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窗外晚霞作文手写

学校窗外晚霞作文手写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4-09-25 01:42:32
学校窗外晚霞作文手写

学校窗外晚霞作文手写【一】

最近,拜读了黄武雄先生的《学校在窗外》一书。书中,作者以“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差别”、“知识是什么”、“学校要不要存在”等一连串涉及教育的根本问题,探寻和揭示了学校教育和当下教改的真面目,从而引发我们进行深入思考,重新去认识学校教育,认识社会……作者认为,孩子去学校是为了与世界互动,打开经验世界与发展抽象能力,以便于与世界联结。学校教育应做,而且只要做两件事,一是打开人的经验世界,二是发展人的抽象能力。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学生应能通过学校教育,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看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教育应以个人内在的发展作为唯一目的,而不能以这一代人的价值观为标准,复制成为下一代人的思想行为。

那么,我们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学校教什么?孩子如何学?现今的教法与目标是否正真适合孩子内在的发展呢?我们的教学宗旨,是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事实上,教学时,大体都是将“套装知识”和简单技能进行传授,给予学生简单的知识骨架的建构,这些知识技能其实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为了加强孩子的竞争力,为他们的未来出路而服务的,是一种追求短期和直接目标的实用主义的行为。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缺失了知识积累过程中的自我经历、自我体验以及自我创造的过程,教育只是复制知识的机器,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而学校的主流价值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利于学生心智的成长。当孩子们离开学校后,就会对曾经学过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甚至,在学校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们考完试会把书本扔掉、撕掉,呐喊道我们自由了、我们解放了。相对封闭的学校就像象牙塔,很多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到社会上很难适应这个大环境。他会发现,自己在学校里学的知识跟这个社会没有太大的`关联,甚至会自暴自弃。当孩子视学校为樊笼,书本为锁链,那么这种学校的存在和这样的教育方式一定不符合和不能适应孩子的内在成长。

实际上,人的学习大部分靠自己,而非依赖教师。教师最多从旁协助。所以,教育的重点,首先在于解除学生身上的压抑,让他恢复童年时的好奇,让他想学;其次是向他提出问题,让他看到方向;再次是营造讨论问题的环境;最后才是“教材与教法”。作为一名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探索经验、交流经验、验证经验的机会,并通过各种方式拓展知识的视野,把知识真正还原为人与世界互动的经验。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的学问,而在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给孩子们创造的空间,给学生多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

读完此书,我深深觉得,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真的应该在埋头工作的时候,抬起头来看一看,看一看自己,看一看学生,看一看窗外,审视一下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并积极地行动起来去进行一些改变,做真正适合孩子内心成长的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学校窗外晚霞作文手写【二】

价值的根源在于同情。同情亦即感同身受。人生下来,了解世界的方法是同情。从同情、从感同身受,一步步脱离认知上的自我中心,逐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世界,去掌握世界的普遍性。

在教育领域中,讨论价值,讨论善,是危险的事情。教育者很容易把特定价值、善,甚至把爱、同情本身,当作既定的美德来宣扬。这样,价值、善、爱与同情,都会沦为教条。学校应该思辨价值,但不能宣扬特定价值。因为价值、善、爱与同情,必须发自内心,绝不能也无法外加。价值、善、爱与同情,只要来自外加,都无法内化为人的主体经验,而使人信守不渝。

价值与善一经强加,人容易变得伪善。爱与同情,尤其不能公众化。爱与同情是个人内在的东西,只有属于个人,爱与同情才可能出自内心,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从人的内心慢慢萌芽,慢慢成长,慢慢学习,爱与同情才能随着年岁逐渐成熟。教育者不能揠苗助长。

以上三段援引于黄武雄先生的著作《学校在窗外》。它使我对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产生了思考。在众多公开课的听课经验中,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总是要动很多心思设计出一些与文本有关的思维升华,借以彰显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引导。如讲到自然保护区,会总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讲到地震,会提升到“我们要保护环境”等等诸如此类的思辨方向。到后来,讲到什么主题,学生居然能自己总结出“我们应该如何如何”了,貌似教师教育的成效可观。可是各位同仁勿忘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这种告知、训练而得来的结论未必是他们感同身受体验出来的,未必是真情实感。由此,黄武雄先生继续剖析道:

由于同情是世间一切价值、善与爱的根源,教育者能做而且该做的只是选取镜头,让镜头聚焦在世间那些挣扎奋斗,或受苦无依的人身上,让学习者把自己投射到那些人物身上,由自己内心去同情,去思辨,去发展他的价值。教育者只能从学校在窗外读后感旁协助讨论与思辨的进行,不能越俎代庖,替学习者做结论,替学习者建立他们的世界观。

