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作文 150个字(关于中秋节的优秀作文150字左右)

中秋节的作文 150个字(关于中秋节的优秀作文150字左右)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4-10-01 16:56:43
中秋节的作文 150个字(关于中秋节的优秀作文150字左右)

中秋节的作文 150个字【一】

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

我还记得,这件事发生在上个星期的周末,我和朋友去天虹看电影,在电影院门口发现了一部卖耳钉的机器。可能机器发生了故障,只要人一撞击它,耳钉就可以掉出来。正好,我们俩都想在圣诞节的时候给自己的妈妈送礼物,所以,我们就偷偷摸摸地不停地在那台机器后撞击着。

最终,我们一起撞下来了6个耳钉,我们一人分了3个,拿起耳钉,我们赶紧跑了。可是接下来的几天,我每天都非常害怕,心里忐忑不安,总有一个不知哪里的声音在对我说:“你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度日如年的几天过去了,我再也受不了心里的煎熬。所以,在周四的晚上,我对妈妈说:“妈妈,对不起!”

妈妈被我突如其来的“对不起”吓了一跳,妈妈惊奇地问:“为什么要对我说对不起呀?”我低声说:“上星期,我和齐齐在天虹那里,把一个卖耳钉的机器里的耳钉撞下来了6个,我和齐齐一人3个。对不起,我错了,你说过不能去贪别人的小便宜,所以,我想让你周末跟我一起去把东西还回去。”

就在我准备挨骂的时候,一个温柔的声音在我耳旁响起:“女儿,你长大了,你知道主动地承认错误,很好。犯错误不怕,改了就是好孩子。”我羞愧的泪水忍不住掉了下来。

周末,我和妈妈一起把那3对耳钉还了回去。这回,我的心里可算轻松下来了!我想:以后我再也不会贪小便宜了。我一定要做个诚实的孩子。

中秋节的作文 150个字【二】

人们的特点大多是通过动作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动作的描写,重视动词的运用。

请看下面一段文字:当站长把荒岛上精心培育出来的一个西瓜切成薄片盛在瓷盘里端给大家的时候,“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好像一股甜丝丝的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这里,作者之所以能把战士们珍视自己劳动果实的喜悦心情刻画得格外逼真,主要是在于极为恰当地运用了“笑、捏、闻、咬、端详”等动词。由此可见,选好动词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要想选用好动词,最关键的是要观察准确。你也许对这样的例子并不生疏:课堂上,老师做了一个动作,让同学们找一个动词来说明,结果往往会出现用几个动词的例子。这就说明不少同学没有观察准确,因为一个动作只能用一个准确的动词。

观察准确是用好动词的前提,但理解准确词语也很重要。比如,“捏、拧、揪、掐”这些动词代表的动作虽然基本上都是那么几个手指头做出来的,但意思根本不一样。如果理解不准,就是观察准了,恐怕也难以用准。

理解词语,不但靠词典,更要看它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运用的。词典里的意思是词语的“死”意思,而词语的“活”意思是词典里没法查到的。比如,说“小鸟掠过水面”中的“掠”字,字典里的解释是“轻轻擦过或拂过”。而那种翅膀一动不动,从高到低,儿乎贴着水面,然后又猛然飞高的敏捷,任何词典都是无法写出来的。只有当你在生活中亲自看到这种情景时,才会理解词典中的“掠”字,才会用准它。

当你既观察准了,又弄准了词语的含义,才具备了用准词语的条件,才可以从众多的近义词中挑选出最准确的那一个。

中秋节的作文 150个字【三】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经历过的事就像海边的贝壳,拾也拾不完,但有些事已经被岁月无情地带走了,而有一件事却在我心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是四年级的第一个学期,第三单元的数学试卷发下来了,一个刺眼的分数映入我的眼帘。“75分?”我连忙揉揉眼睛,定睛一看,没错,是75分。顿时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滚落了下来。75呀75,从小到大,我可从来没有考过这么差,这可怎么向爸爸妈妈交代呀?李老师说:“今天的试卷还是和以前一样,请你们的家长在试卷上签名,明天早上交。”这轻轻的几句话,在我听来,却仿佛千斤巨石,压在我的.心头。给家长签名?天哪,爸爸妈妈对我一向要求很严,如果他们知道我这次数学考试只有75分,他们一定会严惩我的。此时,我仿佛看到了爸爸妈妈严厉逼人的目光。

“怎么办?怎么办”放学的路上,我心事重重。忽然,我眼睛一亮,平时我的试卷都是爸爸签的名,爸爸的笔迹我非常熟悉。这次,我的试卷不给爸爸看,自己模仿爸爸签个名不就可以了?再说,老师要检查几十份试卷,哪会那么仔细看呀?对!就这样决定了吧!

第二天,我拿着自己签名的试卷胆战心惊地交给了老师。老师接过试卷,眉头一皱,我心一惊:“完了!”果然,老师指着爸爸的名字问:“这儿是怎么回事?”“是我我”我结结巴巴,头始终不敢抬起来。好久,耳边传来一声:“你跟我出来一下。”我拖着沉重的步子走出教室。老师似乎没有刚才那么严历了:“是怕爸爸骂你吧?”老师接着意味深长地说:“一次没考好没有关系,但不诚实可不是件小事,从现在起,做个诚实的孩子好吗?”我抬起头,正遇上老师鼓励的目光,从这目光里,我懂得了许多、许多。

这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但是它却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是老师真诚的话语,它时常激励着我要做个诚实的孩子。

