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的路,
爱过的人,
看过的风景,
醉过的旋律……
生命是聚散离合的奇迹,
而光阴的故事,
都会在时间里成为最好的安排。
这是读者出版社20xx年出版的《一切安排都是刚刚好》封面上的一首小诗。
这本书是关于人生的故事集。收录了柴静、李开复、白岩松、查理·芒格等中外名家的作品。全书以“人生”为主题,分为四个部分,有享受平淡生活的超然智慧,有超越逆境的坚定勇气,有时光知味的人生体悟……文字清丽隽永,读后令人深受启迪。
《岁月不蒙尘》里的八十多岁英国老妇人,在老伴去世后,她的生活并没有陷入封尘的记忆,每日为一生收集下来的宝贝弹去灰尘。便拥有了不会蒙尘的岁月。
《清白家风》里古城普通人家勤奋认真地生活的家风,一定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养料。
《有什么理由一定要背景离乡》里的女孩爱丽丝,在有过背井离乡的经历之后,才有能力去爱,才经得起生活里境遇的变化。
是的,在生活里,原来我们只需要负责提升自己,一切自有最好的安排!
我朋友的儿子小崔是学医的,读研究生的时候,觉得从自己导师这里学到的多是理论知识,而实际操作的机会特别少。某天,得知系里有个导师因为脾气暴躁,对学生非常严厉,再加上是负责夜班的'很辛苦,所以就没有学生愿意跟他。于是小崔毛遂自荐找到这名导师,说:“我愿意跟你,我不要钱,只要你能给我更多的临床实际操作经验就行。”这名导师半信半疑的同意了。于是,小崔白天跟着自己的导师学习理论知识,到了夜晚,在其他的同学花前月下、玩手机、打游戏的时候,小崔就偷偷的去新导师这里上班。什么脏活累活都干,分毫报酬也没有,只为了得到导师更多的临床指导。整整两年时间,每天只能睡3个小时,辛苦自不必说,常常是困得坐在那里就睡着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的时候,因为基本功过硬,直接脱颖而出。在别的同学焦头烂额找工作的时候,小崔直接被市重点医院事业编录取了。同学们都惊愕的问:“咱们都是同样的起点,同样的导师,为什么你就把我们拉下一大截?”这个小崔现在已经是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了,在科里年纪轻轻就独当一面。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如果遭遇了风霜雨雪,就算心已不堪重负,也不要放弃,只要你一直走在努力的路上,就算
回报不一定立即出现。只要你肯等一等,生活的美好,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盛装莅临。一切安排都刚刚好。
《一切安排都刚刚好》会使我们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少一份浮躁,从而找到一份笃定和从容,获得心灵的智慧。终会恍然大悟:原来,人生至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都是刚刚好!
其实,我们是否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番,我们今天的这个社会存在规则吗?我们又有多少是真正地区遵守着的?对于前者,我们得肯定的说“有!”。就像“交通规则”、“游戏规则”、“商业规则”等等这些难道不是最日常平凡可见的规则么?在学校里,学生们要遵守校规校纪、班规班纪;食堂打饭也会有“排队”这一规则;而在夜自修、作息等这些时间上等的规定,对于学生来说,不也是一套规则吗?篮球场上的运动员们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也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就连在市场上“占着”一席之地的小摊贩不也得遵循着市场贸易的相关规定么?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规则是无处不在、无人不晓的。对于后者的回答,相比我们就不敢毫无顾忌地坦荡地说“有”了吧,因为的确有许多人漠视了规则,而真正在遵循规则的人中有漠视了多少规则啊!如果要从古代算起,那么我们所拥有的,却被抛弃了的规则可谓是“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啊!
