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近代人物李鸿章的作文1000字(对李鸿章的评价1500字作文大全)

评价近代人物李鸿章的作文1000字(对李鸿章的评价1500字作文大全)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4-01-09 12:57:03
评价近代人物李鸿章的作文1000字(对李鸿章的评价1500字作文大全)

评价近代人物李鸿章的作文1000字【一】

读了梁启超著的《李鸿章传》,因为梁启超与李鸿章属于两个政治派别,所以感觉本书应该相对公正,起码不会过分褒奖李鸿章。

本书中的李鸿章与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明显不同。教材中的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封建卫道士。但本书中的李鸿章却是一个中心报国的“英雄”。李鸿章怀着一颗报国的心,在曾国藩的提携下,再加上各种机遇,先后评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成为了大权在握的权臣。他推进洋务运动,训练新军,组建北洋舰队,周旋于西方各国列强之间,成为中国外交第一人。但是他始终超越不了自己的思想局限,他的思想观念决定了他注定是一位封建制度的守护者。尽管他内心深处想帮助国家富强,但是他始终意识不到,中国的落后是有落后的封建制度所决定,而不知道民主为何物,更不知道民主政治为何物。他只能在封建统治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而封建保守派的阻挠,他更加难以施展拳脚。

外交中,李鸿章先后代表清政府与各国列强签订了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因此,他被冠以卖国贼的称号。可是在当时的情形下,诸多条约的签订都是无法挽回的.,无论哪位外交家去谈判,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李鸿章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列强从中国攫取的权利。

中日甲午海战后,李鸿章在一本与伊藤博文商议《马关条约》的过程就能说明这一切。当时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进行多次商讨,一直难以达成一致,李鸿章在回旅馆的路上遭遇枪击,伤势严重,但依然坚持商讨玩条约条款,日本方面处于歉意,在条约中做出一定让步,最终双方达成共识。弱国无外交,没有国家实力作为后盾,外交实力必然软弱。如果当时换做他人,未必就强过李鸿章。

所以,个人觉得不能全面否定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从主观角度讲,他应该属于一个正面人物,只是他的思想局限性决定了他的失败。

评价近代人物李鸿章的作文1000字【二】

我推荐读梁启超先生所著《李鸿章传》。

其是一本小册子,已经数次陪同我去往各地了。随手读几页,总会觉得这几页很值得一读,再翻,亦觉如是。不要担心梁启超先生所言文言难懂,其实民国时期已经近今,稍有基础,就能读些东西出来。

于我读出什么呢?一是对历史人物平静评价的氛围。梁公和李鸿章是见过的,是有过交集的,政治路线是有分歧的,但未见梁工在其中加以过多情绪,若旁观者娓娓道来,言辞的激情皆用来描绘所记之事发展的跌宕起伏,而不用在宣泄个人情绪上。所以描写很精彩,如写甲午海战一处,文中若有景有声,不由得长叹“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裹着悲情的豪气油然而生。

二是对李鸿章生平和性格的再认识。其生平不可谓不精彩,是曾公弟子,在军事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数立军功,又办洋务,领外交,声名从中国走向世界,确是晚清极具看点之风云人物。梁公于多处表达李鸿章面对时代发展的车轮,为求减一点速只身挡车,是个悲情英雄。

我们难以知道李鸿章直面历史巨变所看到的细节,也难以了解影响其决策的真相。但读到各国不断以“均势”要求清政府割让土地的时候,从中浮现出了一些道理:一言之虚,百患丛生,一事之虚,为害终生。大厦将倾,国之不国,根基松散,如何成就起不朽的建筑,与其处处斜撑,不如就推倒了,打碎了,重新建立,可这何尝不是一个漫长而又苦了百姓的过程,也岂是李鸿章一人能做出的决定。

评价近代人物李鸿章的作文1000字【三】

梁启超言,李鸿章一生尚未有盖棺定论,颇有争议,立传之时带有三份情感:以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非少年得志,原文“是时鸿章年三十八,怀才郁悒,抚髀蹉跎者,既已半生,自以为数奇,不复言禄矣。”机遇曾文正公和时局,而后闪亮登场。很多人说李鸿章为晚清权臣,但从权力来源的军政上来看,是高估他了。于xx,太平军起义之前,清王朝八旗军东征西讨,直到金田役,旗兵暮气沉沉,才出现满汉权利消长的初端;于中央政府,李鸿章虽有督抚之任,但并不是握有实权的军机大臣。

