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
历史上,古今中外勤俭节约的故事不胜枚举。***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
建国初期,有一首歌唱得好:“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离不了。不管是一寸钢、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咱们都要用得巧。好钢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当时,国人都把勤俭节约作为做人和干事业的行为准则。然而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生活的改善,有些人把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丢了。君不见,当前社会上超越现实、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斗富摆阔、一掷千金的奢靡消费;过度包装、极度美化的蓄意浪费;“长明灯”、“长流水”的随意浪费等现象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这些不良现象中,“大款”、“公款”充当了主要角色。这种社会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党中央及时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决策,并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到“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活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勤俭节约的美德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开出富裕的花;勤俭节约的美德似泡泡花,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要牢固树立“浪费也是腐败”的节约意识,克服“花公家钱不心疼”的不良心态,形成“铺张浪费可耻,勤俭节约光荣”的良好氛围,使勤俭节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种精神。
节俭,是我们的优良传统。虽然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都不把节俭放在眼里,总是随意造成浪费,但阿姨的节俭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记得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常常是一本本子没用完或是只写了一两页就丢掉,阿姨看见后,就生气地问我:“紫怡,你的本子怎么没用完就扔掉呢?”“因为这些本子都破破烂烂的,有些连封面都没有,不抛掉干嘛。”阿姨听了,严肃地对我说:“紫怡,你知道吗,在阿姨小时候,都是天不亮就去山上采药,再拿着采的.药到药铺里换钱去买本子,那个时候哪里有你现在这么幸福。”阿姨一边说一边把我写完了的页数撕掉,然后再把没写的集在一起装订成册,最后把破的封面用透明胶布粘好。看着这些“新本子”,我不由得脸红了,今后一定要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过了一段日子,妈妈介绍阿姨到北京的一位人家当保姆,每月xx元,并且包吃包住,阿姨觉得条件不错,就去干了。一晃新年到了,阿姨也要回来了,我高兴地想象着阿姨身穿名牌衣服,脚蹬高跟靴的漂亮样子回来。可是,结果令我大吃一惊,阿姨居然还穿着妈妈在阿姨临走前给的几套衣服,脚上穿着一双普通的黑色靴子。阿姨见到我,连忙从行李里拿出许多布娃娃、北京特产、漂亮衣服……妈妈看见阿姨从行李里拿出这么多东西,心疼地说:“妹妹,你怎么买这么多的东西呀?”阿姨听了,笑了笑,说:“呵呵,过年嘛,应该买一些礼品嘛。”“可这也太浪费了,你赚钱也不容易啊!”“哎呦,钱是可以再赚的嘛,辛苦一点又不是不可以。”妈妈听了,也不说了,只是心疼地看着这些东西。
这就是我的阿姨,对自己很节俭,可是对别人却很大方。
节俭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个人涵养,是一种文明的传承、美德的延续,是亘古不变的永恒时尚。因为富足,我们有权享受生活,但我们无权废弃和浪费有价值的物质、资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否则,是一种罪过。能变废为宝、节支创收、挖潜资源是智者所为;铺张浪费、挥金如土、今朝有酒今朝醉乃愚人之举。
节俭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可观而必要的储蓄。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在我们国家,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分钱,全国13亿人就能节约1300万,一年就能节约大约50亿;每人每天节省一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32。5吨粮食,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81250天,可吃222年;如果每人节约一度电,就可以节约5亿多元人民币;每人节约一滴水,13亿人就可节约126吨。我们不仅是一个大国,有这样一组数据足以表明我们还是一个穷国:我们有着3000多万失学儿童,260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1100多万低保对象和上亿流动民工,尽管我国大部分人算得上丰衣足食,但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去浪费点点滴滴,因为还有很多人需要救助。
其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我们何不让此举成为一种习惯利己利人呢!事情看起来虽小,却体现着一份挚诚的责任心和令人尊崇的内在品格。我国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每件事都浪费一点儿,长期如此,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人口多底子薄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因此我们办一切事情都必须节俭当头。
“国以俭得之,以奢失之”,节俭对于国家大有利弊,与个人得失也休戚相关。“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诸葛孔明“以俭养德”传为佳话;清代徐荣说:“街头庙脚褴褛身,半是当年奢靡人。”节俭使人安乐幸福,奢侈使人没有退路。贫穷需要节俭,富裕不忘节俭,“当用则万金不惜,不当用则一文不费。”才是适宜消费之道。节俭是兴家立业之本,不仅有其经济意义,更有其道德意义。
回顾历史的长河,我们还清晰的记得,从嘉兴南胡的破旧船只到南昌城头的第一声枪响,从力挽狂澜的遵义城头到运筹帷幄的陕北窑洞,从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决战到黎明前的歌乐山,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又怎能让奢侈浪费凌驾于节约朴素之上呢?
