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无是处到成功作文(志向高远才能成功的作文)

从一无是处到成功作文(志向高远才能成功的作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4-11-08 01:40:12
从一无是处到成功作文(志向高远才能成功的作文)

从一无是处到成功作文【一】

想在商界成功,主导一个小市场要比在大市场中分一杯羹容易的多。在大市场中找不到好的出发点,将会陷入竞争,残酷的竞争将吞噬掉利润。

一旦主导了一个小的市场,需要以此为基础,循序渐进地扩大规模,进入相关的市场,有纪律地扩张。

在创建企业过程中,正确认识破坏性创新。不要破坏,躲开竞争,不成为其他企业的眼中钉。创新应扩大市场,对整个产业有正面的回馈。

从一无是处到成功作文【二】

??从0到1》读书笔记

最近两周把这本书看了两遍了,第一遍是逐字逐句地读,第二遍是重点看了我第一遍标识的内容,其它内容就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书里面的内容很多,可是看了两遍之后合起来,我感觉大脑里面还是一片空白,记不起来什么内容,我还是翻一下我标注手笔记,否则写不出来。我就写一写重点,权当给这本书的阅读画上一个句号吧。

《从0到1》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彼得·蒂尔和布莱克·马斯特斯,两位都是创业者和投资者,其中彼得·蒂尔在创业界的名声似乎要大一些,他1998年创立了Paypal公司,后来于2005年又成为Facebook的首位外部投资者,属于Facebook较为早期的投资人。

全书从各个方面说了企业如何拥有核心竞争力,如何获取垄断利润。我个人觉得重点还是在讲如何实际从0至1的颠覆式创新,美国的《财富》杂志将这本书视为当今美国最顶尖的作品,所以,我觉得我只看了两遍还是不够的,也许还要多读几遍才能到其中的奥妙。

作者将人类的进步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水平进步,也称广泛进步,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直接从1跨越到n;水平进步找一个词代替就是全球化,即把一个地方的经验、技术等有用之物推广到世界各地,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后的快速发展就是全球化的范例,我们在前面二三十年不断引进外资、技术、管理经验,加入WTO,不断地把自己融入到全球化发展地浪潮中,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第二种进步叫垂直进步,也称深入进步,就是要探索新的道路,即是从0到1的进步。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物种,是因为人类有创造奇迹的能力,我们称这些奇迹为科技。垂直进步找一个词代替就是科技。接着上面所述的中国的发展历程,也可以联系到最近几年我们政府用语所体现出来的变化,我们不断在高呼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进行产业升级,转型调整,要不断加强供给侧改革,这也说明了我们国家在经历了前面二三十年的简单复制之后,仅仅靠投资驱动,只是简单地复制国外的经验,只是搞水平进步已经不行了,需要向更高层级的垂直进步去迈进。

而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利用小团队高效协作的优势,依赖垂直进步,即依赖于新科技的诞生而在市场上立足是创业成功的捷径。因为对于大组织来说,管理者行动比较迟缓,既得利益者也不愿意去冒险,往往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去放弃原先的产品和体系而进行创新,这就给初创型企业留下了一定的创业空间。如何才能够不断创新呢?就是要不断质疑现有的观念,从零开始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相信这个世界一定有神秘的事物没有被发现,时刻保留一颗探索秘密的心。

经济学家用两个模型解释了两种现象,一种是完全竞争,另一种是垄断。

完全竞争是一种理想的、默认状态,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这些公司没有市场支配能力,其产品价格必须由市场决定,当有钱可赚,就会有新公司加入,这样供求关系变化,价格就会下落,之前的利润就会失去。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从长远来看,没有公司会获得经济利益。垄断则与完全竞争相反,垄断公司没有了竞争,可以自由决定供给量和价格,以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在创业的道路上,如果你想获得持久的价值和利润,就不能去做一些没有特色的业务,建立一个没有特色的企业。