略观李鸿章一生,先平再明后暗。在其明时,组建淮军,兵法帷幄,谋定后动,料敌如神,所以在军中十五年没有遇到真正的挫折,对待部下将官都是以道义相交,亲爱如骨肉一般,所以将领都乐于为他效命,可堪称将将之才。

李鸿章一生势不可与洋务分割,遭受世儒的唾骂是洋务,有识之士的谴责也是洋务,小民茶余饭后也定牵动到洋务。洋务,刮骨未尽,痛与余毒并存。当然,中日海战,洋务***了。李鸿章的一世英名随海军一起覆灭,同时陆军的溃败,把他平定江苏,平顶捻军的荣誉掩盖了起来。海战这一年,正是光绪十九年,李鸿章七十岁,是他一生明暗的转折点,也是中国近代史更屈辱的转折点,李鸿章的个人荣辱成了晚清的兴衰的象征,此后他一生中最后的八年将是外交的八年也注定必将是暗藏祸机的八年。

当时,万国皆知有李中堂而不知道有北京朝廷,顺理成章地,外交谈判,合约签订多由李鸿章处理,弱国的外交,气息奄奄,难以妙手回天。李中堂因一纸密约——中俄密约,这一实实在在损害中国利益的条约终于让一部分愤怒的国人称之为当世秦桧。

局势造人,历史长河湍流不息,李鸿章的明与暗,褒贬不定,但都不影响他在中国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在世界史上亦不可缺少。

评价近代人物李鸿章的作文1000字【四】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谥文忠。清朝末期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同时也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

在梁启超的《李鸿章传》里,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而不再是对其一味的贬低,里面一句“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不仅肯定了他的才华和见识,也让我们看到其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书中,梁启超对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评价颇高,开篇就是“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针对世人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启超用客观的事实,理性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

做为政治家,李鸿章是晚清统治阶层里为数不多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的见识超出同侪,也较早地意识到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于是他倡导洋务运动。他也是中国近现代化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洋务运动时期他开办工厂,修建铁路,建设海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留洋……但由于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他被当时四万万国人咒骂着及后世之人痛斥着,而他的功绩也在无形中被否认了。

纵观其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他没能实现其抱负,反而招来国人对他咒骂痛斥,这不能不说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也是李鸿章充满悲剧色彩及争议的原因。

看完书之后,感慨颇多,心中也难以掩盖对李鸿章的同情和惋惜,生不逢时的他,承受了太多的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在灯枯油尽之际,还被迫与俄国公使签下密约,还仍放心不下国家…。这一切都深深的打动了我。

评价近代人物李鸿章的作文1000字【五】

最近读了《李鸿章传》,李鸿章在近代史上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所谓今中国俗论家,往往以平发平捻为李鸿章功,以数次议和为李鸿章罪。李鸿章早年师从曾国藩,平太平天国中,始崭露其军事天赋,及至平捻军,已经接替了曾国藩的地位,实为汉臣第一代表。而后致力于洋务,尽力数十载,建立了近代的工业和军事体系,而甲午一战,其苦心经营海路诸军毁于一旦,即是宣告了洋务的失败,从此而来的是中国地位的彻底沦落。之后李鸿章以年过七旬之身体,奔走于各列强之间,尽力维持,而为世人所诟病最多的,也是在这最后的七年。

梁启超从李鸿章未达以前即其时的中国之形势,兵家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外交家之李鸿章要等几个主要阶段和方面对李鸿章进行解读。每一事提及成败,必以李鸿章当时所处的实境,分析他的行为决策,而不以简单成败论,力求客观公正,不无理智与智慧。及至甲午战败,是为李鸿章个人名誉之转折点:当中日战事之际,李鸿章以一身为万矢之的,几身无完肤,人皆欲***。而梁启超颇有英雄相惜之情:彼苍者天,此前所以宠此人着何以如是其忧,后之所以厄此人者何以如是其酷耶?吾泚笔至此,不禁费书而叹也。悲戚之情,由是可知。

梁启超写李鸿章,可谓实至名归。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梁启超和李鸿章所处时代相距不过几年,甲午战争败,则维新变法兴。梁启超和李鸿章同为救国于水火奔走,国势之衰微,实为共见。然梁启超惜李鸿章之视野狭窄,只知西人所谓坚船利炮,而不知政治人心。“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吸取李鸿章的教训,从变法入手,寻求救国之路。梁启超写李鸿章,也是写出了自己变法的勇气与决心。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梁启超本人也是毁誉极多,支持过变法,也与孙中山有接触,支持过袁世凯,又鼓励学生蔡锷反对袁世凯,又一手促成五四运动。诟病者认为梁启超善变立场不坚定,投机。而我认为梁启超变得背后,只是在不断寻求救国的方法,他的每一次选择,都是真切而认真的。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是一句惊醒,让我们不要盲目以成败论是非功过,也让我们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勇气和判断。

