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一个世界。李跃儿老师《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将看似平白的故事,为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又一个教育思想的灯塔,一本书的精彩与否,我想,就在于是否平直的文字能激发一个引人深思的过程。贯彻于整个书中,我所思考的,是一个看似无为却而为的爱的世界。
在《用灵魂去感受孩子的灵魂》章节中,对于教师的教育心理上,感悟童心的《天使之爱》作者提及到“成人想成为天使就得首先放下上帝的架子,怀着一颗无怨无悔真诚朴实的心去观察孩子感受孩子,然后去正确地帮助孩子。”我们常常说是孩子的朋友,可教师想成为孩子的朋友,首先就要与孩子平视,由孩子的角度去观察了解事物,才会更深刻的感受孩子的心。李跃儿老师讲述了很多真实的教育范例,在她的教育理念下,我能感受到孩子的幸福,感受到她所给予孩子看似“平常”的教育,一点一滴,都在孩子们的心里,写在孩子们的脸上。
随着读书的逐步加深,“有多少教育者在施教时鼓励孩子大胆的出错?”这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大胆的出错。出错的过程即同时也是孩子一个探索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发现能力就是从出错开始。教师应正确的对待这种“出错”,出错既可以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发展,同时也为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做良好的铺垫。鼓励孩子大胆出错不单单只是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我认为家庭教育中也应做好教育工作,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这些给了我重要的启示,我必须将书中这些好的、先进的、重要的理念转达给家长,促进家校合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蒙昧制造不良后果中,提及到“赏识教育”,这不由让我联想到我们教师所给予孩子的鼓励性语言应该掌握一个度的概念。赏识必须成为孩子继续往下走的道路坐标,其内容要有具体所致,避免笼统的夸奖,帮助孩子发现做得好的地方,或将孩子没有信心的地方提出进行恰当的赏识。让孩子在赏识和明确自己不足的区间内,找到赞赏所朝的方向,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从本我和自我的状态中,找到方向点,使其得到广泛化的运用。
大卫、梭罗断言:爱是一种永远无法消除的饥渴。医生与精神病学家早就认识到溺爱与缺爱都将对身心疾病产生重大影响。李圣珍老师说:真正的教育者,如同艺术家哲学家殉道者,他与别人相比,更接近于上帝,更接近于人性中美好彼岸。教育是什么呢?教育自古以来肩负着两个伟大的使命,就是培养人的高尚灵魂和智慧的脑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光要把酿造高尚灵魂的“道理”与生成智慧脑袋的“知识”告诉孩子,更重要的是要使这样的道理与只是有个“实体化”的过程。实体化就是落实,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知道”的层面,要深入到人的心中血液里灵魂里,成为他们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让我重新认识了教育、爱和教师的真正含义。
读书,是人生的一个乐趣,读一本好书,更是乐趣中的幸福。《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是一本能让人产生幸福的好书。
这本书的作者李跃儿是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在她的书里处处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颤的实例,每一个在她笔下的受传统教育毒害的孩子,都能清晰得让人勾勒出来,这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当方法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可怜或可悲的命运沉重的令人窒息,要么沦为***人犯,要么精神不正常、要么自闭、要么自虐,他们本是像花朵一样的孩子,本来应该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怜的孩子,为了成为爸爸妈妈心中想要得“人才”,不仅搭上了自己本应快乐的童年,还要承受心灵扭曲而成人后的种种苦恼。