节约是一种财富,是那镶嵌在如宝石的美德上最朴素的东西。我们不曾忘记,明朝清官海瑞用“公以生为明,俭以养其廉”为勉励;我们也还记得,周总理那件破了又补,补了又穿的睡衣;我们也曾听说过,德国前总理科尔毫不犹豫地舔掉盘子里剩余的汤水。这是节约的感召,节约的力作,节约的呼唤!
今天,时代呼唤精神动力,民族需要精神空间。但“加快建设节约性社会”不是一句普通的口号,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它需要一沙一石的凝聚,一草一木的积累;它需要让每一份资源都得到合理利用;它需要我们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我国虽说是一个资源总量丰富的大国,但就人均占有量而言,我国却是一个穷国,而且能源的'浪费现象还在持续不断,难道真的要让子孙后代去讨残羹冷炙吗?树立节约意识,提倡节约,迫在眉睫。
怎能忘,节约飞扬传四海,辉煌永驻;榜样辈出笑华夏,前景更佳。当看到水龙头里的水哗哗直流时,你主动伸手拧紧;当离开教室看到未关的电灯时,你顺手关上;当别人让你使用一次性筷子时,你毅然拒绝。从平凡的生活小事做起,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让节俭蔚然成风。
朋友们,节约的星星之火已在校园燃起,节约的圣洁之花已在祖国大地绽放,节约的理念已在你我心中。行动起来吧,叩问心灵,崇尚节约,奏响节约的主旋律,开创华夏的新篇章!
爱默生说:“节俭是你一生享用不完的美宴。”的确,从古到今,人们发现节俭可以带来成功、创造财富,节俭本身就是一个聚宝盆。
美国知名品牌的大公司——沃尔玛,曾经以不凡的业绩,连续3年蝉联世界财富排名500强榜首。沃尔玛的成功离不开它的严格管理、离不开它的“知名”,也源于它的高效益和出手的“俭”。沃尔玛的办公室都十分简陋,而且空间狭小,即使是城里的办公室也是如此。另外,一旦商场进入销售旺季,从经理到管理人员全部到销售一线,当起搬运工、营业员、收银员等角色,从而降低成本。所以说,节俭是无处不在的。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不节俭的现象。比如:上完美术课,同学们做完手工后的卡纸、白纸,全部都被大块大块地丢进垃圾桶;在餐厅吃饭,点了许多菜又吃不完,直接被倒进了泔水桶;洗脸刷牙时,就算这时不需要用很多水,水龙头也开着,让它“哗哗地”流着……要知道,浪费是可耻的,节俭是光荣的!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节俭意识,不少人也学会了节俭:适量点菜,吃不完的尽量打包;不乱花钱;懂得洗完手要关好水龙头,不让水白白流走;没写完的旧本子、纸张用来打草稿;节约用电。
我家也有节俭这样的一些例子:奶奶爱种花,奶奶就把家里的一些泡沫盒子拿来种上一些花;还把一些穿不了的裤子剪了做成了袖套、枕套和布袋子,把一些纸盒子、塑料瓶收起来卖钱;我把一些塑料瓶也再次利用了:把塑料瓶的瓶口剪掉做成了笔筒、花瓶,把里面装一些小扣子等东西收藏起来……
节俭的结果是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因此,节俭可以为个人、为家庭带来幸福,所以,节俭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悄无声息的财富创造。
不知大家是否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家杂志社举行“打造节约型社会”有奖征文活动,应征的稿件堆积如山。作者中不乏专家、名者,也有很多真知灼见。但出人意料的是,特等奖却由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生获得。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唯一一个把征文稿件打印在正反两面纸上的人。
听完这个故事,我想有一些人会对此感到不屑吧,那是因为他们对奢侈浪费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我们时常看到,有些人只不过是洗洗手,却把水龙头开得很大;时常看见在空无一人教室里风扇还在呼呼作响;时常目睹美酒佳肴摆了一桌,顷刻间却成为垃圾。“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以勤俭节约为荣,奢侈浪费为耻。试问,当节俭被放入史册,当浪费成为了时尚,我们不该感到悲哀吗?
