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陈平原说过:“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他认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汉语之美,大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文章之美,也感到语文与人生经验密不可分。
我觉得他说的很对。语文学习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是贯穿我们整个生命历程的一项重要活动,它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从这个角度看,语文与人生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我认为语文阅读对人的影响最大。阅读是最简单的'美容术,它使人更优美,使人生更优美;它也可以修学储能,提高修养,拓展视野,启迪心灵。也许你们会认为我说得太夸张了,但阅读的确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利处。现在我想先给大家讲讲我对我看过的两本书的心得。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选自龙应台的《目送》中的一句话,我想也是对这本书的一个概括。也许这句话与优美没有太大关系,但我想告诉大家,对于这个年龄的我们来说,与父母间发生矛盾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这些不应该影响到我们的情感交流。我们应该与父母携手共进,这样,他们目送的只是我们之间的距离变大,而不是感情变得疏远。
再来说说我在看的另一本书吧。《史记》,是二十四史第一书,作者司马迁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它的优美在于它的历史。《史记》告诉我们中国是具有五千年辉煌文明的古国;告诉我们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兴盛,中衰和复兴;还告诉了我们中国古代帝王的“出色能干”,如“五帝本纪”中的帝喾“仁而威,惠而信,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又如尧帝“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它既能使我的学识丰富,又能让我有些烦躁的脾气平静下来。
阅读时,我是专注的。因为我不是在看一个故事,而是在倾听一个灵魂讲述故事。它讲得起伏跌宕,有声有色。到精彩处时,我会忍不住拍案叫绝;到伤心感人处时,我会潸然泪下,一边哭一边看,虽然泪水模糊了双眼。我也会身临其境,想象自己进入书里与书中人物一同冒险。
语文阅读会使人生更优美,会使我们终身受益。让我们一起享受这份美好吧。
近段时间以来,我利用闲暇之余,认真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这本书是李镇西魏书生高金英万玮等教育名家及部分优秀教师围绕“后进生转化”这一教育中的难点问题,用生动的教育案例,精彩的教育故事,展现了科学的教育方法,使我受益匪浅,领悟到教育理论要与教育实践完美结合,要用爱与智慧给予后进生向上的力量。
在本书的第二编“用心灵赢的心灵”中,我读到了多篇真实的事例,感受到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就像李镇西老师所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在陈霖老师的《教育始于走近》中,他对于易阳,不会拿衡量其他孩子的标准去衡量他,而是尽可能让他在规则范围内享受自由,一旦发现他的闪光点,就会立即鼓励,并相信他会做的更好。但易阳不久又会“原形毕露”。在这种情况下,陈老师先是了解他的家庭信息,然后决定去走近这个孩子的内心,去听一听里面都有些什么声音。爱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孩提时代得到爱的人,往往更容易健康成长,易阳缺乏的是情感上的关爱和内心的安定,因此陈老师尽己所能和易阳的妈妈联系,让她多关注孩子,陪伴孩子,同时作为老师也和他多沟通交流,走近他,帮助他肯定自身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这个事例让我明白,顺应孩子的天性,给孩子希望,用“归零心”去看待孩子,每一个暂时“沉睡”的孩子都会觉醒。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曾阐述过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现在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期,学生们特别渴望和珍惜得到老师的爱,师生之间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我们要走近学生的内心,用我们的赋予给他们的爱能够收获更多的爱,在他们心中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能够懂的爱,去爱护和关心他人。去展现他们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我们做教师的,就是要善于发现并且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好的萌芽”。这是后进生信心的来源好进步的动力。
在《教育的力量》中肖川先生执着的相信:"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教育的力量第七章读后感。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读着这段文字,我浮想联翩: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喜欢那些听话的孩子,希望每个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思路走;而对那些另类学生往往视为调皮,或不可理喻。其实想想,真正推动科学或某一领域科学发展的,往往是那些富有个性的孩子。爱迪生被老师视为"捣蛋"生被驱赶出学校,发明出的电灯却照亮世界;达尔文童年成绩特差,却对花草昆虫痴迷忘返,被老师认为智力有问题,在母亲的引导下最终成为著名的"生物学"…一个人在某些方面也许是白痴,但他在某一个领域却往往有绝对的优势。这正如人们所说:"当上帝给你关闭了一扇窗,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千篇一律都成为"龙"。做父母的也好,做老师的也罢,只有充分了解和尊重孩子的个性,为孩子编织孩子自己的梦。"是乔木就让它长成最好的乔木,是小草就让它长成最好的小草,"只有这样,教育的百花园里才会五彩缤纷,百花竞艳!孩子们才会在适合自己的一片天空下茁壮、快乐的成长。
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我认为前提是每个教师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教师没有了个性,他的教学就成了没有个性的教学,没有个性的教学又怎能在教学中创新,教学中没有创新有怎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所以每个教师都应该是独特的,我希望我能成为我自己,成为独特的那一个。
前几天的一次午自习,我在教室改作业,当我改到党海川的作业时,我不禁皱起了眉头:字又宽又大,格子塞得满满的。于是,便随口说了一句:"海川啊,你的字该减肥了。"没想到的是,预备铃之后,几个孩子将我围住了:"老师,你今天批评海川真幽默!"一句话,让我不仅反思自己,是不是我真的有点幽默了?就象肖川先生说的幽默是你独特的个人风格?