垄断企业和完全竞争的企业,在对外表述自己的企业时,也有两个不同的倾向,那些垄断的企业总是把自己定义为一家多元化公司,把自己所从事的业务归属的分类放大,因为这样他们在这个行业里面的占的份额就小,他们就可以强调自己要面对多么激烈的竞争,从而掩盖自己在某个细分市场已经处于垄断的'地位,从而避免被政府检查和审核。而正好相反的是,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他们总是把自己归属到一个很细分地市场中,然后强调自己已经与同行结成了联盟,说自己是多么的独特,尽量弱化市场竞争,以突出自己的实力。比如我们所在的行业,手机维修服务行业,如果你只是一家开门店做手机维修的,那么现在全国有数以十万或百万家的手机维修店,你根本展示不出来你的优势,并且将面对激烈的竞争,如果你说你能做上门服务,那这个能做的公司就不多,如果你有上门服务,还在全国开了几十家城市,那么不仅超越了同行,已经有投资人愿意为你投资,共同期待未来的发展了,创造不一样的业务模式或者管理方式,本身就是创新,它也是科技的一种形式。所以,越是强大越是不愿表现出来,越是弱小却越是要表明自己有多么地强大,这好像与人们为人处世的德性也很像。

作者在书中对于垄断企业还是比较推崇的,他认为垄断企业促进了社会进步,因为他认为垄断利润是垄断企业的创新动机,我觉得他说的这种垄断应该是要加上定语的,即非行业性的垄断。如果企业是依赖于自己的创新和成长,解决了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了垄断地位,成为了垄断企业并获得了垄断利润,它为了能够保持自己的垄断地位,他会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但是对于行业性的垄断,我觉得企业是没有创新的动机的,比如中国的能源企业、电信运营商等由政府垄断的企业。这种行业垄断并不能带来创新的动机。

如何才能成长为垄断企业呢?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考虑: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效应/品牌优势。专利技术和品牌优势都比较好理解。网络效应就是指一项产品用的人越多就变得更加有用,比如微信、Facebook,当使用者越来越多的时候,它就会呈现指数级增长并且越来越垄断,再如百度搜索,其实越来越多的人去查询,它的搜索功能就越来越智能,越来越有用。规模经济是指产品的销量足够大时,边际成本就趋近于零,比如软件提供商。

关于竞争,作者的观点是很多时候竞争带来的是两败俱伤。他认为竞争会使人出现幻觉,徒劳去抓一些并不存在的“机会”,并且竞争还会让人分心。我简单理解一下,就是当我们投入一件事情,与竞争对手厮***的时候,首先我们要去思考这件事情本身是不是值得做,如果这件事情本身不值得做,那么即使你做成了,击败了竞争对手也是没有意义的。这个有点像在一些大公司,内部做了很多事情,花了很多资源,员工们也努力得热火朝天,把自己都感动了,但是实际上到最终所做的事情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可能公司的客户或用户并没有感受到。

对于一个初创企业,完美的目标市场应该是特定的一小群人,而且要几乎没有竞争对手与你竞争。而不应该是某个巨大市场的一小部分,因为想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大市场中去做到1%的占有率也是很难的。之前听傅盛说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些初创型企业在做BP时,喜欢讲自己所在的市场描述得很大,然后以表示自己的企业很有前景,VC经常问的一句话就是:假如BAT做这个行业了,你怎么办?很多初创型的企业就会回答:我们比他们勤奋……我们比他们努力……。但是实际上,这个说法都是不成立的,他举例说微信团队前面几年的某个春节,为了修复一个Bug,团队里面几十个人大年三十都没有回家,在公司加班修改。这种员工的努力程度,以及公司的资源投入,都是小公司没有办法去比拟的,所以在大的范围内你没有办法去跟那些巨头竞争。所以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还是要切入非常细分的市场,然后利用自己的创新和高效,迅速在行业内建立壁垒,这样才能够在市场竞争力躲开那些巨头的截***,然后再以现有市场为基础,再扩展到稍大一些的相关市场,不断成长。

