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记叙文要有真情实感,说实话,写真事,抒真情。唯有真情方能动人心弦,感人肺腑;唯有真情,才能使文章有灵魂,使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作文心理学认为,情感的触发点往往与作者在特定时间内的特定环境中的特定情绪息息相关。只有把这种“睡着的情绪唤醒起来了”(日本作家小泉八云语),才能真正激起人物的内心情感波动。有一篇考场作文《我需要母爱》,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小作者流露了真情,勇于自我剖析,且写出了独特的情感体验。作者从自己放学回家写起,当听到母亲遭车祸的噩耗,跌跌撞撞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望着母亲头发散乱、满脸污垢地躺在急救室里,作者内心的情感似泻闸的洪水奔流而出:
“妈妈,你就这样走了,我和爸爸怎么办?我只是一个孩子,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你难道真的忍心就这样永远离我而去吗?我需要你对我的爱,哪怕是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一秒钟都可以啊!妈妈,我的好妈妈……妈妈,你生前事事关心我、照顾我,而我却只顾自己玩耍,从未关心过你、孝敬过你,我真是太自私太吝啬了……妈妈,如果来世你能再做我的妈妈,我会加倍珍惜你对我的付出的每一点爱,请让我来世再报答你吧,我那善良而又美丽的好妈妈……”
这一句句或内疚或自责的话语,句句饱含真情,句句感人肺腑,倾诉着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催人泪下。
要想拨动情感的触发点,作者必须要将真实的自己融入到叙事中去,真正做到“以我手写我心”。在叙述的过程中,努力使自己或是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回归到事件发生之时。这种情感是真实可感的,不是虚拟编造的。在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人物的内心情感的起伏,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头脑中获得的体验等都要符合生活逻辑。这就要求学生要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很有道理的。拨动情感的触发点,学生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素材积累,尽量选择那些自己对学校、社会有体验的材料来写作文。类似的经历会激发人的情感的触发点的。我现在所教的学生曾于前年中秋节参加军训活动,第一次有了与家人分别的经历。本学期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他们十分有感触。结果在随笔中很多同学都情真意切地写出了由于分离而思念亲人的真实感受。
要想拨动情感的触发点,作者还要善于抓住读者的心理。因为写作就是在和读者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学生如果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会在叙事中想方设法巧设情节、渲染细节、刻画人物心理等。而不至于将叙事仅作为自己个人的无序的、随意地表达。
很多同学知道在文章中表现或倡导某种优秀的品质,从而使自己的文章立意较为深刻。但大多数时候只是在文章中倡导,没有通过具体的真实可感的事例或情节来表现这些品质,不能感染读者。其实,使用足够的细节描写可以让文章显得富有情趣和个性化。一篇没有细节描写的文章就像一块没有加料的比萨饼——它能喂饱你,但你并不爱吃。学生所写出的文章需要足够的细节描写来丰富文章的内容,进而让人感到你是在写事实,而不是说大话。
(一)、变空泛为具体,加强细节描写。不少同学的文章只有空洞的叙述或议论,缺乏具体的描写,读起来味同嚼蜡。如有位学生在习作《那一刻,我流泪了》中写道:
“我来到粮库工地上,看到父亲扛着沉重的麻袋,非常吃力地走着,汗水浸湿了他的衣服,我感动得流出了眼泪。”
我们看了这段文字之后,是不会陪着流泪的。不难发现,上面这段文字不具体,不细腻,非常空洞。麻袋有多重?父亲扛着麻袋的样子怎样?父亲是如何吃力地向前移动?我内心有怎样的想法?这些细节都没有表现出来,作者的情感没有找到寄托。当然也就不能够引起我们内心的情感共鸣。不妨这样改动:
“我加快脚步向粮库工地走去。近了,近了,远处传来机器的轰鸣声。突然,一个瘦弱矮小的身影闯入了我的视野,小山一样的麻袋重重地压在了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被压成了弓形,他的双手紧紧地攥着麻袋口,身子努力地向前倾,迈着蹒跚的脚步一步一步向前走着。只见他来到输送机前,把沉重的麻袋卸下,深深地喘了口粗气,慢慢转过身来。刹那间,我惊呆了,那个人——我的爸爸!