评价近代人物李鸿章的作文1000字【六】

作为晚清朝政重臣之一,李鸿章在中国背负的指责和诋毁很多,自我们从中学课本中学到的历史以来,李鸿章这一“卖国贼”的形象就已深入人心。而众人眼中的李鸿章各不相同,唯有梁任公先生的这本《李鸿章传》最为公正。

这是一个英雄眼中的另一个英雄的形象,梁先生在这本书中这样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而这本书,确实是围绕晚清复杂的政治时局中,李鸿章的功与过来写的。

以李鸿章的学识,虽大权在握,但他的成就也就今天看到的这些,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只知道有军事,而不知道有民政,只知道有外交,而不知道有内治,只知道有朝廷,而不知道还有国民。

这本《李鸿章传》给了我颇多收获。

首先,是梁公治史的态度。梁启超和李鸿章是政治上的公敌,但作者曾亲口说道:“这书中有不少为他开脱辩护的语言,很多与时下的.论调不一致,这完全是因为作史者一定要禀着公平之心来写。”为自己的敌人写传记,还能脱离世俗的论调,以公允之心来评定,这是一个史家所拥有的胸襟和态度!

其次,是获得了对李鸿章接近真实的认识。从前对他“卖国贼”的认识,在今天读到这本书后,才是真正地把李鸿章放在他所处的时代、政治时局、世界、和周围的人和事中,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李鸿章。李鸿章虽饱受国人非议,却被外国人誉为“东方俾斯麦”。他所犯下的历史过错不少,不学无术,许多“不平等条约”的中方代表,都是他签的字,但我读到的更多是惋惜。虽对朝廷忠心耿耿却不知体恤百姓,虽从政严谨细心,却不明时局。总的来说,“李鸿章之遇”之所以“悲”,其根源在于整个民族的落后,而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

梁先生的介绍彻底改变了我先前对李鸿章的认识,由此比较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确实是伟大的开拓者!

评价近代人物李鸿章的作文1000字【七】

梁启超言,李鸿章一生尚未有盖棺定论,颇有争议,立传之时带有三份情感:以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非少年得志,原文“是时鸿章年三十八,怀才郁悒,抚髀蹉跎者,既已半生,自以为数奇,不复言禄矣。”机遇曾文正公和时局,而后闪亮登场。很多人说李鸿章为晚清权臣,但从权力来源的军政上来看,是高估他了。于**,太平军起义之前,清王朝八旗军东征西讨,直到金田役,旗兵暮气沉沉,才出现满汉权利消长的初端;于中央政府,李鸿章虽有督抚之任,但并不是握有实权的军机大臣。

略观李鸿章一生,先平再明后暗。在其明时,组建淮军,兵法帷幄,谋定后动,料敌如神,所以在军中十五年没有遇到真正的挫折,对待部下将官都是以道义相交,亲爱如骨肉一般,所以将领都乐于为他效命,可堪称将将之才。

李鸿章一生势不可与洋务分割,遭受世儒的唾骂是洋务,有识之士的谴责也是洋务,小民茶余饭后也定牵动到洋务。洋务,刮骨未尽,痛与余毒并存。当然,中日海战,洋务***了。李鸿章的一世英名随海军一起覆灭,同时陆军的溃败,把他平定江苏,平顶捻军的荣誉掩盖了起来。海战这一年,正是光绪十九年,李鸿章七十岁,是他一生明暗的转折点,也是中国近代史更屈辱的转折点,李鸿章的个人荣辱成了晚清的兴衰的象征,此后他一生中最后的八年将是外交的八年也注定必将是暗藏祸机的八年。

当时,万国皆知有李中堂而不知道有北京朝廷,顺理成章地,外交谈判,合约签订多由李鸿章处理,弱国的外交,气息奄奄,难以妙手回天。李中堂因一纸密约——中俄密约,这一实实在在损害中国利益的条约终于让一部分愤怒的国人称之为当世秦桧。(中日条约欺辱太深,当时官员都想借用俄国制约日本,让其干涉外交,事后俄人积极布施诡计促使密约签订,太后授意,条约签订后晚清皇帝和当世人盛怒异常)

局势造人,历史长河湍流不息,李鸿章的明与暗,褒贬不定,但都不影响他在中国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在世界史上亦不可缺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