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进行阅读能力测试。
不到5岁便夭折的儿童每年有900万。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产妇死亡概率为33%,这一比率在发达国家仅为0.018%。全球至少有25个国家,大多数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其人口的平均寿命不超过55岁。仅在印度一国,就有超过5000万的学龄儿童连简单的课文也看不懂。
看了上面这段文字,或许你只想把书扔到一边,不去想世界贫穷这件大事。因为这个问题看上去太宽泛、太棘手。然而,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劝你不要那样做。
宾夕法尼亚大学近期的一项实验表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会令我们无比震惊。研究人员发给每个学生5美元,让他们填写一份简短的调查表,然后再给他们看一份传单,请他们为“拯救儿童”(全球慈善机构之一捐款。传单有两种不同的类型,有些学生所看到的传单是这样的:
马拉维的食品短缺影响着超过300万儿童;在赞比亚,自2000年以来的严重干旱已导致粮食产量下降42%。因此,300万赞比亚人将面临饥饿;400万安哥拉人(占安哥拉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已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超过1 100万埃塞俄比亚人急需食品援助。
另外一些学生所看到的传单上画着一个小女孩,还有这样一些文字:
罗西娅是一个来自非洲马里的7岁女孩,她过着极度贫穷的生活,甚至面临着挨饿的危险。然而,您的经济援助将会改善她的生活。有了您以及其他好心人的支持,“拯救儿童”将与罗西娅的家人以及社区里的其他人一起帮助她,让她能吃饱饭,接受教育,具备基本的医疗及卫生常识。
看了第一份传单的学生平均每人捐了1.16美元。和第一份传单不同,第二份传单展现了一个而不是数百万人的困境,看了这份传单的学生平均每人捐了2.83美元。这样看来,学生们愿意为了罗西娅而承担一点儿责任,但在面对广泛的全球性问题时,他们就不免有些泄气了。
接下来,研究人员又随机选定了一些学生,先告诉他们这样一个现象,即人们不愿关注那种泛泛的信息,他们更有可能会捐钱给某一特定受害者,然后再给这些学生看那两份传单。结果显示,看了第一份传单的学生平均每人捐款1.26美元,与事先不知道该现象的学生所捐的钱差不多。然而,看了第二份传单的学生在得知这种现象之后,平均每人仅捐了1.36美元,远远低于不知道该现象的学生所捐的钱。鼓励学生们再想想反而使他们对罗西娅不那么慷慨了,但马里人民也没有因此得到更多的援助。
学生们的反应是一个典型案例,说明了大多数人在面对贫穷等问题时的感觉。我们的本能反应是慷慨,特别是在面对一个身陷困境的7岁小女孩时。然而,正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们一样,我们在重新考虑之后常常失去信心:我们捐的那点儿钱不过是沧海一粟,而且这些善款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这本书会让您再好好想想,如何摆脱那种“贫穷的问题难以解决”的感觉,从一系列具体问题出发,重新审视这一挑战。这些问题只要能得到恰当的定位并为人们真正理解,就能够逐一得到解决。
遗憾的是,关于贫穷的辩论往往不是这样展开的。很多侃侃而谈的专家并没有讨论怎样抗击痢疾和登革热最有效,而是专注于那些“大问题”:贫穷的最终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信任自由市场?穷人能够受益于民主制吗?外来援助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等等。
杰弗里·萨克斯是联合国顾问、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主任,同时也是一位贫穷问题专家。他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贫穷国家之所以贫穷,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往往都气候炎热、土地贫瘠、疟疾肆虐、四周被陆地所包围。因此,如果没有大量的原始投资助其解决这些地方性问题,这些国家很难提高自己的生产力。然而,这些国家却因为贫穷,无法支付投资回报——这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谓的“贫穷陷阱”。除非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落到实处,否则无论是自由市场,还是民主制,都帮不上什么大忙。外来援助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启动一种良性循环,即辅助穷国在关键领域投资,从而提高其生产力;由此而产生的更高收入会带来更多投资,收益将呈螺旋状上升。萨克斯在其2005年《贫穷的终结》(The End of Poverty一书中称,如果富国在2005~2025年间每年拿出1 950亿美元的资金来援助穷国,那么贫穷问题到2025年末便可完全得到解决。