回顾历史的长河,我们还清晰的记得,从嘉兴南胡的破旧船只到南昌城头的第一声枪响,从力挽狂澜的遵义城头到运筹帷幄的陕北窑洞,从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决战到黎明前的歌乐山,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又怎能让奢侈浪费凌驾于节约朴素之上呢?
节约是一种财富,是那镶嵌在如宝石的美德上最朴素的东西。我们不曾忘记,明朝清官海瑞用“公以生为明,俭以养其廉”为勉励;我们也还记得,周总理那件破了又补,补了又穿的睡衣;我们也曾听说过,德国前总理科尔毫不犹豫地舔掉盘子里剩余的汤水。这是节约的感召,节约的力作,节约的呼唤!
今天,时代呼唤精神动力,民族需要精神空间。但“加快建设节约性社会”不是一句普通口号,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它需要一沙一石的凝聚,一草一木的积累;它需要让每一份资源都得到合理利用;它需要我们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我国虽说是一个资源总量丰富的大国,但就人均占有量而言,我国却是一个穷国,而且能源的浪费现象还在持续不断,难道真的要让子孙后代去讨残羹冷炙吗?树立节约意识,提倡节约,迫在眉睫。
怎能忘,节约飞扬传四海,辉煌永驻;榜样辈出笑华夏,前景更佳。当看到水龙头里的水哗哗直流时,你主动伸手拧紧;当离开教室看到未关的电灯时,你顺手关上;当别人让你使用一次性筷子时,你毅然拒绝。从平凡的生活小事做起,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让节俭蔚然成风。
朋友们,节约的星星之火已在校园燃起,节约的圣洁之花已在祖国大地绽放,节约的理念已在你我心中。行动起来吧,叩问心灵,崇尚节约,奏响节约的主旋律,开创华夏的新篇章!
学生吃饭吃到一半,倒入半桶,令人可惜。如今大部分学校食堂的饭桶,都是以“溢满”的状态立在一旁,不少老一辈看了都深感唏嘘!
胡师傅和同事看到学生吃完饭后剩下不要的饭菜,不忍丢弃,于是就装到塑料袋里,留着晚上吃,其珍惜粮食的行为值得赞扬。不过在网上对胡师傅的行为看法众说纷纭,有人甚至认为吴师傅的行为是传统的过时的观念,认为它落后于社会发展潮流。
我认为即使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节约观念一定不能丢!
认为吴师傅的行为是传统的过时的观念的人,无非是认为,当今社会发展飞速,人均收入提高,无需为这些饭菜深感可惜,这样在大场合上是有失风度的,我想说,不可惜饭菜,随意浪费,就可以说明你赶上时代快车了,要知道,西部贫困地区某些家庭温饱问题,现在还未得到解决,一边是浪费,一边是饥饿,这就是当下一个文明的社会?
而吴师傅的行为的确值得点赞,不说他有多高学历,有多少超凡的记忆,但有一点他拥有,就是节约观念,长期用于心中,并且做到了知行合一,而吴师傅的观念与学生们的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某一种程度上说,学生的观念,或多或少深受其父母的影响,父母养好了好习惯,并且指导并约束孩子养成节约的习惯。那么食堂饭桶“溢满”的状态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节约观念要时刻深记心中!
央视新闻在公益广告上拨打了全世界人口,浪费粮食的情况,其数字之庞大,令人震惊,尤其是官员吃饭,朋友聚餐,浪费只是更加严重。相比之下,吴师傅的行为,坚持节约观念,还有,千千万万个像胡师傅的人,他们都在身体力行,一直坚持不放弃,默默影响我们一代人,在此要向吴师傅及其同事深深的致敬。
近年来,国家一直倡导“光盘行动”倡导节约风气,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当代年轻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而学校宣传节约观念,不能只是三分钟的热度,流于形式,走过场。更重要的是学校的高层管理者都能勇于出来,做到身体力行,为学生做一个好榜样,带领学生走向节约,拾回节约观念。校长陪餐制度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无论是古今还是当代,无论是战争还说和平,我们都要深明:节约观念不能丢。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