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出行已经成为这个文明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有13亿人,堵车、人挤人那是常有的事,但人多并不是不文明的理由。见缝插针似的超车,面对公路护栏,飞身翻越,横穿马路,无视红绿灯,超速超载……看似简单的小事,却已经在你的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爆炸,一不小心就会是一出悲剧。可报纸,电视上那一幕幕血的教训又只有多少人能谨记,只有多少人会去改过,一出出人间悲剧仍在演绎着……生命的警钟一次次在我们的耳边响起,该醒醒了,沉睡着的人们,我们该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文明出行不仅是为你自己,更是为你的亲人负责,为别人负责!不闯红灯,不超车,少踩一下油门,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细心,多一些关心,那就会少一份麻烦,多一份安心,何乐而不为。
但出行,不单单是开着交通工具在大马路上,只要出了家门,那就是出行。假期到了,出去旅游散散心,见识见识是好事,但在那美丽的环境里,悠久的建筑前,雕刻细致的石像旁,你是否注意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文明。我刚刚去了北京,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吸引了不少游客,景点免不了人山人海,但那不文明的行为,让我敢怒不敢言。记得去长城,太阳比较大,烽火台前排起了长队,在这挤进挤出的人群里,竟然还有人若无其事地撑着伞。“不撑伞我的'皮肤会晒黑的”他们这样想,可你是否想过你的伞周围的尖头会不会戳到别人的眼睛?去颐和园,那里又一头四不像,周围是一圈栏杆,上面赫然挂着四个大字“请勿攀爬”。可仍有人为了追求“照片效果”,毅然爬上去,骑在了四不像上。城墙树上都是“XXX到此一游”的刻字,你真以为自己是孙悟空?到处扔垃圾更是屡见不鲜,常常垃圾桶周围都是垃圾,可桶却只有一点,怎么,现在的人连扔垃圾的时间都没有了?
想想日本和瑞典人的环境意识,修养素质有多么好,而我们这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却要让外国人特意用中文标上“不要乱扔垃圾”“便后请冲厕”……这不是我们的本性,不是吗?我们应该是一个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民族,我们为什么要在这纯洁地像一张白纸的文明历史上涂上深浓的一笔,我们为什么要让外国人厌恶我们中国游客?北京奥运会就要来了,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努力起来,让外国人看看,我们真正是一个文明古国!
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作为老师,要耐心教导;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公交车上让个坐,不乱扔垃圾,不闯红灯……我们需要文明出行,让文明出行成为一种习惯!
古人云:文如其人。不错,阅读时总有此种体验:朗读唐诗宋词,体会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忧国忧民;品读近现代文学作品,仿佛看见海子的不羁,林徽因的柔中带刚……文章与本人总是相似的,好像父母与孩子,血脉思维息息相通。
但,总有例外。
金人元好问就认为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有时甚至会背离人品,呈现出虚伪的,这又作何解呢?
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性情确实影响文章,但影响的是心文。这种文章本就是抒发内心世界所作,字字皆关情。书写之时,力求将内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极力展现,恨不得泣血成句。如此写成的文章,常常带着某种历史也抹不去的'光辉。就好像《报任安书》,哪怕让一个早将司马迁的故事烂熟于心的人来阅读,心痛也是免不了的。
与之相对的是用文。这种文章总有某种实际用途。高尚但贫困的作家可能写下流作品换稿费糊口,小人则以修饰之文博取功名。这种文章,如何不背离人品?
