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熟练掌握原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才能合理地对原文进行改写。如《小马过河》故事是同学们
再熟悉不过的了,文中的小马替妈妈到磨坊去磨面,在被小河拦住去路的时候,小马犹豫了。老牛说水很浅,而松鼠却说水很深,弄得小马没有了主义,只好跑回家去问妈妈。虽然后来过了河,毕竟浪费了时间。若是你,你会怎样写《小马过河》呢?你可能会写:小马没听任何人的劝告,自己试探着过了河,完成了妈妈交给自己的任务。还可能会写其他的内容,这完全由同学们自己支配,但要合乎情理。
有一篇这样的记叙文:起笔由“自习课上的.喧闹、神侃”叙起,然后转入“我和小宇之间关于足球的争执”,并由此引发“我和小宇关于文具盒的矛盾纠葛”,最后借“文具盒事件”传达友情主题。这样的记叙文实际上是前后叙述了几件彼此有牵连的事情,前者牵出后者,后者“登台上演”,前者淡出视线,一出连着一出,似乎是“好戏连连,精彩不断,跌宕起伏,相承紧密”,其实回望一下全篇便会发现,全文并没有一个中心事件,而这将最终导致全文中心不明。究其原因,一是叙事之前没有一个明确的立意,二是叙事过程中又出现了“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的失误。而解决之道便是——明确一个中心,锁定一个事件。
叙事本应详细,但凡事皆须有“度”。如果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一视同仁地细细交代一番,那么就很有可能遇上以下这些缺憾:一是篇幅过长;二是在平均用力中淹没了重点,掩埋了高潮,总体感觉平平;三是叙事“絮絮叨叨、喋喋不休”,缺乏缓急相间、疾徐有致、详略得当的“节奏感”。叙述者是埋头“笔耕不辍”,难得喘息;而阅读者则一路追随而来,也是不得轻松。
要想改变这种双方受累、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关键在于学会适当的剪裁取舍,变“事无巨细,一视同仁”为“事分重轻,厚此薄彼”,即根据预设的文章立意,从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择取“最具表现力”的重要环节展开来从容叙写,至于其它相对次要的环节,则或轻轻带过,或干脆潇洒剪掉。
如有一篇亲情主题的记叙文,作者详尽地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一天放学回家,恰遇父母“冷战”,无奈之下“我”只得到小吃摊上解决晚饭,结果食物中毒;神志恍惚之中,“我”看到父母拨打120,背“我”下楼,到医院后又为“我”忙这忙那;输液时,“我”又看到父母互相谦让、互相关怀体谅的情形;第二天醒来,父母对“我”更是关怀备至、呵护有加,父母之间也是愈加体贴关爱,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在原文中,不仅事件的四个主要阶段的情形都得到了充分展开,而且每一个小的环节也都交代得相当详细,结果“洋洋洒洒”写了一千多字,却因为缺乏剪裁,效果并不见佳。其实,原文中有不少内容是大体相似的,比如“神志恍惚中”“输液时”“第二天醒来时”的所见所闻。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妨择取一个最具表现力的片断重点叙写,果断舍弃其它——如让“我”干脆就在神志恍惚中一觉睡到第二天早上??