强调设置目标和计划的重要性,达尔文说,生命就算没有准备,也会自己“演化”。没有计划的进步就叫演化。在商业世界里,只有目标是明确的,认为自己的未来是清晰的,提前了解和预测未来,并努力打造和实现未来才是有意义的。这个理论,我觉得就与“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术的懒惰”这句话所说的道理是一样的。经营一家企业首先要把未来想清楚,瞄准“残局”,到底要建立一家有什么样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怎样才能通过核心竞争力获得垄断利润。如果没有想清楚这些,盲目的努力只会感动自己,却不会感动市场和客户。很多公司在没有想清楚这些的时候,就只会去做“多种组合”的事情,而一个目标明确的人往往会选择一件最该做的事,并专心去做好这件事情。

关于马太效应和幂次法则。这两个名词很多人都很熟悉了,为了加深一下我自己的印象,我再写一遍,马太效应即: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幂次法则,也称帕累托法则,或80-20法则,这个不用解释了。在商业世界里,行业的20%的企业可能会拿走行业80%的利润。而在投资领域,风险投资的回报并不是遵循正太分布,也是遵循幂次法则,即往往是一家头部公司为VC所创造的利润要等于他从其它所有公司所取得的利润总和,所以投资者都要想方设法去找到那些可以从0到1,在行业里面可以成为领袖,并获得可达整个投资基金总值的有潜力的公司。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集中精力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是最重要的。

关于秘密,优秀的企业一定是建立在开放却未知的秘密之上,企业家一定要坚信世界上存在无数未知的秘密。怎么去发现秘密呢?就是要设立目标,目标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稍作努力就可以达成的目标,第二类是经过不懈努力才能达成的目标,第三类是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成的目标。第二类目标是最有意义的。

关于公司的基础,主要是讲述了公司的所有权、经营权、控制权的关系。初创型企业要提倡用股权留住人才,而不提倡高薪,因为高薪会限制管理层员工改变现状的动力,低薪的CEO会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员工或管理层希望拥有公司的股权而不现金,表明员工愿意为公司长期效力,股票是创始人使公司保持长期团结的最好方法。

关于公司的创始人的悖论。极端的创业者形象在世界上早就出现且比比皆是,很多公司的成功是因为有一个极其优秀或特别的创始人,但是往往导致公司走向衰落也是因为对于创始人过度依赖。

从好的方面看,企业的创始人多是具备一些特殊素质或者有坚强意志的人,他能够团结一批创始团队,激发员工的斗志,并且做出权威和关键性的决策,使企业在初创时期能够尽快突围成功。创始人之所以能够创办一个企业,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一定是因为他曾经做出了很多正确的决策。作者也说,对于公司,最大的危险是不再相信创始人的神话,错把不信神话当作一种智慧。

很多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带有创始人留下来的烙印,并且是因为有了英明的创始人才使企业迅速走向成功,比如联想之与柳传志,海尔之与张瑞敏,小米之于雷军,京东之于刘强东。就此,我也有深刻的体会,十几年前我在BenQ工作的时候,总经理Michael对于BenQ来说也是灵魂人物,或者可以说是神一样的人物,公司从上到下都传承了他的管理和做事风格,没有人去质疑他的决定。这在BenQ在大陆发展的初期,确实起到了统一思想和战略的作用,大家都用整齐划一的风格去做事,团体很有战斗力,效率很高。

但是,对于创始人过度依赖也有其弊端。由于大家不敢去质疑创始人决策,所以,如果创始人做了错误的决策,就可能对公司造成损失,并且由于创始人在团队中的长年累月的被追捧,他就会相信自己具有不依赖他人的神圣能力,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人,而这么认为并代表个体的强大,而是表明他把人们的崇拜或嘲弄错认为事实,BenQ后来走了下坡路除了IT行业的整体衰落之外,也不能说与大家对创始人的过度崇拜没有关系。

