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这里,我心中升起了一丝释然。以前总是觉得自己的教育很可悲,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要求要每天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这个要求一直持续到了高中,甚至大学。按理说一个要求持续了这么长时间,总能形成学生的习惯了,但是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忘了做作业,甚至总有一部分学生拒绝做作业。而手机这么一个他们接触不久的事物却轻而易举地让他们养成了每天给手机充电的习惯。甚至这个习惯有可能会持续终身。
从前的我不明所以,现在弄清楚了习惯是怎么养成的.,我才弄清楚其中的关键。要生每天做作业并不一定能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共频共振。反之,只会有极少数的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做这件事情,所以想要让自觉按时完成作业变成一种习惯简直是难上加难。而手机内或者说互联网上信息量极其庞大,其中总有信息能轻易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所以,使用手机就能非常轻易地变成他们的习惯。
所以,做为教师的我们,该干什么干什么,但要放弃幻想。尽管去创定和执行适当的规则,但不要打着“培养习惯”的旗号,也不要幻想这些东西一定能内化为学生的真实习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很好;不能,我们也不必焦虑,因为这并不是我们所能完全掌控的。我们不要患上“习惯培养强迫症”,徒然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失败连连。我们的任务只是积极提供各种情境帮助和指导学生成长。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好的习惯,至于他们能形成哪些具体的习惯,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趁着现在如花季般的年龄,好好的整顿心情。改变自己的多愁善感,改变自己的愚昧无知,改变懵懂,改变幼稚。
一大早的,枝上的鸟儿“叽叽喳喳”的。室友们围在一起谈论着哪个明星,哪件八卦,哪些时尚。如果是以往,这人群堆里说话最尖锐最响亮的那个女生,绝对是我。但是今天我一反常态,我捧着冰心奶奶的散文集,竟在书中翱翔起来。面对我的一语不发,室友们都蛮惊讶的。冰心说过:“我很重要”所以,我来改变自己,做个独一无二的我,只因为——我很重要。
那时的我,感性到了极点。“花谢,人落泪”本身说的是黛玉,如今我也参入了一份子。从唐山到玉树,无一不感伤,无一不落泪。可是,我不能总是泪眼婆娑的面对人吧?以致我反复地看很煽情的电影,为的是看破那些虚假的感情。后来,有朋友对我说:“你变了。冷漠麻木,你都有”“不,我这不是麻木,我这是淡定,冷静。我希望自己在面对纷乱的感情时,可以驾驭自己的情绪。”
我,没有特长,没有爱好。很多时候我是不甘于平凡的。怎么样让自己成为闪光点呢?不是一个发型,不是一个妆容,也不是华丽的服饰,而是气质、优点。人说,人没有十全十美的,这我自然知道,我要的是用自己的优点去赢取别人的掌声。
我也不甘愿做一个书呆子,我也有我自己的一番天地。我从前一直很不喜欢那些只念书而不唱歌的人。他们那儿郑重其事、勇往直前地求知识,他们从来不觉得歌唱有什么意思,而我只是喜欢歌唱。
他们说我:“任性,小孩子气。”这一点,我承认我有些难改。不过相信不久后就会改变,因为我所生活的环境不允许我这样,我愈任性我的朋友就会离我愈远。我尝试用宽容大度和心平气和的心态去对待周遭的每一个人。真的,换来的都是笑脸相迎。我决定一直遵循这个原则下去。
有时候我甚至会怪别人不会欣赏我写的东西,后来我发现,不是每一个人的眼光都一样。我考虑用大众的眼光去看待我所有的东西,或许真的是我不够好,不过没关系,再接再厉。我坚信总有伯乐来识别我这匹被埋没的千里马的。
每一把伞下,都有一片晴空;每一次改变,都有最有力的证明。我愿与你们一起努力,把成功的路挖掘的更畅通无阻。
我做事总是很拖拉,做一件事总要拖到最后才做。
星期一至星期五有时是爷爷接放学的。爷爷和我坐公交车回家。回到爷爷家,我换了鞋,一般我先做作业,把爷爷家的小桌子移到灯管下边就开始做作业。开始时我都慢悠悠地从书包里拿出要做的作业放在桌子上。这个时点也是爷爷看电视的时间,而我写了还不到五分钟,就回头望望爷爷在干什么,看他在看什么电视剧。我手握着笔,把头转到电视前,原来电视剧里有几个人在吵架,要知道,我最喜欢热闹的,顿时,我的脖子像一个小麻花。看了不到30秒,只听爷爷大吼一声:“快点做作业!”我被吓得立即低着头继续做我的作业。又过了五分钟,我突然急尿,想去上厕所,于是我一溜烟地跑去厕所,洗手时,还玩了一会儿水。过了两分钟,我又回到桌子上做作业,时不时回头看一眼电视。爷爷总是用严肃的目光盯着我。我折腾了一小时,马上要吃饭了。我把小桌子移回原位。开始吃饭了,我喝汤时不时把汤滴出来,就是把汤倒洒。这时,我总是要被爸爸骂一顿。过了一个小时,爸爸开车和我回家了。
我回到了自己的家,打开门,然后换鞋。我换个鞋又用了二分钟,好慢。到了自己的房间,我把作业拿出来做。一会儿我看见桌面有几张草稿纸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把纸剪成正方形……然后我再做十分钟作业。然后又下去我家楼下吃点东西。就这样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每晚不到十点不睡觉。早上起来没精神。我后悔及了。