两种文章鱼龙混杂,被蒙骗是免不了的,因此,我们才要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赏,文章是赏的。我们阅读,便是在欣赏,欣赏文辞佳句,并试图从字里行间拼凑出的形象。但这形象也只作欣赏用,若拿来作严谨的论述,未免太过轻率。在未分清心文与用文之前,这个形象只是我们的美好期望,并非本身。此时,考之以史就是必要的了。史料中记载的生平、他人评价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就像一句打猎俗语所说:熊大窝里怎样,才是怎样。在生活中怎样,人品才怎样。
高尚的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心文中均是高尚的,此时考之以史能更深地剖析他的精神内涵,将他的文章与人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有益无害的。而就算遇上用文,我们也能了解到个中缘由,作出客观的评价。伪造者在史料面前是无处遁形的,花言巧语的功名,骗得了一世,骗不了百世。
赏之以文,但文章并不是全部;考之以史,史文结合,的真实才清晰浮现。以如此客观之态度品读古今作品,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获得超越区区一纸文字的精神体验。
指导教师许泰兰 小狗过生日,它邀请了许多小伙伴,小鸡和小牛也来参加。 小鸡一看见小牛立刻叽叽喳喳吵起来:“小牛呀小牛,看你那一身骨头都凸出来了多难看呀!真不知道你的主人每天都给你吃些什么。瞧我,又白又胖,嫩得都能掐出水来。”说完,小鸡挺起胸脯,扭着肥胖的腿在小牛面前踱来踱去。小牛听了小鸡的话甩了甩尾巴舔了舔嘴唇慢慢地说:“虽然你又白又胖,可是你发现你的身体不健康了吗?有个风吹草动你就会生病,有时连个小虫都捕不到,虽然我没有你漂亮,可我的身体非常结实,我还能替主人耕地呢。”小鸡听了不服气地说:“我吃的比你好,住的也比你好,我住在温暖的鸡舍里,还有电灯为我照明呢。我的主人每天给我吃的食物中还有‘激素’的成分呢,可香了!只要一个多月我就能长得特别大,主人可喜欢我了,哪像你呀,只能住在山上的牛棚里,吃的也只是些野草,哎,真可怜。”小牛点点头说:“可是,我却觉得我的生活比你的更充实,更自由自在。你看,饿了我可以吃青草,渴了可以喝山泉,每天还可以趴在山顶上,晒着暖烘烘的太阳,别提多舒服了。
难道你不羡慕这神仙般的日子吗?”小鸡不以为然地说:“那还有很多小朋友喜欢我呢,你看,用我做成的炸鸡腿、炸鸡排、鸡柳、汉堡等,特别受人们的欢迎,你瞧,他们都像我一样又白又胖,多可爱呀!”“又白又胖有什么了不起,他们体检的时候不是还有很多小朋友营养不良吗?肥胖使他们行动不便,严重的还会使他们智力下降。可是牛奶中有很多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牛黄酸、钙等,常喝牛奶的小朋友他们个个身体强壮,学习总是名列前茅。”“还有小朋友喝牛奶闹肚子的呢?你怎么不说了?”“可以把牛奶制成酸奶呀,这样,小朋友既爱喝奶又可以从中得到许多营养成分……”小鸡和小牛你一言我一语争个不停。这时,小狗走过来说:“你们不要再吵了,让我说句公道话吧,小鸡你太贪图享受了,你应该像小牛一样,走出温室到大自然中去,吸取大自然中的营养成分,你才会真正健康。这样喜欢你的小朋友就更多了。
” 这时,伙伴们都到齐了,小狗宣布:“生日晚会开始……”点评: 小作者以拟人的手法,用小鸡、小牛和小狗的对话形式,揭示了当今社会中许多值得人们探询的问题。如健康的标准、生活环境的选择等;并同时渗透一些科学常识,如牛奶的营养、酸奶的功效等。最后以小狗的发言作结,既使一场争论有了结局,又明辨了争论中的是非,也是给读者一个答案,这就明确了文章的写作目的。 文章的语言充满稚嫩的童趣,使人感受到小孩子实话实说的质朴与真诚,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结尾处“小狗宣布‘生日晚会开始……’”一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照应,突显了文章的.完整性。这对一个初写作的小朋友来说很值得称道。
1、《四书释义》(大字本),钱穆著,九州出版社,2017年出版。借鉴其中分析儒家思想脉络的思路,阅读其中《论语要略》《孟子要略》中介绍的读法和参考资料,再行文。
2、分析《大学》“作者是谁”时,参考百度网站,整合多位学者观点。
3.《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参考朱熹对《大学》的研究观点,并引用《大学章句》中对“亲民”的解释,即“程子曰:‘亲,当作新。’”此句。
