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主义盛行的今天,“探究”二字更是时时出现。探究在我们的课堂上、实验中自然也不例外地漫天飞舞,但却容易被我们忽略。
那么我们学习中的探究都去哪儿了?
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是我们太讲究功利,太追求“效率”,因此被动接受了结果,懒于去进行思考探究。就语文的学习而言,探究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没有背下阅读答题技巧有效;品味作品的语言特点,不如记住几个常用修辞快捷。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现今的答案趋于标准化、格式化,甚至套路化,选择探究式作答往往得不到高分,因此探究的缺席,自然在这情理之中。
冷冰冰地进行分析,死记硬背地解决问题,或许能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拿高分,却对长期的学习无益。然而如果调动自己的热情去体验探究,则事情的过程与结果都会有大大的不同,因此,我们要对探究有一副热心肠。
牛顿曾说他只是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拣到几块贝壳,为此而感到高兴。如果我们在学习中能有发现的`渴望,用欣赏的眼光,全心投入探究问题,那么我们也会有拣到贝壳的喜悦吧。
填鸭式的教育,总爱把知识一股脑儿地倒进学生的脑袋,而探究却能启迪心智,增长学识。我们应当用探究的方式来获得知识,进而运用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践能力。
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型的指导,应当作为辅助,就像聪明的赶驴人,从不把驴子喂饱,而是在驴子的面前挂一把青草,这样驴子才会拼命向前跑。
朱熹曾说:“涵咏玩索,久之当自有见。”那么就让探究回到课堂中来,作为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探究写在纸上,更要记在心上。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育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平实的语句将人生故事娓娓道来,句句直戳心扉,将亲情打入心底。
时间不等人,一眨眼的功夫,当我回首过往,童年已永远的成为过去的记忆,永远不会变成今天。时间在流逝,我也在改变,尽管我失去了很多,但也收获了很多。花开花落,四季经过,我便在这流逝的时间中慢慢长大,慢慢的成熟了。
高尔基曾说过:“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是啊,时间是不等人的。曾几何时,无忧无虑的欢笑在阳光下弥漫,那时我们可以无烦恼的尽情嬉戏,可是仿佛转眼之间,人生过了一个十年,我已是初二的学生了,开始有了学习的压力,开始挖掘美好的未来。
周国平在书中写过:“因为失去童年,我们才知道自己长大;因为失去岁月,我们才知道自己活着;因为失去,我们才知道时间。”
我也曾记得小时的我,活泼顽皮,与英俊的父亲,美丽的母亲站在一起,温馨甜蜜。而现在,我日渐成熟,父母却老了,岁月的压力使他们露出了银丝白发。是啊,我长大了,父母却老了!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发现未来,但却能把握现在。时间见证了我们的艰苦奋斗,悲欢离合。但是,空叹“时间都去哪儿了?”是徒劳的,该过去的一样会过去。我们要懂得把握当下,着眼未来,善用零碎的时间;反省过去事,珍惜眼前人,努力地迈开大步,与时间赛跑,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转眼间,我已经上六年级了。随着年级的增高,作业与兴趣班也增加了许多。可人一天也只有24个小时,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更多的事情,事半功倍呢?合理安排时间,在这时,就显得非常重要。
周五下午,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去上语文课。在那节课上,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哈欠一直打,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周六,当我上完英语课,回到家里准备做作业时,却有了这样的心理:反正我有充足的时间,那就慢慢做吧!就这样,我一会儿玩泡泡枪,一会儿弹钢琴,一会儿晒太阳,一会儿看看风景……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飞走了。这时的我才反应过来时间的重要性,急急忙忙地赶在羽毛球课之前完成了一半的作业量。晚上回来后,赶紧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那时总觉得这节目非看不可,竟把它安排到了洗澡之前。9点,10点,10点半,磨磨蹭蹭到11点才睡,第二天中午才起床,这仿佛是过寒假的节奏。由于头一天睡得太晚,所以影响了状态。周日心情非常烦躁,再加上杂七杂八的琐碎小事,我竟哭了起来。一下午,我并未做太多事情,只把作业完成了。
这是我的一个周末,我浪费了那么多时光,那是种可耻的行为。相比之下,另一个星期的安排就比这好得多。
又一个周末,兴趣班照常进行,减去这些课程的上课时间,留给我写作业的,还真不多,所以我更要集中精力了。坐在书桌前得我只是全身心投入在作业中,心无旁骛,吸取了上星期的教训,提高做事效率,3小时后就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我默默地想:24小时,有人抓紧时间,把它利用起来;有人说说笑笑,大把挥洒时间,任它流走。随意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就说明他还不懂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
时间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肯努力,就能抓住它。
不问别人时间都去哪儿了,只扪心自问:我把时间都花在哪儿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