望着爸爸那疲惫不堪的身影,望着他那被汗水浸透的衣服,我鼻子一酸,眼泪一个劲地在眼眶里打转儿。以前,我是多么幼稚啊!我从来都没有体会到父母挣钱的艰辛,没有想到手里花去的钱是父母用血汗这样换来的。这几年,腰疼的毛病一直折磨着爸爸,但爸爸总是没日没夜地拼命地干活赚钱养家,任劳任怨。爸爸才四十岁出头的人,看上去却像五六十岁的老头儿。额头过早地爬满了皱纹,鬓角过早地出现了白发……我的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我们来比较一下原文与修改后的文章。上段中加点的语句“加快脚步”表现了我去看父亲的急切心理,说明我和父亲之间的心理距离很近,为下文流泪作了很好的铺垫。“我惊呆了”写出了我看到那是父亲的一刻的合理反应,为文章增添了真实感。“瘦弱矮小”“看上去却像五六十岁的老头儿”“额头过早地爬满了皱纹,鬓角过早地出现了白发”等语句表现了父亲为了我、为了家庭的过度操劳的结果。而 “小山一样的麻袋重重地”“身体被压成了弓形”“双手紧紧地攥着麻袋口”“身子努力地向前倾,迈着蹒跚的脚步”“深深地喘了口粗气,慢慢转过身来”等语句则从情态、动作等方面把父亲沉重的负担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有了这样的细致入微的描写,文章才具有真实的强烈的感染力。最后在“我”的情感达到高潮时,流泪自然水到渠成。
可见,变空泛为具体就是要认真观察生活,把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行为、语言、心理等细节通过形象生动的词语描写出来。将人物的内心情感融入到这些动作神情、言语、心理之中。
万事开头难,文章开头更是万难之中的最难。但由于“首因定律”的影响,开头对于文章又是最为重要的部分。特别是在考场文章中,阅卷人阅读时间较短的情况下,文章开头就直接影响着整篇文章的印象。总的来说,文章开头很重要,但不好写。
所谓议论文,简单来说就是申明主张、说服他人的文体,其核心诉求在于让他人认同作者的主张。在文章写作中,尽快的.表明主张一定是使文章有节有次、有方向路径的重要手段。因此,文章开头表明观点主张一定是最重要的功能,即在文章开头需要去阐述主张观点,使文章呈现出先叙后议的节次。例如国考20xx年副省要在开头表明“城乡文明、人造与自然文明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这个核心观点;18年副省要表明“科学、艺术和古文化是想象力的源泉”这一核心主张。
在明确这样的核心原则之后,文章开头就变得简单了,最简单的方法就直接阐述出文章中心论点作为开头,例如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大力推进高校治理能力建设”的开头就是:“在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进程中,我们要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找准问题、破解难题,以一流意识和担当精神,大力推进高校的治理能力建设。”短短的68字阐述中心思想,即可作为开头。
但如果直接阐述观点,其实就会陷入另两种困境,一是开头简短,论证段难以充实的困境;二是观点得出唯有铺垫,阅卷人难以接受,有突兀的感觉的困境。此两种困境,为文章后续不能发挥出色,将成为致命缺陷。因此,在表明思想观点之前我们常常要有所铺垫,先叙前言、再叙观点。而这个铺垫的目的其实就只是告知读者观点得出的依据是什么,把自己得出观点的过程说明出来而已,而叶圣陶又在《文章例话》中有言:任何想法都出于客观现实,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文章开头思路:阐述客观事实(此是后续观点得出的依据,进而对事实进行分析,最后得出观点。此三步就是文章写作的基本逻辑思路,这并非我们瞎捉摸的,此三步符号“八股文”的开头写法,即破题+承题+起讲;此三步又可以衍生出许多技巧出来,小编申论开头的归纳概括式、转折递进式、案例分析式的方法都是出于这个思路逻辑。
于是,我们在作答申论的议论文时,对于开头,只需要立足材料,把握材料引出中心思想的根据,再把材料的根据作为开头的铺垫就可以呈现为一个思路清晰、内容准确的文章开头了。
申论作文分论点论证之举例论证
谈到写作文,不少学生觉得好难,特别是作文分论点的论证。要么觉得无话可说,要么觉得论证无力,不能很好支持分论点。那小编就来跟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在论证分论点的时候可以采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还可以采用道理与举例相结合的论证方式。这里,我们主要来说说举例论证。
首先,举例论证的例子从哪里来选取呢?如果给定资料里有可以使用的案例,我们可以适量使用。但不要大量案例都依赖于材料。当然还需要大家平时勤加积累,在作文举例论证中最好使用积累到的热点,典故等。其次,明确了案例来源,又该如何塑造和提取案例呢?我们可以使用主体、处境、做法、结果四大要素将案例从众多文字或者脑海中提取出来。最后,在论证中,对于精华案例,比如:新鲜又贴切的热点,我们可采用一个案例精讲详细论证,既不让阅卷者感到乏味,也能保证分论点的字数。当担心单一案例字数不够时,可以使用正反两个案例对比论证,形成一种对比冲突,增强文学性。当对于所用案例记忆不全面时,还可以多个同类型案例排比论证。在下面给大家附上一个例子:
两个案例对比:
转变思路,完善居家养老,让老人乐享亲情。与儿女的情感交流是老人乐享天伦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缺少子女的关怀与问候,独守“老窝”的晚年自然不会幸福。某社区王女士数十年如一日照顾自己卧病的婆婆,繁忙中不忘关心老人的心理状况,分享老人的悲愁,传为当地的一段佳话。然而也有记者采访一位被诈骗的老人,老人说只有保健品推销员关心她,陪她聊天,帮做家务,甚至给她洗脚做护理,比儿子还亲,就算知道这是糖衣炮弹她也愿意吃。由此可见,老人对于情感关怀的需求之迫切。这就需要子女转变思路,尽量抽出时间多与老人相处,同时也可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加强与父母沟通,让老人感受到亲情的关怀,乐享天伦。