不久前,大家所谈及的“小悦悦事件”就有着部分国人漠视规则的证明。他们漠视了什么呢?在我看来,基本的传统美德——乐于助人,被他们漠视了。《大同礼运篇》里所说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被他们抛弃了;生活在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我们在面对此类事情的时候,被我们忽视了的甚至可以说是被抛弃了的规则可以谈上是已“堆积成山”了。在这一方面,我们倒是得学学德国人,科学地来“循规蹈矩“了。
然而,说及不可被死规则套住,要善于变通,我认为这倒是应该被承认的。但前提是你得遵守那套准确的规则,在实践中不断地更新,促使属于我们礼仪之邦的乃至世界的规则不断地发展创新。应当肯定,一个规则,若其根基是正确的,它便长久存在,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得遵循它。
这本书讲的是人们缺少的东西是如何变本加厉的变得更加缺少的深层次原因,稀缺的东西会变得更加稀缺的内在逻辑。了解了这个逻辑,就了解了为什么有的人一直都很忙,有的人一直都很穷,这是因为稀缺思维导致新的稀缺。
当然,知道了不一定你就能改变你什么,只是多了一种可能性而已。要改变稀缺,要改变稀缺心态,要增加自己的带宽。有了足够的带宽,才能更高效的处理事情。所谓带宽,就是你的注意力的总量,你能操心的事情,总是有限的。所谓三心二意,到底是提高效率了,还是降低效率了呢?你解决的问题数量虽然多了,但是质量却会下降,很多问题需要返工,实际上花费的时间却更多了。
缺失时间的人,他总会处理最紧急的事情,会用加班的办法来解决时间缺少,但是这样做,会导致效率下降,这样会导致新的问题,还会导致他处理其他的事情的事情减少,比如说,你用晚上的时间用来加班,那你晚上陪孩子游戏的时间就被占用了,那么,这两个事情目前看来似乎是工作比较重要,但长远来看,哪个重要呢?这其实是得不偿失,你只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了眼前,以后的事情,顾不上考虑了。那么,就是意味着,你解决问题的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你借用了将来的时间,你的时间会越来越稀缺。
贫穷也是一样的道理。你总有眼前的烦心事要处理,却忘了更重要的很久以后的事情。你眼前的看起来明智的判断,长远来看,正是你陷入贫穷陷阱的原因。
其实,我觉得,知道了这个道理也不会对我们有太大的影响,所谓规律,就是客观的现象,我们很难改变的,我们很难去改变我们的思维规律,这也许也是人生的一种乐趣吧,让我们保留着改变现状的希望,继续保留现状。
一本书能改变一个人,以前我不大相信。但是《稀缺》它做到了,它打碎了我思维的藩篱,让我有了丝丝的洞见,能够看透隐藏在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稀缺。
我们总是想要的更多,而实际拥有的却很少,稀缺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
正如书的副标题“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稀缺主要体现在时间和金钱上(当然,还有社交稀缺、安全稀缺、尊重稀缺等)。不管是哪种稀缺,不管是否识别出哪种稀缺,人们越在意的时候,往往就陷入了稀缺。
购物时,很多人不自觉地会凑单免运费或参加满减活动。周围很多月入好几万的高级白领一样不能幸免,如果只花费很少的精力和时间倒也算了,但大多数时间会花费人们巨大的注意力带宽(带宽就是心智容量,包括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性价比实在太低。
记得,有次单位给每个人500元的买书额度,买完后凭发票报销,算是一种福利。听到这个消息,大家很高兴,于是纷纷抽空就在网上选起了书。都想充分利用福利,又不想随随便便买点书敷衍自己,于是搜索各类图书排行榜,读介绍看评论,就是想寻找自己喜欢的书。好不容易选好书,发现有些书不参加网站活动,不能吃亏的心态又引导继续找书。终于把书找的差不多了,还要兼顾不能突破总金额的限制,于是在接近500元附近进行各种组合,只求福利最大化。终于下完单了,很多人不知不觉忙乎了好几天,长时间盯着屏幕,都出现了腰酸背痛,两眼酸疼,反而手上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拖延了。
如果没有金钱稀缺的影响,凑单免运费或参加满减活动就不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在乎是否有必要买。免运费或满减活动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因为产生了金钱稀缺,可以让人乐此不疲而不自知。
延伸出去看,很多人喜欢薅羊毛,什么打卡、什么签到等等。一般,羊毛的出现主要为了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和增强用户粘性,多半会设置累计多少多少天,奖励加倍什么的。受金钱稀缺的影响,一般喜欢薅羊毛的朋友多数薅不止一个羊毛,每天打开App或网站,即便是轻车熟路,一年下来累计的时间也是惊人的,即便一天不拉收益也就大几百元钱。其实,把这些时间用在提升自己等重要的事情上,相信长期收益是巨大的。
每天薅羊毛,势必会涉及注意力切换,有时一天要切换好几次。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人们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切换成本。因为人们心智容量就这些,前面一件事的势必还是会在刚开始的时候影响下一件事的开展,想想“自己生气后没法立马开展工作”就明白了所谓切换成本。所以,算上这些成本,受金钱稀缺影响下的各种薅羊毛,包括股票的快进快出(做T),成本何其大!
