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因为《李尔王》《奥赛罗》《仲夏夜之梦》太过出名已经耳熟能详,还是因为成长教会了我们用不同的角度欣赏,看完了整个《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之后,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之前未曾听闻的《雅典的泰门》。
泰门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善良富人,他的善只是善,没有是非对错的判断,有人需要他便给与,不管这个人是否在欺骗。在他的世界里,他怎样对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他。
然而这个世界怎么会同他所想的那样美好?我想是上帝也看不过去他如此的挥霍自己的善良,于是,他贫穷了。当他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他被拒绝了。
这种极度的差别对待,让他变得极端,他“疯了”。
他从前有多爱他的“朋友”,最后就有多憎恨人类。他看懂了谎言和欺骗,却也再看不见真诚和善良。当他赤身躲在森林中与兽为伍的生活时,他将自己发现的金子赠送给用来打败雅典的军队。他诅咒雅典城民的死亡,带着他的愤怒和怨恨。
最后泰门死去了,他在自己的墓碑上铭刻着对人性之恶的诅咒。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简单,但是内涵却很丰富。到底是“金钱是罪恶的根源”,还是“人性本贪”?没有谁能为这个悲剧找出一个合理的原因。
因为是精缩的短片小说,是戏剧转化成的故事,所以,很容易就看得到整体,不再钻进某个细节去推敲其中的因果和作者所表达的内容。也没有时间将自己融入人物内心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我只是客观的在看一个故事一个老人,然后感叹一句,这是个悲剧。
《雅典的泰门》是莎翁最后一部悲剧。这个悲剧给人的警醒更具社会意义。不同于其他作品中因主人公的“嫉妒”“仇恨”“自私”等感情所导致的悲剧。这次的悲剧根源竟然是“善”,泰门的善,没能给他善终。而别人贪却不见得泰门更加悲惨。我觉得这才是这个故事最大的悲。
莎士比亚的盛名我早已有所耳闻,我就要去读他的喜剧集之一《第十二夜》了。
这个故事里主要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希巴斯家族的两个龙凤胎兄妹由于一场海难分开了,哥哥希巴斯被安东尼救起,妹妹薇拉被一位船长救起,先来看妹妹的情况吧,薇拉打扮成一个男仆,并为自己起名叫萨利奥,去给公爵当仆人了,公爵让她向奥丽薇雅小姐替公爵求婚,奥丽薇雅坚决不,却爱上了萨利奥,后来,薇拉的哥哥希巴斯流落此地,被奥丽薇雅当做了萨利奥,他们两个结婚了,但是真正的萨利奥,也就是薇拉却蒙在鼓里不知道。奥丽薇雅告诉公爵她已经和萨里奥结婚了,公爵很生气,但是忽然想起萨利奥说的一句话,朦朦胧胧的告诉公爵萨利奥其实是女儿身,她喜欢公爵,公爵知道奥丽薇雅结婚后,才知道其实萨利奥,不不不,是薇拉喜欢他,他们也结婚了,后来呢,希巴斯和薇拉也相认了,这真是一出戏剧呀!