然而,还有一些侃侃而谈的人认为,萨克斯的回答是错误的。曼哈顿的威廉·埃斯特利挑战了纽约大学的萨克斯,随着其著作《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The Elusive Quest for Growth及《白人的负担》(The White Man's Burden的面世,他已经成为反援助人士中最具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之一。丹比萨·莫约是一位曾在高盛投资公司及世界银行任职的经济学家,她于近期出版了《援助的死亡》(Dead Aid一书,并在书中对埃斯特利的观点表示赞同。他们都认为,援助的弊大于利:援助使人们停止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腐蚀地方机构并削弱其作用,导致一些援助机构形同虚设。对于贫穷国家来说,最好遵循一个简单的原则:只要有自由市场和恰当的奖励机制,人们就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接受外国人或自己政府的施舍。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看待世界运转的方式上,对援助持悲观态度的人实际上表现得颇为乐观。埃斯特利认为,“贫穷陷阱”并不存在。
我们到底应该相信谁?是相信那些认为援助能解决问题的人,还是相信那些认为援助只能使问题恶化的人?这一问题无法从理论上得到解决,我们需要的是证据。然而,遗憾的是,那种常常用来解答大问题的数据并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引人注目的奇闻轶事比比皆是,有些事件甚至可以用来支持任何立场。例如,卢旺达在遭受种族灭绝之后的几年里得到了大笔捐款,整个国家逐渐走向繁荣。由于国民经济得到了发展,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开始制定政策,尽量不再接受援助。那么,我们应将这个例子看作是援助好处的证明(萨克斯的观点,还是自力更生的典型代表(莫约的观点,还是二者兼备?
由于诸如卢旺达这样的个例没有最终定论,大多数研究哲学问题的人更喜欢在多个国家之间作比较。例如,针对世界上几百个国家的数据表明,接受更多援助的国家并不比其他国家发展得快。这常常被认为是援助无用的依据,但实际上,这也可能意味着相反的观点。或许,援助使某些国家避免了一场灾难,没有援助的话情况会更糟。对此,我们并不了解,只是在泛泛地猜测而已。
然而,假如没有支持或反对援助的依据,我们又该怎样做呢?——放弃穷人?这种失败主义的态度不是我们所应持有的。实际上,答案是可以找到的。这本书整体上就采用了一种答案延伸的形式——不过不是萨克斯和埃斯特利喜欢的那种泛泛的答案,它要告诉你的不是援助的好与坏,而是援助在一些特定的事例中是否带来了好处。我们虽然不能断定民主制的效力,却可以就是否应改变其组织方式谈谈感想,使其更有效地运行于印尼的农村等地。
无论如何,对于某些大问题(如外国援助是否有效的回答是否像我们有时听到的那样重要,我们尚不明确。无论是伦敦、巴黎或华盛顿特区那些热心于帮助穷人的人,还是不那么热心于此的人,他们都认为援助的作用十分突出。实际上,援助只占每年给穷人所划拨的款项的一小部分,大多数针对全球穷人的计划都由各国自身的财政部门制定。例如,印度基本上不接受援助。2004~2005年间,印度为穷人的基础教育计划投入5 000亿卢比(310亿美元。即使是在非洲这样急需援助的地方,这一数字也只占政府2003年度全部预算的5.7%(如果我们排除尼日利亚和南非这两个几乎不接受援助的大国,那么这一比例为12%。
更重要的是,援助的是是非非引发了无数没完没了的争论,这模糊了真正的重点——钱的去处。这就意味着政府要选择正确的资助项目——该项目对穷人有好处吗?是该给老人发养老金,还是为病人建诊所?然后,弄清楚最好的操作方式是怎样的。比如,诊所的运作及人员配备可以采取很多不同的方式。
为援助问题而争论的人基本上都同意一个前提,即我们应在力所能及时向穷人伸出援助之手。这也在情理之中。哲学家彼得·辛格曾写过关于拯救陌生人的道德准则,他评论说,大多数人都愿意牺牲一件价值1 000美元的衣服,换取一个落水儿童的性命。辛格还认为,这名落水儿童就是那些每年活不到5岁的900万儿童之一。经济学家、哲学家、诺贝尔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的观点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他认为,贫穷会导致令人难以容忍的人才浪费。用他的话来讲,贫穷并不仅仅意味着缺钱,它会使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一个来自非洲的贫穷小女孩即使很聪明,可能最多也只能上几年学。她很可能由于营养不足而无法成长为世界顶级运动员,而且即使她有什么做生意的好想法,也没有启动资金。
的确,对于发达国家的人来说,这种对生命的荒废可能没有什么直接影响,但对于这个非洲小女孩来说却影响很大:她可能沦落为携带艾滋病毒的妓女,将病毒传染给一个来到非洲旅游的美国人,而这个美国人又会将病毒带回自己的国家。或者,她可能会患上一种耐抗生素的肺结核,这种病毒最终可能会传播到欧洲。如果她当初接受了足够的教育,她可能已经研制出了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良药,或者就像中国小姑娘戴满菊一样,她上学的机会来源于银行职员的一个疏忽,这可能使她最终成为雇用上千人的商业巨头。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和舍丽·吴顿在其著作《半边天》(Half the Sky中讲述了这个小姑娘的故事。即使她没有这样的际遇,我们又有何理由不给她一次机会呢?