再比如,持有的电影票(或购物卡)快到期了,这件事会锚住人们的注意力,人们总会想尽办法,克服各种困难,安排时间去消费掉。我就经常遇到这样的事,在还没有消费前,电影票(或购物卡)这件事会时不时占用心智容量,我也会经常和老婆(她比较忙)商量哪天看电影(或购物),实在没法安排或没有喜欢看的电影,做好人也把票送出去。
如果没有时间稀缺的影响,电影票或购物卡就不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甚至有可能会被丢弃在一旁,被人渐渐遗忘。截止日期(deadline)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因为产生了时间稀缺,可以让人集中精力去做事。
截至日期在工作中被运用的很多。如果约定了什么时间要交活或完工,一般人们都会在最后时间完成,即便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完工,多数情况下,进度也会比没有截至日期快。在设置截至日期的基础上,再辅助定期提醒,营造的稀缺效果往往更佳。比如,在截至日期之前,定期上报周报表月报表,或者在截至日期前,定期召开周会月会,回报工作进度。
只要金钱有限,只要时间有限,我们都会尽量将其利用得淋满尽致。对稀缺的感觉会萦绕在我们的大脑中挥之不去,从而影响我们所关注的事物(往往会缩小我们的视野),影响我们对选择的平衡,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并最终影响或扭曲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本书将稀缺界定为一个心理问题,而不是资源问题。
正如本书两位作者所说,稀缺会获取一个人的大脑,使他过于关注稀缺的对象,而失去正常的判断力,这恰恰会导致稀缺状态进一步恶化,而不是使它得到改善。
处于稀缺中的人们,其心智容量和认知能力会受到很大限制,从而导致了其习惯于应付匮乏的行为模式。
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紧急的事情上,并将其他事物排除在外。由于“目标抑制”的作用,人们在专注于某项重要事物的同时,就不容易想到其他重要事物。因此,专注也会导致管窥(只能通过管子的孔洞看清少量物体,而无视管外的一切),让人们的视野变窄,从而付出沉重代价。
管窥心态让人们盯着眼下的燃眉之急,其他所有的重要目标都好像失去了意义一样。当下的做法所引发的问题,在当时看来并不重要,往往被人忽视,即便可能成本和后果都让我们难以接受。这并不是我们无视这些行为的成本,只不过是成本得不到我们的关注罢了。
这也就不难解释人们闯黄灯(而不顾撞人撞人的巨大风险),路怒症(而无暇顾及计由本能恐惧引发的愤怒情绪),亏损或刚解套就卖出(而忽视了可能的戴维诗双击)、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而轻易给她贴上负面标签)、只看到祖辈的笨拙和教育观念落后(而忽视他们平时的默默付出),只关注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而粗暴的忽略另一半更需要关心理解)等现象了。
把东西装进行李箱,是对资源管理问题的最好比喻。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时间箱,要在里面装上工作、休闲和与家人共度的时光。我们也都有一个金钱箱,要在里面装上住房、服饰和其他所有支出。资源的稀缺和富足,会改变我们装箱的方式。如果没有余闲存在,我们在装箱时就不得不进行权衡。
可见,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原本30分钟就能赶到的`地方,预留出40分钟;在每个月的家庭开支之外,留有余钱,以备不时之需。在股票投资中,余闲体现在仓位管理上就是留有现金,体现在估值上就是讲究安全边际。面对稀缺的威胁时,余闲是必需品,而我们却总是不能将其列入计划之内。
稀缺迫使我们产生了权衡式思维,所有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俘获了我们的大脑,成了我们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事情。
