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作文主题,分析其内涵以及产生的原因、结果,揭示事物间的真实可靠的关系,全面构思。如以《风度》为题的分论点:
1、风度是一种美德,一种富有教养的臻于完善的气质和风采(是什么);
2、有了风度,能受到别人的敬重,人与人之间增进爱心,有利于和睦相处(为什么);
3、要有风度,须加强道德情操的修养,摒弃粗俗言行,自觉培养良好的风度(怎么样)
又如以“问——打开真理之门”为论点,然后分解成三个分论点:
①好问,就是对一切的未知、一切的疑惑都有一种好奇心与探究欲,是问的基础;
②敢问,就是敢于向权威、规则挑战,以求真知,是问的发展;
③会问,才能真正发现真理,是问的目的。
又如《诗意地生活》(07湖南卷)的论点。
1、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2、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收获。是第三层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种子向往光与热,所以愿意奋力挣扎,冲破黑暗的桎酷;新芽爱恋雨与露,所以愿意经受风尘侵扰,舒展叶片;绿叶眷恋于树木,所以愿意陪伴其度过一载春夏秋冬,一轮雨晴雪雾,当它们被问为何如此,不过说一句,我向往,我爱,所以我愿意。
西边山脚的鸟儿向往东边天际的彩云,所以不顾饥寒风雨,毅然而上。纵使受伤,纵使落泪,在苍穹之下也无怨无悔。
他便是那样的鸟儿,费尽一生飞往高处。谈迁自幼家境贫寒,但其人穷志不穷。及近而立之年,他展开了国史的修订工作。探民间,访古迹,查典籍。前进之路风雨兼程。二十七轮四季镌刻了白纸黑字,也染白了鬓角的霜花。他以为他已经看到了璀璨的彩云,却又有狂风骤雨将其拉下巨著被偷走了。多年心血付诸东流水,命运的折磨让其快要倒下,但他还向往着那一天啊。于是又是八年,从头再来,终成《国榷》。
因为向往,所以愿意忍受劫难,惟心中之志引导人生之路。而这之中的苦难,便也甘之如饴。
儿子深爱着父亲,纵是无言也能静静陪伴,不须言语与呼号,物质与欣喜,便也有幸福。
雅士林逋时常执一双木桨,乘一叶扁舟游于西湖之上。隔绝了金钱与物欲,喧闹与繁华,惟有注月光为酒,化绿水为诗句,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世人当然不解,远离舒适的日子,来这里过清贫的日子图什么?而他却说:吾志之所适也,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他爱这空山新雨,爱这碧波浅荡,便愿意抛弃世俗与浮尘,放浪形骸于天地间。
因为热爱,所以愿意趋于宁静,即使没有戏台上的一颦一笑,没有炊烟之下的欢声笑语,自然也能给其慰藉。
反观如今社会,所愿真源于所向、所爱吗?利欲熏心、铜臭扰人,人们多已忘了为何在这世上;竞争激烈,身不由己,还有谁能不顾他人言语凭内心做出选择?向往便攀登吧,无畏险阻;爱便追求吧,不需证明。
那么,向心之所向,爱心之所爱,所以呢?
好奇心,无疑是一颗希望知道自己所不知事物的心。如果只将眼光聚于此,那在我看来,似乎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大多都有这样一颗心。
有一种好奇心在鲁迅的文章中最为常见;那驱使国民争先恐后看砍头节目的是好奇心;那驱使乡邻听祥林嫂哭诉的是好奇心;那驱使阿Q革命的亦是好奇心。但,也许这些都只能称为好奇罢了,心却是失去了的。这样的好奇,建立在对他人痛苦的窥探上,建立在铁屋子一般黑暗的愚昧上,如果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奇心,那么没有,也罢。
那么放眼世界呢?这样的好奇而无心也是比比皆是的。火刑柱上的贞德满足了中世纪人们的好奇心;怒吼的伽西莫多满足了芸芸众生的好奇心。这样的好奇心似乎成了赤子同心的世界语言,在这样的语言之中写的尽是愚昧,平庸,衰亡与了无生机。
试问:真正的好奇心又为何物呢?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观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心观察,即使最寻常的事物也会化为神奇。在远古时代,先人们仰望星空,探斗转星移的奥秘,品云淡云聚的风采;到现在,我们通过望远镜与另一个星球招手,通过显微镜感知微观宇宙。可以说,没有观察与帮助我们更好观察的工具,好奇心也会闭上心房上的窗,落满灰尘。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思考。如果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是供我们观察的无限舞台,那么,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则是激发与约束我们将观察成果深化的不二法门。如帕斯卡尔所言,思维成就人的伟大,我们的一切尊严都在于思考即使你只不过是强大自然下的苇草。如果没有这种灵魂在场之下的思考,那么无论多少个苹果掉下来,恐怕也砸不出万有引力的发现;无论人类是多么费尽心思地观察与学习,也难有一丝一毫的创造与进步。
真正的好奇心不是猎奇,它的存在不是为了以平庸或愚昧的心态去发掘别人的痛苦,去践踏真理。它的存在,需要观察的双眼来定位,需要思者的头脑来彰显其价值。
有了这样的好奇心,困难得以排解,就会得以进步,人类得以更好的生存并维护自己的尊严!
