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读到这个故事时还难以体味其中的深刻含义,如今在有了孩子、并且在孩子入幼儿园之后,才算对幼儿园给孩子的影响有了刻骨铭心的感受。孩子三岁入园,从小班、中班、大班、学前班一路读将下来,每期学费一千多元,下期起就正式成为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按理说,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和金钱,即使不像一个博士从海外学成归来,也应该在一些最基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有一定的“修为”了。
然而,儿子的表现却令人大失所望:做作业时趴在桌子上,鼻子快顶住了本子;握笔的姿势完全不对,用手抓成了一个拳头;一个字母或一个算术题写半天,并不是做不出,而是做一下玩一下甚至两下、三下,不是弄铅笔头就是玩卷笔刀;不是东张西望就是坐立不安活脱脱一幅猴儿相;放学回家后不是做作业,而是玩;玩了之后再让他做时又是瞌睡连连抬不起眼皮了。至于知识上学到了什么先不去管,那些最基本的、需要在幼儿园才能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儿子几乎没有几件做到,现在要矫正起来已变得异常困难。
去幼儿园接孩子的过程中,曾看到一个五岁的小女孩背佝偻得厉害,明显是没有注意坐姿造成的。她还有十多年漫长的学习生涯,一旦读完书成为了一个驼背,那就得不偿失了!很明显,幼儿园的养成教育是不成功的,至少是在我所见证的`这两个孩子身上是不成功的。我想:幼儿园到底要教给孩子们什么?什么才是幼儿教育最重要的?
从我自己孩子的身上,我看到的是知识的重复教育,过早过重的学业负担。儿子从三岁入园到五岁读学前班,都是学的语文、数学,语文就是那些拼音字母在翻来覆去的教;数学则是认识数字,10以内、20以内的加减法。这些知识不是不可以教,而是不应该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点,因为这些东西到小学一年级要学,并且到小学一年级学一遍就足够了。幼儿园反复教,到小学再教,都是一些现成的东西,这样的重复教育不仅浪费教育资源,更会让孩子形成错觉:都是现成的东西,我早就懂了,还学什么!从而形成自满情绪和厌学情绪。如果把这样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上,放在孩子多种智力的开发上,则孩子得到的东西才是受益终生的。遗憾的是,目前的幼儿园教育远非如此,而是一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我对幼儿教育没有专门研究,但以我的朴素理解,幼儿教育应该有三项最基本的内容: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幼儿多元智能的开发教育,以玩乐为主题的知识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身体健康奠定发展的基础,智能开发为学生精神健康奠定发展的基础,带有玩乐性质的知识教育则为学生愉快学习奠定发展的基础。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一生成就奠定基础。只有充分达到了以上三项基本要求的幼儿教育才是良好的幼儿教育,才能担当得起故事中那位将军的感激。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种无私而又博爱的职业,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基础。作为幼儿教师,更需要用爱心和耐心来温暖呵护每一颗童稚的心灵,想要成为一名幼儿教师,尤其是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是非常的不容易的。
在《幼儿教师最需要什么》一书中,作者分别从"幼儿教师最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幼儿教师最需要的专业素养","幼儿教师最需要的教育智慧"和"幼儿教师最需要的教学艺术"这四方面来阐述了怎样做好一名幼儿教师。确实,要做好幼儿教师这份工作,单靠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充满爱心、痛心、和真心的付出;同时还需要我们老师间的相互配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不光这样,幼儿教师还应具有创新精神和终生学习的思想,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孩子的心中,教师是圣神的、无所不能、完美无缺的,而孩子本身就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对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观察细微,感受强烈,而且还会不加选择的模仿。因此,幼儿教师也应该从自身的言语、行动中使孩子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比起对孩子一本正经的教育要有用得多。