从这些事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我做事都很拖拉,而且不够专心,导致效率比较低,所以浪费了很多时间。以后要珍惜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不利用好时间,到时候倒霉的是自己。
我们不能改变命运、也不能改变世界,但是,我们能够改变支配命运的态度、能够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用一生去雕琢自己的灵魂,坚信未来是光明的,天且奈我何哉?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迎之。
我相信,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纵使不毛之地已成定局,无法改变,但只要“厚德以迎之”,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亦可寻觅到心灵的绿洲。玛格丽特。米切尔每次向出版社投稿,都以退稿告终,她依然选择坚持,把一次次退稿的经历当成宝贵的积累,不断地改变写作、改变自己,终以坚持不懈的毅力成就了一部世界名著《乱世佳人》。
玛格丽特。米切尔印证了毕淑敏的一句:“我不相信手掌上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如果你不能决定往哪里走,那么此处就是你的葬身之地。”她没有萦绕在被退稿的苦楚中,而是不断地改变自己,憧憬未来,以独特的频率向客观世界有力地证明了自己。
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
我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它夺走你的东西一定会以另一种形式偿还回来。不过,首先要改变自己,拯救自己的心灵,调整自己对命运的态度。霍金命途多舛,不幸患上了脊髓灰质炎,只能与轮椅相伴,十个指头只有两个才能动弹。不抛弃,不放弃,他毅然在“语音复合器”上敲打出震惊中外的世界巨著《黑洞学说》,只因他不断地改变自己,“逸心以补之”,才没有为命运所潦倒。
人生就像是羽毛:或随风飘荡,或迎风搏击;或翱翔蓝天,或坠入深渊……霍金就像那迎风搏击,翱翔蓝天的羽毛,倾听内心深处的呼唤,朝着最光明的未来。
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我相信,云散天仍在,风休水自清。世界是客观的,我们无特异功能去改变事实,但相信未来,改变自己,便可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新境地。谭嗣同无奈于社会的腐朽黑暗,发出“不自由,毋宁死”的咆哮,虽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性质,但这已触动了封建社会的痛觉神经,他“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言壮语也唤醒了糊涂麻木的世人,以牺牲自己来为世人洗x,推动社会的车轮前进。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迎之。
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
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改变自己,相信未来,天且奈我何哉?
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
----题记
曾有一个人,以笔当武器有力地打击日本侵略者,而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有如太极一般柔中带刚;曾有一个人,他放弃可苟且偷安的生活,毅然投身随时有着生命危险的革命事业,率领中国人民打下了属于自己的江山。
前者与后者在同一个时代,那是中国沦落的时代。在列强侵略的铁蹄践踏下的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仍然很弱,仍在外来侵略者以及军阀的压迫下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前者刚开始并没有意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才是最可怕的,他看到的只是民不聊生的惨状,当他看到人们在病痛的折磨下而含恨离世,他突然想到如果能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医治病人,也许人民的生活会好起来。于是他不辞辛苦飘洋来到异国学习医术。他很努力,只希望早日学成,回国去抢救那些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但在一次令他终身难忘的事情之后,他改变了他的认识。他不再热衷于学医,而是拿起锋利的毛笔与侵略者做抗挣。那一天他路过街边的电影院,瞥见了银幕上中国人目睹自己的同胞受到侵略者迫害而毫无反应地令人吃惊的一幕,此时此刻他如醍醐灌顶一般猛地清醒过来了,原来仅仅医治好人们的肉体是不够的,因为无法医治好他们麻木的灵魂,即使拥有健康的身体也永远只是任人使唤,任人践踏的奴隶。要想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让祖国摆脱列强地控制,就必须改变人们的思想,让人民觉醒!他弃医从文,先改变了自己,然后用自己的笔唤醒了无数的.中国人。