其实,只要有一个快乐的心态,幸运也可以降临到你的头上。
八中操坪上又多了一辆新车,黑色比亚迪。
中国人就是爱看热闹,学生也不例外,一下子,车旁边站了不少的学生。大家七嘴八舌的,场面热闹。有人说这辆车一定很贵,这么长这么宽,少说也要十来万;有人马上反驳,比亚迪,国产车,不可能贵过北京现代,简直就是瞎说!大家是懂非懂,讲的还挺有兴致。
我凑过去听了一会,觉得挺无聊。看看眼前这辆车,啊!经典的黑色,是我喜欢的颜色。我心里想,如果我爸爸也有这样的一辆车,那就好了,不用坐摩托而受风吹雨打的气了。
一打听才知道,这辆新车是我们老班的。
莫名其妙的,我心里觉得挺高兴。经常看到我们的老班风里来雨里去的,罪没少受,这下有了辆车,也算是告别了两轮时代,告别了穿雨衣过大街的历史。
(二)
天暗了下来,人渐渐散去。大家的口水可能已经说干了吧。
还有几分钟才上晚自习呢,我可没有那么积极,还是在石凳上坐一下再说。我托着腮帮仰望着低沉的天幕,什么也不想。忽然,我的眼睛被人用手掌蒙住了,看不见。对于这种善意的玩笑,我是可以接受的,不以为然。但是,这家伙居然在我后脑壳上弹了一指头,痛的我哇哇直叫。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受不了了,终于爆发。手一抬挣开他的手掌,马上猛起身,转身用力去抓他。不料,抓空了。她是我们班的“小妖精”,平时爱恶作剧,是个患有“多动症”的家伙。我的气还没消,便追了上去。
她的逃跑路线居然是围着老班的`比亚迪转圈,可把我气坏了。我追到东,她逃到西,我追到西,她逃到东。我只有干着急,嘴里不停的责骂着,手里还捡了一块小石头。我越气,她反而越高兴,还做着鬼脸,吐着舌头,气得我牙齿咬得咯吱响。
最后,我蓄势奋力一冲,想让她来个措手不及,然后好好地收拾她一顿。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用力过猛的右脚踩到了湿泥巴,脚一滑,重心失控,身体猛然向右边重重的摔下。“咚咚”两声,我应声倒地。慌乱中,抬头一看,天啊!手中的石块已经划破了比亚迪的脸,黑色的经典上有两道又长又深的刮痕。
我懵了。老班的新车被我刮花了,怎么办?刚才有同学说这车十来万,我刮坏了它,至少要赔几百块,甚至要上千块。我哪里有钱赔呢?这个星期带来的8元零花钱用得只剩下五毛了。
想到这,摔倒时的痛已经烟消云散了,不觉得痛了。但是,一行热泪却流了下来。
“没人看见,快跑!”小妖精拿起我的手就跑。
我回头张望,确实没人。十秒不到,我们就到了教室。
我喘着粗气坐在座位上,脑海一片空白。唉,比亚迪!老班的比亚迪呀。
(三)
这一夜,睡得不踏实,心里总想着下午发生的事情。
转辗反侧中,我饱受煎熬。眼前浮现起老班的面容,相处三年,老班待我不薄,关心呵护,可我居然刮他新车,还不敢承认。这是对老班的不尊敬,这是薄情寡义,我怎么有脸见他?
窗外的月儿躲进了云层,好像是因为我蒙羞了一般,羞得不肯出来了。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讲诚信讲文明,应该有美德实事求是。做错了事情,不敢面对,还设法逃避,这是可耻的事,这不应该是一个中学生的所作所为。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我为什么要跑呢?我不应该跑。
想着想着,心里好愧疚,是对老班的愧。对于自己,的是后悔。
我也想过如何去补救这件事情。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那一定是要去面对的。逃避根本不是个办法,那只是懦弱的表现罢了,那也不是我的初衷啊。心里盘算着,明天一大早,老班应该还不会发现爱车身上的刮痕。在他还不知情的情况下,我去补救的话,还是来得及的。先请个假,跑到家。我爸爸是专门搞装修的大师傅,家里放着他曾用过的黑色油漆,我可以把黑色的油漆拿到学校来。趁没人的时候,我把黑漆涂在刮痕上,那么痕迹不就没有了吗?真是个天衣无缝的好法子,这样一来,老班不会因爱车受损而不开心,而我,不要赔钱了,也不要受良心谴责了,天助我也。我高兴的不禁敲了几下床板。
天快亮了,我才迷迷糊糊的睡下。
(四)
第二天一大早,我向老班请假。
老班见我支支吾吾,以“请假理由不充分”为由拒绝了我的申请。那一刻,我好像掉进了冰窟窿,心里凉到了极点。自问怎么办呢?没办法,一下子没了主意。只能听天由命了。低着头,我走进了教室。
第一节课,就是老班的语文课。我变得紧张起来。不敢抬头,不敢看老班的脸。此时,我才知道什么是“做贼心虚”。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岳阳楼记》。
老班说,《岳阳楼记》传诵至今是有原因的。作文贵在新思想、新见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经典见解,也是千古名句。作者范仲淹不仅言行一致,忧国忧民,而且胸怀宽广,心怀天下,是一个有美德的古代仁人。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应该学习他,争取做一个有美德讲文明的中国人。
想想范仲淹,再想想自己。心里真不是滋味。文明与美德,不只是古代的高尚者也才能拥有,我们如今的学生一代也可以养成。
这时候,老班提问了。“谁来谈谈学习这篇文章后的个人感受?”
