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棒了,今天就去浦东干部学院了!”原本是星期五的计划,因为可能下雨,这学期的第一次游学就改到了今天。 同学们高兴极了,因为这毕竟是今年第一次春游。大家都很好奇,干部学院里有什么好玩的?那里能学到什么知识?那里离学校远不远呀?我们带着满腹的疑问上路了。 我们徒步来到浦东干部学院门口——好大呀!满眼都是绿色,嫩绿的草坪,奇异的植物,各式建筑掩映在郁郁葱葱的大树背后,真的好像一个大花园。 进入院内,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一个大池塘,里面养着许多野鸭。忽然,我发现有一只与众不同的水鸟。我瞪大眼睛仔细看,原来是一只美丽的黑天鹅!它披着一身黑色发亮的羽毛,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高贵又美丽。 我们继续往前走,又发现一只母天鹅带着几只小天鹅在散步。一看到小天鹅,好多人都惊叫起来:“啊,这不是丑小鸭吗?”有人甚至抚摸了它,惹得母天鹅“嘎嘎——嘎”地冲过来,差点啄到我们,那架势好像在说:“走开!走开!不许碰我的孩子!” 最后,我们又参观了游泳馆、篮球场和图书室。一位阿姨还向我们介绍了浦东干部学院的历史和建筑风格,让我们大开眼界。
7月26日,飞机扇动着它巨大的翅膀,载着我来到了一个新的国度,那是一个绅士之乡——英国。
与友好家庭见面之前,我的心巾亮起一连串的小问号:他们是白人还是黑人?高还是矮,胖还是瘦?男孩还是女孩?终于,我见到他们了!一位姐姐:棕色的眼睛,金棕色的头发,白雪似的肌肤,花瓣一样的嘴巴,还有一个和她声音一样好听的中国名字“韦莉”。他们家还有一个小男孩,竟然还咬着奶嘴呢!有这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自然还有一位和善的妈妈,Lisa。
参观大文豪莎士比亚故居时,一迈进那个布满华丽挂毯的房间,我立刻感觉自己回到了久远的16世纪。满屋木头的味道,让人有一种身临古代的感觉。阳光从天窗投射下来,一屋子的'星星点点,我感觉自己仿佛坐在温暖的壁炉旁,读着一篇篇莎土比亚动人心弦的文章,穿过历史的长河,体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伤感,见证“哈姆雷特”复仇的火焰……莎士比亚在粗糙的牛皮纸上,留下了一段段难以磨灭的记忆。
游览了一整天,我已是汗流浃背,连肚子都在大声抗议了,我焦急地等待着Lisa妈妈。刚到5点钟,Lisa妈妈就开车来接我了,真守时啊。一路上,我盼望着早点到家,可以美美地饱餐一顿。一到家,果然是丰盛的一桌子菜,中国菜、西式菜、水果……我吃得好饱好饱,不时地打着饱嗝。洗完澡,我刚准备躺下,韦莉跑来叫我们去跳蹦蹦床。英国的小孩真厉害啊,跳得花样百出,姿态千变万化,让人目不暇接,连普通的蹦跳也能跳两三米高呢!天色慢慢暗下来,我们都疲惫不堪,韦莉似乎精力越来越旺盛,还在一个劲儿地跳着,嘴里还一直唱着歌,活像一只小鸟在大森林里自由地飞翔。
相信大家都知道杜莎夫人蜡像馆吧,这可是我一心向往的地方。听说那儿的蜡像十分经典,只有扬名于世的人物才能制成蜡像。到了蜡像馆,车还没有停稳,我就迫不及待地站r起来,恨不得一步就跨进这座巨大的蜡像人物馆呢。一进大厅,栩栩如生的明星蜡像呈现在我的面前,形态各异,简直跟真人一模一样。在“加勒比海盗”群像面前,同学们纷纷合影,想象着自己也是他们中的一员。特别是看到大家心中的偶像——超人,同学们欢呼着冲上前去,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留下最美的影像。咦,后面“隆隆”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我转头一看,竟然是绿巨人!蜡像馆的行程很快就结束了,我们仍然依依不舍。美妙的蜡像艺术让我们如痴如醉,它还给了我们与世界巨人们难得的“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呢!