试想,当你刚收拾好一只大行李箱,但又想往里面放件东西,此时你完全可以直接打开箱子扔进去,而不需要拿东西出来。你不需要对行李箱里的物件进行重新整理,因为行李箱本来就有多出来的空间——余闲。但如果是只小行李箱,没放几件就差不多满了,要想往里面放件东西要么需要拿东西出来,要么就需要用超级整理术重新整理(如果你会的话),花费的时间精力都是呈几何状递增。
我们所谓的余闲不是刻意预留的空间,而是因为装箱时空间充裕而产生的“副产品°。在我们工作顺利、收入稳定时,并不会仔细到1元钱都计较的份上;买房买车这种大事,只要支出后能剩下供我们支配的充足资金,就没问题:我们大概会了解自己能以什么样的频率光顾什么档次的餐厅,这样就能基本保证不超支;我们选择的度假产品的价格只要在心理价位左右就行,而不需要考虑银行账户里还有多少钱,然后再选择一款与预算分毫不差的产品。
这些心态就是充裕的一个特点,而余闲便是其结果。现实生活中,面对免费硬盘容量,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足够大的,甚至不设限的,因为这样会赋予人们余闲,而不需要考虑权衡,甚至腾挪存放的东西。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稀缺呢?
一是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子”视野。
二是要留有应对突发事件的余闲(当然,余闲也不能太多)。
三是将警醒型行为转变成一次性行动。
每个月支付账单时需要警醒意识,而设置自动还款只需一次;
坚持定投基金需要定时提醒,而设置每月自动扣缴只需一次;
开车上高速路时提前准备好零钱,需要警醒意识,而办理ETC速通卡仅需次;
坚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单纯凭借自身警醒意识效果一定不理想。但如果报名参加每周一次的活动,那么这种一次性行为就能确保父母每周至少能有一小段时间是全心全意陪伴孩子。
再说一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每次午饭后,我都想散散步。如果在单位吃午饭,想要做出“饭后散步”的决定需要消耗我的自控力,而且每次散步多少距离又不断地消耗我的带宽,而“到另一个更远的食堂吃饭”就是一次性决定,饭后散步和散步的距离在执行决定那一刻已经完成了。
本书是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之后的又一部行为经济学重磅新作,它旨在揭示稀缺心态的各种复杂成因,并提出以“余闲”牵制稀缺的应对之法。所以,只有对“带宽”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我们才有可能从稀缺走向富足。
稀缺:源于经济学“稀缺资源”概念,是指“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比如事情太多时间太少。
稀缺的核心就是没有余闲,当你的房间堆成山峰遮挡视线时,你就很难再联想到更美好的事物,你的空间也会影响你的心态,改变的是心态,更重要的是改变心态以前,知道什么事以及它的过程会如何塑造你的心态。你知道余闲可以让我们轻松避免选择负担,生活节奏的调整,可以让你从稀缺的死循环中跳脱出来。
稀缺是一种心态,当他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稀缺对注意力的俘获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所见和所见的速度,而且也会影响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认识。
管窥:在长期性的资源(钱、时间)稀缺中,人们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形成了管窥之见。好处是可能为我们带来“专注红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从长远看,弊大于利,这种“专心致志”反而会让我们产生“权衡式思维”,不断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