除上述问题之外,有些同学在写记叙文时还习惯于“大段式叙事”,甚至从头至尾一整段,结果导致叙事“眉目”不太清晰,缺乏“节奏感”,叙事笔法也显得不够成熟。针对于此,应该学会根据事件发展过程的“自然段落”作些必要的切分,如此切分一下,文章不仅有了“眉目”,显了“节奏”,甚至还能透出些“从容叙事”的感觉,何乐而不为呢!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江南不是我的故乡,却是我值得一生铭记的地方。
提起江南,便会想到那连绵不绝的雨。江南的雨洗涤了万物的污垢,还江南一片清净,更洗出了我们灵魂的原色,还心灵以纯洁。巴山夜雨,西窗红烛,绵绵不断的是情,也是雨。雨滴滴落入江里,那是音符的跃动,是亲情的召唤。静听雨声,思绪是否会回到往昔,开启陈封于记忆中的点滴故事。静坐雨中,享受江南雨水带给你的丝丝微凉,缕缕宁静。海。江。河。川。溪他们都是雨的归宿,或许“哀民生之多艰”的你便是看中了汨罗江的悲愁,绵延无尽。它有着江南雨一样的身躯,纯净通透。朵朵落红如破碎的心扉,奏不尽一曲《离***》水长流,试问汨罗深处的灵魂可否将清江落雨看透?如此想来,雨承载了多少人的岁月,又承载了多少人的故事。浮浮沉沉,滴滴透心。
水乡自然有水巷,水乡便缘来于雨。而“雨巷诗人”戴望舒就在这里静静地诠释了江南,诠述了雨巷,他用笔尖轻触江南,留下了诗般的记忆。心中时常幻想能够独撑一把油纸伞,在寂寥的江南雨巷里走过。烟雨蒙蒙,沉重的木屐踏过江南的雨季,屐过无痕,是离愁,也是别绪。也许我不会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却定能嗅着丁香沁人心扉的芬芳。雨巷,寂寥,悠长,我撑着油纸伞幽自走过,寂寞的背影点亮了谁的眼睛,又模糊了谁的风景。我听见了木屐从青石板上踏过的声音,如竹露滴雨,划过岁月的甬道。眼角微涩,那是一种无以名状的感觉,想让泪水肆意与雨水交融,却又找不到适当的理由给它一个流下的理由。这雨如薄命红颜般转纵即逝,似昙花一般光华乍现。多少楼台,都覆灭于此,在这江南烟雨红尘中。
若把与比作花是在恰当不过了,特别是江南雨。花开半夏,雨也落了半夏,花开了一季,落了一季,痴了一季,雨也如此,一朝涨一朝息。下过了季节更替,转眼间沧海桑田,红颜变白发。江南雨是世纪的见证者,时代的守护者。难以忘怀的当数江南雨。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最合理的顺序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等一一介绍说明。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
以上是说明文几种常见的说明顺序。针对不同的说明对象,我们应用不同的说明,但实际上这几种说明顺序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常常是综合运用,只是以哪种说明顺序为主罢了。在考虑运用何各说明顺序时,既要注意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又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只有合理地运用说明顺序,才能使说明文的写作完成得更好
(1)举例子(举例说明法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例如:《新型玻璃》一文中,开篇先从夜深人静、警铃骤响讲起,引人入胜地讲述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可以自动报警,为下文介绍埋下伏笔,并使文章生动有趣。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2)作引用(引用说明法
引用说明法:也叫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传说,谚语俗语,诗词句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好处:形象,典型,更有说服力
(3)作比较(比较说明法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例如三年级《太阳》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用人们熟知的地球与遥远的看似“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的太阳相比较,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好处: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4)列数字(数字说明法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例如《太阳》一文中说明太阳远、大、热的特点,用了这些数字:
远1.5亿公里(数字,大130万个地球(数字,热6 000 °C3 000倍(数字。用数字说明太阳的大小、热度、距离,十分准确。如果不用数字,只能给人笼统模糊的印象。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或一方面说明更准确,另一方面使说明更具说服力,让人信服。)
(5)分类别(分类说明法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例如《新型玻璃》,通过对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全面比较、深入了解,让人们对课文有了清晰的认识。
运用分类说明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和事理的不同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好处: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例如:《鲸》:“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鲸呼气时喷出来的气比喻成“花园里的喷泉”。这种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物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7)下定义(定义说明法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有时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有的着重说明特性,
好处:
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8)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9)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好处: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很少,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10)作假设
假设说明即用假定的环境来预设将出现的状况说明事物的方法。
例如《太阳》中:“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霜雨露,没有草木野兽,自然也不会有人。”这就强调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11)拟人
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通俗说,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例如《松鼠》一文: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作者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三个描写人物动作的词来表现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天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又使文章生动,让人到作者对小松鼠的喜爱之情。
好处:生动、形象,同时还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一篇完整的记叙文应该有一个贯通始终的“主干事件”,而八九百字的短篇更是要求作者应该握紧“主干”展开叙述,少生旁逸斜出之笔。否则,将有损于叙事的集中性、连贯性,甚至是全文的中心。如在一篇母爱主题的记叙文中,作者着意叙述的事件是:母亲思儿心切,赶了几十里路来学校看“我”。可就在这“主干”之上,却有一个不小的“枝节”:行文中间
作者用一大段文字专门叙述了母亲捎来的妹妹的信,妹妹在信中鼓励“我”好好学习,而“我”也由衷感慨“有个妹妹真好!”这一旁生的“枝节”,不仅影响了“主干”的自然生长、简约精炼,而且还容易分散甚至误导观赏者关注的焦点。而驱除“枝节”干扰的根本在于:动笔前心有“主干”,过程中咬定“主干”,结束时回望“主干”。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