诚哉斯言。教育,不拘是什么学科的教育,都要注意适时适性。教育者的角色是引导、影响、守望,精心培育静待花开,而不是揠苗助长,强制花开。

学校窗外晚霞作文手写【三】

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是杜校长在例会上提到了,虽然没有刻意给大家推荐,而它却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可又为自己的懒散不上进找了种种借口才打算在暑假里看。带着这个书名走进阅览室,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孩子趴在窗台前,望着远处冷冷的月亮,或是太阳,或是……《学校在窗外》、黄武雄著。就是这样简单的封面构图,就是这样别致的书名,被我深深的吸引着。学校的教学明明在“窗内”,怎么跑到窗外去了呢?带着迷惑与不借,我翻开了这本书。暑假里我断断续续的读完这本书,受益匪浅。这并不是一本浅显易懂的书,相反,读起来并不顺利,非常考验我的耐力。因为它旨在揭示教育的内涵。直至教育的本源,发人深思。

书中作者认为,孩子去学校是为了与世界互动,打开经验世界与发展抽象能力,以便于与世界联结。学校教育应做,而且只要做两件事,一是打开人的经验世界,二是发展人的抽象能力。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学生应能通过学校教育,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看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教育应以个人内在的发展作为唯一目的,而不能以这一代人的价值观为标准,复制成为下一代人的思想行为。

我们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学校教什么?孩子如何学?现今的教法与目标是否正真适合孩子内在的发展呢?我们的教学宗旨是调动起孩子们探究未来世界的好奇心,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让学生通过与外界的联结互动中获取知识、经验,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培养起抽象能力,来培养发展人的独立思维能力。教学时,大体都是将“套装知识”和简单技能进行传授,给予学生简单的知识骨架的建构,这些知识技能其实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为了加强孩子的竞争力,为他们的未来出路而服务的,是一种追求短期和直接目标的实用主义的行为。教育便成了复制知识的机器,而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推动力。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缺失了知识积累过程中的自我经历、自我体验以及自我创造的过程,教育只是复制知识的机器,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而学校的主流价值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利于学生心智的成长。当孩子们离开学校后,就会对曾经学过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甚至,在学校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们考完试会把书本扔掉、撕掉,呐喊道我们自由了、我们解放了。相对封闭的学校就像象牙塔,很多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到社会上很难适应这个大环境。他会发现,自己在学校里学的知识跟这个社会没有太大的关联,知识是什么?显然不是在书本上和教科书上的套装知识,还包括人与世界互动形成的经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人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卢梭曾提出:\"教育即成长\"。可以说这是教育的本义,而作为教育者所能做的只是给他们一片土壤,有风雨、有阳光、有沃土、有盐碱,然后你会听到孩子们的生音:正在生长,请勿打扰。他们需要的不是套子里的知识,也不需要自己成为套子里的人,他们要成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和价值。卢梭曾提出:\"教育即成长\"。可以说这是教育的本义,而作为教育者所能做的只是给他们一片土壤,有风雨、有阳光、有沃土、有盐碱,然后你会听到孩子们的生音:正在生长,请勿打扰。他们需要的不是套子里的知识,也不需要自己成为套子里的人,他们要成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和价值。

有时看到很多孩子包括自己的孩子被大量的作业、补习班压得没有时间走出去玩一玩,我都觉得于心不忍。窗外的世界,总能引发人们无尽的向往,抬头望向窗外,绿意盎然的风景在招摇。孩子们的眼光渴望与阳光、与芳草相遇,孩子们的心灵也期待与草地、与蓝天拥抱。学校的教育,理应架起一个联结窗内、窗外世界的桥梁。当学校教育卸下沉重与束缚,走向窗外,走向真实的世界,教育才真正回归到了它的原点。

学校在窗外,这本身也是一个隐喻。我们的学校教育,理应推开那一扇关闭的窗,实现窗内窗外的联结。让外面的空气流进来,让学生们看到外面的景色。学校教育只有将个学生的个体经验、与真实世界相连,实现“窗内”与“窗外”的一体融合,才能让受教育者的人性特质得以健康地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相反,当教育只是成为复制知识的机器,知识只是谋生的手段,孩子们的学习目标则就只能停留在掌握“维生”的低层次需求上,严重缺乏创造力、想象力和享受学习过程的愉悦。那么,如此模式教育下的孩子,内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我们怎敢期盼他们会拥有灿烂充实的人生?而实施这样教育的国家,有没有强大的未来则可想而知。只有当我们的学校和教师,真正明确了教育目标和教育职责的应有之义,将学校的窗户打开,将广袤的世界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目标,实现“窗内”与“窗外”的一体融合,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的健康健全的成长。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说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在获取经验的过程中,离不开独立思考,所谓独立思考,并不是闭门造车的思考,而是不从众,不人云亦云的批判性思考。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只着重操作性的训练,不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抽象过程,那么学生学到的经常是抽象语言,而非抽象能力本身。