曼联足球!这本是让男孩子痴迷的东西,竞也深深吸引了我这么个小女孩。那天去“曼联”足球场,男孩子们一个个兴奋得手舞足蹈,女孩子们也被他们传染了,大家一个个都像充足了气的足球,蹦蹦跳跳地进了大门。“曼联”足球场的外形十分壮观,几个冲天柱顶天立地,整片球场占地面积很大,像一片绿色的海洋,一张张座位围着草地,红、黑、门三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奇妙的形状。在阳光的照射下,绿茵场被晒得油亮油亮的,格外清新。站在场边,我想象着足球明星们在这片草地上奔跑、跳跃,顿时对这一片绿茵场肃然起敬。通过那位健康而有活力的白发导游爷爷的热情讲解,我知道了7号贝克汉姆,8号鲁尼等等。他还带我们参观了贵宾休息室,随着他的讲解,我们仿佛看到母子一起为父亲加油的温馨场景……足球告诉我们,足球既是锻炼身体,也在磨练意志,它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刚结和坚强!
夜晚,当月亮带着星星在夜空散步时,我Ⅱ亨着小曲,站在月光下,心巾默念:爸爸妈妈,星星已经传达了我的快乐,你们收到了吗?
让人类走向智慧巅峰的,绝不是漫若星河的幻想臆造,而是黄沙阵阵的驼铃古道上,那一排倔犟的脚印,他们用踽踽独行,为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做无畏无惧的先驱者。躬行苦旅,方能寻觅正道,摩挲大地方能洞晓天机。
躬行即实践。在思想的国度里,只有实践才能让人充满笃定和信念地把自我的旗帜立在曾经的荒芜之上,只有那些沾着探索者和实践者鲜血的思想之花才开得最惊艳。
在文化的苦旅上,唯有躬行,才能感知那深沉的脉搏。
古有苏轼,被贬黄州后,从庙堂之上跌入江湖之远,他却把漂泊的一生寄托在寒山秋水,用被世俗侮辱的高尚心灵与生活的本质之美直接对话。最终在仕途最坎坷的时候,仰天大笑,纵笔泼墨写就传世名篇《赤壁赋》。今有国学大师余秋雨,为了寻根的执念一路寻去,足迹遍布九州大地,向那古老而美丽的文化基因真诚叩拜,最终把一部《文化苦旅》虔诚地捧进中国文化的殿堂。
文学即人学,只有在与人民,与自然最贴近的位置,才能感受到那强烈的人文共鸣。好文章不是等出来的,更不是熬出来的,而是找出来的,在实践的苦旅中拾起点滴真切的文思,在山水阡陌之中随手撷取新鲜的感动,连缀成一篇暖烘烘的人文关怀。
在思想的苦旅上,唯有躬行,才能谛听那哲学的钟磬。
老庄哲学讲:道存于下。就是越微末的部分往往是真理最闪耀的所在。明代王守仁,政治失意,远谪边疆。穷山恶水,蛮荒寂寞让他不得不拿起犁杖亲自生活,体察生活的苦辣与悲喜,他和贫穷抗争,在失望里挣扎,在痛苦里拼命呼吸,在野性的生命冲撞里坚毅的站立着。他没有被命运窒息,却低头看见了如故的强大的内心。他提出了“心学”之说,开程朱理学之后的蔚然新风。
哲学如同观景,站得越高,看到的定是模糊的烟景。而亲自深入生活的细节,打开心灵的桎梏,让自由的灵魂匍匐在大地之上,在生活的点滴中寻找指引,在世事沉浮中体味感悟,在千帆过后的一片白蘋秋水间沉淀自己练达成熟的内心,这才是哲学的态度。
在国家复兴的苦旅上,唯有躬行,才能实现那雄浑的大梦。