所以,我觉得初创期要依赖于创始人,而走出初创期后,还是要靠制度才能够保持公司决策的长久稳定。

从一无是处到成功作文【三】

昨天看了马斯克发射的重型猎鹰,想起一本书,也是他曾经的合伙人写的,《从0到1》,这本书是讲如何创建新公司的,作者彼得蒂尔是硅谷的创投教父,也是paypal的创始人。

他在1998年创办了paypal,20xx年将paypal以15亿美金出售给ebay,马斯克的第二桶金2亿多美金,就是从出售这个企业中获得的。

这本书的起源是因为彼得蒂尔在斯坦福大学教授一门创业的`课程,一位学生将他的笔记整理出来,在校内外广为流传,然后彼得蒂尔和他一起修改笔记,让更多的读者可以读到这本书。

创新不是从1到n,这句话的理解不是生产出来一个苹果手机,然后不停的复制生产。这个不是创新,而是从无到有,你创造出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在以前传统的思维里,可能是从1到n是成功的商业模式,但在互联网时代,从0到1才是创造市场的过程,也能成就一个成功的企业。

里面谈到如何打造垄断企业,知秋觉得有点意思,1、先占领小市场,在一个小市场占主导地位比在大市场要容易得多,当paypal把目光锁定在ebay数千个超级买家时候,就找对了路子。2、扩大规模,一旦主导了一个成功的市场,就要逐步打入稍大的市场。3、破坏性创新。破坏是指一家公司用科技创新低价推出一种低端产品,然后逐步改进升级。

还有四点跟现在硅谷企业家学到的经验对着***内容:1、大胆尝试胜过于平庸保守;2、坏计划也好过于没有计划;3、竞争性市场很难赚到钱;4、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

读书真的是非常奇妙的事情,也许没有机会和这样的商业大脑面对面交流,可是通过书本,我们可以得到他关于商业思考的精华,去了解他的思维模式是怎么样的。也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阅读更多书籍,如果你也想要分享自己所读的书。

从一无是处到成功作文【四】

书中的叫法是第5级经理人。要想从优秀变成卓越,首先必须要找到能够带领企业发生转变的第5级经理人。那什么样的人才是第5级经理人呢?书中写的也比较清楚:谦逊、不爱抛头露面、但非常专业,他们不像很多具备相当强人格魅力的领袖,而正是这些不显山露水的经理人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仔细分析一下,确实有其合理性存在。不爱抛头露面的人往往有更多的时间专注自己企业内部的管理与战略的制定,不用疲于应付各种社交关系或因为某种社交关系中所谓的面子而让企业前进的方向走了岔路。这种性格的人另外的一种优势是他们往往会把企业的利益重于自我的利益,把企业长期发展的大计的重要性放于第一位,当他们离职或退休后的公司,仍能保持很长时间的持续卓越,而不是像那些傲慢、自我的明星经理人一样,把自己的重要性放于第一位,而一旦他们走下神坛,公司顷刻间即会土崩瓦解,而这些明星经理人们仍然会洋洋得意,看似是正是由于他们的离开,公司才会形成现在的这种局面。因此人的'作用,确实很重要。而找到合适的人员,书中同时还提到了一个观点,他们在巨大的压力下面,严峻的形式下面,他们往往会自我激励、互相鼓励,竭尽所能为公司服务,而公司的管理人员或者领导者甚至不需要对他们进行在心里上的疏导,从而又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以及管理的成本。

从一无是处到成功作文【五】

从0到1这本书中涉及到了很多领域的问题,比如商业经营,哲学思想,教育理念等等。我想用听的到,看的见,摸得着的方法带领大家一起感受从零到一的过程,吸收从零到一这本书的精髓。

