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过后,又有人来访了。现在在我面前的是两个接近耄耋之年的老人,岁月在他们的脸上毫不留情地留下残忍的痕迹,身子佝偻,老态龙钟,苍老的脸上遍布泪痕。他们一遍遍地按着门铃,一遍遍狠命地敲打着我,使尽浑身解数想要推开我进入屋子。说实话,我都想给他们让道了,但是没有主人的允许,我什么也干不了,只能陪着他们干着急,承受着他们的捶打。
“儿啊,你开开门吧!我知道你在!现在村子里唯一一所小学也被你拆了,村民们都因为这事不平呢!儿啊,娘求求你了,在村子里建一所小学吧!你忘了那是你的母校吗?你忘了是全村人资助你上的学吗?开开门啊!求求你开门吧!”听着老人声嘶力竭的叫喊,我都想骂骂在屋子里悠闲地喝着茶的主人了。那两个老人又尝试了一番,但都以失败告终。无奈,他们仰天长叹一声,脚步虚浮地缓缓离开。我听见妖艳女郎那尖锐的声音:“太好了,终于走了!”而主人也并未反驳。那一刻,我真觉得主人和这个妖艳女郎连牲畜都不如。
所幸在几个月后真的有人来制裁他们。我看到穿着警服的警察们粗暴地把我踢开,紧接着把主人和妖艳女郎都押了回去,他们手上那个银晃晃的东西,我知道那叫手铐。主人和妖艳女郎离开之后,一个警察在主人的房间里找到了那厚厚的、整整齐齐的粉色票子,我听到了一个名词,叫做“贿赂”。不过令我惊诧的是,主人和妖艳女郎离开后我竟没有半分不舍,似乎是出了一口气。罢了,我只是一扇普通的门,以前是、现在是、将来是、一直是、永远是一扇普通的门。但我知道我隔开了什么,我知道我身后那个世界的肮脏荒唐,也向往着门外世界的明亮美好,现在我躺在暖色系的地板上,感到前所未有的畅快与舒爽。
那两个曾疯狂捶打过我的老人来了。仰着头看人很不舒服,但我听到了两声重重的叹息,含带着一片绝望的空洞。我想去安慰他们一下,可是我不会说话。恍惚间,我想起了曾经的主人与女主人,想起了曾经满溢而出的欢声笑语,想起了来往之人的柔和目光——所有的曾经,都是干净纯粹、不带一丝杂质的。我见证了这个屋子的诞生,见证了这个屋子的繁华,也见证了这个屋子的毁灭。现在物是人非,我感到很累。
我是一扇门,从始至终只是作为一扇门观看缩小版的人生百态。我喜爱过主人,也憎恨过主人,而现在我能做的,只是陪着二老一同怀念以前的他。
不知道又过了多久,久到我觉得沧海桑田、碧落黄泉也不过一瞬,我缓缓睁开眼。
面前空无一人。
读书,是一种最自然的生命状态,是一种精神的跋涉,是一种须臾不可缺失的生活方式,黄庭坚有言:“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有一本叩开我心灵的书叫——《三重门》。
《三重门》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已经微微泛黄了,我原本对于《三重门》没有太多的兴趣,它在书架上完全处于摆设状态,但,从寒假时我无意看到书的序言的那一刻时我就对这本书有了浓厚的兴趣,“啊,这本书的序是曹文轩写的啊!”看完书的序,我长叹一声:“怎么以前没看到这本书呢,该死该死,曹文轩可以对于韩寒所写的这本书有极大的好评,那这一定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书了。”我放下了手中的事儿,开始阅读这本书。看着韩寒的简介我不由一惊,六门功课高挂“红灯”而留级,这个韩寒是何许人?留级生的身份却以一篇《杯中窥人》获得了大赛一等奖!看完简介我知道了,这本书是韩寒以自己为真实写照而写。随后,我开始阅读这本书了。因为对此书的浓厚兴趣,我花了不到两个星期就看完了,晚上睡觉时看,早上起床看,甚至连上厕所时都会看,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捧上这本书来阅读。妈妈说:“你这么如饥似渴的看书,真是少见啊。”
这本书写了林雨翔一九九五年到二零零零年的事儿。林雨翔善于文科,父母为了让他可以考上重点中学给他买补品,报补习班,但他没有考上,而在父母的“努力”下,林雨翔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进入了市南三中……
