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5分/个,共10分)
社会责任论
2.媒体公信力
二、简答(10分/个,共20分)
1.新闻与宣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对传播者的制约作用
三、论述(20分)
谈谈你对西方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及其实践的认识与评价(结合实例)
“这个家,我再也不回了!”她抓起书包,头也不回地冲出家门。
女孩破门而出的声音回荡房间里,身后的女人无奈地叹了口气,慢慢将手中的碗筷放下,出神的望着女孩离开的背影。
女孩走在公路旁说着“切,还说什么最疼爱我了,连生日都不能和我一起过的人,有什么资格说是最疼爱我的人,以后再也不会相信你们了,都是骗子。”女孩脚边的易拉罐被踢的有些凹凸不平。最后还不解气的把易拉罐踢到了马路中间。
女孩骂了很久,有些倦了,最初的抵触有些抵不住困意,萌生出想要回家的想法,女孩想,如果是以前自己肯定已经喝着妈妈热好的`牛奶准备洗漱后上床睡觉了吧。抬起头,瞥见不远处的快餐店里的一家人正围坐在一起的其乐融融的景象,鼻头一酸,眼前蒙上一层泪帘。不是很亮的路灯光使四周的环境显得更加安静。环境的幽静使女孩想起了以前。
她想起,以前妈妈最喜欢给她讲她小时候的事情了。妈妈说,她小时候很淘气,爱爬邻居家的荔枝树,还为此受过不少皮肉之苦呢。妈妈说,她小时候很聪明,好小就可以自己在集市里买水果。妈妈说,她小时候最喜欢粘着她,做什么事都离不开她,妈妈说……
女孩想着想着,眼眶不争气地红了。因为她还记得妈妈这样说时,流露出的宠溺与幸福。
夜幕慢慢降临,女孩的影子被路灯的光斜拉得越来越长,她抱着身子的手渐渐缩紧。一阵阵寒风像利剑一样穿透她的单薄衣服,撩起她倾散在肩头的发丝,身体一阵阵的颤栗。她用冻得青紫的手拿过书包,想看看里面有没有可以保暖的衣服。
意想不到的是,女孩刚拉开书包,从里面掉出一个淡紫色的信封,署名……妈妈
“宝贝,明天就是你的生日了呢,想要什么生日礼物啊?妈妈和爸爸过几天就要出一次远门了,不能和你一起过生日妈妈真的很抱歉,也很难过,不知道你还会像小时候一样伤心得哭鼻子吗,但你一定要记住哦,妈妈和爸爸都是很爱你的哦……”
女孩仿佛一下被抽空了所有的力气,再也倔不起来,“哇”的一声在黑夜里放声哭泣。懊悔的哭泣声在黑夜里显得很是突兀,透明的泪水滴在信封上,碎散了一片,溅起的水花被路灯的光照的晶莹,水滴里女孩的影子,悲伤,无助。
女孩在街上越走越害怕,摸着黑想回家,在看到小区明亮的灯光,女孩微微定下了心。轻手轻脚的打开家门,还没把鞋换下,整间房间“啪”的就亮了。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女孩的家人们正缓步朝他走近,走在最前面的,是女孩的妈妈,她用她粗糙的手捧着一个生日蛋糕,眼角笑出了皱纹,但有些不稳的脚在提示着女孩,‘她’已经在这里等了很久了。女孩本就哭得有些红肿的眼睛再一次接受了泪水的洗礼。
女人微笑着把塑料刀递给女孩“来,切蛋糕”
那天,女孩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她有世界上最爱她的妈妈。
其实,每次我们任性时,都会发现,原来她,在身后。原来爱,在身后。
新闻理论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5分/1)