4、《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文章中提到《论语》《孟子》与《大学》的对比,《诗经》《尚书》的文学地位时,对本套教科书(上卷)第一编上古文学部分中第二到四章相关知识点穿插应用。
5、《中庸·大学》(理雅各权威英译本),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出版。文中对于《大学》原文的引用皆源自此书。
第1段150字左右:写出中心论点,首选单句形式,且是判断句或肯定句。绝对不用复句(复句容易走题,影响得分,点出写作的由头,作文题中含有的提示性文字材料,一定要有所涉及。
第2段200字左右:段首讲述分论点一,如第一节的内容是几个分论点的简单组合,则“分论点一”适宜放在段尾。这样和分论点二、分论点三的位置区别开来,使行文有变化。“分论点一”论证不许举例,采用纯分析的说理论据展开。
第3段200字左右:段首讲述分论点二,采用举例论证,首选作文题提示中的例子来分析论证,同时也可辅助一个自己举的例子,自己举的例子要比前例文字少。如没有作文题提示中的例子,则自己举个典型的例子来分析论证,同样要求叙写例子的文字一定要比分析论证的文字少。否则对文体特征会产生重创,影响得分。
第4段200字左右:段首讲述分论点三。采用联系实际举例。这是写作本文的时代意义所在。联系的实际可以是学习、生活、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目的是或提高思想认识,或明确是非正邪,或提出解决的方法途径,或揭示某种疑难迷惑,总之要给人以启发。
第5段150字左右:要再现中心论点,扣住中心论点写出作用、意义、号召、展望等。
古人云:“文如其人。”不错,阅读时总有此种体验:朗读唐诗宋词,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忧国忧民;品读近现代文学作品,仿佛看见海子的不羁,林徽因的柔中带刚……文章与本人总是相似的,好像父母与孩子,血脉思维息息相通。
但,总有例外。
金人元好问就认为“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有时甚至会背离人品,呈现出虚伪的,这又作何解呢?
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性情确实影响文章,但影响的是“心文”。这种文章本就是抒发内心世界所作,字字皆关情。书写之时,力求将内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极力展现,恨不得泣血成句。如此写成的文章,常常带着某种历史也抹不去的光辉。就好像《报任安书》,哪怕让一个早将司马迁的故事烂熟于心的人来阅读,心痛也是免不了的。
与之相对的是“用文”。这种文章总有某种实际用途。高尚但贫困的作家可能写下流作品换稿费糊口,小人则以修饰之文博取功名。这种文章,如何不背离人品?
两种文章鱼龙混杂,被蒙骗是免不了的,因此,我们才要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赏”,文章是“赏”的。我们阅读,便是在欣赏,欣赏文辞佳句,并试图从字里行间拼凑出的形象。但这形象也只作欣赏用,若拿来作严谨的论述,未免太过轻率。在未分清心文与用文之前,这个形象只是我们的美好期望,并非本身。此时,考之以史就是必要的了。史料中记载的生平、他人评价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就像一句打猎俗语所说:“熊大窝里怎样,才是怎样。”在生活中怎样,人品才怎样。
高尚的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心文中均是高尚的,此时考之以史能更深地剖析他的精神内涵,将他的文章与人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有益无害的。而就算遇上用文,我们也能了解到个中缘由,作出客观的评价。伪造者在史料面前是无处遁形的,花言巧语的功名,骗得了一世,骗不了百世。
赏之以文,但文章并不是全部;考之以史,史文结合,的真实才清晰浮现。以如此客观之态度品读古今作品,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获得超越区区一纸文字的精神体验。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