说到从零到一,就不得不提到从一到万,从零到一是从一到万的关键性一步。只有先实现了从零到一,才能开始从一到万的所有活动。无论是从零到一还是从一到万,都是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走向强大不可缺少的步骤和必须掌握的能力。

你学习了很多本书,听了很多次课,为什么感觉还是没掌握多少东西,用不上所学知识呢?问题出在哪里了?是你只掌握了学的方法,没有掌握到用的方法。没有掌握创新的技巧。

在信息爆炸和产品爆炸的时代,信息和产品都是极度泛滥的,产品极度过剩,产品同质化极其严重,创新从来没有显得如此重要。可是怎么进行创新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你要学会联系组合。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和创业上。但是我们应该清楚,从零到一不是空手道,而是将你现有的资源比如知识,经验,能力,物质条件等元素进行创新的组合联系。

从我的经验来看,创新者其实就像红娘,说媒的,意思就是你要善于将那些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事情给它联系到一起去。举个例子,《细节营销》这本书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啤酒尿布联购效应,宝宝用尿布,妈妈给宝宝换尿布,爸爸去买尿布顺便给自己买些啤酒喝。商家在卖尿布的同时也把啤酒销售了出去。

怎么知道你的创意是正确的呢?这里就需要进行测试。注意一定要用最小的成本进行测试,要将你的风险降到最低,比如拿出你的预期成本的十分之一来进行实验,把一个大的目标转化成一个比较小的目标,你能够承受的住的目标。

从零到一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人们追求的一个目标,也是人们一直实践的行动。

什么是从零到一的突破?现在我给大家看一个视频。

没有多米诺骨牌一样可以让人感受到多米诺的魅力。这就是将看似不相关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对我的工作来说,效果很好。

如何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就像大家看到的那个视频。我们要进行创新性的联系和组合。将你的事业跟其他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并有机的组合到一起。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联系和组合。全新的角度就是别人现在都没有想到的角度。我们可以想想草船借箭的故事,其实也是一种创新。

联系和组合是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到一起的方法,因为我们学习的时候是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分开学的,而运用知识指导工作的时候需要你将所学知识灵活的综合到一起。大部分人缺乏的就是这一步。

所以,不管你现在看了多少书,将这些书与书进行联系,将书与自已的经验进行联系,将书和你的工作生活相联系,才能让你的学习进入深度学习的境界接下来再看一个小视频。

这一次我想说,如果再配合看的见的多米诺,多米诺的能量和魅力将会瞬间打开你的思维。如果你再和病毒式传播或者病毒式营销联系到一起的话,你就能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都想运用病毒式传播这个商业模式了。因为它的能量太强大了。

在我看来,从零到一的这种创新方式,是从天而降的特种兵或者说天外来客,也可以说是雨后春笋,不知道会从那个地方冒出来。而从一到万呢,就是病毒式的传播。

最后说一句,让我们对各种进行创造性的联系吧!这样我们才会创造出来新的从0到1

从一无是处到成功作文【六】

我们常常为了打败对手,将所有精力放在了竞争上,上学时候为了学分,工作时候为了升职,而充分的竞争并不能产生超额的收益,如果你无法迅速取得胜利,带来的将是无止境的价值的消耗。我们的价值根本不是要打败对手,如果专注于打败对手,那么哪有时间想更好的主意去发展呢? 所以,如果不能把对手打败,那就和对手联合,如果预见竞争的激烈,那就转身而去,特立独行一些,构建一个垄断的世界。

这个世界并非完全公平,世界是有秘密的。如果幻想只凭一味的努力来取得最大的价值,那么你还不够努力。什么也不顾的辛勤劳作并不是努力,真正的努力是尽力发现世界的秘密并以此实现自己的目标。

做一个企业的目的就根本不是要打败你的对手,如果你专注于打败你的对手,那么你哪有时间想更好的主意去发展呢。事实上,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应该都听说过:没有计划的进步就叫“演化”。达尔文写道:生命就算没有准备,也会自己“演化”。每个生命都只是某些有机体随机变异的结果,而最佳版本会在最后胜出。