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并不是简单的理论文化专业素养,而是要秉着一颗尊重、关爱、宽容、耐心的心公平对待每一位幼儿。尊重就是让幼儿对自己充满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尊重幼儿就是不把成人的要求强加于幼儿,而是要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要发展幼儿的个性,就必须尊重幼儿的个性,尊重幼儿的心理发展。除了尊重,幼儿教师也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孩子的过失并不是姑息迁就犯错的孩子,而是采取和风细雨的方式督促其改正。孔子说过:"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可见,宽容是人的情感之一,它有一种巨大的人格魅力,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宽容也是豁达和挚爱的.一种表现;宽容还是一种深厚的涵养,是一种善待生活,提高自己内心修养的一种方式。
幼儿教育是十分琐碎、复杂的,面对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我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教师也只能用自己的智慧去猜测和预料一些可能发生的事情,对于这些可能发生的事,教师可以事先做好解决的预案。但对于很多不可猜测和预料不到的突发事件,幼儿教师就只能利用自身的生活工作经验,凭借着平时积累的点滴的教育智慧去解决。幼儿一日活动中的上课、游戏、观察等活动同样能看出一个老师的智慧,同样一句话,同样一个意思,也许换种方式说就会取得不同的成效,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再与幼儿交谈、游戏时要注意说好每一句话,尽可能地让孩子从心底接受这种方式,从而达到最大的成效。
幼儿教育是教育的起点,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小树,作为幼儿教师需要用心去欣赏、研读,呵护和浇灌每一颗小树,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
今天读到“生活化课程与教师发展”一章,作者真实的描述了幼儿教师的现状,并且要求“深入的研究教师”,强调要“关注教师的职业感受”等等,句句字字都拨动着我心中的涟漪。原本以为如虞老师这种大师级人物,只是关注大政方针、理论创新等理论层面的东西,可是读了这本书,我在心中由衷的佩服虞老,他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关注在中国国情下的幼儿教育。虽然虞老的洞察和呼吁暂时还不能改变中国大部分幼儿教师的现状,但至少给了我们信心,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迷茫,原来并不全是我们自己孤单的在承受、思考、挣扎,还有虞老这样的专家和我们作伴,也许只是语言文字上的共鸣,但这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恩赐和荣幸了。以下是部分思考:
你是否关注了教师的职业感受?
幼儿教师的工作具有一般教师工作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教师的职业感受经常产生于教师的地位、待遇、社会和家长评价及工作成效等很多的因素,任何教师都会产生特定的职业感受,但的确社会和管理者并不都了解教师的职业感受。
师幼是否能真正的平等?
我们一直都在提倡“师幼平等”,而这种平等大多是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可是谁又能保障我们教师自身能获得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呢?对人类个体来说,与自己思维水平接近的人的对话能产生真正的思想互动,能获得真正的思想碰撞和智慧激发,能对人的精神产生促进作用。对幼儿教师自身来说,()他们与幼儿的沟通更多的是职业的而非个人生活需求性的对话,伦理上要求教师认识到这种沟通是平等的,但从心智上说,这种对话是不对等的,教师可以去在意、照顾幼儿的感受,但幼儿不可能像教师一样做,幼儿教师经常需要抛弃自己,迎合、照顾幼儿的感受。因而,幼儿教师自身的需求并不能在工作中真正得到充分满足,久而久之,作为成人的内心经常被搁置,可能的与成人对话的欲念被迫放弃,作为成人的幼儿教师的某些思维方式甚至某些思想慢慢的迟钝或部分泯灭。所谓童心永在,一方面是对教师的褒扬,言说教师的精神状态和教师的职业特点;另一方面也是幼儿教师的一种职业无奈,甚至是对正常的、与其心智发展水平对应的对话的牺牲。
谁来关注幼儿教师的思维特点?
作为幼儿教师,职业要求要求他们明了、具体、直观,但我们的各类管理部门又经常要求他们会抽象、能概括。其实,很多教师早就在职业生涯中习惯了明了、具体、感性、直观。有时候,要让幼儿教师从社会生活的宏大背景下思考问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必须考虑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如何才是合理的,我们有没有真正帮助幼儿教师。我们认为,必须加强业务的沟通,加强思想的交流,让教师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共同体,同时,又要让教师参与到更大的其他层次的教师或社会成员参与的更为广泛的共同体中,激活教师的思想。
对教师的要求和期待是否适切?