带宽: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长远考虑,分层考虑,进行有效的思考闭环则是带宽足,这样说太抽象,打个比喻好比一条高速公路,能同时行驶的车辆是有限的,大脑同时关注的事,不超过七件;在出现交通事故后,带宽就会缩小,大脑也一样,在稀缺状态下,大脑的带宽缩小就会导致人认知能力下降。
专注红利:稀缺会自动将干扰和诱惑等因素推至一旁,我们会淋漓尽致使用有限资源。
现实:贫穷是一种精神负担。在思想中轰隆驶过的“火车”,同样在现实中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行为和生活。就好像那些未完待续的工作,如网页动画一样消耗着电脑内存,直至电脑因内存耗尽卡住也不停息。
“稀缺”是一个心理问题不仅仅是资源问题。好在思维模式是可调的,思维模式微调一下,世界就会变番模样。
稀缺通常会产生4种效应:
1、管窥效应,就好像通过一个管子看东西,只见管子里面,不见管外,目光短浅狭隘。我们更倾向把注意力集中在最紧迫的事上,往往会忽视最重要的事;
2、稀缺会导致借用,就是我习惯性地透支未来的资源;
3、稀缺会导致没有余闲,就是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空间;
4、稀缺会引发宽带不足。
避免稀缺:节约宽带, 留有余闲, 设置提醒。
节约宽带:减少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决定的.琐事,不要老想着自己缺东西,把注意力放在真正值得的事情上,集中在长期可以积累的事情上。
留有余闲:再没有钱也要留一小部分出来投资,定期储蓄、投资在学习上、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认知水平。
设置提醒:我常常忽视了重要而不紧急的事,设置提醒非常重要,可以把重要的事情拉回到视野中引起重视。
解决稀缺的办法:
1、将重要的事放到视野中;
2、保持合适的带宽,避免带宽负担;
3、在富裕时不浪费,时刻进行稀缺防御,居安思危;
4、建立余闲,稀缺时提供缓冲。简言之,平时不浪费,稀缺有余闲,专心致志,做重要的事。
“余闲”是和“稀缺”相对立的一个词,也是摆脱稀缺心理的唯一解决之道,只有拥有余闲,我们才能有足够的空间容忍我们犯错和周转,才不至于被生活中“最后一根稻草”压倒。至于如何拥有余闲,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积累生活的资本,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为未来可能发生的意外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可以从现在起就开始学会投资和理财,给自己购买保险,通过投资实现财产的增值。
无能可以导致贫穷,贫穷也可以导致无能。穷人的稀缺心态,是导致他们无能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穷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更弱。他们的大脑中装满了稀缺,就没那么多心思去想其他事了。穷人不仅缺钱,更缺带宽。反过来,带宽负担会致使他们的智力下降。穷人的无能,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贫穷本身。只要生存于贫困之中,我们所有人都会变得无能。
万维钢老师说:
“拥有余闲就拥有主动权,就拥有了创造、冒险和改变的可能性。时间就好像是金钱:你花了它就不是你的了,可是你一直不花它也不是你的 —— 只有在你“可以花也可以不花”的那一刻,它才是你的。”
最后,投资长期价值,金钱上,每个月拿出一定的钱用于理财;或自我成长投资,定期拿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参加培训。随着自我提升,我们会逐渐摆脱眼前做不完的琐事。
生活中太多不可控,莫名其妙失业,突如其来的意外,各种“稀缺”接踵而来,而你世界的本来面目是由你的认知决定的,合理规划和管理“带宽”,我们才有可能从稀缺走向富足。
艾默生说过: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让自己幸福起来。希望我们都能凭借此书给予的启迪和智慧变得更加幸福。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