1、新闻学2、新闻政策
二、简答:(10分/1)
1、资本主义新闻事业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区别2、新闻真实性的内涵
三、论述:(20分)
***的一段话关于“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观点阐述
新闻史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5分/1)
1、“苏报”案2、邵飘萍
二、简答:(10分/1)
1、简述20世纪20年代我国广播电台的创办情况2、简述《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三、论述:(20分/1)
想来想去,最终他下了恒心,再也不会那个家了!但是不回家,能去哪儿呢?去朋友家,他们的父母肯定会问。去亲戚家,父母肯定马上就知道了。想了一会儿,他终于想到了班上一个叫“黄毛”的同学,他的父母守则外地做生意,他自己一个人在家。好多同学都到他家住过。
说走就走,他快速的向黄毛家赶去,天刚蒙蒙亮,他便敲响了“黄毛”家的门。“黄毛”开门一看,喜出望外地叫道:“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快进来!”他一进黄毛家便四处打量,惊讶的发现,“黄毛”家特别豪华,两层的别墅,欧式装修,家电应有尽有,甚至还有家庭游泳池,这比自己家好太多了呀。他便兴奋的和“黄毛”玩了起来,还在泳池里玩了半天。玩得好不快活。可他总觉得缺点什么。
在“黄毛”家里待了两天后,他忽然想家了。那天下午,他们聊到了家人,“黄毛”便开始叹息:“哎,我爸妈一天在外奔波,一心想着挣大钱,没人陪我,我恨死他们了。哪像你啊,有爸妈陪着,一家人其乐融融。但是你却离家出走,真搞不懂你是怎么想的。”他顿时想到一家人为他操劳的场景,又想到父母在焦急的寻找他。他咬咬牙,握紧拳头说:决定了,回家!
第三天,他便告别“黄毛”,向家的方向奔去。当他来到家门口推门进去,看到一家人正愁容满面。妈妈看到他回去,激动的一把把他抱进怀里。那一刻,他才明白,家是最温暖的地方。
“这个家,我再也不回了!”她抓起书包,头也不回地冲出了家门。
外面,雨下的很大。她站在屋檐下,一阵冷风夹杂着几滴豆子般大的雨点迎面而来,打在她的脸上、手上。她不禁打了一个寒颤,转过头望了望家门,刚想迈进去,却又停下脚步,摇了摇头,毅然决然地冲进雨中。
雨打击着她的每一寸肌肤,冰凉又有一些疼痛,但她不管不顾,漫无方向地狂奔着。雨点打得她睁不开眼睛,很快,她便滑倒了。
她趴在地下,许久才从地上坐起,雨滴夹杂着泪顺着她的脸庞流入嘴里,带着一股咸涩的味道。她这才发觉她哭了!她大叫一声,也不抑制它,让泪水肆意流淌,“泛滥成河”。
许久,她忽然感觉不到雨滴打在身上的彻骨的寒意,才用手抹抹脸,勉强睁开眼睛,看到眼前拿伞为她遮雨而自己却淋着雨的男人--她的爸爸,在不久之前因她考试发挥失常而抽了她一巴掌的爸爸。
爸爸说:“对不起,我之前不该打你。回家吧,***妈快担心死你了。”她听着她爸爸恳求般的话语,内心的气焰又升上去了,扯着早已沙哑的嗓音大吼道:“凭什么!打了人给别人一块糖就想别人原谅?更何况你这不是一块糖,只是一句什么都没有的对不起!”
爸爸听了,像一个犯错的孩子一样,低下头,说道:“等你18岁了,我们,就不管你了。”
她望着伞外的天空,眼神里满是迷离:18岁么?还有4年。默默的说:“4年是多长时间?”