平时我很少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的。但是,这一次不知道怎么搞的,一股无形的力量攥着我的手,把我拉起来了。我听到,有几个同学偷偷的笑出了声音。
老班很高兴,示意让我开始。
来不及理清思路,我便讲起来了。
老师您好!你让我们学习范仲淹,做一个有美德的人,我很感动。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境界,我还未达到。但是诚实、尊师的美德,我能做到。
老班说了一声“继续”。
于是,我鼓起勇气一五一十的一口气讲完了昨天下午的事。
刚说完,全班哗然。我低下头,更不敢看老班。我觉得,一场暴风雨将要来临了。果不然,老班“咚咚”的皮鞋声越来越近。
一只大手抚摸着我的肩头,拍了拍。老班说话了,一条两条刮痕,比起你的诚实,那简直太微不足道了。刮痕不会影响汽车动力,没事的。而你的美德难能可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想不到,本来愧疚的我居然受到了老班的表扬。
眼泪又流下来了,滴在衣襟上。抬起头,看到老班的微笑。
下午,特意去看车。痕迹已不再那么刺眼,像两片随风摇曳的柳叶。轻轻的抚摸着,我的内心汹涌澎湃。我知道,遗痕已经刻在我的心坎上,足以让我回味一生了。
在这本书里,莎士比亚不是一个文学符号,他是一个我们身边可以接触到的凡夫俗子。我们可以认识一个鲜活的莎士比亚,他是那个特定时代里一个戏剧作者的普遍状态,让我们知道“莎翁”对“莎剧”是有所有权的,这个概念贯穿整本书。
首先,书中特别指出,莎剧是演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在我们看到的文字之前,他们早就在很多剧场里经受过千锤百炼,并且明显带有集体创作和演员的临场发挥。我们看到的莎士比亚文学涉猎的范围非常广泛,已经超越了莎士比亚这个人物的阶层,所以后世的人会认为不是莎士比亚这样的地位的人能写出来的。但在他的年代,他的剧本都是不折不扣的创作,是真正的大众艺术。
就如同红楼梦有红学,莎士比亚文集也有莎学,莎学最热门的话题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到底都是不是他写的,这也是本书要揭晓的答案。倒莎派的观点是,莎士比亚是一个草根,他不可能写出宫廷里的生活,并且都那么的详尽,他们还给莎士比亚配上一些代笔的人,出名的比如有伊丽莎白女王。以下介绍本书内容。
威廉·莎士比亚出生于1564年,他的父亲是个手工作坊的老板。生意好了之后,父亲就积极往政治生活发展,但也正因为如此,家里的经济又出现了问题。直到莎士比亚自己走红了,家里的经济才开始好转。莎士比亚虽然是普通人家的小孩(不是贵族),但也读过一些拉丁语写的书,这也让他能在拉丁文的著作里获取灵感。莎士比亚的炒房也是出了名的,他会购买凶宅当做粮食仓库,能从中间大赚一笔,他还喜欢一些风险低的投资,再加上剧场收入,他也是名利双收的大乡绅了。在书里面,莎士比亚还经常吵架,催债,维权打官司,虽然没有文案记录,但是从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出他也具备了市井人物的狡黠。
莎士比亚的情感话题一直也是后世人的喜爱,特别还专门为他拍摄了一部《莎温情史》,但作者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更真实的莎士比亚,他在17岁的时候很可能脚踏两只船,表面上与女孩A结婚,实际又暗恋着女孩B。正牌的太太叫做安妮·海瑟薇,与好莱坞大明星同名,年纪也大了莎士比亚8岁。虽然夫妻在生活上过得不错,一起操持家务,一同理财,但是情感明显是有问题的,因为能找到大量莎士比亚写给别的女人的情书。最后莎士比亚遗嘱里只留给这个太太一张床。但是作者又给了翻案的结论,他认为遗嘱归遗嘱,根据法律这位太太一分钱也不会少,这份遗嘱属于莎士比亚典型的贫嘴。