我们知道帮助穷人的有效方式吗?当我们回到这个问题时,分歧便会显现。
辛格关于帮助别人的观点中隐含了一个前提,即你知道如何去做。在你不会游泳的前提下,甘愿牺牲一件衣服的道德准则便显得苍白无力。正因如此,在《你能拯救的生命》(The Life You Can Save一书中,辛格不辞辛苦地为读者列举了很多实例,告诉他们可以在哪些地方伸出援手。在辛格的网站上,这部分内容是定期更新的,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和舍丽·吴顿也是这样做的。道理很简单,只谈世界上存在什么问题,而不去谈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样只能导致社会瘫痪,而非进步。
因此,真正有用的方式是从实际问题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空谈外来援助。例如,世界卫生组织称,疟疾在2008年造成约100万人丧生,其中大多数是来自非洲的儿童。对此,我们认为,让人们睡在经过***虫剂处理的蚊帐中,这样就可以挽救很多条性命。研究表明,在疟疾传播严重的地区,让人们睡在经过***虫剂处理的蚊帐中,可以将疟疾的感染病例减少一半。那么,怎样做才能保证儿童都睡在这样的蚊帐中呢?
只要拿出约10美元,一个家庭就能得到一个经过***虫剂处理的蚊帐,还会有人教他们怎样使用这种蚊帐。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是否应向家长们免费提供这种蚊帐?或者按优惠价卖给他们?还是让他们自己去市场上按全价购买?这些问题是可以回答的,但答案却不甚明了。很多“专家”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十分强硬,却拿不出任何有力的证据。
疟疾是一种传染病,如果玛丽睡在蚊帐中,约翰就不太可能被传染——如果至少有一半人口睡在蚊帐中,另一半人口即使没睡在蚊帐中,他们被传染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问题是,睡在蚊帐中的孩子的人数还不到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对于马里及肯尼亚的很多家庭来说,10美元的花费有些高。考虑到使用者及社区中其他人的利益,以优惠价销售蚊帐或免费赠送蚊帐似乎是个好办法。的确,免费发放蚊帐正是杰弗里·萨克斯所提倡的。埃斯特利和莫约则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如果人们不花钱就得到了蚊帐,那么他们就不会对其加以珍惜,因而也就不会去用。即使他们用了,也可能会因此对施舍习以为常,在以后需要自己花钱购买蚊帐时便会退缩,或是在需要其他物品时也不愿自己花钱,而是等着别人免费赠送。这种情况会摧毁运转良好的`市场。据莫约讲,一位蚊帐供应商就曾因一项免费发放蚊帐计划而***。在该项计划停止之后,再也没有人愿意以任何价格提供蚊帐了。
要想解释这一争论,我们需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如果人们必须以全价(或者至少是全价的一大半购买蚊帐,他们是否会放弃购买?第二,如果蚊帐是免费赠送的,或是以优惠价卖给人们的,他们是否会使用这些蚊帐,还是将其浪费掉?第三,如果人们以优惠价购买了蚊帐,那么一旦以后价格不再优惠,他们是否还愿意去购买呢?
