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4月16日 星期天 晴 开心
今天,我跟着妈妈去逛街了。以前我从商店和商场中发现过打折的字样,但从未去探究。我再结合书本通过进一步的探究,我发现了打折究竟是怎样,打多少折,不管你有没有去探究过,我现在分享给大家我的探究成果。
打折共分九类:一折最便宜,二折尾随其后,紧接着是三折,四折从天而降,五折默默登场,六折带着大奖从彩票店跑出来,七折从菜地急忙跑来,八折从麻花店逃了出来,最贵的九折以最高的价格来收尾。打折不仅要看打几折,还要货比三家。如果买到了不良商品价钱还很贵那么就不值了。
打折以数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打折前的价格×十分之?=打折后的'价格现价,数学公式为:打一折就是现价=原价×1/10,以此类推。
打折除了要看有打多少折,商品的好坏,还有打折出现的情况。打折出现的情况可能改变打多少折。打折的情况有很多种,如:换季清仓本店转让五周年店庆新店开业法定节日,特别促销,在这些情况下还会出现小数折如:5。5折8。5折7。6折等。
这一点其实是最令人难以接受的,但事实确实如此,而且无法改变。银行只贷款给富人,有钱才能购买保险,就算基础医疗免费但是很多救命的医疗肯定是昂贵的,基础教育义务化免费化但肯定无法跟更好的教育资源相比,无论如何只要有钱买多一点书你就能获得更多知识。等等。至于为什么这个社会要这样,书中有答案,社会学经济学很多学科都有答案。
总之一句话: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过去是未来更是。因为这从本质上就决定了,从社会制度等方方面面又促进了。也就是说,世界性的贫穷无法根本解决。换句话说,这个世界总会有穷人。是否援助,都不能改变(当然援助肯定也是有意义的,例如帮助他们学习知识普及常识,提供必须的药物,创造就业岗位等等)。从个体来说,直接的援助也不能改变你自己命运,如同以上的结论,除了不可改变的社会因素,其他方面几乎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或者大部分你可以自己认识到并进一步改善逃脱。你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学习能力(获得足够有效知识和信息避免错误的决策)、理性(善于计划自己的生活保证不被人性打败)、专注(不论如何困境都要区分轻重缓急专注于重要的事情)、然后主动向富人靠拢(争取更多机遇)。
听起来,作者的结论是悲壮,一本关乎贫穷和研究穷人的书籍,到最后的结论没有什么鸡汤成分。这难免令人难以接受。就如同网上出现的”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一样令人无法接受。但是我们应该从中学会收获,明白贫穷陷阱的负面,有助于避免我们掉入,即使掉入知道如何自拔。同时,穷人不应该是口头上传统意义的贬义词,也不是一个歧视性名词,至少在学术面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应该直面它,研究它。我们研究它,就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它。我们自己可能不算标准意义的穷人(日收入低于$0.99),但是当我们怀着”我就是个穷人“的心态阅读和学习,我们就肯定有收获。就算我们真的是穷人,那么收获应该更大,你说呢?