我不由想到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自主管理、自合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原来的注重教案转变成关注学生学案,学生自读自悟,学会学习,这样才达到了"授之以渔"。我们的方向是对的,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下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我们做教师天职。我们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学习,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肖川博士给予我们教师的是真诚与深刻,他与我们一起分享着这个时代的梦想与温暖。我想我们虽然不完美,但我们努力追求着,多读书,读好书,多思考,多反思,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象肖川教授一样,做个独特的、有个性的自己。
我读了《教育的力量》这本书,深深地被肖川教授那优美的文笔、深邃的思想所折服。“他的随笔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或似淡雅的香茗,或胜陈年的烈酒。”我感觉,读肖川老师的随笔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教育的享受。
“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个精灵,它产生于刹那之间,却可以定格成为永恒。它不会因为你富甲一方而需要他,也不会因为你一贫如洗而不能拥有它。它如夏花灿烂,如春风温暖,它是清冽的甘泉,是心灵的阳光。它,就是微笑。”清丽、灵动的文字犹如春风拂面,让人倍感温馨。确实,微笑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沟通彼此的心灵,能使人产生信心和力量,能使人心情舒畅,振奋精神。要知道,您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幼儿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
《微笑是一种力量》这篇随笔是我最喜欢的文章,让我懂得作为老师,我们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孩子们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如果说微笑是一缕春风,那么它会吹散淤积在心头的阴霾;如果说微笑是一抹阳光,那么它能温暖因受伤而苦闷的心;如果说微笑是一剂良药,那么它能让孩子在心底写下一份自信。莎士比亚说过:如果你一天中没有笑一笑,那你这一天就算是白活了。所以说,微笑会给你一种友好、安全的感觉,它会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人心的距离,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快乐的、拥有友谊和财富的人,你就把智者的微笑写在脸上,把愚者的冰冷的面孔摔到一边去吧!
微笑是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暗示和期待。
微笑是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师的种肯定。
微笑是对学生爱和关注的最好阐释。
读一本好书犹如品一杯香茗,翻书细读之间美妙的感觉绕着指尖,停在唇边,好不惬意,《教育的力量》就是这样一本书。合上书,闭着眼,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停留在心中。
大部分的采访对象,都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辛苦,然而得到的酬劳却仅仅只能够满足自己的最基本需求,即便如此大多数时候都是在饿肚子。
这样的状况不仅令当事人自己陷入恶性循环中,她的孩子在未来也往往同样贫穷。贫穷在代际之间传递,但她们为了生存一刻都没有停歇过。
这甚至让采访的记者赶到困惑,像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居然也有这么多的女性连每天吃饱饭都做不到吗?
在东亚社会,结婚后安心做主妇一直是主流,所有人都会这样想。对于只有丈夫工作的家庭,日本政府甚至会有相应的免税政策,以及针对主妇的免费养老保险。
另一方面,日本的终身雇佣制与糟糕的经济形成了巨大的矛盾,更多人不得不接受毫无保障的雇佣,几乎得不到应有的社会福利。这其中女性的人数超过一半,工资酬劳也只有男性的70%到80%左右。男女之间年薪差异甚至可以达到一半以上。
过于依靠家庭和歧视性的雇佣制度导致的`后果是,一旦失去丈夫,女性很快就会陷入贫困之中。她们缺乏工作经验,难以找到薪酬较高的工作,还要带孩子、操持家务,每日疲于奔命。
我突然理解为何总有人说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问题了,特别是单亲妈妈带的孩子。并不是因为孩子必须有父亲的陪伴,而是单身女人独自带孩子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艰难的事情,她可能要把所有时间都花费在挣钱上,才能仅仅填饱母子的肚子。
有被采访的单亲妈妈一个人带三个孩子,她找不到正式的工作,不得不同时打三份工。除了挣出四个人的生活费以外,她还必须挤出钱给孩子交学费,至于孩子们期待去上的课外班则完全无能为力。
尽管这位妈妈很注重教会孩子们就算贫穷也要努力自强,但这种家庭中有多少孩子能够得到母亲百忙之中额外的教诲呢?更多的人可能会中途辍学,找不到稳定的工作,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
女性的贫穷是被忽略的。人们总以为她们可以通过结婚找人养着,却不去看那些苦苦挣扎的、家庭保障以外的人。
即便我们不提婚姻是否能真正让女性幸福,过大的女男不同酬也在危害着女性的生存。
就业歧视、社会保障不足、教育资源昂贵……这些困难是靠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然而“都是她们不努力”的指责却不绝于耳。
“你是要找生活艰辛的女性吗?那要多少有多少啊!”
记者在去职业培训学校找采访对象的时候,校长这样对他说。
这样的话实在是无比刺耳。
进入开篇,我就被“后进生”三个字吸引了,在我历年任教的班级中,几乎每年都有那么一两位。这也是我们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或者从事各种教育岗位的其他教师所关注的话题。一般资优生或者中等生,教师是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的。但是,对于每个后进生,教师甚至要花成倍或者成十倍的精力去关注他们不光是学习还是生活处事的各个小问题。相信大多数的老师是不擅长“对付”这样的学生的。
首先,李镇西先生生动地再现了在职教师对于后进生的一些“意见”,后进生各种的不如意,让教师们觉得“心烦”。
其次,李镇西先生又提出,后进生在学校中是一群弱势群体,但他们能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上学,参与课堂教学,他们难道就没有让我们心生敬佩的地方吗?
带着这样的敬佩,李镇西先生又提出,要转化教师的思想,转变对待后进生的方法。这也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读到这里,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对待后进生,我们要改变的不是我们的叫法,而是对待他们的行动上。
作为教师的我,深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做法仍是肤浅。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想”,更要发展学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发表意见,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高品质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驾驭课堂,更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造成课堂效果不满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才能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向学之心,即使再高明的专家,恐怕也不能对其起到引领的作用,“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的头让它饮水”。自我反思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理论支撑的,高度自觉的对自己实践的回顾与审思——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自我反思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至于同伴互助,是一种相互切磋、相互勉励和真诚分享。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