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观察并比较几组人在面对不同程度优惠价时的行为。这里,我们着重于“比较”,自己花钱购买蚊帐的人与免费得到蚊帐的人相比,他们的表现常常是不一样的。
那些自己花钱购买蚊帐的人可能都比较富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知道自己为什么需要这种蚊帐;而那些免费得到蚊帐的人可能是因为贫穷,才会被某家非政府组织选中。不过,情况也可能恰恰相反:免费得到蚊帐的人社会关系优越,而穷人由于封闭只好以全价购买。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无法从他们使用蚊帐的方式上得出任何结论。
因此,这些问题最简洁的回答方式就是模仿医学中为评估新药的效力而采用的随机对照实验(RCTs。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帕斯卡利娜·迪帕在肯尼亚开展了这样一项实验,随后,其他研究人员分别在乌干达和马达加斯加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在迪帕的实验中,随机选定的几个人在购买蚊帐时享受了不同程度的价格优惠。通过对几个小组在接受不同价格时的行为进行比较,迪帕便能回答我们前面列出的三个问题,至少在这项实验的背景下是这样的。
在本书的第三章,我们将详细描述迪帕的研究发现。尽管有争议的问题仍然存在(例如,这些实验并没有告诉我们,将进口的蚊帐以优惠价出售是否会损害当地厂家的利益,但这些实验结果还是使这场争论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并极大地影响了这方面的政策导向及言辞。
从泛泛而论转向具体剖析,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一旦我们了解穷人是否愿意花钱购买蚊帐,以及他们是否会使用免费得到的蚊帐,那么我们所了解的就不仅是发放蚊帐的最好方式了;我们还会了解,穷人是怎样做出选择的。例如,蚊帐得到广泛应用的最大阻碍可能是人们不了解这种蚊帐的好处,可能是穷人买不起蚊帐,也可能是他们的头脑完全被当前的问题所占据,根本没空去担心以后的事。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能了解穷人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除了手里没有多少钱之外,在生活上同其他人都是一样的吗?或是他们极度贫困的生活与其他人的生活在本质上有哪些不同?如果他们的生活有什么特殊之处,他们是否会因此而掉入“贫穷陷阱”?
(选自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中信出版社
1.作者认为,人们对贫穷认识的误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上述材料,归纳概括要点。(30分
2.你认为未来的世界会更贫穷还是更富有,抑或会呈现其他面貌?请结合自己的阅读、调查数据及其他理论等,来阐释自己的观点。300~500字。(70分
青海湖
我们从西宁机场一下飞机就直接驱车赶往青海湖,因天色已晚,所以决定明早再去游青海湖。
天刚刚蒙蒙亮,我和妈妈就早早的起了床。我们刚走出房间,就看见对面有一只小鹿,真可爱!于是我赶紧拿出相机,“咔嚓”一声,就把小鹿照进了相机。“瞧,日出!”姐姐打叫起来,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顿眼望去,哇,好美的日出啊!太阳好像一个娃娃,一睡醒,就不停地踢着被子,很久很久。。。。。才露出一个圆圆的脸,害羞地张望着大地,湖面上波光粼粼,像仙女撒下的一把碎金,整个水面金光闪烁。只见青海湖里的小鱼,有的在和伙伴捉迷藏,有的在休息,还有的在追逐、嬉戏。接着,我们还去了二郎剑,这里最好玩的'是骑牦牛,骑在牛背上,摸着他柔软的皮毛,真舒服!
现在我们马上赶往下一个景点——
张掖
沿途有许许多多美丽的风景:祁连大草原,牛羊成群,像一颗颗黑白相间的珍珠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茶卡盐湖,坐上小火车,眺望两岸的风景,碧水蓝天,胜似人间天堂。门源油菜花,芳草绿野,仿佛世外桃源。瓜州,瓜果飘香,果肥汁甜。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处处有航天。。。。
终于达到了今天的目的地——张掖。张掖是世界著名的丹霞地貌之一,你们知道丹霞是怎么形成的吗?丹霞是由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年久侵蚀所形成的孤立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张掖的丹霞地貌分布广阔,蔚为壮观,造型奇特,色彩艳丽,这里层级错落交替,岩壁陡峭,气势磅礴,形态丰富,煞是好看。其中以色彩斑斓而称奇的有七彩峡、七彩湖、刀山、火海,无一不是奇妙景观,令人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株洲,我有五个家人,他们是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小姨,放假的时候我们一般会住在一起。他们都有自己的特点,一点也不一样。
我爷爷最大的特点是勤劳,每天我们还没起床的时候,他就在厨房里忙碌开了,给我们准备早餐并且尽量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有的吃蛋炒饭,有的要吃米粉,有的要吃稀饭,他都不厌其烦地准备好,我真佩服他。吃过饭后还会拖地,天气好了还会晒被子,他怎么就那么不累呢?