申论真题 申论答案 申论热点 申论范文 申论答题技巧
(一)标点符号需要独立占格
这是标点符号最基本的格式,很多考生惯于将标点符号点在字的右下角,平时不是很显眼。但,公务员考试是有格子的,而标点符号的格式在评分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所以必须习惯于将标点符号也当成文字的一个独立部分。单独占格的标点符号一般有以下几种:逗号、分号、冒号、问号、叹号、句号、顿号等。需要占双格的标点符号一般有如下几种:破折号、省略号、引号、书名号、括号等。对于双格标点符号,一定要注意即使是多个格子也依然要将其写成一个整体。但是如果遇到以下几种特殊情况,则需要做特殊处理。
(二)标点符号的特殊格式
1、除了《 “ ——这三种情况,其他的标点符号(包括 》 ” )一律不能顶格写,如果在末格写完文字需要除以上三种情况之外的标点符号,就在字的右下角标出;破折号和省略号需要占双格,但是如果出现在最后一个,就只需要占一格即可,不能将其分成两个部分。
2、《 “ 这两种情况不能在末格出现,如果出现在末格,或者与文字挤在一格,或者移到下一行出现。
那么,学生们如何发现身边的生活材料呢?用明亮的双眼去观察生活,用智慧的大脑去思考生活。比如关注别人讲述的事情、自己寻找资料得来的事情、亲身经历的事情等等。我曾让学生以“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有位学生选择了本班一位同学被推荐保送“杭州高级中学”失败后重新振作的真实事件写了一篇记叙文,结果赢得了我和其余学生们的肯定。像这样以身边的真实事件为材料的文章自然就会得到读者的充分肯定与情感共鸣。从身边的事件中发现写作的素材,也就是学生参与写作的最真实的、最有效的行为。这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也是不谋而合的。
除了指导学生有所发现之外,还要指导学生平时一定要注意收集、积累这样的材料。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收集、积累材料的方法,以期有所帮助。
1、观察积累。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因此,要指导学生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并把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这样才会使头脑中的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
2、阅读积累。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大量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中学生写作中可以广泛采撷的素材。
3、练笔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积累中勤于练笔,积累有形的文字材料,并从中提高运用语言技能。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练笔的形式一般有:读练笔,即动笔墨读书,包括词语摘抄,内容概括,佳句警句抄录,读后感,书刊评论等。观察练笔,主要是写观察片断、观察日记。视听练笔、活动练笔等,均可用日记形式写观后感、活动收获等。
4、活动积累。在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实践中,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是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这些材料情感性强,心理活动素材多,动态发展变化内容多,为其他积累渠道所少有。为此,语文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采取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自编小报刊、课外阅读成果展、社会调查、专题辩论等中学生喜爱的形式,同时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各种德育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实践等内容,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意观察,强化体验,从中积累真情实感,体验活动中各种人际交往的真伪虚实、优劣美丑,观察活动过程中各种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变化。活动中所积累的材料往往由于富有情趣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再现容易,而且写作中使用起来容易抒发情感,达到文情并茂。
这个问题和前一个问题一样,没有固定的`回答。如果你能保证在给定的行数内能将所有考虑出的答案写出来,完全可以竖着写,条理还比较清楚,阅卷老师也很容易找你的点。但是如果你不能保证,或者想多写点内容,那就最好不要竖着列下来,因为竖着写,几乎每一行都会有几个空格,这些空着的格子也许对有些同学来说,就意味着可以多写一两条不同的意思。但横着写也并不意味着要把所有内容融到一起,同样可以用语言分节符或数字分节符表示出层次关系。
学生选择什么材料比较好呢?笔者以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选材:
标题只要大致写在中间就可以了,不是像有考生问的,标题书写的时候究竟是前面空几个,后面空几格。如果有副标题,在正标题下面空两格(正标题文字的两格)写破折号,起写副标题,但要将正副标题作为一个整体写在中间。一般不提倡大家使用太长的标题,但是如果标题过长,分两行书写,一般格式是上一行长一些,下一行短一些,两两居中对齐。对称式的标题或者中间空一格写成一行或分两行书写。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