对教师的要求合期待要适切,幼儿教师的核心职责是做好一个教师,至于“研究者”、“管理者”等是相对而言的。别对教师有过多的期待而让教师无所适从,产生职业倦怠和职业迷茫。对幼儿教师要多鼓励,少职责,多引导,不贬损;不能只说老师们做的不对,要引导老师们思考不对在哪里及什么是对的,当管理人员和专家们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时候,最好别告诉老师他们错了,不要期待人人都是教育家,但可以期待人人尽力而为。
是否满足了教师的成就感?
幼儿教师成就感的指向主要的不应是文本的和纸面上的成果,而应是每天日常的幼儿行为和表现。也就是说,能引发幼儿积极投入、努力创造、主动表达,能让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是幼儿教师最大的成就。文本的、纸面的成就只是日常幼儿表现的副产品,不能主次颠倒,避免对能写的但日常课程实施行为并不突出的教师大加褒扬,而对书面表达能力一般但课程实施行为很有创意并真正能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的教师加以忽视。因为,我们提出,回到一日生活过程中,回到教师的和幼儿的行动之中。
对于成长于文化断层年代的我们,胡适先生似乎只是历史的一个符号,他曾经走在文字改革的先端,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等,由于种种原因,难得看到胡先生的文字,对于他的了解多来自片段性的轶事或宏大感受。近日于南图觅得一本《胡适的声音》,虽然只是一册不同时期的演讲集,但也足以窥见胡先生博大精深学养的沧海一粟。
“宁鸣而生、不默而死”,是《胡适的声音》一书的卷首语,这是胡先生一生主张并奉行的人生格言,由此看来,不论在什么语境下先生都会是一个“大右派”。作为一个有深厚旧学背景,在完善的西学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者,胡先生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是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家。他的文字晓畅明白,朴实自然,没有精英意识,即使现在阅读也有极强亲近感,很符合他倡导的白话文应该是“活”的文字。
书中涉猎的领域和年代跨度很大,从“五四”时期到五十年代,几乎收录了胡先生一生中不同时期的各种演讲内容,让我们看到胡先生历经学者到官员(驻美大使)直至“中央研究院”院长等不同角色转化中为人,治学的态度,可以充分体现他毕生倡言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以及"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为人之道。
对书中感触颇深的是一篇对“五四”事件的回顾演讲稿,具体而详尽的过程描述让我们身临其境。一方面,他承认“经过了这次轰动全国青年的大解放,方才有中山先生所赞叹的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另一方面,他坚持说,五四运动“实是这整个文化运动中的一项历史性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他明确表达了:对抗争政府的同情和对运动方式的拒斥。胡先生作为独立知识分子,一贯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宁鸣而生”。
另一篇极具特色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禅宗的发展史,从中国哲学史的角度系统讲述了佛教在中国成长发展的过程。胡先生关于禅宗发展史的研究考证翔实,表述客观风趣。胡先生本人没有宗教信仰,他的佛教研究完全从学问的视野进入。胡先生的禅宗研究源于他编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到他离世只完成《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禅宗史是研究的不足之处,他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弥补。胡先生对禅宗史下过很多功夫,颇有心得,在研究的基础上专门为影响很大,成为一代宗师却不识字的六祖慧能的弟子,作了一部《神会和尚传》;晚年,又花很多时间去考证《虚云和尚年谱》。虽然禅宗史只是胡先生治学一隅,但严谨的态度足以描述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他的研究甚至曾引发日本禅宗学者铃木大拙与他的一翻论战。胡先生对于禅宗史的研究体现了他在治学中的“不默而死”。
多看看胡先生的研究,会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感受到他作为独立知识分子,用独立、理性、责任、正见、负责的言论来发表个人思考的行为特点。
如何深入的探寻与认同自己的文化,如何以独立知识分子的思维来“宁鸣而生、不默而死”,是我们需要一生探寻的问题。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