读后,我感叹道:“难怪曹文轩会给出如此好的点评,这本书完完全全的道出了生活。”我认为,韩寒的笔,十分的尖锐犀利老成,倘若我不看作者简介,我还以为韩寒是位老爷爷,谁让他的文章那么悲观和犀利呢?有好多句子都让我惊讶,这还是一位年幼的韩寒吗?怎么这么悲观?我记得有一个句子是这样的:当一个人要死的时候,什么名,什么利,什么爱,什么恨,都是棺木上的一缕尘埃,为了一缕尘埃而辛苦一辈子,值吗?还有一句是这样的:做人,要么大俗,要么大雅,半俗不雅是最痛苦的了。这本书中的好句段多得数不胜数,记得结尾处讲到:走还是不走呢?也许放开这纷纷扰扰自在一些,但不能放开——比如手攀住一块凸石,脚下是深渊,明知爬不上去,手又痛的流血,不知道该放不该放,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他所写的每一句话都好深奥,让我一会儿明白一会不明白。他还在后记里提到‘将一句话谨献给所有正春风得意或秋风不得意的人们,非常平凡,但你一定要坚信自己:我是金子,我要闪光的。’我想他这最后一句话一定鼓励了很多人吧,或许他也鼓励了我,对啊,我是金子,我要闪光的,尽管我很平凡,但我相信以我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发出闪闪金光!韩寒他就是一块上海大金子。在书里面的一页我发现了这句话:我这辈子说的最让人无从反驳的话就是被子不用叠
——本来就是要摊开来说的——然而这是第一个被人反驳掉的。懂么,这是规矩。我们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规矩。被子是摊开来睡的,这句话还真是那么个样子,悲哀是因为规矩,这句话把我带入了迷雾,第一句我还可以明白,而后我就似懂非懂了,他的成熟真的好不符合,或许是因为他那几门功课的“红灯”照亮了他的前程。
我梦想着自己也可以成为韩寒这样文笔极好的人,我认定:我是金子,有那么一天我会发光的!
《罗生门》可以算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作为一篇短篇小说,它并不像我所熟悉的欧亨利等的短篇小说那样,通常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罗生门楼里发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个小片段,没有过多的雕琢痕迹,却依旧让人回味无穷。
我认为日本作家多是比较喜欢而且善于描写人的内心的细微变化的,这在《罗生门》中也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作为主人公的家将,本是被老主人辞退出来的。他本身是一个善良而普通的人物,当他面临衣食不足的窘境时,他心中萌生了一个“邪恶”的念头“倘若不择手段的话……”,这个念头催他出门,来到这罗生门之下。此时,这个念头仅仅是一个“倘若”,他其实是没有这样的勇气与魄力的,他毕竟只是一个良民,连他自己也对自己是否真能够“走当强盗的路”产生了怀疑。而当他来到门楼上,看到那个拔死人头发的老太婆的时候,他的正义感告诉他无论如何,在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已经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于是刚才那些“当强盗”的念头消失了,他上前抓住那个老太婆,就像每个正义英雄在遇到邪恶反派时会做的那样。老太婆害怕,她要给自己开脱,于是她告诉了家将关于她拔头发是为了做假发,及被她拔头发的女人其实生前也是干过坏事的。而她不知道,她的自我开脱,也给了正在踌躇的家将一个当强盗的正当理由。作者最终以家将抢去了老太婆的衣服结尾,在这个罗生门里的一进一出,就像经历了一次社会的洗涤。
家将、老太婆、死去女人之间的关系,不由让人想到鲁迅先生常说的“吃人”的现象。谁在吃人?谁在吃谁?有很多人试图从理论中归纳出个一二三,我却觉得比起那些文学评论,小说通过作者平日的观察提炼,写出的虽然是“故事”,却更能揭露吃人的本质。死去的女人生前是“吃”官兵,老太婆“吃”女人,家将“吃”老太婆,每个人都在“吃人”,每个人又都在“被吃”。因为那些仅剩的良知,也被饥饿折磨地昏头了,而社会又给与每个人看似合理的“吃人”的理由。人们吸吮着别人的鲜血又毫不知晓,任凭说他们愚昧也罢落后也罢,真正处于那个社会之中,也只能像被打了麻药一般,无法振作精神,看清它了。就像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能够清醒地看清这个社会弊病的人有几个?最可怕的是很多的人自以为看清了,还对这个社会妄自下了如何如何的定义,又全然不知自己的愚蠢的,那与当年被迫抢劫的家将也没什么本质区别了吧。
