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子是我的发小,前一阵子他向我吐苦水。事情的原委是:路子一直是班上稳定的倒数第二名,他很清楚自己的处境,考试前总是突击学习一下,“努力”不让自己坐上第一把交椅。但晴天也会有霹雳,上个月“第一名”突然退学了,他毫无疑问的在月考中得了“第一名”。我当时被他深深的忧伤怔住,有些哭笑不得,心里吐槽:“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又有什么分别呢?”过后,我才慢慢嚼出些味道来,是因为我想到了一个故事,两个人在森林中遇到一只熊,那么对手不是熊,只要比另一个人跑的快就是胜利。这两个故事的解释就是:侥幸心理,人都有侥幸心理,而侥幸往往是对比弱的一方出现的。
“比”字组词可为攀比。我有许多同学爱攀比,比吃、比穿、比玩。什么都拿来比,什么都可以比。穿的要与众不同,吃的要奢侈,玩的要新。攀比似乎是自然习惯,信手拈来。我从前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学习不好,与人为难,招同学烦恼,还整日潇潇洒洒,趾高气扬,原来是他们在某些方面自认为有优越感,或是自认为长得帅,或是自认为有钱,用一句话形容就是“镜子和钱包可以回答生活中我的大部分为什么和凭什么”(引自网络。面对当下崇尚颜值和金钱的社会风尚,这个结果似乎是正常的。但如此这般又有何意义,与相貌一般的人比是帅,与更帅的比是一般;与贫困的人比是有钱,与更有钱的比是贫穷。长此以往,长得一般的人为了帅去整容,长得帅的人为了更帅去整容。人们越来越忘记人是有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如果这样一直攀比下去,只会在远离内在美的路上越走越远。
我与路子有着类似的经历。记得那年我初二,在班级考试的排名总是十五名左右,我当时的目标就是进入前十名,为了这个目的,我绞尽脑汁的学习,甚至耍些小心机,常常凌晨四点起来,趴在床上学一个小时,然后再睡觉,隐藏自己的学习。然而,万般努力却终究没有回报,我顶多考试前进了一两名。看着坐在前排谈笑风生的前十名,心中五味杂陈,他们不用努力就可以轻松做到,而我如何努力也做不到,我真的绝望了。我开始烦躁,自暴自弃,我同父母说要退学,我逃学回家,最终却以父母的强制拒绝再次回到学校。我久久的忧伤,成绩一直下滑,结果中考也没能考上好的高中。
渐渐的,我才明白,追求优秀,追求好的成绩没有错,错的是与他人攀比,只要一直默默的进步,不放弃就好,给自己留一些清淡余地,才会有中正的结局。
这篇短文喻意深刻。其大意是人们不大喜欢一位颇有才华的年轻诗人的诗篇,他苦恼之余向他父亲的朋友——一位老钟表匠请教。老钟表匠带他欣赏了自己所有各式各样的名贵钟表,更奇异的是一只式样精美,功能特别的金壳怀表,它能清楚显示星象运行、大海潮汛,能准确标明月份和日期。诗人爱不释手。用自己手上那只普通手表换去了那只特别的宝贝。可是一段时间后诗人又到钟表匠那里换回了自己的那只普通手表。
诗人遗憾地说:“它不会指示时间,我带着它不知道时间要它还有什么用呢?这表对我实在没什么实际用处。”
老钟表匠最后拿起青年诗人的诗集意味深长地说:“年轻的朋友,让我们努力干好各自的事业吧,你应该记住:怎样给人们带来用处。”
初中毕业的孩子们正处于性格的发展期,一次好的教导也许会让他铭记终生,一篇好的文章带来的力量也是不可小觑的。当他真正理解了文中的意义之后。
文中青年诗人写下了许多吟风咏月、写景抒怀的诗篇,不可否认他在这方面的才华,正如那只功能特别、式样精美的金壳怀表,初见之下喜悦异常,爱不释手。可是最终却因为不能带来最本质的功用而遭弃置。一只手表尚且如此,我们做为一个人又怎能弃本质内涵不顾而追求豪奢无用的'浮华?所以老钟表匠的给人们带来用处的告诫清醒了青年诗人的迷惘,也应该能同时醒悟了步入青春期的少年同学们的一些盲目和迷惘吧。
立足于世,无论在什么地方和岗位,我们都要懂得做一个为人所需要的人,不惧怕辛苦与平凡,尽好自己的那份本职。脚踏实地做好最本质和朴素的事业。无论做什么,只要你是做着为人们所需要的工作,你就是有用的,就是实在的。这是一个真实而朴素的生活哲理。
初中毕业的学子,有的即将步入中专技校,会业有所专,有的走入高中,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目前正是处于人生观和思想境界形成的分水岭。相信这样一篇毕业考卷上的短文应该会对学子们有所启示。
上自科研项目和成果,下自普通百姓的工作,不过都是为了有益于人,给人们带来用处。除去花哨的外表,留下实在的行为和成果,为人所用,对人有益。这才是一个人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杨志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他高大威猛,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可他的命运异常坎坷,他的故事也并没有延续先辈的荣光。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悲剧又是谁造成的呢?