中秋节的作文 150个字【四】

换位思考是现在很多人缺失的一种能力。人们会在为人处事、学习生活中不停地抱怨别人,却很少有人静下来思考思考,如果你是他,你会如何?换个角度,换个角色,你会发现一个不同的世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我们往往觉得别人的行为不合自己心意,但又有几个人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在别人那里如何呢?换位思考,换个角度,换个方位,你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也有很多。一味地怪罪别人,而不找自己的原因,只会让事情更加糟糕。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在互不理解中不知觉地发生。人们因为不理解而产生矛盾,从而引起事端。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处理方法既不是放任矛盾激化,也不是怪罪他人,归咎于他人,而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找自己的原因,首要的一点就是将自己当做别人去思考,用归咎于别人的方式来归咎于自己。换位思考,换个角度,换个方位,找到问题的\'关键,学会理解别人,能使你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如鱼得水,一帆风顺。

但仅仅发现自己的问题是不够的,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通过不断地经历,不断地修正,最终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才是改正的目的。如果与你发生矛盾的是你的家人、朋友或是和你关系较好的人,你还可以用同样的换位思考的方式来发现他们的问题,适度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帮助他们与你一同进步。

换一个角度,换一个位置,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也可以避免很多愚蠢的事情发生。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一位太太总是对她身边的人抱怨说对面的另一位太太懒惰,永远洗不干净衣服,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偶然间发现其实是她自家的窗户玻璃上有灰渍,反而显得对面的衣服不干净了。这只是一件衣服,可当窗户变成隔阂,衣服变成朋友的时候,我们这样做的后果,就绝不会只是擦掉灰渍能够解决的了。灰渍擦掉与否,隔阂还在,而这份友谊也许就无法挽回。

换个角度看别人,仔细想想事情本身。也许在你抱怨的过程中,你已经错过了沿途的无数风光。做一个会换位思考的人,让自己的人生路走得更加轻松,更加舒畅,饱览风光,收获属于自己的亲情与友谊,也让你身边的人们和你一同快乐,一同进步;再看这个世界,也并不像之前的暗淡,而是在人与人的宽让、理解、互助下镀上了光彩。

中秋节的作文 150个字【五】

语言可以表现人物的特点,但有时语言也有假的;动作可以表现人物的特点,但动作也可以是装出来的;穿衣戴帽可以表现人物的特点,但衣帽也吋以不是自已的……也就是说,在表现人物的特点时,上述的外在特征部有一定的虚假性、可变性;只有一点是假不了的,那就是事实,就是让人物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展示自己。是高大,是渺小;是君子,是小人,只要看他日常的行为就可以了。

那么,怎样通过事情来写人物呢?

通常,我们可以这样来写人。

首先,是一人'事。也就是说,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就拿《妈妈的心》这篇作文来说吧,作者通过“妈妈”主动纳税这件事来表现“妈妈”的热爱国家。事件很典型。通过“妈妈”的语言、行动以及周围人的\'态度,把“妈妈”的形象刻画得很饱满,很坚实,让人肃然起敬。

其次,是一人二事。也就是说,通过两件事来表现人物的一个特点。就拿《粗心的爸爸》来说,从作文的题目我们就可看出,这篇文章主要是描写“爸爸”粗心这个特点的。作者选择了胡子刮了一半与別人去谈话和出差错穿了妈妈的鞋这样两件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令人信服。之所以要明两件事来表现人物的某个特点,是因为只写一件事显得单薄,似乎说服力不强;用两件事来写,就显得“人多势众”,根据充分得多。当然,如果写三件事,也并不为多,可能会更好一些。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采用这种方法写作,事件要短小精悍;否则,洋洋洒洒,就太涨篇幅了。

再次,是多事多特点。即通过一件事反映人物的一个特点,多件事反映人物的多个特点。比如,《我的妈妈》就是通过“热爱自己的工作”、“万金油”、“教我学做人”三件事来写妈妈多个特点的,也很成功。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让人物能得到立体表现,给人的印象比较全面。

最后,是“多略一详”法。即略写人物的多个特点,详写人物的一个特点。《妈妈不只是半边天》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读者既可全面了解你笔下的人物,又可详知人物的某个特点,兼具上面几种写法的好处。

就写人来讲,大体就是这几种方法,而我们用得最多的是首末两种方法。但究竟要用哪一种方法最好,是根据你掌握材料的性质决定的,也没有一定之规。

中秋节的作文 150个字【六】

谈过描写人物的语言之后,顺带也说一下使用描写人物语言的几种形式。请看下面几个例句:

(1老班长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2“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断了他的话。

(3“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吃的不容易啊!”

以上是引述语言的种形式。第一句话是提示语在前,引语在后;第二句话是引语在前,提示语在后;第三句话是引语在前后,提示语在中间。那么,提示语和引语的关系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有没有规律可循呢?是随意安排的吗?

实际上,说透了,提示语和引语的关系是由说话环境决定的,该是怎么样的环境,就怎么样安排二者的位置。如果情况比较从容,又显得比较郑重,就采用第一句话的形式:提示语在前,引语在后。如果倩况比较紧急,下面一个人的话是紧接着上面一个人的话说的,就用第二句话的形式。第二句话是在“我”打断了“老班长”的话以后说的,中间没有任何间隙,如果把提示语“我打断了他的话”放在引语之前,那就没有仟何着急焦虑的气氛了。这点,你一读就出来了。第三句话这种提示语在中间的形式,是在气氛比较舒缓的情况下采用的,说明前后引语之间,说话人的态度有了变化。“他轻轻地摇摇头”这种动作就是在他说了前面的话以后出现的,所以也就如实地这样写了。

明白了其中的原委以后,这就要求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要留意当时的说话环境;写作时,要斟酌引语与提示语的位置关系。如果能顾及到阅读效果,一般就容易安排了。比方说,第二句话只有把提示语放在引语的后面,读了第一句话后紧读第二句话才符合当时的语言环境,语气才连贯,否则,就別扭了。

愿你把提示语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