这一点有点反鸡汤。我们喜欢听到很多白手起家的成功故事,但数据表明,白手起家大获成功的概率往往很低,或者说除非你一举突破跳出陷阱,才有可能进入另外的天空。实际上,也是中国人常说的,第一桶金。作者走访了很多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发现这些企业家做的事业本质上就缺乏发展空间,不容易形成规模效应,或者边际成本很高。作者也看到很多迅速发展起来的小企业,但是往往这些小企业也很快遇到瓶颈无法突破,进而很多这类企业家只能处于一种小富即安的状态。即使这样的时候,外部也无法能给予他们诸如贷款融资等配套,这方面属于下一点结论内容。
此书彻头彻尾属于一本学术性书籍。但是他给你的收获也是满满的,而不是鸡汤似的。但是也许鉴于问题的严重性和严肃性,或许鉴于其他方面,很遗憾作者真的没有勇气直面结论,道出贫穷的本质,给出答案。到底为什么贫穷?作为读书笔记,我把答案从书中各处提取总结到这里。
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存在一个叫贫穷陷阱的恶性循环。这一点不论从世界和国家层面的宏观意义上,还是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个体上,都是存在的。简单来说,就是一旦落入这个”陷阱“(就是财富价值或者收入低于某一水平),就有可能发生恶性循环。如同中国有句话:越穷越见鬼。这是最可怕的。为什么可怕呢?这个陷阱里面都有什么?全球和国家层面宏观性,我们无法做点什么,那就来看看个体上,一般都有什么事情在这个陷阱里发生,了解这些,我们才可能摆脱进而跳出来。
买这本书的时候,当时想可能更多的是描写个体心理及环境对贫穷的影响,没想到书中的内容是世界性的有关于贫穷的问题,不过这样也好,让我对这一问题有个基本和较为全面的了解。其中有些内容在《瞬变》中有提及,就是面对时如何改变。
如文中所述,尽管我们没有根除贫困,但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或许可以改善穷人的生活,主要是以下5个方面:
一、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在健康(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基础教育、农药化肥、心理情绪控制、政治参与方面,都有许多误区,而任何方面的改善或恶化,都有可能脱离或返回贫困。信息告知穷人时,要使人们改变:需尚未知晓或听说但未感知的、信息发布的方式必须是简单而又吸引力的、信息的来源是可靠的等。对于免费疫苗,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心理沉没成本”—人们更有可能会利用他们为之支付很多钱的东西。人们可能根据价格来判断质量:恰恰由于某物品时廉价的,便有可能认为他缺乏价值。
二、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小孩很多的大家庭,资源分配时,最吃亏的是“母亲”。穷人脱离贫困后,许多较难突破瓶颈往更高走,如走出S型中的第一个高点。制约因素和贫困时差不多,只不过难度更大和更高。
三、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这个穷人的融资和信贷方面尤其明显。
四、贫穷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或其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注定失败。许多时候,主要是由于制定政策时出现的错误造成的,包括无知、意识形态和惯性。腐败的制度往往会滋生更加腐败的制度,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所谓的“寡头政治铁律”。当政的领导者倾向于制定能够为他们谋取财富的经济政策,而他们一旦变富,又可以利用手中的财富,提前阻止可能对他们的权力构成威胁的人。
五、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通常,成功能带来更大的成功,当一种情况得到改善时,这种改善本身就会影响人们的信念和行为。因此,在启东一个良性循环时,人们不必害怕必要的付出。一份稳定的工作会通过决定性的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因为它能够赋予人们足够的心理空间,对未来产生一种控制感,从而会进行长期规划和准备。
本文也就个人就这本书的见解发表一下个人的观点,当然,就高度来说,这本书的高度可能更多的是对有能力的人的一些指导,但是就我个人的阅读高度来说,我总结的只是其中的边角块。当然啦,这本书肯定要以社会学角度来讲的话,肯定也是各种敏感话题,所以我就以一个安全的话题角度来描述一些个人看法。
妈妈:“火柴买回来了吗?”
儿子:“买回来了。”
妈妈:“火柴好吗?”
儿子:“很好,我每一根都试过,全部划得着。” 这个孩子使用的是完全归纳法,将所有火柴都试过,得出了火柴好这一结论的。
“枚举归纳法”是从列举的某些事物的共性推断出一类事物均具有那些共性。议论文中经常要用不完全归纳法。也就是从(大量的)个别现象中,找出某类事物所共有的共同性质。与枚举法相关的有“概率归纳法”。有时由某些前提出发归纳出的结果并不唯一,而不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大小不一样,有的出现的可能性大一些,有的出现的可能性小一些,在议论文中必须认真对待,尽量用可能性大的结果;如果,我们需要的是可能性小的结果,必要时增加前提条件使需要的结果成为概率大的'结果,当然,增加的条件必须与原有前提相容。“排除归纳法”是将上述两种归纳法反其道而用之:即从枚举的事物不具有的特性出发,归纳出一类事物不具有这类特性。相应地有“完全排除归纳法”和“不完全排除归纳法”。
归纳推理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前者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归纳法,后者人们称之为例证法。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归纳推理的前提支持结论,但不确保结论的绝对正确。比如在我们买葡萄的时候就用了归纳推理,我们往往先尝一尝,如果都很甜,就归纳出所有的葡萄都很甜的,就放心的买上一大串,但谁又能保证所买的葡萄中没有一个不是酸的呢?再比如,国家公务员,有这么一道试题:
有一段时间,满街的女青年都穿着一种高跟的“松糕”皮鞋,但这种鞋不美,是男青年的共识,不久这种皮鞋就少见了。如今,在男青年的衣柜里,双排扣的西装可能已落满了灰尘,这种西装气派、庄重,但有拒女青年千里之外的感觉。可见( :
A.女人都爱赶潮流。
B.市场上已经没有高跟“松糕”皮鞋和双排扣西装销售了。
C.穿高跟皮鞋没有女人味,穿双排扣西男人味又太浓。
D.男人和女人流行哪种服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异性是否认同。
该题参考答案为D,就是采用了归纳推理。 一2.演绎推理
所谓演绎推理,是指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第一个对“三段论”进行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明确地将三段论表述为:“三段论就是议论,其中若干事物被陈述,被陈述的事物以外的事物必然因而产生。”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如:依据“所有的昆虫都有六条腿”和“蝈蝈是昆虫”的大小前提,就可推出“蝈蝈有六条腿”的结论。再比如,依据“所有的蜘蛛都是八条腿的动物”和“八条腿的动物不是昆虫”的大小前提,就可推出“蜘蛛不是昆虫”的结论。
在演绎推理中,普遍性结论是依据,而个别性结论是论点。演绎推理反映了论据与论点之间由一般到个别的逻辑关系。比如***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恩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段话中就包含着一个完整的演绎论证。“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是普遍性原理,是论据,是“大前提”;“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是已知的判断,是“小前提”:而“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则是结论,也是论点。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大前提是一般事理:小前提是论证的个别事物;结论就是论点。用演绎法进行论证,必须符合演绎推理的形式。但在写作时,根据文章表达生动简洁的要求,对三段论推理过程的表述可以灵活处理,有时省略大前提,有时省略小前提。比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真理,它是不怕批评的”,就省略了大前提。又如,“鲁迅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一直往前走。’我们不正该焕发朝气,勇往直前吗?”就省略了小前提。运用演绎推理,作者所根据的一般原理即大前提必须正确,而且要和结论有必然的联系,不能有丝毫的牵强或脱节,否则会使人对结论的正确性产生怀疑。在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福尔摩斯就常将演绎推理使用得淋漓尽致,由于他做到了丝丝入扣,所以,很是让人信服。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一般多用于立论文中。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优点是能体现众多事物的根本规律,且能体现事物的共性。缺点是容易犯不完全归纳的毛病。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优点是由定义根本规律等出发一步步递推,逻辑严密结论可靠,且能体现事物的特性。缺点是缩小了范围,使根本规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展现。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在应用上并不矛盾,有些问题可采用前者,有些则采用后者。而更多情况,将两者结合着应用,则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归谬推理 在驳论的议论文中,有一种出奇制胜的高招,叫“归谬法”。它不是直接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而是抓住对方的谬误,顺水推舟,加以引申、延长、扩展,使其荒唐可笑之处愈发明显。这样对方的观点便不攻自破了。有这么一个故事:
俄国19世纪著名文学评论家赫尔岑有一次应邀出席了一位朋友的酒宴。
他十分讨厌酒宴上演奏的轻佻的音乐,但却不好意思离去,就只好用手捂住耳朵。主人一见他这个样子,连忙问道:“今晚宴会上演奏的全是流行的歌曲,很高尚的,难道你不愿意听吗?”
赫尔岑反问道:“流行的乐曲就一定高尚吗?”
主人听了疑惑地说:“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
赫尔岑听后,微微一笑,说道:“照你这么说,那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主人哑口无言了,赫尔岑说罢,便起身告辞了。
“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这句话等于说“凡是流行的都是高尚的东西”。赫尔岑却假定其真,导出“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这一十分荒谬的结果。由此,结果的荒谬就可将隐藏在“主人”话中不明显的荒谬揭示出来。
当然,议论文中的推理方式不一而足,限于篇幅,在此无法一一详述,不过,无论采用哪种推理方式,都不可违反辩证法,辩证法是一切议论文都要坚持的核心理念,只有坚持用发展、变化、全面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才能使文章的观点更符合实际。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