商业活动来产生利润并使利润再产生——这是资本主义存在的基础。总而言之,他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攫取金钱的投机活动,不会放过任何一次盈利的机会。
当然这一切并都不是其利益熏心,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宗教背景和原因。倘若没有合理的资本主义形式,这所有的一切特点都不能有重大的意义,特别是不会有与之结合而产生的现代西方社会结构。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始至终都受到科技发展可能的影响,这与清教徒们对科学采取了青睐的态度是分不开的。毫无疑问,法律和行政机关的建构也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中其重要作用的两点。
尽管经济理性主义的发展并不是完全依托于理性的技术和法律,但是要实施一些实际的理性行为却要借助人为的力量。倘若这些理性行为受到了精神因素的阻碍,那么理性经济行动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严重的来自于内部的阻碍。
在印度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利益为何没有起到相同的作用?为何两国的科学、技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发展都没有朝向近代西方所特有的合理化方向发展?
这里面,西方宗教力量所形成的资本主义精神往往是印度和中国所不具备的,往往这看起来容易被人忽略的因素,却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为正是这些宗教教义的规定,比如劳动、节俭,人们出于对上帝的一种虔诚,把这种宗教的虔诚当作自己的行为,在增加上帝荣耀的同时,促进了财富的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资本主义精神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本书主要说明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和禁欲的新教道德伦理之间的联系。新教伦理的禁欲主义实际上是理性思维,是影响理性经济行为的精神因素。韦伯致力于对这种精神因素进行分析,找到宗教中各种难以捉摸的力量和这些力量牵涉到的道德伦理(禁欲主义)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以及影响的路径。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新教思想与资本主义精神契合,两者组合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理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不可控因素出现,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资本主义也背离了最初理性的航线,走向贪婪和掠夺,资本主义的弊端也不断显露。因此,无论是新教还是资本主义都不能停止内部的改革。
我只是按照自身过程性学习的思路对本学期有关本书的学习进行总结,但是,我没有吸收到的知识还有很多,还存在大量的认知偏差,本书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再三研读。在今后,有了更多的知识储备之后,再来阅读这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时候,必然有更多的收获。
本章的标题叫做“禁欲与资本主义精神”,目标是证明资本主义精神(基于职业理念上的理性的生活样式)是由新教的禁欲主义精神所孕育出来的。韦伯选择的研究方法是,选择享有盛誉的清教伦理学家——巴克斯特进行重点研究。以下是巴克斯特和清教徒的其他观点。
1、关于财富。巴克斯特批评追逐财富的行为,认为财富非常危险。韦伯同时比较了加尔文关于财富的观点:加尔文认为收集财富合理,可以增加教会的声望。
2、关于时间。巴克斯特认为人要在工作日里都干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荒废时间,他提到“持续进行艰难的脑力劳动或者体力劳动是人的主要工作。”
3、关于性欲。清教徒主张放弃性欲,认为性交仅仅是为了繁衍后代。
4、关于承担劳动义务。巴克斯特认为承担劳动义务是任何人都应严格执行的禁令,并且不能用财富来规避劳动。(即有钱人也要劳动。)
5、职业理念。工作即是践行禁欲道德,也就是在增加上帝的荣耀,人可以从事整体而言来能带更多利益的工作。所以,人既可以从事多份工作也可以换工作。在做职业选择时,清教徒认为,职业的价值可以通过观察他是否符合上帝的意愿来衡量,而现实的衡量标准就是“能否为社会带来财富”和“能够带来的私利的数量”。
6、对于追求财富动机。清教徒认为,如果因为私利追求财富是不正确的,如果因为承担社会责任而追求财富是正确而必须的;对于追求财富的手段,禁欲主义否定通过欺骗和贪婪的措施来实现个人目标的行为;对于享受财富,清教徒主张抵制非理性地利用财富。
以上六点是我从第二卷第二章概括的清教的禁欲主义具体要求。不够全面,也有很多认知偏差,但是大体上能得出结论:这些要求恰恰契合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概括地说,新教的禁欲主义分为两步,第一步是要获得救赎或是显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就必须认真工作。如何证明自己“认真工作”了呢?新教认为对财富的占有量是衡量劳作的标准。因此要求人们最大限度地去赚取财富。但是,新教徒仍然反对人们享用财富。新教的禁欲主义要求人们不停劳作但是要限制消费。而这一点势必会带来资本的积累。由于花钱的时候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尤其要抑制自己购买奢侈品的***,人们因此会慢慢用财富来进行再生产投资,资本主义获得发展。反过来说,资本主义非但不会让人们对财富抱贪婪的心态,反而会压制一些非理性的贪欲。
资本主义就是追逐利益,但是运用的是理性的方法。因为非理性会导致获利的有限性,而理性却能够让资本主义一直拥有获取利益的机会。总之,禁欲主义和资本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按照禁欲主义的主张,获利自由(反对不正当的动机和手段)和限制消费同时存在,会引发一种后果:由于花钱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人们于是会用财富进行生产性投资,资本积累在禁欲主义的克制下产生。但是在这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面对财富的引诱,必然会有教徒产生犹豫;在获得了足够多的财富后,也必然会有教徒惰怠,放弃追求上帝的恩宠而贪图享乐。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宗教改革就必须要一直进行下去。
