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成长?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真的有很少有人思考过。成长中,我们会学会感恩、学会团结、学会独立,也会认识真假、善恶、美丑等。成长是有坎坷的,没有人不会磕磕碰碰,经历得越多,成长得越快。总在父母的光照下生活,永远都不会成长。要相信自己,尽力去做好每一件事,这才叫成长。
雪花从一点开始结晶,在一个平面上形成一个六角形的精美图形;种子发芽也是慢慢地成长起来,在内外条件都具备的时候开始;一粒受精卵虽然无法用肉眼看见,而一个人的生命就是从一点开始发育的,每一个瞬间的变化都是在趋向为一个事先设定的生命体系。
成长就像是一场幸福的灾难!幸福和灾难他俩在一起时总是出奇的迷人。很简单的词却长满了那些关于成长关于爱的所有的纠葛。每个人都会长大,但与之同时都不想长大,面对长大。
不知是什么时候,或许是一天,一个夜晚,还是一个瞬间,我对父母的感受变了,不再是小学时期的百依百顺了,我开始思考一些傻傻的人生问题,回家后就闷在房中完成作业,以及规划人生。我与父母的交流少了,他们退出了我学习的舞台,能做的只有递来一件保暖的衣物,以及营养的餐盘。
我开始有了朋友,有了心事,喜欢早出晚归的学习生活,每天与父母面对面的时间或许只有开门的一霎那,当时的我没想过太多,自以为自己过的舒适优雅就好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一天天地变老,我的心变了,开始懂得孝顺他们,照顾他们,时常与他们聊天,才知道他们是多么想和我谈谈心说说笑,但以前的我总是用那么一些事推妥着。
感谢我遇到的挫折,让我不断蜕变和成长。那些曾经让我哭泣和不安的人,我相信也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他们化身为敌,让我不能懈怠,让我坚强成长,感谢让我成长。
听妈妈说,我很小就和书本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我还在襁褓的时候,妈妈偶尔发现,当我哭闹时,抱着我去看字画或者递给我一本色彩斑斓的小人书,我就会立马停止哭闹,咧着嘴巴笑。
当我开始呀呀学语时,妈妈就开始给我读书听。每天晚上,妈妈都会让我坐在她的腿上,一边用手指着书上的字,一边给我讲故事。妈妈讲得绘声绘色,我听得津津有味。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最喜欢听的一个故事。它讲得是一个小男孩找橡皮泥的经过。那一段时间,我几乎天天缠着妈妈讲这个故事,而且一讲就好几遍,我不仅百听不厌,而且每一次听完都会乐得前仰后合,还不住地嚷着让妈妈再讲一遍。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我明白了好多道理,知道了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那时,我感觉和妈妈一起读书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我一岁多时,外婆给我买了一本诗词启蒙的小册子,也不知是上面的画吸引了我,还是诗词吸引了我,我爱不释手,经常坐在床上翻看。外婆和妈妈一有时间也会给我读上面的诗词。渐渐地,我不仅会背还会活学活用了。我会指着地上的草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会指着小康河畔的柳树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会指着商店里“大白鹅”的摆件说:“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我的生活因为诗词变得生动起来。那时,我感觉和诗词为伴真是一件有趣的事。
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我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妈妈开始引导我独立阅读。当发现我对某个方面感兴趣时,她会主动地给我买有关这方面的书让我看,或者陪着我一起读。于是,我读书的兴趣一直有增无减。特别是睡前和妈妈一起坐在床上,各自读着自己感兴趣的书,那真是一种享受。随着我从书本上汲取的营养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我愈加意识到读书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在妈妈的引导下,我与书为伴,与书为友,这是我的幸事,也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每个人都有许许多多的成长故事,我也不例外。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我第一次独自睡觉,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
记得我上小学那年的一天,老师说我们长大了要独自一个人睡觉。于是爸爸妈妈把小房间整理出来,让我一个人睡觉。有一天晚上,爸爸妈妈有事出门了,硬把我一个人留在了小房间里。
晚上,家里空荡荡的,一片寂静。我吃完饭、洗漱完毕,爬上床,关好灯就睡觉了。也不知为什么,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于是,我睁开眼睛环顾四周,屋子里黑洞洞的,静得连自己的心跳声都能听见。我真有点害怕,平时在电视里看到的可怕的情景在脑海里一一闪过,令我毛骨悚然。就在这时,窗外忽然刮起一阵风,吹得空衣架直发出“叮当,叮当”的声音。而挂在外面的衣服则随风摆动,影影绰绰,看上去像有人在外面,吓得我魂不守舍,一头躲进被子里。虽然我在被子里热得大汗淋漓,但还是不敢出来。过了一会儿,我受不了了,便想出来凉快凉快,喘口气,可又不敢。突然,我的脑海里出现一个声音:“你可千万别出去,要是出去了,会被外面的坏人发现的。”“不会的,”另一个声音说道:“那根本就不是坏人,是衣服,只管出去好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大伙儿可都这么说,千万不能出去。”“这事不是明摆着嘛?那都是风的恶作剧,是衣服又不是坏人。更何况,只要自己不做亏心事,半夜就不怕鬼敲门。”……这两个声音在我脑海里争论不休,令我难以决策。最终,我还是从被子里钻了出来,但不管怎么说,的确有点害怕,忐忑不安地度过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