《哈姆雷特》中有言:身处果壳之中,也自以为无限宇宙之王。也许,正因为有了真的好奇心在,我们才能以更有力的声音爆发出这样的呐喊。
更何况,因为有了好奇的心,我们的世界远比果壳广阔得多。
如何有效而明确的确立分论点
从材料到论据
——例证法写作训练
【学习目标】
1、能指向鲜明地概述事例。
2、学会通过议论分析揭示事例与观点的必然联系。
3、在学习写作方法的同时,激发自身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话题】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感受,以“气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论述片段。
【写作导航】
一、审题:
1、说一说你所熟悉的关于气节的:
2、结合话题思考:哪些例子与此话题有关?此例什么地方体现了本话题?
3、找出你想到的例子的共同点,有一句话谈谈你对“气节”的理解。
二、例证法
(一)材料的选择:
(二)对事例的表述:
1、读下面文字,认真对比、分析素材与举例的差别,总结表述时对事例的处理方法。
【素材】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泽做县令时,有一次,郡里的督邮到彭泽检查公务。郡里派人送信给陶渊明,要求他做好迎接准备,也就是备好礼品,备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迎来送往。陶渊明气得将信撕得粉碎。他大声说:“我决不为小小县令的五斗米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那家伙献殷勤?”说完,脱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坐下来写了辞职书,辞官回家。
【举例】
南山之侧,清菊丛中,满腔浩然正气。
清流河畔,星月之下,一副铮铮铁骨。
当身为彭泽县令的陶潜被郡府命令“迎接”督邮时,他毅然做出决定:去官归隐。他将郡府的书信撕得粉碎,褪去官服,交出官印,一纸辞呈便离开了黑暗浑浊的官场,留下一句掷地有声的回音:不为五斗米折腰……
方法归纳:要使事例更好地为观点服务,应如何表述事例?
2、牛刀小试——从所给材料中选择一例,对体现观点的内容作指向鲜明的叙述。
(三)对事例的分析:
1、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论证中存在的问题:
【事例论证】
悠悠清溪,淡淡菊香。那悠扬的琴声,荡尽五柳先生心中的苦闷。
当年,陶氏家道已中落,陶渊明好不容易才得到一个彭泽县令的职务,常人一定认为他应该好好珍惜,当上级借考察之名来敲诈时,他可以剥削农民来贿赂上级,保住自己的官位,但他没有这样做。他愤然脱下官服,交上官印,石破天惊地喊出让后世钦佩不已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所以,气节是人不可缺的'一种可贵的精神力量,我们要坚守气节。
【问题】
【我来修改】
方法总结:
2、课堂练习:
给你刚才写的事例表述加一个分析段: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总结一下例证法的写作方法及应注意问题。
《从材料到论据——例证法写作训练》教案教学设计
从材料到论据
——例证法写作训练
【学习目标】
1、能指向鲜明地概述事例。
2、学会通过议论分析揭示事例与观点的必然联系。
3、在学习写作方法的同时,激发自身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话题】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感受,以“气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论述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审题指导
1、说一说你所熟悉的关于气节的名言:
2、结合话题思考:哪些例子与此话题有关?此例什么地方体现了本话题?
3、找出你想到的例子的共同点,有一句话谈谈你对“气节”的理解。
三、关于例证法的写法
(一)材料的选择:
真实,与观点一致
(二)对事例的表述:
1、读学案上的文字,认真对比、分析素材与举例的差别,总结表述时对事例的处理方法。
思考:(1)哪些内容体现了观点?将其找出来。
(2)其他内容你打算怎么处理?
2、多媒体展示有问题的事例表述,大家共同修改。
3、牛刀小试——从所给材料中选择一例,对体现观点的内容作指向鲜明的叙述。
4、学生展示,师生共评,教师适当点评常用方法。
(三)对事例的分析:
1、读学案上的一段文字,找出论证中存在的问题:
2、学生修改,老师出示修改示例,进而总结实例分析的方法。
3、多媒体展示另一片段作示范,指导学生思考:
(1)画出文段中的关键词。
(2)思考作者是如何分析的?
(3)你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4、课堂练习:
(1)给你刚才写的事例表述加一个分析段:
(2)大家共同点评。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总结一下例证法的写作方法及应注意问题。
五、思维拓展引导
有大语文意识,多观察多体悟,勤思多练。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