看完杨志的故事,我觉得用“五大三粗”来形容他最合适。为何这么说,且听我慢慢道来。
所谓“五大”,是说他“人高大,本事大,志向大,脾气大,得失心大”。
小说中他是个高大威猛的“糙”汉子。最先留在读者们的印象,是他丢了花石纲与准备上梁山的林冲斗了三十几回合。林冲不是小人物,他是当时的东京80万禁军教头,武力值极高,可惜被小人所害只得上梁山。杨志对上林冲,豪不畏惧,二人大战几十回合,杨志完全不落下风,可见他的本事确实不小。
杨志很有自己的志向。王伦十分欣赏他的武艺有意劝留,但他心中有着大的志向,想着光宗耀祖,博个封妻荫子,王伦自然留不住他。
他来到京城,本想一番打点能官复原职,哪知事与愿违,高俅一番训斥,让他的希望完全破灭了。谁成想,这时候又遇到了个泼皮——牛二。争执之下,他竟把牛二给***了,这脾气真是太大、太冲动了。
这脾气大还表现在押送生辰纲时。那时正值六月,天气实在热得人心中发慌,腿脚都发软,再加上路途劳累,实在是行进太慢。杨志的坏脾气就上来了,用鞭子抽打,用言语辱骂,他只想赶紧的送完生辰纲,殊不知人心涣散,怎能使得任务顺利完成?相反,吴用却是凭着兄弟的信任,团结和计谋智取了这生辰纲。
杨志运送花石纲和生辰纲都失败了,失败后他都同样选择了逃避,我想,这大概是他的得失心太大,觉得自己伤不起吧。
再说“三粗”,所谓“三粗”,就是“心粗,行粗,性粗”。粗心使他丢了花石纲,粗暴的言行和心性使他失了人心,最终丢失了生辰纲。
有人问:“如果没了吴用,杨志的悲剧会发生吗?”
我觉得会。生辰纲丢失了,他一不继续追查,二不汇报上级,只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怕承担不了责任就独自离开。他不顾别人,一心想着自己的功名利禄与生死安危。因此他的意外是个假意外。他不善团结,容易丢失人心;他粗暴蛮横,又一直逃避,一夫之勇,岂能成才?空有“五大”,难逃“三粗”,真能成英雄?我看即使真无吴用,他也只是一介武夫罢了。
最近一直在读汉代风云人物。不得不提的就是刘邦。当然提刘邦不得不说项羽可项羽毕竟不是汉代人。
但话题就是由项羽引起。一直以来,我都很崇拜那些攻城略地的英雄,或是创造新时代,引领改革的功臣。虽然他们的结局和命运不好,但是历史的发展他们起的作用堪称奠基,只是最后的功成名就者将他们抛在功勋之外,然历史不会忘记,士人更不会忘记。很多时候,就是一种信念和价值成就了一种永恒,虽死无憾。譬如商鞅,比如项羽。我总是固执的认为没有商鞅的变法,不可能有秦的强大,很难出现秦的统一。没有项羽,强秦也很难被击败。项羽这个人学读书,不成,学武功,不成,学兵法,又不成,好在天生神力,勇猛无比,所以你看项羽打仗,很少讲究兵法,就是一个字,猛,或者***。刚性十足。敢于冲锋陷阵,什么阵法,什么兵法,都统统一边去,我项羽就是带人直接***。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被韩信十面埋伏消灭,被五人分尸。
反观刘邦,没有打仗,没有冲锋陷阵,没有前敌指挥,司马迁的评价是好酒及色,就是爱喝酒,喜欢女人。临阵打仗,所作的就是一件事,问张良,问萧何,问韩信,我该咋办啊?你们告诉我。
就是这样一个好酒及色的人,进入关中,秋毫无犯,约法三章,深得民心,当然都是大臣出的主意,问题是刘邦听啊,采纳啊,知道自己的弱点,那就好好的听人才的话就好了,刘邦聪明的。从鸿门宴之前的反应,从刘邦听萧何的话,甚至不知道韩信为何人的情况下,都拜其为大将军,三军总司令。你说刘邦的知人到了什么程度。
创业阶段的刘邦就是这样。因为业未成,只得依靠人才,自己不如人才。一个领导不是专业技能好,而是善于调动属下积极性。掌控全局,意志坚定。而作为领导,除了最高层的统治者,在守江山,余者皆在创业。
很幼稚的一句话是领导的意思是……这个领导今天是,也许明天就不是了。不是最高统治者就别把自己看的那么重,因为,永远在创业。
刘邦问的是人才,不是找人就问,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
所以好的领导千万别说,我的意思是……我想……这样的集体不会有真正的活力,首先你要的是人才,其次,你才有发展的可能。
当然,刘邦的快意骂人,流氓习气,也不是一般人学的来的。真正做到能屈能伸。
刘邦,活得快意!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