我们常常以为竞争才是商业的本质,甚至为了打败对手,将所有精力放在竞争上,但是如果无法迅速取得胜利的竞争,只会导致价值的消耗,而不是创造价值。无法打败对手,就联合起来,比如当初peter thiel联合elon musk创造了paypal。

只找最好的,因为最好的产生了更多的价值。这个世界是不成比例的。

从一无是处到成功作文【七】

最近两周把这本书看了两遍了,第一遍是逐字逐句地读,第二遍是重点看了我第一遍标识的内容,其它内容就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书里面的内容很多,可是看了两遍之后合起来,我感觉大脑里面还是一片空白,记不起来什么内容,我还是翻一下我标注手笔记,否则写不出来。我就写一写重点,权当给这本书的阅读画上一个句号吧。

《从0到1》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彼得·蒂尔和布莱克·马斯特斯,两位都是创业者和投资者,其中彼得·蒂尔在创业界的名声似乎要大一些,他1998年创立了Paypal公司,后来于20xx年又成为Facebook的首位外部投资者,属于Facebook较为早期的投资人。

全书从各个方面说了企业如何拥有核心竞争力,如何获取垄断利润。我个人觉得重点还是在讲如何实际从0至1的颠覆式创新,美国的《财富》杂志将这本书视为当今美国最顶尖的作品,所以,我觉得我只看了两遍还是不够的,也许还要多读几遍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作者将人类的进步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水平进步,也称广泛进步,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直接从1跨越到n;水平进步找一个词代替就是全球化,即把一个地方的经验、技术等有用之物推广到世界各地,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后的快速发展就是全球化的范例,我们在前面二三十年不断引进外资、技术、管理经验,加入WTO,不断地把自己融入到全球化发展地浪潮中,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第二种进步叫垂直进步,也称深入进步,就是要探索新的道路,即是从0到1的进步。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物种,是因为人类有创造奇迹的能力,我们称这些奇迹为科技。垂直进步找一个词代替就是科技。接着上面所述的中国的发展历程,也可以联系到最近几年我们政府用语所体现出来的变化,我们不断在高呼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进行产业升级,转型调整,要不断加强供给侧改革,这也说明了我们国家在经历了前面二三十年的简单复制之后,仅仅靠投资驱动,只是简单地复制国外的经验,只是搞水平进步已经不行了,需要向更高层级的垂直进步去迈进。

而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利用小团队高效协作的优势,依赖垂直进步,即依赖于新科技的诞生而在市场上立足是创业成功的捷径。因为对于大组织来说,管理者行动比较迟缓,既得利益者也不愿意去冒险,往往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意去放弃原先的产品和体系而进行创新,这就给初创型企业留下了一定的创业空间。如何才能够不断创新呢?就是要不断质疑现有的观念,从零开始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相信这个世界一定有神秘的事物没有被发现,时刻保留一颗探索秘密的心。

经济学家用两个模型解释了两种现象,一种是完全竞争,另一种是垄断。

完全竞争是一种理想的、默认状态,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这些公司没有市场支配能力,其产品价格必须由市场决定,当有钱可赚,就会有新公司加入,这样供求关系变化,价格就会下落,之前的利润就会失去。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从长远来看,没有公司会获得经济利益。垄断则与完全竞争相反,垄断公司没有了竞争,可以自由决定供给量和价格,以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在创业的道路上,如果你想获得持久的价值和利润,就不能去做一些没有特色的业务,建立一个没有特色的企业。

