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作文反思(四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反思)

四上作文反思(四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反思)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4-10-06 22:33:35
四上作文反思(四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反思)

四上作文反思【一】

从学生的切身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课上,我先让学生扫清生字障碍,然后通过辩论的方式,针对“第一封信和第二封信哪一个更好”为辩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大多数学生会选择第二封信,观点就是:爸爸远在国外,不想让他担心家里的事。而也有人觉得第一封信更好,理由是第二封信写得那么欢乐,然后又说思念爸爸,就会觉得很虚伪。但是因为第一次辩论,孩子们热情过于高涨,在孩子们激烈的辩论后,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作文本上。这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理解了露西的心情,把学生带进了露西的内心世界,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上作文反思【二】

写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创造性脑力活动。“功夫在诗外”(陆游),同理,功夫亦在文外。写作涉及的领域很多,而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事,它是作者思想认识、思维品质、生活体验、知识积累的综合反映。遗憾的是,“写作学”这座大厦至今还在建设之中,对写作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公认的理论体系与操作要领。

由于缺乏理论的支撑,缺少实践性强的写作教材,写作教学一方面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也成了最自由、最散漫、最随意的一门课。虽然在作文教学研究里,“能力说”“话题说”“过程说”“文体说”……众说纷纭,理论上说得头头是道,但教学实践中却是困难重重,步履蹒跚。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着最大的问题——缺少教学和训练的“序列”,即无序。

在中小学作文“教学文体”中,相对于记叙文和说明文而言,议论文的结构与表达特点比较鲜明,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些比较稳定的规律。比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并由此外化为引论、本论、结论的“三段论”结构,为议论文训练提供了参照。

基于上述设想,我们申报了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xx年度课题“议论文写作教学序列化之研究”,并获得批准立项。近两年来,我们课题组成员(两名教研员、六位高中教师),通过案头研读、课堂教学,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与经验,边实验边总结,探索出如下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序列”:

序列一、论点的提炼与切分;

序列二、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序列三、论证方法的选用;

序列四、议论段落的扩展;

序列五、议论篇章的构成;

序列六、议论语言的锤炼;

序列七、不同类型议论文的写作。

这是“序列”结构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每个“序列”又分为一至三课,共十四课。每课中既有正面的范例导引,又有反面的病例透视;既有典型示例,又有能力、方法的小结;既有鲜活的论据材料链接,又有针对性强的强化训练。

第三层次,每课再分为若干个突破点,并以此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和训练的能力点,形成“序列”的主线和系统。例如,“第二课·论点的切分与表述”共有如下五个突破点:

是什么:如何用“分类并举,阐释内涵”方法切分;

为什么:如何用“追根溯源,探究原因”方法切分;

怎么办:如何用“推行做法,解决问题”方法切分;

会怎样:如何用“正面反面,推论结果”方法切分;

如何综合运用以上方法切分分论点,向纵深推进。

这样,以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各阶段所需的能力为线索,逐项加以训练,分阶梯、按课时,形成实践性强、科学有效的序列。

我们把每项突破点当做一项能力(而不是知识)来教学,注重有的放矢,点拨“如何”思考、“怎样”表达,轻陈述性知识,重程序性知识,少讲授,多训练,使写作课成为学生学习写作的实践活动课,而不是教师的知识传授课。

这个“序列”,虽然从教学中来,又回到课堂中去检验、修改、补充,但仅在小范围内尝试、摸索,还存在许多不如人意之处。在实验中,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矛盾,也产生了一些想法与困惑。

其一,一个班级里,教师同样的指导,为什么有的学生掌握得快,有的学生总是不得要领?通过多次比较实验,得出了结论:前者的知识面、写作基础和语文成绩大多数高于后者。所以,在能力训练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引导学生增大阅读量、发展逻辑思维、夯实语文基础等工作。功夫在文外,“文内”“文外”两条线都必须抓紧,引导学生以“文外”广博的学习和丰厚的积累来保证、支撑、促进写作“序列”的教学。

其二,从本质上看,写作是思维的过程与结果,是思想的存在与表达。思想是一篇作文(尤其是议论文)的灵魂,思想有无、立意深浅,决定了一篇文章的价值与生命。思考、发现是写文章的最重要的因素。目前不少学生作文中,华丽新鲜的词不少,优美动人的修辞不缺,唯独缺少思想。对此,必须鼓励、引导、组织学生多读书,使之逐渐增加文化积淀;通过唤醒、激励、示范、强化等手段,培养学生思考、发现的意识与能力。议论文写作训练,有利于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造就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精神;反过来,形成、发展了这些优秀品质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议论文写作水平,而且有助于他们将来成为现代优秀公民、国家创新人才。

其三,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缺点以逻辑方面居多。概念不清、前后矛盾、思路偏移、因果链断裂等逻辑混乱的现象时有出现,即便是用词不当、语法错误,究其实质也是逻辑问题。许多学生不会辩证地分析问题,看不到事物的复杂性、矛盾的特殊性、问题的多样性,极少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思维凝滞,思路狭窄。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毛荣富曾痛心疾首地指出:“认识的肤浅和思想的苍白正是这一代中学生的通病,不加强理性思维的训练,就会降低整整一代人的水平。”(《中学生阅读·高中生》20xx年第1期)

因此,可以在校本选修课中开设逻辑课程,适当讲授一些逻辑知识,比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之间关系,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演绎逻辑推理“三段论”等。也可以在阅读、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逻辑知识。教学方法上,理论与事例、知识与趣味、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充分调动与联系学生的生活、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在自己平常的生活学习中逐步认识逻辑、运用逻辑、掌握逻辑。在厦门一中高中20xx届实验中,语文教师组织逻辑基本知识教学,与议论文写作紧密结合,效果甚好。