爸爸听了,慢慢地抬起了头,痛苦地说:“14年是多长时间?”她怔住了,看着爸爸丢了伞,慢慢地蹲下去,一双布满老茧的手遮住了他的脸庞,他在哭,一种无声的哭泣……
她缓缓的走向了她的爸爸,慢慢地蹲下,捡起了伞,为父亲遮雨,而自己却再一次享受到雨水的冲刷,雨滴打在他身上,不再感觉刻骨冰冷,而是洋溢着幸福之感。很久以后,等父亲不再哭泣,便牵起他的手,互相搀扶地走回大雨远处的家!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平面媒体编辑在版面中使用新闻照片时应注意的专业要则。
2.简述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
二、论述题(15分)
谈谈人物通讯报道对象的基本类型(试结合实例)
三、应用题(15分)
最近,“时评”这一现象引发了争议。有论者尖刻地批评这是一种“脑残”文体。当然也有不少人肯定这一文体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些讨论凸显了这一文体对于社会的独特意义,显示了其影响力已经不可忽视。时评目前已经成为报刊等传统媒体的重要部分,也是社会舆论的重要部分。不论是传统的主流报刊,还是近些年流行的都市报刊,现在都高度重视言论的社会影响,几乎都有专门的时评版面,也有一些时评人开始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公众的欢迎。这说明无论是报刊本身的选择,还是读者的需求,时评的流行都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新趋势。
时评是对于社会现象的快速反应,也往往是从一个具体的事实例出发对于社会趋势的分析。不少时评能够切中时弊,表达公众的意见,反映民意的走向和民生的现实要求,对于社会有相当积极和正面的影响。同时,时评也是传统纸质媒体和互联网“打通”的成果。一些互联网上的“网评”,由于其特色而成为了报刊争相转载的对象。而报纸上的“时评”,如果有影响力,也会在网络中形成转载和跟帖的风潮。而一些网络评论的写作者也由于其文字清新或辛辣而被传统纸媒所借重,成为专栏作者。这样在网上网下形成了相互支撑的互为掎角之势,极大地拓展了言论的空间,对于社会充分了解公众的意见有极为正面的价值。
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造成了价值观和生活形态的快速变化,经济情况和社会趋势的变化也相当迅速,所以公众对于快速反应的时评有着强烈的需求。时评往往价值观明确简单,对于问题的看法直截了当,是一种充满了“确定性”的文体。这对于公众在复杂生活中寻求某种确定性是有相当的帮助的,也对于公众确立自己的`价值判断,参与公共事务有相当的意义。因此,简单地否定时评显然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且一些否定时评的言论其实也是被当作时评发表的,这其实也说明了时评的价值和时评作者们对于社会的贡献。
但时评当然也有明显的局限。我想时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于时评多数是由一些时评人写成,他们对于时评文体有很好的掌握,但对于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过于简单化,往往倾向于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式,以及只求痛快淋漓、不求客观理性的策略。时评具有网评般的尖锐犀利,也有网评的一清二白。时评往往从一种情绪化的角度来观察问题,以网络博客和跟帖的风格来理解事物,常常结论来得过快过大。期望见微知著,却难免无限夸大;期望深入浅出,却难免过甚其辞。这样的文体风格对于一望而知的丑恶现象进行抨击和鞭笞是有所贡献的,但对于今天所面临的复杂多样的社会经济问题,对于各种矛盾纠结的多重现象的复杂性的认识,却难免缺少客观理性的态度和具体入微的分析。其次,时评往往缺少第一手的资料和对于社会问题的切实观察。往往仅仅依靠一些网络中或媒体中的报道来发表意见,于是容易捕风捉影,过度引申,往往和实际情况有相当的距离。这可以说是时评当下所表现的明显弊端。时评往往可以帮助宣泄公众的情绪,却无助于公众对于事物复杂性的深入体察和理解。
有这样的弊端,其实是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并不应该简单否定时评的贡献。现在所需要的是时评空间的进一步扩大。如《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中有弗里德曼这样的名记者,也有克鲁格曼这样的大学者。像记者这样接触第一手现实材料的人写出的时评往往有强烈的现实感,而学者是术有专攻的专家,对于问题的复杂性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可以让更多的记者和学者加入到时评人的行列之中,这样,时评就有了更多的不同意见的相互参照和相互对话,显然有利于时评的多样化和丰富化。当下时评的问题不是应该做“减法”,让现在的时评压缩,而是要做“加法”,让更多的不同的人来写时评。这样,社会舆论的空间才会扩展,而舆论的理性和客观才可以实现。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