我看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一章,当我看完几篇以后,给我的感悟很深,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例如:当一位老师上课的题目是“我的幸福”。她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被家人当宝贝,每个人周围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着我们;再物质上,我们要什么就有什么;星期天可以游泳,放假了还可以旅游——那么,在这样的生活状态里,我们一定感到很幸福了。话音未落,孩子们呢齐声回答:老师——我们不幸福。这么一问全班一下子活了,全都举起手来,其中一个10岁的男孩,在文化课学习方面是年级第一,他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幸福是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可以躺在床上睡觉。”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是在真真切切地渴望着幸福,他们说的全是真话。孩子的幸福其实就像能够调出所有颜色的三原色,但是成人只给了他们一种或者两种,他们挑不出幸福的颜色,他们的幸福被人拿走了。孩子们在小学已经减负,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多,孩子们应该有足够的业余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是孩子的家长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无限制地报兴趣班,无限制地为孩子购买复习资料,让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样孩子们当然感觉不到幸福。
李跃儿老师归纳的三类做好一个好妈妈: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
当我看到这样的案例:一位母亲给10岁的儿子洗脚,儿子把脚盆打翻了,母亲大发雷霆骂了一番;一个10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洗脚,有很好的平衡能力,他把盆子打翻,可能是他心烦意乱的结果。这样妈妈在孩子眼中,几分钟前是慈母,给儿子洗脚;而几分钟后就变成了凶神,爱与恨的转瞬转换肯定会使孩子心理扭曲,孩子的心理怎么能承受得了呢?究竟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答案显而易见了!我们大人们往往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给孩子灌输更多的知识,让孩子处处“优秀”,至于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孩子幸不幸福,他们却很少考虑。
最后,我只想说,教育与爱育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教育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而爱育则是平等自由的。居高临下通常会压抑、束缚、甚至会扼***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长,而平等自由却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朋友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快还给孩子吧!
书是一个世界。李跃儿老师《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将看似平白的故事,为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又一个教育思想的灯塔,一本书的精彩与否,我想,就在于是否平直的文字能激发一个引人深思的过程。贯彻于整个书中,我所思考的,是一个看似无为却而为的爱的世界。
在《用灵魂去感受孩子的灵魂》章节中,对于教师的教育心理上,感悟童心的《天使之爱》作者提及到“成人想成为天使就得首先放下上帝的架子,怀着一颗无怨无悔真诚朴实的心去观察孩子感受孩子,然后去正确地帮助孩子。”我们常常说是孩子的朋友,可教师想成为孩子的朋友,首先就要与孩子平视,由孩子的角度去观察了解事物,才会更深刻的'感受孩子的心。李跃儿老师讲述了很多真实的教育范例,在她的教育理念下,我能感受到孩子的幸福,感受到她所给予孩子看似“平常”的教育,一点一滴,都在孩子们的心里,写在孩子们的脸上。
随着读书的逐步加深,“有多少教育者在施教时鼓励孩子大胆的出错?”这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大胆的出错。出错的过程即同时也是孩子一个探索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发现能力就是从出错开始。教师应正确的对待这种“出错”,出错既可以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发展,同时也为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做良好的铺垫。鼓励孩子大胆出错不单单只是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我认为家庭教育中也应做好教育工作,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这些给了我重要的启示,我必须将书中这些好的、先进的、重要的理念转达给家长,促进家校合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蒙昧制造不良后果中,提及到“赏识教育”,这不由让我联想到我们教师所给予孩子的鼓励性语言应该掌握一个度的概念。赏识必须成为孩子继续往下走的道路坐标,其内容要有具体所致,避免笼统的夸奖,帮助孩子发现做得好的地方,或将孩子没有信心的地方提出进行恰当的赏识。让孩子在赏识和明确自己不足的区间内,找到赞赏所朝的方向,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从本我和自我的状态中,找到方向点,使其得到广泛化的运用。