后者同样生活当时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他目睹民生疾苦,便发誓要改变中国现状,尽管父亲封建,甚至不让他读书,接受文化的熏陶。但他叛逆,偏偏要上激进的学堂,他从老师那知道了到中国民不聊生的根源,愈来愈按柰不住自己那颗已经被改变的想法塞满的心。但他又异常冷静,他知道以个人之力要谈改变,无异于飞蛾扑火,想要中国彻底摆脱列强的统治,军阀的压迫,就必须结交天下的爱国爱民的仁人志士,共同推翻旧制度,改变旧中国。在湖南第一师范的那几年,师生之间的志同道合,大大的鼓舞了他。在后来他投身革命后还总结分析出了前辈想要改革为何却屡屡以失败告终的原因,于是他发出了”枪杆子底下出政权“的历史性的呼声,从次中国无产阶级组建起自己的武装力量,为后来打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这两位爱国人士想必大家都知道,他们的丰功伟绩也永载史册。他们想改变国家,改变世界,就先从改变自身做起。自己拥有了目标,有了抱负,才能改变自己,改变世界!有时的成功并不是来源于不变的固执,而是改变,学会审时度势,学会变通。
在《习惯的养成与改变》这本书中,作者王晓春老师认真的解释了习惯这个概念。所谓真实的习惯,是指“诚于衷而形于外”的表里如一的习惯,是指非常稳定的、几乎自动化的、无须假以思索的习惯。这种习惯,不大可能完全是靠权威要求和外部训练形成的。它往往是“培养”“养成”“生成”“预设”等各种因素互动、整合,最后形成的一个结果。它是化合物,或者换个说法,它是一种人的遗传信息与早期教育、学校训练共频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学校的行为训练恰好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了共频共振,那就能够形成教师希望得到的习惯,反之就不能。你的训练不能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他就只好在表面行为上顺从,或者干脆就反抗。
读到这里,我心中升起了一丝释然。以前总是觉得自己的教育很可悲,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要求要每天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这个要求一直持续到了高中,甚至大学。按理说一个要求持续了这么长时间,总能形成学生的习惯了,但是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忘了做作业,甚至总有一部分学生拒绝做作业。而手机这么一个他们接触不久的事物却轻而易举地让他们养成了每天给手机充电的习惯。甚至这个习惯有可能会持续终身。
从前的我不明所以,现在弄清楚了习惯是怎么养成的,我才弄清楚其中的关键。要求学生每天做作业并不一定能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共频共振。反之,只会有极少数的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做这件事情,所以想要让自觉按时完成作业变成一种习惯简直是难上加难。而手机内或者说互联网上信息量极其庞大,其中总有信息能轻易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所以,使用手机就能非常轻易地变成他们的'习惯。
所以,做为教师的我们,该干什么干什么,但要放弃幻想。尽管去创定和执行适当的规则,但不要打着“培养习惯”的旗号,也不要幻想这些东西一定能内化为学生的真实习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很好;不能,我们也不必焦虑,因为这并不是我们所能完全掌控的。我们不要患上“习惯培养强迫症”,徒然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失败连连。我们的任务只是积极提供各种情境帮助和指导学生成长。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好的习惯,至于他们能形成哪些具体的习惯,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开始,我的心变得波澜,总想着过去的我似乎太容易悲伤,些许的感触就就会让我为之停留许久许久。承认,自己的心是一片太大的湖,轻微的风就会使我波澜起伏。就如老师说的:我的心太复杂,想得太多。这个我自己清楚,自己真的很复杂,复杂到有时连自己都不清楚是怎么回事。这样,很累的。很多时候不是被别人感染。而是自己被拖累。
于是,我想着,是不是应该改变了,因为我不可能一直都这样,我已经长大了,如果太多的感伤将会使自己的意志被消沉磨灭,因为忧伤会使人变得孤僻,变得消极。就如小四,他的文章确实很细、很软、很动情,是那种煽情到了极点,忧伤到了极点的美。可是,他也害了很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他的文字,让更多的人学会了忧伤,学会了独忍内心的巨大悲痛。事实上,这一切都不应该是这样继续的,而是更多的用积极去容入社会。
要改变这些,也许只有真的改变自己,这一切才会重新开始,重新容入这个曾经一直认为烟尘弥漫、浑浊不堪的世界,重新学会面对现实的生活(虽然那很残酷);重新认识身边的面孔(即使有时会让人愤怒);重新寻找前行的路(即便哪里也许荆棘丛杂)……
改变自己,不需要更多的理由去解释。
总之,要知道,世界不会因为你的存在而改变,去学着慢慢适应。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