垄断企业和完全竞争的企业,在对外表述自己的企业时,也有两个不同的倾向,那些垄断的企业总是把自己定义为一家多元化公司,把自己所从事的业务归属的分类放大,因为这样他们在这个行业里面的占的份额就小,他们就可以强调自己要面对多么激烈的竞争,从而掩盖自己在某个细分市场已经处于垄断的地位,从而避免被政府检查和审核。而正好相反的是,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他们总是把自己归属到一个很细分地市场中,然后强调自己已经与同行结成了联盟,说自己是多么的独特,尽量弱化市场竞争,以突出自己的实力。比如我们所在的行业,手机维修服务行业,如果你只是一家开门店做手机维修的,那么现在全国有数以十万或百万家的手机维修店,你根本展示不出来你的优势,并且将面对激烈的竞争,如果你说你能做上门服务,那这个能做的公司就不多,如果你有上门服务,还在全国开了几十家城市,那么不仅超越了同行,已经有投资人愿意为你投资,共同期待未来的发展了,创造不一样的业务模式或者管理方式,本身就是创新,它也是科技的一种形式。所以,越是强大越是不愿表现出来,越是弱小却越是要表明自己有多么地强大,这好像与人们为人处世的德性也很像。

作者在书中对于垄断企业还是比较推崇的,他认为垄断企业促进了社会进步,因为他认为垄断利润是垄断企业的创新动机,我觉得他说的这种垄断应该是要加上定语的,即非行业性的垄断。如果企业是依赖于自己的创新和成长,解决了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了垄断地位,成为了垄断企业并获得了垄断利润,它为了能够保持自己的垄断地位,他会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但是对于行业性的垄断,我觉得企业是没有创新的动机的,比如中国的能源企业、电信运营商等由政府垄断的企业。这种行业垄断并不能带来创新的动机。

如何才能成长为垄断企业呢?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考虑: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效应/品牌优势。专利技术和品牌优势都比较好理解。网络效应就是指一项产品用的人越多就变得更加有用,比如微信、Facebook,当使用者越来越多的时候,它就会呈现指数级增长并且越来越垄断,再如百度搜索,其实越来越多的人去查询,它的搜索功能就越来越智能,越来越有用。规模经济是指产品的销量足够大时,边际成本就趋近于零,比如软件提供商。

关于竞争,作者的观点是很多时候竞争带来的是两败俱伤。他认为竞争会使人出现幻觉,徒劳去抓一些并不存在的“机会”,并且竞争还会让人分心。我简单理解一下,就是当我们投入一件事情,与竞争对手厮***的时候,首先我们要去思考这件事情本身是不是值得做,如果这件事情本身不值得做,那么即使你做成了,击败了竞争对手也是没有意义的。这个有点像在一些大公司,内部做了很多事情,花了很多资源,员工们也努力得热火朝天,把自己都感动了,但是实际上到最终所做的事情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可能公司的客户或用户并没有感受到。

对于一个初创企业,完美的目标市场应该是特定的一小群人,而且要几乎没有竞争对手与你竞争。而不应该是某个巨大市场的一小部分,因为想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大市场中去做到1%的占有率也是很难的。之前听傅盛说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些初创型企业在做BP时,喜欢讲自己所在的市场描述得很大,然后以表示自己的企业很有前景,VC经常问的一句话就是:假如BAT做这个行业了,你怎么办?很多初创型的企业就会回答:我们比他们勤奋……我们比他们努力……。但是实际上,这个说法都是不成立的,他举例说微信团队前面几年的某个春节,为了修复一个Bug,团队里面几十个人大年三十都没有回家,在公司加班修改。这种员工的努力程度,以及公司的资源投入,都是小公司没有办法去比拟的,所以在大的范围内你没有办法去跟那些巨头竞争。所以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还是要切入非常细分的市场,然后利用自己的创新和高效,迅速在行业内建立壁垒,这样才能够在市场竞争力躲开那些巨头的截***,然后再以现有市场为基础,再扩展到稍大一些的相关市场,不断成长。