人的抽象能力的成长,非常迟缓,而且需一点一滴地积累抽象经验,才能往高层次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常因他的抽象能力尚未达到他要学的数学知识所相应的抽象水平。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重视每个孩子的个别差异,慢慢积累他的抽象经验,数学对每个孩子都将变得简单而有趣,数学对每个孩子抽象能力的培养,也都将扮演难以替代的角色。

读完此书,我深深觉得,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真的应该在埋头工作的时候,抬起头来看一看,看一看自己,看一看学生,看一看窗外,审视一下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并积极地行动起来去进行一些改变,做真正适合孩子内心成长的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学校窗外晚霞作文手写【四】

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思考过,惯性思维认为所有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都应该去学校接受教育的。当身边有一位朋友,他们的孩子是没有入学接受教育的,他们选择小学阶段由父母来教孩子相应的知识,有些科目请专业的\'教师来教,我从心底挺佩服他们的勇气,当然也有所怀疑这样的方式是否存在弊端?

书中大江健三郎对于孩子为什么要去学校阐述的观点是:为了与世界联结,进而反观自己,了解自己。

我比较认可这样的观点,人活在这个社会中,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人总是与其他一些人相互联结的,首先是父母,兄弟,姐妹等等,还有就是同学,朋友,同事等等。孩子去学校是他们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在学校生活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以及学习知识。

关于学习知识,很多教育者们都提倡孩子自主学习,我在想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而言,他们如何懂得自主学习?现在一年级的小朋友第一学期从学习拼音开始,然后学习认字、写字,数学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不管是自主学习还是被迫的学习,孩子们在期中和期末都要面临考试,对于考试家长和孩子都很紧张,分数考得好的孩子家长自然高兴,分数低的孩子家长心里不舒服,可能会对孩子各种批评,此刻想想自己也是这般焦虑的家长之一。

我不知道孩子们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要学习认字,有没有想过我们所认识的字是从哪来的?在我小的时候我好像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只知道老师教认字我就认字,教写字就写字,很少去思考过我为什么要学习认字,写字,读书?似乎就是应该做的,就像吃饭睡觉一样,那么这个学习上的主动性要从哪里来呢?我不记得小时候老师是否惩罚过抄写生字多少遍的事情,现在却经常听身边的朋友说孩子写错了题,某老师会惩罚孩子写多少遍?对于这样的问题,孩子会有怎样的理解?有一次,我儿子有几个字写错了,他的堂姐建议多多抄写,我反问我侄女,对于惩罚抄写是否有效,他的回答是无效的,我很奇怪明知无效的方法却仍然选择,其实这样一个惯性的思维,因为她以前也是被老师和家长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过,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去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而不能用惯用的方法来对待孩子。

最近还有一个问题使我很纠结,儿子期末考试考得不是很好,孩子爸爸觉得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所以他要求孩子在这个暑期把学习过的课文都默写,对于这件事情,我开始不是很同意,当然我开始是心疼孩子,也有一些觉得不妥的地方,只是似乎说不出来,通过看了《学校在窗外》,我似乎有点明白,背多少书,写多少遍也只是让孩子在重复着机械的工作,这样的默写意义在哪?孩子通过默写只是会多写几个字,多背诵几篇文章,那么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不是被我们一点点破坏掉呢?

这些问题我还需要慢慢的去思考学习,或许在《学校在窗外》这本书可以帮助我找到答案,我要继续细细读下去。

学校窗外晚霞作文手写【五】

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用日本小说家大江健三郎的字眼,就是为了与世界互动或联结,进而发现自己,了解自己,所以任何孩子都必须去学校。既然所有的孩子都要去学校,那么,学校教育应该做些什么呢?《学校在窗外》作者黄武雄先生认为,人存在的基本要素是“维生”、“互动”与“创造”这三个原始的天生旨趣,学校应当去探讨让学生沿着天生的旨趣,充分发展。即在这三者之中学校教育能且只能着眼于“互动”这一要素,探讨如何让学生拥有不断创造的环境,让其发展独特的创造活动,而非反过来压抑他的创造能力。简言之,就是“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看到自己在世界所处的位置,从而了解自己,形成自己的人格,而非整天学习“套装知识”

那么,我们一直津津乐道、苦心经营的应对“高考”的教育教学,就是对正常应有的“互动”的干扰,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现今,很多学校在高一、高二就把一切向高考看齐,像我今年教的高一某班开了班级QQ群,口号就是“为了高考”,更不用说平时的课堂教学、教学测试与评价了。这样做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即使顺利通过高考,也因为接受的大多是支离破碎的“套装知识”,基本上没有继承,遑论创造了。现今社会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固然有大环境的影响,难道就没有学校教育脱离社会实际、不“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的因素吗?

