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风带着秋雨,淅淅沥沥的打在院子里那棵冬枣树上,叶子随雨滴飘然而落,树枝上还挂着几颗红彤彤的枣,孤零零的呆在那里不忍离去,给树装饰着最后的风景。空气中仿佛还夹杂着丝丝缕缕枣香,雨就这么下着,整个世界却充溢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宁静。
我独倚窗畔,任凭这滴滴答答的雨声将我的灵魂掏空。也不刻意做什么,就是想一个人这么坐着,一杯清茶,赏雨滴在风中翩翩起舞,听雨音声声拨人心弦。让雨丝敲击淡淡的思绪,心在这瞬间变的透明。静静的用心去听听那冷雨的凄婉柔弱,用目光去触摸那冷雨的萧索怅惘,感觉到的是一种人世的沧桑。雨是画,人是诗,情是笔。在有声无声的凝神里,我沉思的心曲,随着细雨绵绵,沿着诗的韵律,在雨中起落。
夜幕悄悄的织上了天空,思绪穿越了时空,仿佛又回到了年少时。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总以为翻不完,可在转眼间,故事就已过半。繁华易逝!曾经的情感,曾经的荣光,曾经的悲伤;伴着豪情,闪着泪光被储藏。古往今来,曾有多少英雄豪杰,感慨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雨有声,心无语!豪情壮志今不再,唯有点点留恋,丝丝遗憾。今忆起像在翻阅古老的回忆。
窗外,依旧雨声一片。“滴——嗒——滴——嗒——”
聆听窗外那滴滴嗒嗒的雨声,萦绕耳边,揉婉缠绵。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怡淡的梦境,穿越时空的遥远回到了从前,年轻的你我,一起在雨中漫步乐此不疲,走成一道风景。这风景的影像早就装帧在我梦幻的记忆里,任时光流逝韶华更改,依然不变。可如今,年过半百的我们,在也没有年轻时的激情和浪漫。今借这秋雨绵绵,填写雨的文字,撩动起淅沥的诗韵,撰写我的心情。在这清晰而朦胧的秋雨里深情地绽放我无限的情思。
听雨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年华的淙淙流淌。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的痛惜与欲语还休的惆怅。我静静地看着雨点一滴一滴打在玻璃上,溅起小小的水花。那一刻,我的灵魂也仿佛悠然脱离了身躯,在湿漉漉的阳台上,在这城市的夜空里,远离人群,升腾,升腾,在升腾!飘荡在雨夜的上空,沐浴着雨的洗礼,变得欢快轻盈,犹如顽皮的孩童。吻吻晶莹的雨珠,跌进浅浅的溪水,打起串串水花,在飘荡起的涟漪里,得到了释然。
我喜欢怀旧;是个容易善感的人——-更喜欢独处一偶静静听雨,只要静静的听,不让琐事来打扰,让雨把心的沧桑洗去;让雨把烦恼冲刷干净;听着滴答滴答的雨声入眠,待天明,会发现:心澈如泉,心明如镜,心朗如天。
依窗静听风雨声,风云含笑尘世情。一曲旋律随风飘,杯中清茶幽香茗。
在现实生活中,气味看不见,但是,它肯定存在。正如一道美食散发出的香味,它无法填饱肚子,却让人胃口大开。嗅觉在关键时刻取代了视觉、听觉与触觉,例如,食物如果馊了,我们不见得看得出来,但是,肯定闻得出。
作文的气味使表达的方式更多样化,也更活泼。
例如风,风的.味道全凭它来的方向决定。风吹过海岸,带来浓重的盐味、鱼腥味;
风吹过垃圾槽,你闻到腐臭;风吹过欢乐的人,你甚至闻到他们的笑声中夹带的美好气息。
无论是美好的气味或者令人恶心的恶臭,都具有画龙点睛的妙处。
这是一种很难说明的偶合,每当我情感低落的时候,老天爷总会部署一个阴云密布雨纷飞的环境,我也就人不知鬼不觉地养成了听雨的习惯。
有时侯,雨下的很小很小,稀少零落的雨滴声从屋檐下,树叶上飘落“滴答,滴答”敲在心田上,引起稍微的发抖,麻痹的心境常常为之震动,跳动。
有时候,雨下的很大很大,哗啦啦的洒落在地,敲打在窗上,很刺耳清过细的雨滴,然而,却有一种滂沱宣泄气概,每当这时,压制胸中的愁苦总有缓缓消失的轻松。
听雨,悄悄的在雨声中独享一份孤寂,冷淡仿佛不能满意我。有时候,我会撑起一把小伞直接走进雨里。尤其是大雨倾盆的时候,薄薄的伞布下飘进丝丝细雨,带给我一个清凉污浊的小世界。听雨的时候,经常是本人寂寞彷徨的时候。古人常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感慨,而我却在每一次听雨中,都有一份祈盼,祈盼着一个阴沉漂亮的来日。
很难解释的一种巧合。每一次心情恶劣时,总有雨声相伴,每一次听雨后,总又鼓励起一种新的等待。朝朝夕夕,每一种雨声都是最美的音符,洗涤着无数看不见的创伤,点然了很多星星点点的盼望。
联想是写作中常用的方法。一幅图受篇幅所限,能画出的形象毕竟有限,如果只把图上所画的写出来,即使观察得很细致,很全面,也不一定能写得生动、丰富。所以,看图时要注意结合图上的`形象,适当地展开联想,联系实际生活,使文章变得更真实可信。
梓庆是古代一位木匠,他擅长砍削木头制造一种乐器,那时人们称这种乐器为鐻(ju。
梓庆做的鐻,看到的人都惊叹不已,认为是鬼斧神工。鲁国的君王闻听此事后,召见梓庆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制成鐻的?”
“我是个工匠,谈不上什么技法。”梓庆回答说:“我只有,在做鐻时,从来不分心,而且实行斋戒,洁身自好,摒除杂念。斋戒到第3天,不敢想到庆功、封官、俸禄;第5天,不把别人对自己的非议、褒贬放在心上;第7天,我已经进入了忘我的境界。此时,心中早已不存在晋见君主的奢望,给朝廷制鐻,既不希求赏赐,也不惧怕惩罚。”
梓庆在把外界的干扰全部排除之后,进入山林中,观察树木的质地,精心选取自然形态合乎制鐻的材料,直至一个完整的鐻已经成竹在胸,这个时候才开始动手加工制作。
“否则,我不会去做!”梓庆向鲁王详细介绍制鐻过程后,继续说:“以上的方法就是用我的天性和木材的天性相结合,我的鐻制成后之所以能被人誉为鬼斧神工,大概就是这个缘故。”
这个寓言教育人们,要想成就任何事情,都必须执着、专一、忘我。梓庆制鐻虽然有些过分夸大精神作用,但是强调干事业摒除杂念、精神专注是非常重要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