在战火纷飞之时,中华大地上有过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深刻讨论。中国的有识之士没有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是用血肉模糊的手掌托着刻线磨灭的指南针,在荆棘之间艰苦开路,耳闻外寇野狼嗜血的嚎叫,眼观四周凋敝的世道,却从未***过行路难。他们实践,他们探索,他们成功,他们失败,他们血洒法场,他们凯旋归来,他们终于在成败云烟散尽后,把一份留着血迹和泪痕的泛黄地图交给中华雄师。
国家发展要符合国家的特质,要与文化同气连枝。顺畅协调的政令来自于对本国的悉心观察和准确的把握。优秀的政治家一定会在寻常百姓家中为国冥思苦想。因此中国腾飞的力量就潜藏在神州沃土之下,等着我们每一个人躬行着寻觅,虔诚地挖掘。
勿使奇思成笑谭,躬行苦旅踏千山。一脉执念长情,定须踽踽独行。
水滴,总要在溪流中奔跑过,在江河中沉淀过,被礁石打磨过,走过千万里山水,才能奔腾入海。我们也是如此。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缘何?书本上给出的是前人的总结,却并无具体过程。唯有行万里路,方能将所学所想化为所用。唯有经世历世,方能知晓何为致用。如何致用,更有许多是世事情态在书本之外,唯有行万里路,有所历练,方能得真知。
为行万里路,方能成才。
古人很早便有游学风尚,不论是李杜文章,还是潘江陆海,任他雄奇壮美,还是沉郁顿挫,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才华。他们的传记中常有“游于三辅,因入京师”之言。寥寥数语,却概括了他们最重要的一段人生。这期间,郦道元踏遍山水,乃有水经一注;司马迁积累史料,终成无韵离***??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书上的文字是死的,行万里路却可以将世事与文字相印证,知识与泥土和足迹混合在一起,便有了生命与活力。唯行万里路,方能成才。
唯行万里路,方能成事。
余秋雨一直希望为中国文化找一个可供对比的坐标,他将地点选在欧洲。然而图书馆的史料太过刻板,是不能成事的。他亲赴欧洲,拜访庞贝,稀释旦丁。他曾将罗马的黑夜与西安对比,轻叹“一个城市有了历史的光辉,就不再需灯光点亮黑夜。”这样的语言,这样的深刻,岂是史料能及!
千万里路,一步步的品味过,思考过,方能成事。去欧洲旅游的游客,人手一本《行者无疆》,不正是对这一道理的最佳解读吗?
唯行万里路,方知人生。
有一个男孩,他加入志愿者的队伍,最初只为逃避学校。他走过新疆,云南,分发粮食,看望孤儿。直到有一天,一位偷猎羚羊的刽子手向他跪下,说:“求你让开吧,我不***它,全家都要挨饿。”他深受触动,回校学习。他知道他无能为力。他更认识到他有责任去改变。
有时候,我们囿于书本画给我们的条框中,怨书本教条,怨教育死板,却不曾想那无来由的惆怅不过十年少轻狂。唯行万里路,方能在世界的眼中,映照出真实的自己。
行万里路,为的是将书上的白纸黑墨画作地上的山水文章,将遥远抽象的终点化作清晰可见的过程,将麻木浑噩的生活化作多姿多彩的人生。
我想,这大概就是复旦附中的目标,也是我们人生的目标吧:行万里路,成才、成事、成人。
王 阳明曰:知行如一。总会有时囿于理论的条条框框而远离了现实的亲身实例;总会有时只顾手边的方便快捷而忘记了技巧的事半功倍。故曰:知行相辅应如一。 游学,已成了文化学习的新途径。从徽杭古道到齐鲁寻根,且行且思让人融合贯通。诚然,书本是学习的基础,但走出书本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升华?