伟人之伟大,不仅因为他们能够从一个更高的角度俯视这个社会,评判这个社会,也因为在俯视过这个社会后,他们仍能够落下来评判自己。所以优秀的小说大多不是以“万能的主”的角度来进行描述。这篇《罗生门》,就像是行走于社会中,遇到了罗生门前的这位家将,便尾随着他,看完了他生活中的一个故事后又离开,继续别的行走。作者看似超脱了社会,却其实在这社会之中。作者为《罗生门》赋予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时代,并将被人们一代代诵读。
看《三重门》仿佛在回忆过去,而读主人公林雨翔的故事就有对看镜子照的感觉。
正如后记中写的:这就是生活。的确,本书写的都是大实话,出自肺腑之言,都是直白,尖刻的。人物表露出的是少年的狂傲,青春的不羁。也许这是一个典型得到心理年龄,十来岁的少年处在一个不安分的年龄,爱表现,爱出风头,有一定的才华与能力,希望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赞美,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所以林雨翔想树立的是一个独立完全的自己。对于赏识自己而自己不喜欢的老师,为了达到某些目的,仍会好好地利用这个机会。在今人看来这不能算作无情,且美其名曰“现实”。
与我们这些同龄人相处,父母们扮演的上一支配者与被支配的角色。我们的饮食起居都是父母包办。为了我们,父母宁可自己少用一点也不会让我们比别人差。这在无形中给我们造成了压力,使得我们被“逼”着学习,其实关心、理解并不是父母单方面的“必要条件”,而是亲子间互相的“重要条件”。看看两鬓斑白的父母,受着充满期盼的眼光,一种肩负重任的感觉自心头由然而升,于是硬着头皮勉强往书堆里钻。最终,在无奈之余偶然的发泄竟被说成任性;一阶段的失败被认为是不求上进,贪玩,父母对女儿的言行表现有最后的裁判权。反之,一个家庭的喜乐也受我们的支配,女儿考上重点大学,全家津津乐道喜上眉梢。更有胜者,一家三口今天“新马泰”明日“港澳台”。如果孩子高考落榜,那么家中立刻变得死气沉沉,静若无人,有时还有吵架声传出;学习考试期间家长陪读陪夜是普通现象。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用心我们永远也不会理解,更不会接受。
孩子的无奈,父母的期待,老师的苦衷。你可以对当今的教育制度抱怨,但不应指责。或许现在的你正如那个林雨翔。《三重门》没有结束,林雨翔只是在十字路口发呆,不知道结尾应是什么。到此,小说告一段落,而大家仍在自己的道路上继续走着。作者也希望各位能继续。无论发生什么事告诉自己:我是天上的星宿,总是发光的。
韩寒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刚一问世,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中学生中更是捧客如云。读了这部小说之后,我为韩寒丰富的学识与超时代的文学素养深深折服。但我认为,同他那精彩万分,无懈可击的杂文《杯中窥人》,《穿着棉袄洗澡》相比,《三重门》实在是大为逊色。
韩寒的知识应该是丰富的,所以他的小说随手拈来就有很多东西。只是,一涉及到社会场面的描写,多少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很典型的就是在小饭馆里看朋友打架的那一情节。用了大段的文字来描写双方如何互丢“生煎”,写得索然无味且毫无真实感。或许是到最后他自己也写得无趣,于是赶紧把笔锋一转,让主人公逃离现场——呵,什么都解决了。
韩寒在《三重门》的序中提到,他是用了知识来代替生活阅历的不足。但我认为,阅历方面的东西是永远无法替代的。所以,稍加留心就可以发现,在韩寒的小说中凡涉及到现实社会的情节,多是零星几笔,不敢多作停留。韩寒的书中充满了智慧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却又引人深思。可惜这种风格没能坚持到最后,当小说过半后,写到林雨翔进入市南三中起,也许是作者的智慧已经用尽了,也许是这段故事与他当时的处境太相近了,以致他无法如上帝般远距离地看着书中的人生。没有了距离,太贴近的故事似乎使韩寒写的时候施展不开,雄心勃勃地拉出的几个人物,如和主人公同为体育生的几个同学,都无力再深入写下去了——隆重的出场,却无力的退出。