要理解莎士比亚的作品,不能以现在的思维去想当然的认为当时的剧院和现在一样是正规的入场,收门票,安静的坐下再看戏的。当时基本都是公演,舞台上的表演也是真刀真枪的,可能一个不走心就演变成的真人格斗,当然场下也不会劝架而是起哄或者嘲笑。观众也不是社会地位高的人,基本都带着啤酒,吃着花生米,还有可能直接和台上演员飙戏。当时的统治者也非常担心这样的戏剧会对国家凝聚力产生不好的影响,这点我们现代中国人比较容易理解,相当于所有的剧本都没有过审核。但是莎士比亚是聪明人,他还是比较克制的。莎士比亚为剧团写剧本,剧本是属于剧团的,再加上演员有适当的砍戏,事实上真正的原稿已经大打折扣了。之后由于莎士比亚出名,枪手又发现了商机,会一边看戏,一边抄下内容发表。所以市场上混杂着各种版本的同一部剧本。最终莎士比亚和他的团队也忍无可忍,以他自己的名义正式出版了一些剧本,当然这个时候又专门给这些剧本加了一些高雅的\'内容。最后给我们现在人看到的莎士比亚选集,会给人一种受到高等教育,无所不知的莎士比亚形象。
莎士比亚还有一个贡献,就是给英语文学带来的活力。他就是英语最重要的推广人和奠基人。在他那个年代,英语没有被大家广泛认可,当时主流都使用拉丁语,所以世界上的人也觉得学英语没必要,直到莎士比亚的出现。我们现在用的英语里,公认有1500~2000个是莎士比亚创造的,这些词语通过文学传播,快速的到达了世界各地。
再来说说为啥莎士比亚有了这样的地位,在16世纪肯定不会只有莎士比亚一个剧作家,可当时剧作家总是有着高学历,也不愿意来到群众中,更愿意服务上层。他们的文学很容易被底层人民抛弃,就好比新闻联播的内容不可能在老百姓之间转发500次的,能高速分享的一定是八卦新闻。
最后作者讲到了莎士比亚笔下的灵魂人物,他没有选择知名度最高的哈姆雷特,他选择了在几部作品中都出现的福斯塔夫,他是一个不容易评价的人,他作为一个没有美德的弄臣,为何在文学上表现的那么可爱。作者就认为,他身上堕落的人性,无赖又机智的性格掺杂在一起,和当时文艺复兴倡导的思想解放恰好一脉相承。
总结,莎士比亚的身份是能接触到当时的经典拉丁文学的,他的戏剧一开始是演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他给英语在现代世界做出来很大的贡献。以下是我瞎扯,如果看官感到不适,不接受职责。我认为莎士比亚在当时可能就是郭德纲先生,从市民中走出来,加上台上的随机应变,慢慢的给一部剧本完善,他也是这个时代,这门表演艺术上最杰出的代表,可以想象,400年后的人再来看今天的郭德纲肯定也会给他包装的我们现代人都看不懂。
自从讲了莎士比亚写的名著《威尼斯商人》,我的好奇心驱使着我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读完后我才知道原来自己认为的,并不是全对的…
别林斯基曾说过一句话:“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一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我想《威尼斯商人》这个剧本里的安东尼奥、巴萨尼奥这一对好朋友就证明了这一句话。尤其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们的友谊更显得无私。我也喜欢鲍西娅,她高贵优雅,温柔多情,她的机智聪明让人佩服十分。她敢于机智果断地与夏洛克进行斗争,最后以她的聪明才智为朋友安东尼奥化险为夷。
但读完整个戏剧,夏洛克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既可恨,又使人同情,他是犹太人,四大吝啬鬼之一,是犹太人, 是放利贷的。他唯利是图,但他也是一个受歧视的犹太人,剧中他代表受压迫的犹太人说的一段话一直令我难忘:“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性?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能受同样的武器伤害,同样需要医药治疗,冬天会觉得冷,夏天会觉得热,跟基督徒一样吗?”他为一个受苦受难的民族发出了不平的呼声。让人看到了犹太人内心的独白。只是像夏洛克这样的犹太人,他们都没有把真是的一面“摆”出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自然就是那些贪财、刻薄的犹太人了。