知是船帆,行是清风。一帆风顺,方能扬帆远航。
当世人靡靡于浮华文风,王安石、他独立反对。倘若没有山洞的亲身经历?倘若没有未尽山洞的遗憾?他又怎会得出有志与力,且有物相之才能成功的道理。是知行如一,让他深刻认识了人生道理;是知行如一,给了他兴利除弊的动力。故曰:知行相辅应如一。
知是阳光,行是雨露,披光沐雨,方能脱胎换骨。
十年山间采药,一生床前济人。李时珍,面对残损的医书;面对患病的黎民,他以知行如一完成了自我蜕变。怎能忘记那遍识百草的脚步?又怎能忘记那挑灯编撰的身影?对理论的执着,以及对实践的掌握,使医学鸿篇巨著《本草纲目》得以问世。我们只有二者兼顾,才能让自己极尽升华,功成名就。故曰:知行相辅应如一。
知是高山,行是流水,高山流水,方能奏响时代篇章。
当社会主义的脚步停滞不前;当国家需求迫切增长。邓 小 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走出了一条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缺少实践,怎么有高楼大厦的林立?缺少理论,怎么有伟大蓝图的设想?因为知行如合一,国家的发展才会如此迅速;因为知行合一,时代的美好才会如此贴近你我。故曰:知行相辅应如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处于瞬息万变的时代大潮中,难道我们只会死守书本,闭门造车吗?难道我们会只知游览,忘记基础吗?不、不会,知行相辅应如一。抛弃了知行合一,就等于放弃了未来,就等于葬送了你我的前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身临其境要比纸上谈兵深刻的多。朋友,让你我携手,用实际行动去鉴证知行如一!
寻找文学的根脉,是同李太白一起梦游天姥,采摘白云红霞的惬意洒脱;寻找哲学的根脉,是同王 阳明一起格物致知,体悟花开花灭的睿智达观;寻找涵养的根脉,是同陶渊明一起采菊东篱,感悟悠然南山的闲适超然。处于迷茫的我们,应去寻找文化的根;处于迷茫的中国,应去寻找华夏的魂。
游学寻根,即是在泱泱中华文化中抚古追昔,从而立己身之命,谋将来之所。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当今中国文学若要发展,须寻文学之根。
泱泱诗海平平仄仄的源头是离***,传统文学是那一茎芰荷一株橘树一兜莲芝,播撒着五千年来醉人的芬芳。莫言抓住中华文学的根脉,从乡土中汲取营养,成长为一棵文化的轩辕柏,从而勇获诺奖,声名鹊起。反观当今文坛人心浮躁,作品立意低俗,既无音韵之谐,亦无警世之能,所以正应寻文化之根。老庄道学,三曹华章,新安文学,桐城散文,当代文学若能取一觞真义于此,定可大有提升。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当今中国社会若要发展,须寻哲学之根。
百家争鸣之时,思想碰撞,字字珠玑;朱熹张栻之辩,引经据典,铿锵有力。文明若要发展,须追溯于社会。社会若要发展,须追溯于哲学,中国处积贫之时,逢羸弱之际,正是应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迎风破雨,获得独立。方今社会凛然正气之下,总有人扬不淳之风,宣不正之气。此等情况,正应取法哲学,以孔子风草之喻应之,以老子无为而治应之,如能及此,方能社会进步,文明传承,黎民浩倡,相跻大同。
君子夫不全不粹不为美也。当今国人若要提升素质,警醒内心,须寻涵养之根。 君子之心事,天清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孔子的圣贤风范,孟子的浩然正气,嵇康的凛然不屈,涤生的警心克己构成了中国君子文化的不竭河流。《大学》有言:自天子及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当国人越来越缺少内心的寂静,缺少灵魂的独舞,缺少素质的源泉,正应追寻涵养的根。先秦的礼仪,西周的国风,魏晋的峨冠博带将成中华典雅的君子之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寻文学之根成现世文学之发展,寻哲学之根成现世社会之进步,寻涵养之根成现世素养之提升。从游学而寻根,从寻根而提升自我,从提升自我而振兴国家。中华轩辕柏的巨根从五千年前蔓延开来,扎根于地,又延展于未来。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正如不能忘记自己的魂,我们应该让这根更粗更壮,让这魂越粹越精,去让后世的华夏子孙不忘记中华的根,中华的魂。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