韩寒的小说中还有相当重的模仿痕迹,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感觉上,韩寒似乎是边看着《围城》边琢磨着如何下笔的——韩寒写林雨翔,说他的获奖是从旅游手册中翻过来的,说他评论着那首卧梅诗时候的尴尬,说他想争夺文学社社长时的处心积虑……一点情面也不给,把主人公一点一点地剥了皮,揭出他内心的软弱,无能和虚伪来——明明白白的钱氏风格。即使是小说的主人公林雨翔也都充满了方鸿渐的影子,没有了自己独特的形象。更糟的是,到了最后,韩寒终于不忍心再对小说的主人公刻薄下去了,竟让女主人公Susan爱上了他,结尾的那几个电话,真是坏了他的风格。即使是差的小说,里面有一个人物形象鲜明一些,也会让这部小说的地位有所提高,最典型的就是那部描写着“轻舞飞扬”的小说。
《三重门》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十年了,我才有机会读它,可见韩寒所说不假。我的确是由于父母很看重学习的缘故,过去很少读小说,像《三重门》这样被许多人称之为遗毒学生的书,自然是读不到。按理说我读了这本书后应成为韩寒的粉丝,因为过去我的处境和韩寒所批判的很相似。的确,我过去也反对我的父母不让我读小说,如今也这么认为,唯一的区别是我对父母多了一些理解。因而,我认为韩寒的《三重门》思想的确深刻,但还是有些偏颇。
首先,我肯定的是如今的教育制度的确有问题。正如韩寒所说,高考取材制度让许多学习不行但能力出众或有其他天赋的同学淹没在人海之中。打个比方,如果我是菲尔普斯,甭说八枚金牌,就是游泳池也不会去几次,我只会把去游泳池的时间贡献给补课。如此看来,高考制度问题很大,但能否找出别的更好的教育制度吗?我觉得不可能。我从韩寒的后记中感受到,韩寒是想让大家在自己的特长方面去发展,而不是去全面发展从而全面平庸。可是,社会选择人才需要标准,需要比较,如何才能让这些在某一方面有建树同学去得到社会的认可呢?很难。打个比方,你说你业务能力强,想有一个业务能力大赛让你脱颖而出,可这很明显不现实。其一,让还未走向社会的同学去比拼业务能力,不妥,其二,人和人的业务能力又能差多少,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还不是要像考高考那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因而,高考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之所以高考有那么多的弊端,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人口太多,人人都想过好日子,住洋房,开宝马,怎么办?于是,高考这样的竞争机制就诞生了,高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只要你去努力,就会成功。唯一不好的是那些像韩寒一样的金子大部分都不能像韩寒一样发光。可这赖不到高考身上,这些人不发光的最大原因是没有找到“文化课学习”和“潜能开发”的平衡点,也就是说,这些人没有像韩寒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成功道路”。说到底,尽管高考制度有太多的弊端,但从中国的国情看,这个制度是这个社会所能提供的最好的制度。
但是,好归好,缺点还是不少。正如韩寒在《三重门》中所抱怨的那样,如今的教育过于僵化。举个例子,曹禺的《雷雨》,这篇话剧其实怎么看都行,但老师和教参就是要让你死板的理解为社会的黑暗什么的,我就认为雷雨反应的是命运不可阻挡,不可战胜这一主题,但考试时如果这样答,肯定就错了。所以我觉得这样僵化的教育其实是禁锢了我们的思想,使我们陷入一个固定的模式,这对我们思想的成熟是极为不利的。还有,如今的教育官僚化,市场化,花钱进重点就像过去的男子进妓院一样稀松平常。最后再报怨一句,政府能不能像给官员配好车一样在教育的投入再多一点?