大卫、梭罗断言:爱是一种永远无法消除的饥渴。医生与精神病学家早就认识到溺爱与缺爱都将对身心疾病产生重大影响。李圣珍老师说:真正的教育者,如同艺术家哲学家殉道者,他与别人相比,更接近于上帝,更接近于人性中美好彼岸。教育是什么呢?教育自古以来肩负着两个伟大的使命,就是培养人的高尚灵魂和智慧的脑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光要把酿造高尚灵魂的“道理”与生成智慧脑袋的“知识”告诉孩子,更重要的是要使这样的道理与只是有个“实体化”的过程。实体化就是落实,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知道”的层面,要深入到人的心中血液里灵魂里,成为他们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让我重新认识了教育、爱和教师的真正含义。
李跃儿这个人一开始我并不熟悉,认识她来自于她的这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被里面生活、真挚的言语所吸引,她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温馨,没有华丽文藻,没有专业的术语。她站在一个叙事者的角度,详尽却不繁复的讲述一个一个她所遇到、看到、听到的故事。不讲为什么,应该怎样去做。
她用一条条平凡的字句,领导你不由自主得去领悟、去思考,让人欲罢不能,越读越深入,完全地沉浸其中……
在书中有对孩子至高的爱,就算一个恶魔,她也未置一句恶语。在她的心中,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纯净的种子,种子如何发芽、如何成长来源于浇灌者。所以,孩子犯得一切错误都是父母无知、不重视而造成的。首先应受到教育的应该是父母,只有父母拥有了健康、科学的教育观,幼儿的教育质量才能提高。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记忆犹新:孩子是通过自己生活的经历来建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当他发现他身边所有的人都爱他时,讲来他就会认为自己是被欢迎被接纳的;当他发现他的父母不爱他时,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会轻易爱他,也不会接纳他。
我很认同这段话,在现今这个高速发咋还能的社会,我们更多关注、追求的是如何更高效、迅捷的方法。教育者被要求高学历、高素质,各种技能的比赛、书面的文章……而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者被评定能不能胜任幼儿教育这一职业时,是不是要再次评定他是否怀有一颗有爱的心?幼儿工作之琐碎、繁复不同于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保育与教育两者间,我们更趋向于保育。
刚刚脱离父母的孩子有着独自面对社会的恐惧,用蹒跚的小腿走向远方,离开他们的小世界迎接陌生。在这种环境下,我想再强大的技能知识都是无力的,如果这时的教育者没有一颗爱的心,面对孩子的哭闹,他烦了;面对孩子的调皮,他恼了;面对孩子的彷徨与无知,他厌了。
那他就算天下第一又如何呢?如果我们心中都有爱,是不是就不会出现许多幼儿园教育者虐伤孩子的事件了呢?
书中贯穿全文的就是一个爱字,父母的爱、老师的爱、同伴的爱,缺一不可!教育者的爱尤为重要,他引导孩子幼小的心,让他们锻炼敢于面对困难的意志;他呵护孩子受伤的心,以爱抚平破碎使其强韧;他保护孩子懵懂的心,使他们有一个温暖的臂弯……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也许我们都要反思,看完全书我才觉得这句话是如何的刺目,如何的惊心。没有幸福的孩子,如同失去宝剑的骑士,这样的他将如何面对在以后道路上所遇到的荆棘?他的人生还能完整吗?请还给孩子幸福之剑,请守护孩子美好童年!
当杨一帆问老师树怎么画时?老师并没有一板一眼的按着树枝、树干、树叶、树根去分步描述,而是用孩子的口吻说“你瞧,拿上笔,这样,呜、呜、呜乱绕,三绕两绕,不就长出一棵树来了么?”只有“孩子”才能和孩子成为朋友,只有激发孩子的兴趣才能让他把作业变成乐趣。我尤记得一次送小侄女去学钢琴,那的老师说的是,既然先到了,就去玩起来吧,而不是你去练钢琴、你去弹钢琴。还有《死亡诗社》里的基汀老师,在给学生上第一堂诗歌课时,让学生做的第一件事是把书中的绪论撕掉。在朗读着惠特曼“哦,我!这个问题不断重演的生命在载运无信仰者的绵延的车厢中在充满愚蠢人的城市里身处其中的意义何在哦,我!哦,生命!答案是你在这儿,使生命存在,使其有一致性,使这个强有力的戏演下去,而你能贡献一首好诗歌”时,又怎能拿着一套理论让学生们去解读呢?朗读,忘我的朗读,在操场上朗读,在山间朗读,用生命朗读。这才是教育,这才是智慧的教育,这才是爱的正确表达方式。