强调设置目标和计划的重要性,达尔文说,生命就算没有准备,也会自己“演化”。没有计划的进步就叫演化。在商业世界里,只有目标是明确的,认为自己的未来是清晰的,提前了解和预测未来,并努力打造和实现未来才是有意义的。这个理论,我觉得就与“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术的懒惰”这句话所说的道理是一样的。经营一家企业首先要把未来想清楚,瞄准“残局”,到底要建立一家有什么样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怎样才能通过核心竞争力获得垄断利润。如果没有想清楚这些,盲目的努力只会感动自己,却不会感动市场和客户。很多公司在没有想清楚这些的时候,就只会去做“多种组合”的事情,而一个目标明确的人往往会选择一件最该做的事,并专心去做好这件事情。

关于马太效应和幂次法则。这两个名词很多人都很熟悉了,为了加深一下我自己的印象,我再写一遍,马太效应即: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幂次法则,也称帕累托法则,或80-20法则,这个不用解释了。在商业世界里,行业的20%的企业可能会拿走行业80%的利润。而在投资领域,风险投资的回报并不是遵循正太分布,也是遵循幂次法则,即往往是一家头部公司为VC所创造的利润要等于他从其它所有公司所取得的利润总和,所以投资者都要想方设法去找到那些可以从0到1,在行业里面可以成为领袖,并获得可达整个投资基金总值的有潜力的公司。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集中精力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是最重要的。

关于秘密,优秀的企业一定是建立在开放却未知的秘密之上,企业家一定要坚信世界上存在无数未知的秘密。怎么去发现秘密呢?就是要设立目标,目标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稍作努力就可以达成的目标,第二类是经过不懈努力才能达成的目标,第三类是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成的目标。第二类目标是最有意义的。

关于公司的基础,主要是讲述了公司的所有权、经营权、控制权的关系。初创型企业要提倡用股权留住人才,而不提倡高薪,因为高薪会限制管理层员工改变现状的动力,低薪的CEO会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员工或管理层希望拥有公司的股权而不现金,表明员工愿意为公司长期效力,股票是创始人使公司保持长期团结的最好方法。

关于公司的创始人的悖论。极端的创业者形象在世界上早就出现且比比皆是,很多公司的成功是因为有一个极其优秀或特别的创始人,但是往往导致公司走向衰落也是因为对于创始人过度依赖。

从好的方面看,企业的创始人多是具备一些特殊素质或者有坚强意志的人,他能够团结一批创始团队,激发员工的斗志,并且做出权威和关键性的决策,使企业在初创时期能够尽快突围成功。创始人之所以能够创办一个企业,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一定是因为他曾经做出了很多正确的决策。作者也说,对于公司,最大的危险是不再相信创始人的神话,错把不信神话当作一种智慧。

很多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带有创始人留下来的烙印,并且是因为有了英明的创始人才使企业迅速走向成功,比如联想之与柳传志,海尔之与张瑞敏,小米之于雷军,京东之于刘强东。就此,我也有深刻的体会,十几年前我在BenQ工作的时候,总经理Michael对于BenQ来说也是灵魂人物,或者可以说是神一样的人物,公司从上到下都传承了他的管理和做事风格,没有人去质疑他的决定。这在BenQ在大陆发展的初期,确实起到了统一思想和战略的作用,大家都用整齐划一的风格去做事,团体很有战斗力,效率很高。

但是,对于创始人过度依赖也有其弊端。由于大家不敢去质疑创始人决策,所以,如果创始人做了错误的决策,就可能对公司造成损失,并且由于创始人在团队中的长年累月的被追捧,他就会相信自己具有不依赖他人的神圣能力,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人,而这么认为并代表个体的强大,而是表明他把人们的崇拜或嘲弄错认为事实,BenQ后来走了下坡路除了IT行业的整体衰落之外,也不能说与大家对创始人的过度崇拜没有关系。

所以,我觉得初创期要依赖于创始人,而走出初创期后,还是要靠制度才能够保持公司决策的长久稳定。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