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优秀文学作品,往往都会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一个个动人的物象。比如一辆纺车、三颗枸杞豆、七根火柴,还有冰心的小桔灯、白毛女的红头绳等。这些物象在文中或是承载一种精神,或是一种情爱,或是一段经历。这些情感的载体可以说是那一篇篇文学作品的形象代言人。如作文《自行车上的空间》,为表现父女之间互让的爱,而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一个情感的载体,这就是“自行车座垫和后座之间的空间”。聚焦这个空间,作者先写小时候幼稚的我“总爱与爸爸争夺座垫与后座之间的空间”,而“爸爸总让着我”,浓浓父爱溢于“一争一让”之间。后来,懂事的女儿不再争抢空间,而爸爸的爱已成习惯,仍然“习惯性地朝前坐着”,努力“让给女儿更多的空间”——真正的父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常常表现得更加突出,强大的父爱也终于让女儿学会“用一颗读懂父爱的心”为父亲让出空间,爱的互动在“自行车的空间”里得到了感人的再现,怎能不让读者为之感动?
亲自体验让学生拥有了第一手生活素材,同样,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社会上的各种人物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素材富矿。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参加公益活动,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活生生的写作资源。
比如,在双休日,盆景园里学生们仔细聆听园艺师傅讲解盆景的制作过程;社区服务站的“学生义工”在慰问下岗工人、退休老人;文化馆里,“小书画家们”在挥毫泼墨并对艺术家喋喋不休的询问肯德基、必胜客门店,同学们在做“钟点工”,对各种类型的顾客进行观察调研;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小记者”在做人物专访。街道、社区、广场、商店等到处都有学生活动的身影,他们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在实地考察、专项调研,积累自己个性化的写作素材。
这些写作素材,完全从生活中来,学生对某行业某领域有真切感受,并且人人不同。因而写出来的作文也是极具个性,绝无雷同,更不会是“流水线制造”的。
但这次要描写的,却不是那常见的背影,而是在凄怆氛围中,特定场合下,使他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那个背影!失去至亲、差使交卸、父子分别,让年迈的父亲心境凄凉。
尽管如此,为让儿子安心踏上求学之路,父亲还强颜作欢。
送别时,年事已高的父亲还执意要蹒跚着过铁道、艰难的爬月台去为儿子买桔子。
他蹒跚的步履,爬上月台的动作,无不渗透出对儿子深深的爱,而从这生动描述的字里行间,从目睹此景到感触此情时的潸然泪下,我们也感到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与深情。
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这是抒情中是间接抒情 通过上面的赏析,我们认识到记叙中常常有抒情,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记叙中的抒情有什么作用呢? 【师结】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能运用好记叙中抒情的技能,有利于渲染气氛、深化凸现主题,使感情升华,进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打动读者,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尽管作文题花样如何翻新,要求的文体总是记叙文。这是合理的,符合规律的。所谓记叙文就是记人、叙事、写景的,是人物、事件、景物的书面化,是人物、事件、景物的再现。所以好的记叙文首先必须记人、叙事、写景做到形象、具体、生动。这是一项从预初开始就必须渐渐具备的基础功夫。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在最初阶段常常是忽略甚至是严重忽略了这项基础功夫的培养。没有或者欠缺了这项基础功夫,那么记叙文必然空话连篇瘦骨伶仃,不会给人予真切感,也不会让人感动,自然谈不上好的记叙文了。
那么这项基础功夫从哪里来呢?初中的作文教学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与能力。记叙的形象、具体、生动,是观察的仔细与周全的必然反映。所以在这个阶段作文教学应当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己的生活,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天地:教室里的设施,教学大楼的轮廓与色彩、升旗早操的各个环节,运动会的热闹又激烈场面,校院里的花草树木等等;渐渐再把他们的眼界扩大开去:车水马龙的街道,匆匆忙忙上下班的人群,新华书店里人们专注于翻阅与购书的神态,旅游景点的'自然风光山水美景等等;渐渐地再引导他们观察一桩事情,一个事件,观察它们的起始、过程、结果,这就是引导他们学习叙事;再就是引导他们观察人,观察父母、同学、老师,观察他们的形态、言辞、以及处事为人的种种细节。这样,父母、同学、老师就都是他们心中活生生的形象,写在作文里就能栩栩如生。