作为教师,平时我们苦口婆心,费尽心机让学生去学去研究考试,如果是在高三一年这样做的话,是忍痛、是不得已。如果整个高中三年一直这样做的话,是残忍、是居心叵测;如果从小学,从初中就开始拆,那简直就是刽子手。因为孩子的原始旨趣就这样被我们和学校和有关教育形成部门联手扼***了。其实,在“互动”这一学校教育任务的前提下,学生本来就不存在“好”与“差”的差异,存在的只是每个学生与这个世界联结的点的不同,我们教师所作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联结的点。对于所谓的学习能力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增加课时、多做习题、反复“磨”等方式,都是在其“互动”进行得不顺利的时候雪上加霜,就是屋漏时的连夜雨。学生学习的困难,“常因他的抽象能力未达到他要学的知识所相应的抽象水平”,实现更顺畅联结的方式应该是降低抽象水平,“给学生多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

“如果学校教育做而且只做这两件事:打开人的经验及发展人的抽象能力,那么无数经过学校教育陶冶的人,将会比今天的人具有更丰沛的创造力。”“如果说学校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这第三件事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想、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编舞、搞剧场、玩乐园、打球、版社团,让他们自由地运用时间与空间。”

期盼这样学校教育早日来到。

学校窗外晚霞作文手写【六】

最近,拜读了黄武雄先生的《学校在窗外》一书。书中,作者以“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差别”、“知识是什么”、“学校要不要存在”等一连串涉及教育的根本问题,探寻和揭示了学校教育和当下教改的真面目,从而引发我们进行深入思考,重新去认识学校教育,认识社会……作者认为,孩子去学校是为了与世界互动,打开经验世界与发展抽象能力,以便于与世界联结。学校教育应做,而且只要做两件事,一是打开人的经验世界,二是发展人的抽象能力。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学生应能通过学校教育,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看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教育应以个人内在的发展作为唯一目的,而不能以这一代人的价值观为标准,复制成为下一代人的思想行为。

那么,我们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学校教什么?孩子如何学?现今的教法与目标是否正真适合孩子内在的发展呢?我们的教学宗旨,是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事实上,教学时,大体都是将“套装知识”和简单技能进行传授,给予学生简单的知识骨架的建构,这些知识技能其实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为了加强孩子的竞争力,为他们的未来出路而服务的,是一种追求短期和直接目标的实用主义的行为。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缺失了知识积累过程中的自我经历、自我体验以及自我创造的过程,教育只是复制知识的机器,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而学校的主流价值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利于学生心智的成长。当孩子们离开学校后,就会对曾经学过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甚至,在学校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们考完试会把书本扔掉、撕掉,呐喊道我们自由了、我们解放了。相对封闭的学校就像象牙塔,很多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到社会上很难适应这个大环境。他会发现,自己在学校里学的知识跟这个社会没有太大的关联,甚至会自暴自弃。当孩子视学校为樊笼,书本为锁链,那么这种学校的存在和这样的教育方式一定不符合和不能适应孩子的内在成长。

实际上,人的学习大部分靠自己,而非依赖教师。教师最多从旁协助。所以,教育的重点,首先在于解除学生身上的压抑,让他恢复童年时的好奇,让他想学;其次是向他提出问题,让他看到方向;再次是营造讨论问题的环境;最后才是“教材与教法”。作为一名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探索经验、交流经验、验证经验的机会,并通过各种方式拓展知识的视野,把知识真正还原为人与世界互动的经验。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的学问,而在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给孩子们创造的空间,给学生多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

读完此书,我深深觉得,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真的应该在埋头工作的时候,抬起头来看一看,看一看自己,看一看学生,看一看窗外,审视一下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并积极地行动起来去进行一些改变,做真正适合孩子内心成长的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学校窗外晚霞作文手写【七】

晚霞湖位于陇南地区西和县城五公里处的姜席镇境内,原名“晚家峡水库”,这里,有一处峡沟里的人们都姓“晚”。“晚”姓很少听,让人浮想联翩一些神话故事。或许这晚霞湖畔,世世代代存留人们的地方,便是晚霞仙子和织女下凡到人间时,留下遗迹的所在。而郦道元的《水经注·漾水》中最早记载了关于晚霞湖,那时称为“建安水”。这片有1800亩水域的碧湖,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汇集了西汉水、漾水河支流,难怪天女都垂青于这碧波山水,晚霞湖的美,是容纳了山川万物的精华滋生出来的。