其四,“序列”中分解出来的一项项能力,即使合理、真实,部分学生在课上通过学习、模仿、训练、矫正终于掌握了,但是,下节课换个作文题目又不能灵活、正确地运用。这是在“序列化”实验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可见,能力的训练如何反复、强化,培养起来的能力又怎样巩固、运用,是不可回避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其五,只会堆砌材料,不善说理分析;只会举例,不会论证。这是相当部分学生写议论文的通病。虽然,已经按照我们的“序列”训练了相关的内容(“序列三·论证方法的选用”),还特别指导了“论证怎样深刻”,训练了四个突破点(“如何运用因果分析法”“如何运用假设分析法”“如何运用意义分析法”“如何运用辩证分析法”),但还是效果不佳。原因是复杂的,学生的年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思想认识的制约是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而且,议论文讲究“以理服人”,而广大学生对“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对哲学基本观点与原理的掌握欠缺,不能从生活中发现矛盾、从对立中求得统一、从否定(肯定)中寻找肯定(否定)、从结果追溯原因、从现象探求本质、从量变预见质变……令人焦虑的是,给中学生补充这些知识、能力并不是语文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

其六,写作的主体是学生,议论文写作教学“序列”的学习和训练主体也是学生。因此,这个“序列”的建构能否成立、有效,不是由教师说了算,而应该由学生说了算。我们这项研究带有实验者浓厚的主观色彩,还只是教师的一相情愿,至于学生训练的感觉、收获怎样,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何处,他们对这个“序列”有什么意见、看法和要求,我们还研究不够。下一阶段的实验,应抓紧弥补这个缺陷。

其七,规范、统一的训练是否会造成学生的议论文千篇一律呢?我们的实践证明:首先,即使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结构写作,仍然给写作者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例如:“本论”部分,就有“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推迭式”可选择,而且这四种结构还可以进行重新组合,构成丰富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综合式结构,或在并列中包含对比,或在层进中包含并列,或在层进中包含对比,或在对比中包含并列,或在推迭中包含层进……就论证分析而言,学生思想认识、思维品质、知识积累、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差异与高下无不真实、鲜明地体现出来。其次,“入格是为了出格”。由入格至出格,从模仿到创新,是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序列”中一个个“格”(突破点)的训练,为初学者“入门”而设置。学习、掌握这些“格”,正是为了在更高的层次上运用、超越它们。虽然如此,防止议论文写作模式化倾向,仍然是“序列”训练中应当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八,我国的文化传统重整体意会,轻局部分析(分类、量化),多读多写是历史的经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然而,读什么,写什么?读多少,写多少?怎么读,怎么写?读与写二者怎样结合、互动?缺乏理论的总结提升与实践的具体指导。漫漫两千年来,数不清的读书人仿佛在没有路灯的昏暗“巷子”里苦苦摸索。所以,写作教学“序列”的建构,既极其艰难又具有特殊的意义。

议论文写作教学“序列”的建构只是我们的探索,“科学有效”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我们努力的理想目标;再者,“序列”仅是纸上的规划、设计,要把它付诸课堂教学,还需要教师的“二度创作”,需要教师正确地把握、驾驭,指导得当,训练到位,并且进一步研究、修正、完善。

我们深知,建构写作教学“序列”是一个难题,影响、制约它的因素很复杂,眼下的实验仅仅是开端,前面的路还很长,亟盼理论的指导与支撑。借此抛砖引玉,期望得到专家、同人中肯的批评意见。

四上作文反思【三】

今天的议论文复习课,虽然经过了三易其稿,充实了相当多的资料,但是,由于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制定得要求过高,缺少对于学情和考情的综合结合,导致了整堂课虚有其表,没有让整个学生群跟上教学节奏,导致部分学生习得大打折扣。

现阶段是初三学生最后的复习,他们可谓进入了白热化和甚至是超负荷的复习状态,教师也期望学生们已经对于初中阶段所有文体阅读思路和相关知识点都已熟练掌握。但是,现实和理想总存在着差距,特别是多门学科教学复习的超时超量导致彼此覆盖,再加上学生阅读经验存在着千差万别,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终究是参差不齐。

本堂复习课的预设是想通过以经典议论文《谈骨气》的课堂分析,再一次强化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点,着重帮助学生对于论证过程的认识,尤其将论证细化为论证结构、论证内容(特指论据)和论证语言三方面的品味,最后以练习进行课堂评价。论证,是议论文的关键,它的成败决定了论点是否成立。当然,论证涵盖了众多内容,大到全文框架的构建,小到论述语言的组织,当然,最离不开的是论据的选用和呈现。教学结果证明:贪多则嚼不烂,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和考情,论证的三个组成在本堂课上其实只能够也只要完成一项。课后反思发现自己的胆子很大,但学情考虑不周,再加上没有将考情纳入备课,导致课上得喜忧参半。课后发现网络上魏书生、钱梦龙等教学大家对于《谈骨气》的教学实录都是三课时,可见自己备课时的教学目标不切实际了。而且,初三学生的最重要的使命便是升学。

吃一堑,长一智。我由衷的感受到,也是提醒各位指导团同仁,教学目标真的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基础,因为教学目标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层次水平,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的深广度等,它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并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还尤其是强调一点,教学目标要小,要实,这样的课才能有上的价值。所以,希望我们所有的课都一要紧扣课程标准,让教学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体现,不管教学如何设计,都必须紧紧围绕着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都不能脱离这个中心;二要紧扣考纲,因为它把考试范围具体到每一个基础知识点,考纲对指导学生学习,尤其是应试有指导性作用和价值不容置疑,实现教学与应试的双赢,那么我们就成功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