其实,我觉得《三重门》这本书适合大人去看,尤其是那些教育部门的权威,那些有免费好车的人,希望他们从中能得到一点毒害。学生呢,最好不要看《三重门》,看了你们会更叛逆,会被遗毒,当然,如果非要看的话,还是先看看我这篇伪书评,得到免疫保护后,再去看《三重门》。
青年作家韩寒,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我初次知道他的事迹,乃是在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的时候。此后,我又多次在网站上读到有关他的报道。他的长篇小说《三重门》一书的名字,我知道得更早。
一年多以前的一天,我到澄江县新华书店买书的时候,惊奇地看到,这本书已经摆在了书架上。但是,我并没有买下。当时我想,以他一个高中生的阅历,能够讲出什么深刻的道理来。
由于《三重门》的名声实在太响亮,所以,我决定拜读一下这本书。最近,我将计划付之于行动,在网上阅读了该书。因为我读得仔细,所以,阅读该书花费了我许多时间。读完全书以后,我有一些读书笔记,于是,就挥笔记了下来。
在这本书里面,韩寒对学校中许多不好的地方做了批评。显示出他对社会有敏锐的观察力。他的批评往往能够切中要害,并且见解深刻,有很强的说服力。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韩寒的文字非常老道,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另外,书中引经据典的地方有很多处。作者留给人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的感觉。
然而,《三重门》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毛病也是显而易见的。一般而言,小说中作者想说的话,是通过人物之口讲出来的`。因为小说是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和议论文直抒胸臆不同。但是,韩寒对现状的许多看法,却是采用作者自述的方式来传达给读者。无疑违背了小说的写作规律。从这一点来看,韩寒对小说,似乎还没有入门。
不久前,我看到有人将把《三重门》一书拍成电视连续剧的报道。我于是不禁为编剧担心,该书中大段大段用作者口气讲述的故事,怎么用电视画面表现出来。这本书另外一个毛病,是人物形象不典型。小说看完以后,书中的人物没有一个在我的记忆中留下印象。小说的主人公是林雨翔。然而,如果问我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回答不出来的。他有什么特点,我至今归纳不出来。正是由于书中人物的性格不鲜明,所以就造成小说中不同人物之间的不同的地方不能显示出来。
第三,该书描绘的场面,如游览名胜和校园生活等,是我熟悉的,因为我有过类似的经历。但是,韩寒笔下的中学生的言谈举止,让我觉得很怪异,有的事件的发展,经常出乎我的意料。我总觉得,现实生活不是韩寒写的那个样子。
第四,韩寒笔下的爱情,写得十分怪异。作品的最后,韩寒写了一直没有向男主人公表白爱情的女主人公的爱情独白。我感到,女主人公被韩寒写得不可理喻。当然,韩寒写作《三重门》的时候,他还是一个高中生,爱情的实践还少,所以,写不好爱情,是可以谅解的。
总而言之,从小说的角度来分析,《三重门》的不足之处是很多的,因此,这部小说不能算作是一部优秀的小说。我敢说,韩寒对小说这种艺术形式的认识,还是非常肤浅的。他的创作,大概是在依葫芦画瓢,看来,他还处于模仿的阶段。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