第二天,父母都夸我,说:“宝贝,你长大了,变得勇敢了。”我听后,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从那以后,我就拥有了自己的小房间,独自睡觉了,真可谓“万事开头难”啊。
这本书实际上读起来有些艰难,一方面是年代的原因(本书写成于1940年代),另一方面这本就不是一个所有人都能读懂的书。
最近一直在思考近期读过的一本本书,大部分都应该归为畅销书之列,这些书读起来很轻松,就像看一部肥皂剧或是综艺节目一样,有收获吗?一定有。但确实有限。而被本书所推崇的以及认真研读的一定不是这些书。是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全神贯注细细研究的书,是经典中的经典,是可以给人启示和提高的。
说到这里需要提一下读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是娱乐,消遣?排解空虚,填满自己?学习知识?还是解决困境迷惑?如果是前者,可以不需要阅读如此无趣的书,但如果是后者,就需要有本书这样的一本实用书籍做指引,因为你是有追求的。
这本书读下来真的需要些勇气和坚持,因为有些地方实在很无趣。但如果你需要藉由书籍提高自己,让自己不困过,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那样的书籍可能都是这么无趣的,但知识有时候就是这么无趣。还是看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本书最后提供的书单以及一些实用的方法非常好。
最后借用本书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所以量的积累需要质的保证,需要让自己不因读书读的少而焦虑,这一点很重要。
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性的人物。范多伦是19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博览群书、才气过人的出身书香门第的年轻教授。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版。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范多伦改编《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也是我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
读得快、读得多就是读得好吗?读得慢、读得仔细就是读得好吗?
这是这本书解答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书只需浅尝辄止,有些书该囫囵吞食,还有少数的书则当细嚼慢咽。”不管是速读还是仔细读,读者要有自己的选择。作者认为可以仔细读的书不过一千本。另外读得多也不见得就是读得好,读得越多,却没收获的这种情况叫可怜。作者认为只有读者从书中获得了营养才算读得好。
在这本书的作者看来阅读分成四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就相当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检视阅读是速读的能力,分析阅读是指读者能从书籍分类、书名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并能从大概上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思路。
主题阅读是指读者能用带着共性的话题感强的问题从一本书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一个读者要带自己的主动性去选择自己想读的书。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提出不同类型的书的阅读技巧。实用型、想象文学、故事、戏剧、诗、历史书、科学、数学、哲学书、社会科学。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读得多就不一定是读得好。有些书必须要精读,即使读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点来坚持下去愉快阅读。
我的好朋友也跟我说有想法就要写下来,不然就是纸上谈兵。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所以我就在这的最后一段给他致谢。谢谢你哦!
上学、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读书,读书是我们一辈子都需要面对的事情,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去阅读一本书。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个人感悟,希望大家喜欢!
干货挺多,非常全面的去说明了什么是阅读,以及如何去更好的阅读。
对于更好的阅读,作者以四个层次去作了阐明。本书阅读周期挺长,大概按自己的理解总结下四个层次的阅读,可能与原文有所出入。
1、基础阅读:任何一个识字的人,都已在识字读句阶段已掌握的阅读,是最基本的阅读,不涉及读书技巧。
2、检视阅读:快速阅读或者粗读的另一种说法。这种阅读方式要求你在阅读的时候,要快速简略的读完。不要纠结于生僻字/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不能回溯读已经读过的内容。通过这样的阅读,使得你能在读完后,可以回答1)这是一本什么书2)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3)还想在读一遍吗?/这本书有趣吗?这个速度可以使用指画法/眼睛扫视法......
3、分析阅读:精读的另一种说法。通常一本书,在快速阅读完之后,如果值得再读,才会使用分析阅读。这个阶段就是通过分析阅读,把主要的主旨以及各个分论点都找出来,最后把全书的骨架架构出来,以笔记的形式呈现。
4、主题阅读:就一个话题而言的多种书籍的同时阅读。这样的阅读,一般用在研究某一个话题的时候才用到。这种阅读的第一步是拟一个书单,然后利用检视阅读去筛选合适的书单和重新整理话题。然后找出这些书籍的异同点,提取自己的论点。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