可悲可叹的夏洛克,它即代表着社会中尖酸刻薄的人,又代表着当时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犹太人的可怜地位可是生活。若是象夏洛克活的那么,孤独偏激,毫无乐趣,那生活真是无法想象…,每个人对生活的看法不同,有人认为友谊是最重要的,有人去把朋友拿来利用;同样有人视钱如命,有人视为粪土,可是,没有钱又是万万不可的,所以这之间就有了人的差异。也铸就了 《威尼斯商人》,这部不朽之作。
早就对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有所耳闻,但对他的了解始终停留在一个“伟大”上,至于生平、著作等一概不知。偶然从书柜里翻出一本《莎士比亚悲剧集》,便饶有兴致地翻阅起来。
《莎士比亚悲剧集》包括他的五部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就我个人来讲,还是对第一部《罗密欧与朱丽叶》感触颇深。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其动人之处有许多。首先是两位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对彼此的一见钟情,其情之纯美高洁令人艳羡;其次,这对恋人因家族世仇而不得不遭遇磨难,他们却能坚守彼此与对方浪漫而多难的爱情令人不得不潸然泪下;另外,为切合悲剧氛围而营造的悲楚结局与他们深情甜蜜的爱情形成极鲜明的对比,从而令凡是有些许感性之心的人触动甚至因不舍而悲恸。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不舍,对他们为两个积下世仇的家族舍弃的生命不舍。我认为这是极适合我们这一年龄的人看的,因为这正迎合了我们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又让我们体会到世间的冷暖,同时还使我们的情感细腻,感觉直观化。
《哈姆雷特》又称《王子复仇记》,描述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因叔父篡父皇之位,娶母后为妻,并在父皇灵魂的指点下为父报仇的故事。这一故事真是极为悲惨:它的起因是叔父篡位,父王被***,母后改嫁;经过则是许多阴谋的交织以及哈姆雷特复仇一次次的错失良机;结局则是哈姆雷特与情人的哥哥比剑,双双毙命于一把浸了毒药的剑,国王(叔父)被哈姆雷特在临死前刺死,母后则服下国王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药死去了。尽管哈姆雷特最终复了仇,但他仍未实现改变丹麦现状的宏伟理想,这终又是一个悲剧。
《奥瑟罗》则深入剖析了因嫉妒、猜疑、阴谋陷害、盲目轻信、鲁莽行事造成的恶果。摩尔人奥瑟罗娶了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为妻后,他的旗官伊阿古嫉妒奥瑟罗的副将凯西奥,便在奥瑟罗面前煽风点火并制造了一场阴谋——将奥瑟罗给苔丝狄梦娜的信物手帕丢在凯西奥的卧室里,并让奥瑟罗看见凯西奥一提到苔丝狄蒙娜和她的手帕就喜形于色。他的阴谋得逞了,奥瑟罗亲手***死了苔丝狄梦娜。但他得知真相后,愤怒地将伊阿古***死并自刎了,最终凯西奥接替奥瑟罗指挥军队。我认为这并没有悲到极点,因为真相终被揭开,鲁莽的,嫉妒的人都在最后消失了,只可惜无辜的苔丝狄梦娜成为这场阴谋的牺牲品了。
《李尔王》讲述的是李尔年老体衰,将财产分给了两个虚伪奉承的女儿,而小女儿考迪利娅在没有一份嫁妆的情况下被封为法兰西皇后。想要颐养天年的李尔按规定要在大女儿和二女儿处轮流住,但大女儿高纳瑞对父亲百般刁难,李尔只好投奔二女儿里根,不想里根对他更为残忍。里尔在愤怒出走的途中遇到被其父葛罗斯特之庶子埃特蒙陷害的埃特加。后来是忠臣葛罗斯特向法兰西王求助出兵讨伐不义的两位公主,惨遭挖眼极刑。李尔王因此才与小女儿考迪利娅团聚,一起出兵讨伐。不幸两人被俘,考迪利娅被埃特蒙派人缢死,李尔王也抱着考第利亚的尸体死去。但最终害人的埃特蒙被重整旗鼓的埃特加***死了。
《麦克白》围绕着三个女巫的预言开展,似乎毫无悬念。麦克白的阴谋得逞直至他的败落深刻揭露了政治的黑暗与罪恶,因而引得悲惨的下场。
莎剧的魅力值得去欣赏与学习,他华丽文字背后的主旨更值得去品位。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