教育不是溺爱,但更不是“严教”。李跃儿也曾是一位糟糕的母亲。会把儿子赶出家门,会抓住儿子的胳膊怒吼,会让儿子因恐惧连拉裤子都不敢吱声。幸好,她终能领悟到棍棒是不能成材的,甚至连人都成不了。我对照着文中的反例一遍遍反思自己,是不是有愤怒咆哮的时候,是不是太过严苛,是不是凶起来像不可遏制的泼妇。孩子是需要赏识的。就像许久前看的那个视频,一杯水会因为别人夸它纯净而更加纯净,别人批评他污浊而日益污浊。这让我想起《地球上的小星星》中尼克老师对伊夏父亲说“在所罗门岛,当原住民想用森林里的一部分来耕种,他们不会将树砍掉,他们只是在树的附近聚集,然后开始对着树大声的辱骂,不用几天的时间,树就干枯了……”更让我想到自己有一次在外人面前说自己的小侄女学习自觉性不高,贪玩。小侄女事后对我讲“姑姑,你好不好在外人面前说好话。我都和我同学说,我小姑姑要来,我老期待的。”我愣了一下,自责自己不当的言行,也庆幸小侄女的勇敢,更由衷地生出一份敬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还有许多许多让我感触颇深,更有许多许多值得我去接受、去反思、去实践。能读过这本书是我的一件幸事,我希望这不仅是我的幸事,也能成为更多人的幸事。每位老师,每位父母,都应该读一读,如果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还回去,如果没拿,也能让孩子更幸福。
书是一个世界。李跃儿老师《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将看似平白的故事,为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又一个教育思想的灯塔,一本书的精彩与否,我想,就在于是否平直的文字能激发一个引人深思的过程。贯彻于整个书中,我所思考的,是一个看似无为却而为的爱的世界。
在《用灵魂去感受孩子的灵魂》章节中,对于教师的教育心理上,感悟童心的《天使之爱》作者提及到“成人想成为天使就得首先放下上帝的架子,怀着一颗无怨无悔真诚朴实的`心去观察孩子感受孩子,然后去正确地帮助孩子。”我们常常说是孩子的朋友,可教师想成为孩子的朋友,首先就要与孩子平视,由孩子的角度去观察了解事物,才会更深刻的感受孩子的心。李跃儿老师讲述了很多真实的教育范例,在她的教育理念下,我能感受到孩子的幸福,感受到她所给予孩子看似“平常”的教育,一点一滴,都在孩子们的心里,写在孩子们的脸上。
随着读书的逐步加深,“有多少教育者在施教时鼓励孩子大胆的出错?”这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大胆的出错。出错的过程即同时也是孩子一个探索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发现能力就是从出错开始。教师应正确的对待这种“出错”,出错既可以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发展,同时也为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做良好的铺垫。鼓励孩子大胆出错不单单只是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我认为家庭教育中也应做好教育工作,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这些给了我重要的启示,我必须将书中这些好的、先进的、重要的理念转达给家长,促进家校合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蒙昧制造不良后果中,提及到“赏识教育”,这不由让我联想到我们教师所给予孩子的鼓励性语言应该掌握一个度的概念。赏识必须成为孩子继续往下走的道路坐标,其内容要有具体所致,避免笼统的夸奖,帮助孩子发现做得好的地方,或将孩子没有信心的地方提出进行恰当的赏识。让孩子在赏识和明确自己不足的区间内,找到赞赏所朝的方向,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从本我和自我的状态中,找到方向点,使其得到广泛化的运用。
大卫、梭罗断言:爱是一种永远无法消除的饥渴。医生与精神病学家早就认识到溺爱与缺爱都将对身心疾病产生重大影响。李圣珍老师说:真正的教育者,如同艺术家哲学家殉道者,他与别人相比,更接近于上帝,更接近于人性中美好彼岸。教育是什么呢?教育自古以来肩负着两个伟大的使命,就是培养人的高尚灵魂和智慧的脑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光要把酿造高尚灵魂的“道理”与生成智慧脑袋的“知识”告诉孩子,更重要的是要使这样的道理与只是有个“实体化”的过程。实体化就是落实,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知道”的层面,要深入到人的心中血液里灵魂里,成为他们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让我重新认识了教育、爱和教师的真正含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