在这个基础上,到了初中的后阶段就要让学生懂得,一篇真正优秀的记叙文还必须是富于内涵,能给人予启迪的。而这种内涵不是外加的,实质是观察生活的一种心得。比如花开了又谢了,冠军的道路,无奈的失败等等,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有它的固有依据,都有它内含的哲理。观察了,发现了,你的记叙文也就有了丰富的内涵了。
暑假期间,初三学生要想写出一篇好的作文,应该重视培养和提高自己仔细观察生活的习惯与能力,学习如何把人物、事件记叙得具体、形象、生动。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要求:体味文段的抒情及特点。
好的文章总是刻意打造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善于议中蕴情,以点明、揭示文章的中心,突出强调自己的.观点。这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大多言简意赅、词简意丰。如鲁迅的《故乡》结尾段:“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威了路。”寥寥数语,表现了作者踏平路上荆棘,夺取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个“路”一语双关,把地上的路与人生的路、现实中的路与理想中的路结合在一起,感情及含意表达极为深刻,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总之,只有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所写的人、事、物、景、理之中去,才能与所写的事物进行心灵对话,才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更易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由于很中意欧·亨利式的结尾,便去看了《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而我也确实为它所吸引。从中,可以找到看一部四五百页的书所没有的乐趣。
篇幅短小却将作者所要表达的理念淋漓尽致得表现出来是我对欧·亨利短篇小说总体评价。无论是真挚的爱情,高尚是品德,还是对社会的批判,讽刺,他都用极其简练,诙谐的文字将其表现出来,如同寓言一般。没错他正是用寓言般的写法,简洁,诙谐,却富含深意。然而与寓言不同的是,他的小说并不那么晦涩,那么具有象征性,因为整个社会都是他的写作题材。他便是在这个舞台上导演出一幕幕精彩的片段。《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通过小人物,传递作者对爱的赞美,对美好品质的歌颂,这恐怕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寻找照亮黑暗现实的火炬。
细细读完几篇,我自是没有全部读完,然而每读完一篇,都是一种享受,字与字间都存在某种魅力,犹如置身与满是名作画廊,那是一股股能直击心灵的力量,读完一篇十几页的作品,却能感受到一股莫名的喜悦,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思想与文字的契合,或许我正在寻找这个。寻找一种在长篇小说中体会不到的快乐。一如在领略过高山熊泽之后,也会为只草片叶所感动。而这正是短篇的魅力所在。它是绝无浮华之感的,相反的,它凭借简练与留白,给人以足够思考的空间。以《麦琪的礼物》为例,作者最后并未直接道出男主人公卖掉手表为妻子买了梳子作为圣诞节礼物,但凡是读到这里的人都可以看出,并为之感动。欧·亨利正是以他独特的写法克服短篇的不足,使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一样熠熠生辉,或者说,那光辉在我看来更耀眼。
那光辉所包裹是人性美,也是这样短篇小说所感染我的。在书中,我并没有看到其他作品中所描述的世界如何黑暗,如何冰冷。这些短篇小说大多取自小人物,他们在社会底层挣扎,拿着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但这丝毫影响他们的人性美。爱情,坚强,充实其中,如无数光点,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似乎要将其变为美丽的星空。一篇一篇,心中也不免温暖起来,或许在这时才能了解欧·亨利短篇小说真正的意图。他在为社会寻找哪怕一点光明,而他确实带来了,那数不清的光芒。
为其短篇的魅力所感染,正如为世界的美所感动。
生活作业,又可以叫做“实践作业”。我们知道,作文尤其是记叙文写作,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实践。所以在学生放假作业的`布置上,我坚持每次都布置生活作业。让学生每个周末实践一个项目,周日晚上撰写该活动的过程、思考、感悟,形成周记。
比如说,周末放假让同学们到市场买菜,周日晚以《今天我买菜》为题写一篇周记。对于这项作业,同学们热情高涨、兴趣浓厚。写出的周记更是精精彩:典型的场景描写,有生动的语言描写,有传神的细节描写,还有真切的人生感悟。再比如说,放假布置一项生活作业;整理我的房间。同学们写的周记让人感动;很多同学是人生第一次整理房间,摸索了半天才整理好,享受到了劳动的快乐,知道了父母的艰辛有的整理出了儿时的物件儿,回想起童年的快乐往事;有的整理了自己的房间,顺带整理了父母亲的房间,有了感恩的实际行动。
类似的生活实践作业,学生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料可写,有情可抒,是解决学生无米下锅的有效方法。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