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科普片的大概内容:1。 要定时饮水,不要只在口渴时才想起饮水。要知道,当身体特别想喝水时,表示身体已经非常缺水了,应当在想喝水之前的很长时间就补充水分。2。 要多喝开水。煮开并沸腾三分钟的开水,可以使水中的有害物质被蒸发掉,同时又能保持水中对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3。不要喝放置时间过长的水。时间过长或者饮用自动热水器中隔夜重煮的水,不仅没有各种矿物质,而且还就可能含有某些有害物质,如亚硝酸盐等。4。 要多喝加盐的温热水,不要喝冰水。不少人在大量出汗后,选择饮用冰水或冷饮,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因为这样会导致汗毛孔宣泄不畅,肌体散热困难,余热蓄积,极易引发中暑。正确的方法是,多喝一些加少许盐的盐水,以补充丢失的盐和水。
合理饮水是十分重要的`,我看过许多因不合理饮水而生病甚至是死亡的事例,如英国男子因为口渴饮水太多,患上罕见的水中毒虚脱死亡。医生警告,即使是在5小时内喝5升水,也足以致命;如美国曾统计有逾10万名饮水上瘾的病人;如香港曾发现一名16岁少女为贪靓,一日喝20升蒸馏水,最后饮水过多"中毒"昏迷入院……以上几个事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合理饮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合理饮水,将会有多种危害。
在生活中,有些人总不能做到合理饮水,像常喝碳酸饮料啊,喝久置的水啊,等到自己口渴才喝水啊,常喝饮水机里的"二次"水啊等等。但现在想起来,总觉得是在危害自己的健康。
其实,只要你在平时喝水时多多注意合理饮水,就能在自己在喝水时多摄取些水中的营养;就能让自己喝得更卫生;就能使你更加健康!
今天,我早早地起床吃好了饭,就和妈妈一起兴冲冲地去看科普展了。
大约过了二十分钟,到了目的地——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可惜还没开门,我们只能在那等啊等,等啊等......终于大门打开了,我迫不急待地冲了进去。
首先进入我视线的是一个神奇的洞,顺着洞口往里看,只见洞内有数千个小小的荧光灯,突然你会发现这个洞深不见底,洞会无限延长,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原来是利用了光线反射的原理。接着又一个好玩的科学游戏吸引了我,只要按下按钮,一根像大炮一样的管子瞬间就会吹出风,把一只球给吹起来,只要掌握好管子的分寸,就能把球送进球网。我又去玩了一个类似“喊泉”的游戏,只要对着泉眼大声喊,泉水就会像浪花一样喷射出来,就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又蹦又跳。快乐的时光总是过的很快,最后,我只能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展览馆。
在路上,我总结出了一句话:“如果平时懂得认真观察,就会发现科学的原理。”
当牛顿关于光谱的研究已经得到科学界和社会广泛承认的时候,德国伟大的作家歌德却仍然固守“光是纯净的”这一错误观念,视科学发现为歪理邪说,并在多种场合加以抨击。以歌德之睿智,犯下这样的错误我想绝不是因为傲慢和嫉妒,而是因为他对牛顿这一发现的不了解。
是的,有多少误会和错误来自隔膜与不了解呀!文学家不了解科学似乎是可以原谅的,没有谁埋怨鲁迅先生为什么没有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为中国争光,没有谁苛求曹雪芹非要去发现宇宙第一定律。但是,鲁迅先生其实是非常了解科学的——别忘了,先生最初的专业是医学。我们无法证明先生学医的这段经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以后的创作生涯,但可以肯定这种影响是一定存在的。曹雪芹也不是科学家,可是如果我们把《红楼梦》中的科学知识与相关的科学思维剥离出来会出现什么后果?《红楼梦》还是《红楼梦》吗?曹雪芹还是曹雪芹吗?
文学家如此,各行各业的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是如此。
我总觉得一个人要想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成就,只固守一隅是不行的,还需放开眼界,对其他学科进行涉猎,以便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所助益。科学就是一种极好的涉猎对象,对所有人都非常适合,尤其是以人文学科为主的人。
我们了解科学,不是要做科学家,而是为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是为了锻炼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最起码也是为了方便生活——生活之中处处有科学。至于提升民族科学素养之类人们耳熟能详的话就更不用多说了。
可是现在别说学生,就是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我们,又有几个愿意了解科学、走近科学呢?在很多人眼里,科普作品虽然也讲究文采,可在吸引人和帮助人提高写作水平上终究无法与优雅、动人的纯文学相比。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真正的科普作品一定是文质兼美、令人回味,甚至是让人爱不释手的。
其实说大家不愿学科学也不恰当,君不见中央科教频道发展势头如日中天?君不见《自然密码》、《科技之光》、《走进科学》已经成为很多人打开电视的首选节目?
人们不是不爱科学,而是没有条件爱科学、学科学。好的科普作品很难出现在孩子们的书包里,他们的书包早已被花花绿绿的流行画报和手掌书塞得满满的。偶尔有幸遇到一两位重视阅读的老师,推荐给大家的也多是纯文学的经典,科普与科学短期内很难真正进入孩子视野。
我曾就学生的科普类阅读问题与不少老师有过讨论。大家普遍认为,别说大家不重视科普阅读,即便重视又怎样?走进书店,很难找到科普专柜,好容易找到了也会被花花绿绿的奇幻文学、玄幻文学所充斥,真正的科普作品少而又少。跑遍全市,你很难发现真正适合孩子阅读的作品。城市尚且如此,更别提农村了。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因为书源匮乏就放弃对学生的引领,在没有足够的选择空间的情况下,我们不妨鼓励孩子拿起曾经哺育了两代人的`《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等经典作品进行阅读。
少年科普不好找,那就先把成人的阅读补起来,以大带小,以偏促全。近年来出版界还是为社会奉献出不少科普类好书的,比如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的科苑撷英系列就收录了不少优秀作品,有杨福家的《博学笃志》、顾迈男的《非凡的智慧人生》、赵鑫珊《大自然神庙》等等。其他如《自私的基因》、《临界》、《生命的未来》、《植物的***》等优秀外国优秀科技美文也能在某些大书店找到踪迹,就看你有没有耐心了。
在国外,科普作品不是少年儿童的专利,学科学用科学是全社会的事,是每个人的事。我是提倡成年人,尤其是我们做家长和老师的多读一些好的科普作品,从科学家优美的笔触中重新发现自然、发现社会、发现自己。对经典科普作品的品读会使您思维变得富有逻辑,使您的头脑激情与理性共存,会让您常常从冗杂的事物中摆脱出来,慨叹造物的神奇与生命的瑰丽,会使您在教育孩子时更富有理性,同时底气也会比以前更充足。
对《临界》的阅读使陷入学生纪律问题纠缠中的我豁然开朗,李奥纳多。曼罗迪诺的《费曼的彩虹》解决了一直困扰着我的人生道路选择问题,史怀哲的一篇《敬畏生命》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伦理、什么是真正的善。这些充满智慧的文字没有生硬的道德说教、没有让人望而生畏的艰深理论,只有亲切的絮语、生动的描述和一颗严谨而火热的心。
正如我无法预知这些经典的科普作品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改变了我一样,我无法向大家明确地承诺我们的孩子能从对这些书籍的阅读中得到多少成长的精神养料。有一点是肯定的,对任何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对经典科普作品的阅读都将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神奇之旅,一种不可或缺的阅读体验。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