中国有许多湖,“气蒸云梦泽”说的是洞庭湖;“三潭印月”说的是西湖;而晚霞湖凭了它好听的名字,便有它与众不同的气质。晚霞湖四面山坡上,桃花映红了水岸,几位农妇在湖边嬉笑的洗衣,几个孩子扯直鱼竿垂钓,两只被命名为“伏羲号”、“女娲号”的黄顶彩身的龙舟,如两只鸳鸯嬉戏停靠在水面,这里仿佛陶渊明桃花源的尽头,而环抱一潭碧水四周的村庄,也有不同的名字。如北面的麻庄、南面的谢庄、西面的姜尧村,东面的峰坪村,这些村庄环绕在晚霞湖四周,犹如晚霞湖的屏障与守护,隔开了外界的侵扰,却又沟通了晚霞湖与尘世间的交流。

初识晚霞湖,会被它开阔包容的自然景象所感染:三面环山,山却向后仰躺,尽可能腾出身子让水显露在阳光、天地之间,因此,晚霞湖无论清晨拂晓、夕阳西下、满天星光时,都在水面上映衬出天地万物的自然景象。

清晨,湖面在朝霞中微黯,却正如打好底色的画纸,印下周围山体的轮廓。湖水中山的影子,像偌大的波峰,连绵舒缓,起伏不断,这自然界大手笔的水墨,如同画着一些投入母亲怀抱里的孩子们,山绕水,水抱山。而平静的湖面,又仿佛为大山清晨理妆,准备好的一面大镜子,湖中有山,湖旁耸立更有山,山山相映妙趣横生。

夕阳落满山坡时,更是晚霞湖最美丽的景致。天上的晚霞,仿佛是仙女们从天庭扯出的五彩绸缎,辉印湖面,湖光山色一片夕阳红。湖水中粼粼波光,折射出无数红色光线,仿佛又是从晚霞湖中抽出无数红色丝线,披照在晚霞湖四周的天、地、山、树及临近的村庄,天上的.晚霞映红了湖面,湖面里折射的霞光,更映满了天上人间,这壮丽的自然景观是何等神奇,此时晚霞湖畔的人们便是在人间仙境了。

星光闪烁的夜晚,晚霞湖上没有风,湖面上星光点点,晚霞湖把满天的星星揽在自己的怀抱里,晚霞湖犹如母亲,每颗星在这里得到最宁静的歇息。湖面上微风四起,晚霞湖便波光闪闪,湖中闪闪的水影,又似和天上星星对话的人间星辰。而这湖畔的人家,却早已在大自然安详抚慰中睡去,人们的梦是那样甜美,或许也有一个孩子,他梦里曾经听到过晚霞湖里星星的对话,它们在交流未来,未来的晚霞湖更是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好去处。

“一滴水印照着大地的影子”,晚霞湖的美,是上天赐予人间的精神财富。

学校窗外晚霞作文手写【八】

教该怎么办?如何进行教改?《学校在窗外》的作者、台大数学系教授黄武雄的看法是应该分底层和上层两部分进行改革。底层部分指教育大环境,上层部分指教育观念、教材、教学态度与技巧等。

关于教材的改革,我非常赞同黄教授的观点。教材的编写应由浅入深,不应浅尝辄止。因为人接触知识的目的不是要东学一点,西学一点,而是要促发知性的成熟。人只有深入某些领域,才能达成知性的成熟。一个知性比较成熟的人,便有自学的能力,也逐渐能够独立思考。

黄教授还反对教材全面简易化。因为全面简化而没有相关的配套去重视个别差异的话,那么不只牺牲了精英学生的正常发展,也会矮化其他学生潜力的发挥,矮化整个社会的智力。所以,好的教材应是在简易且必需的基础之上,仍要有较深入的教材,标注记号;作为识别。否则表面上要简化教材,事实上则逼迫学生去补习。

教学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粤教版语文教材在使用方便的弊端。教材全面简化,也配合了相应的选修教材加深相应知识,但由于不计入学分,再加上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校干脆直接弃选修教材不订不教,真的是牺牲了精英学生的正常发展,也矮化了其他学生潜力的发挥。长此以往,矮化的是整个广东的智力。希望这样的局面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通过这次跟岗学习,我才发现深圳使用的人教版教材,真心佩服他们的勇气和坚持。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