评:杜威先生认为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但是又不是社会的简单照搬或移植。既然如此,杜威先生议论社会准则的这一段话也大致可以搬至学校范围来解释学生创新能力缺乏的原因了。在学校里,提倡“师生平等”这个口号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不了,至多实现“平等”的核心内涵“相互尊重”,这种尊重侧重精神层面,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处在一种被评价的位置,老师则是评价的主体,实际上,各类试卷,尤其是包含主观题的试卷,主观题答案设置死板,不容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能够自圆其说。
这种实际上不够开放的答案设置,使得孩子的思想整齐划一。或者用个比喻句来形容就是,答案是割草工人的割草机,有一些孩子的脑袋瓜里的新鲜想法就是跟其他小草长势不同的草,不管草坪里的草怎么长,终究是要被割草机按统一规格割上一遍吧。思想丧失了表达了自由,久而久之,僵化就成了必然,因此,主观题的命题与答案设置的问题,需要提高到一个重要维度去探讨并建设。
杜威认为,教育的真谛不但是使新生一代适应当前环境,还要养成他们继续不停地适应那向着未来迅速发展的广大世界和日新月异的民主社会。
评:杜威先生的这句话阐释的是教育的归宿或者目标的,它让我想起中国一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现在能应付考试的知识,这只是教育的功利目标或者短期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能利用在学校习得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和个人品质不断完善的能力来应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的要求才应该是教育的根本追求。
教育的短期目标实际上和终极目标是不相抵触的,个人学习能力的增强自然有助于短期目标的实现,按照杜威先生的理论,不管是哪种目标的实现,都应该在生活实践中得以完成。
第一章的标题是“宗教派别和社会的分层”。韦伯认为,由于从事工商企业和高级技术工作需要有一定的资本或者接受过费用高昂的教育,符合这样条件的人一般是占有大量遗产或者物质生活水平较高。按照这个逻辑,“旧帝国中许多经济发达、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都转向信奉新教”这一点完全能够解释为什么从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新教徒比例高这一事实。
我当时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经济发达、自然环境优越的地区会信奉新教?
再次阅读第一章我发现,韦伯提到“从传统经济中解放出来,必然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强了这一趋势——以怀疑一切传统统治的权威性的精神来质疑传统宗教的尊严。”也就是说,这些地区敢于突破传统,采用了先进的经济生产方式,使得经济获得发展,那么该地区的人应该也比其他地区的人更敢于突破传统宗教的束缚,转向信奉新教。这个结论与我在阅读前的知识储备大相径庭,我之前一直以为是先信奉了新教,再选择从事资本主义,获得经济发展。然而,第一章告诉我们是经济发达地区选择了新教,所以在这一层来说, “经济发达”是因,“新教”是果。不过,在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因素必然互为因果。
在第一章中,我的第二个收获是:“处于某个统治者集团附庸地位的民族和宗教少数派,由于被排除在政治活动之外,所以开始从事经济活动。”当时,新教的政治影响力不及天主教,所以新教徒将重心转向经济,这一点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韦伯又在后文提到,天主教徒没有在失去政治地位的时候有过显著的经济发展,而新教徒无论有没有政治地位都重视经济发展。这说明对政治地位的拥有并不是新教徒和天主教择业倾向不同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宗教信仰的内在特性。在这一章中,韦伯对比了新教和天主教的政治经济行为,导入话题:宗教思想的特质和差异能够影响甚至决定经济政治行为。
韦伯在本章阐述了四种遵从禁欲主义的新教:卡尔文教、虔诚派、卫理公会和从再浸礼派运动中生长出来的各教派。这四种禁欲主义实际上不存在明显的差距。
在论述卡尔文教的禁欲主义时,韦伯考察的重点是“上帝预选说”。被上帝选中的人是谁?人又是怎么样知道自己是否被上帝选中?这两个问题是“上帝预选说”的核心问题。卡尔文教认为,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在抵抗所有诱惑的时候,圣徒需要摒弃怀疑,抱持被上帝选中的态度;第二,获取信心的最佳方法是紧张的社会活动。因为一个人假如没有自信,就表示他不具备足够坚定的信仰,所以人们一定要坚定地相信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人。卡尔文教认为“上帝既能直接借助《圣经》,也能间接地借助他所创造的有序世界。”所以人们只需要将自己的灵魂和上帝选中的人灵魂进行比较。这是确认自己是否被上帝选中的具体标准。卡尔文教的工作力量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工作。”教徒坚信,要具备善行,并且通过它来消除下地狱的恐怖心理。这种信仰体现到具体行为上就是教徒被要求一生要做善事。
韦伯第二个论述的是虔诚派。虔诚派的禁欲主义的出发点与正统卡尔文教相比更重视宗教情感。
韦伯第三个论述的是卫理公会,卫理公会放弃了卡尔文教禁欲主义的教义的基础,即他们认为“上帝预选论”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一种措施(而卡尔文派认为获得并明确上帝预选是最终目的)。卫理公会要求人们必须具备确保获得救赎的状态,要具备充满秩序且系统化的行为。
当时对于本章的疑惑是,卡尔文提到:“一旦确定了不被上帝恩宠,就谁也帮不了你。”但是在后文又说人可以通过写信仰的方式来审视自己的行为,再进行自我激励。所以我就产生疑惑,如果说自我审视之后,将成功/成就归于上帝的恩宠,将失败/失去归于上帝的惩罚,按照这个衡量的方法,“上帝的恩宠”是一件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事。而按照前文的意思“恩宠”是与生俱来并且不会改变,这两者不是很矛盾吗?
现在我意识到,首先信仰日记只是使自己获得确信的一种方法,并不是绝对正确。其次,卡尔文教认为“人们一定要坚定地相信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人”,所以他可以通过写信仰日记的方式,来反复强调“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人”来增加生活的信心。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