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新闻,记者在刚结束语文的高考生中随机采访,我本以为会出现几个造型端正,念白顺畅的临时演员,在摄像机刻意营造出的纪实氛围中,大赞我国高考语文试题的严谨考究,并决绝的表示自己绝不会做出任何违纪行为。始料未及,一抹跳跃的红闯入镜头——一个穿着红T恤,戴着黑框眼镜的正太高喊着:采访我,采访我。然后对镜头咧嘴一笑,像个身经百战的公众人物一样,满是轻松愉快地等待着记者的问题。见此情状,除却感叹正太好萌外,一阵苍凉油然而生——原来时代早已悄然改变了,我现在看到的年年岁岁花相似中,竟掺杂着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无奈。这些似曾相识的面孔已是属于另一代人的了。相形之下,内心苍老无比的我只能怨念一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如果把八零后和九零后的性格比作两个钱盒子,那么,娱乐精神在八零后的盒子里,是埋在众多硬币之中的唯一一张百元大钞;而九零后的盒子里,则尽是百元大钞。八零后擅长集体式的狂欢,因为躲在癫狂的人群中乱舞时,自己情绪的不安和舞步的凌乱可以被掩饰得很好。想概括这种特质并不难,北方叫蔫儿坏,南方叫闷***。
形成这种特质的原因也不难分析:八零后存在至今的人生,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我们全心全意地沐浴着党的伟大光芒,谦卑地接受者诲人不倦的爱国主义教育,斗志昂扬;后一部分,我们五体投地的'拜倒在信息科技的石榴裙下,却又在一次次更接近人性真相的体验中,变得麻木不仁。两种极端,判若云泥,故而,杂糅的个性修炼完成。
据说TVB的电视剧塑造了香港民众的道德观,于是我常常在想,八零后骨子里那种若隐若现的娱乐至死的精神究竟和斯蒂芬周有多大关系。至少就我自身来看,该名可疑男子难辞其咎。
常欢手扶门框佯装淡定,表情抽搐,欲言又止,搜肠刮肚的斟酌着,到底哪部好莱坞作品能成为自己“裸上身”造型的合理解释,以骗过被他的“巴黎铁塔翻来覆”搞得痴心绝对的何里玉,保住他“情场鬼见愁”的霸道法号——那是1992年,他三十岁,香港全年最卖座影片的前五名都是由这个笑起来贱贱的家伙主演的,遂该男子一时风头无两。不过名头的变更未及这般迅速,暂且还是“星仔”。我不知道1992年是不是他最好的时光,但我喜欢那个锋芒毕露的他,再抽搐的表情也无法在他有光泽的皮肤上留下痕迹。
不知为何,每次重温那年的他,我总会忍不住想起如今华发毕显的他。
三年前,他为他导演的“儿童片”来内地做宣传,领着一个能言会道的机灵小姑娘,出席各种被镁光灯照得通亮的场合。记者总把提问的关键词锁定在“无厘头”、“后现代”、“解构主义”云云,自以为深刻无比。而早已贵为“星爷”的他,听罢问题,淡定起范儿,用蹩脚的普通话开始云山雾罩地胡扯。
无视那些答非所问的尴尬场面,我依旧喜欢他,虽然不及当年的青春无敌,虽然现在的他即使一脸严肃,也无法拉平岁月的纹理,但是,能够用“无厘头”的方式“解构”自己的“后现代”艺术,让雀跃提问的记者们茫然落座,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除了这个老男人还有谁做得到。
叫他电影大师,让我不自在又讪然,这般“盛名”实在太没亲和力。在我心中,他就是那个敢把口腔中咀嚼到一半的食物正面推向镜头的包龙星,接黑板擦接得出神入化的周星星,吃完香蕉就翘起猴屁股排放尾气的至尊宝。他是永远可以逢凶化吉的不死之身,他是身怀绝技的赌圣,他是天生丽质的国产凌凌漆,他是游荡在我寡趣童年中的英俊小流氓。他是我懵懂岁月里的一个记忆符号,一个可以让我发笑、想念、鄙夷又依恋的远在天边的香港人。
其实,也许不只因为他,还有相貌精致的张敏,不可方物的张曼玉,从容大气的林青霞,雍容娴静的巩俐,古灵精怪的朱茵,天然雕饰的袁咏仪,或者还有凶神恶煞的成奎安,相貌猥琐的小龟,惯性健忘的化学课老师,容颜与性格同样豪放的如花……
怀念那些电影,怀念电影里的他们,顺便可以怀念一个逝的时代。那时候的我孤独得无声无息又心安理得,因为什么都不懂,就不会觉得痛,不会很开心,也不会不开心。因而,生活美好得低调而平实。日子甜蜜得淡然而宁静。
就像那份蒙尘的文件被司令从垃圾堆里拣出来一样,就算历经五百年,就算你的唐朝饮食集团负债累累,就算你沦落到青楼骗吃骗喝,若我再次看那个刀不离身的拉轰男人,我还是会忍不住停下脚步,看你啜饮那杯Dry Martini,看你送杜鹃补血的猪肝,看你为李香琴摘那朵她想要的白玫瑰。又或者你只是个宋兵乙,一句台词没有,还要在出场几秒钟后惨死在梅超风的九阴白骨爪之下,我也还是会看你跳完那一段街舞,唱完那一段RAP,和街坊们一起陶醉在你道具简陋的《雷雨》里。谁让你无意中闯入我的生活,陪我度过了那段最好的时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