我奶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交朋友。她没事做的时候就会去别的小区的奶奶家串门,和她们一起喝茶、打毛衣、做鞋子,有时也会打打小牌,别的奶奶有时也会到我们家来,有奶奶的家可真热闹。
我爸爸一天到晚总是忙不赢,也不知道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事,很多时候都是半夜三更才回家,在家的时候总是会问我的作业,当然他回得早的时候也会和我一起玩,踢足球呀,下棋什么的,所以很多时候我既盼望爸爸早点回也会害怕他回得太早。
妈妈在放假的时候都是陪着我,我觉得妈妈最大的特点是臭美。她几乎每天都不穿相同的衣服,还喜欢喷香水,当然总是会给自己和我们其他家人买各种各样的新衣服。
我的小姨最喜欢看韩剧,只要有空闲就会看,据说她还会将简单的韩语,我都怀疑她不是中国人,是韩国人了。
我的家人有趣吧?我爱我的家人。
我的同学有一张瓜子脸,浓眉大眼,唯一的缺点,就是长得太黑,皮肤黑的就是一位非洲人,简称“盗版非洲人”。这也只是他的外号之一。
说他自恋吧,还真是。有一次上语文课,老师讲着课,不知怎么,讲着讲着,就转移到谁长得最帅,这个话题上。男生们都面红耳赤的低下头。当时,课堂上一片静寂。老师又问了一遍:“只要自己觉得自己长得谁就站起来,不要紧。”接着又是一片静寂,然后我的同学首当其冲的站了起来。我们全班女生都用不服的眼神看着他,但是,他并没有害臊,继续站着。因此,我们全班又送给他了一个外号“自恋狂”。
他跑的也倒是挺快的,他是我们班男生中的第二名。但是奇葩的他又一次奇葩事情上演了,当时应该是接力赛,可恶的“自恋狂”没等跑,就已经吐了。没办法只能让替补上了。虽然我们依然是第一名。但是,我们对他又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并且记住了那次呕吐事件。所以,每一次他跑步时,我们都要对他说你可别再吐了。
这就是我的同学—王旭昊。怎么样?有点可爱,有点自恋,还有点神经病,好玩吧,你喜欢吗?
我有一个严肃又厉害的爸爸。他平时喜欢穿着宽松又柔软的汗衫及衬衫,他的职业是光荣又危险的人民警察。在陶堰派出所里,爸爸与同事们相处融洽,待人友好,真诚善良。爸爸十分机警,工作认真勇敢。爸爸还很聪明,小学、初中数上学次次100分。
工作时的爸爸十分勇敢。有一次,爸爸和同们一起去外地追捕一名嫌疑犯。那家伙见情形不妙,拨脚就跑,仗着地形熟悉和警察玩起了躲猫猫,爸爸坚持不懈、紧追不舍,终于把他追上了,经过一番博斗,将这个狡猾的家伙制服,捉拿归案,案子也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获得领导和同事的表扬。#此前在首页部分显示#
生活中,爸爸十分善良。有一次我们上街去买东西,路上遇到一个要饭的人,爸爸说给他点钱吧。我劝爸爸不要了,因为很可能是个骗子。爸爸说不管他是真的遇到困难还是假的来行骗,他都很可怜,碰到了,就帮助一把吧。
在家里,爸爸十分友好,跟我像哥们一样地谈论电脑游戏,一起玩魔方,一起打球。爸爸有很强的好胜心,老是和我比魔方谁转得快,但自从我学会了四阶、五阶以后,我们之间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了,爸爸常是我的手下败将。我和爸爸很亲密,但他对我要求也很严格。如果我做错了什么事情,爸爸也会发脾气,指出我的错误和缺点,但当我认错的时候,他又会原谅我。
这就是我的爸爸,我最尊敬、最热爱的人。
有一天,画眉鸟正在床上休息,忽然听到一阵阵悠扬,动听的歌声,它循声望去,一看,原来是夜莺在练唱歌呢!“夜莺姐姐的歌声如此动听,我何不向它学学呢?”画眉鸟躺在床上,头枕着双手,翘着二郎推想:“我每天早晨起来练唱歌,终究会练好的。”
这天晚上,画眉鸟拨好小闹钟,第二天天还没亮,画眉鸟儿就来跟夜莺学唱歌。一开始很认真,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练习。
它把夜莺的几首歌都学会了,就觉得自己唱得差不多了。它想:如果森林里开个歌咏比赛,我就可以和夜莺姐姐比比高低了。
正在它得意洋洋,想入非非的时候,树林深处又传来了夜莺的`歌声。“啊,这是一首新歌,真好听。”画眉鸟也张开嘴巴想唱,但它自己音域不够宽,唱不上去,反复了几遍还是唱不上去,它急得直抓头。这时,音乐家——百灵鸟走过来对画眉说:“要当好歌唱家,应当先练基本功,不能光满足于跟别人学几首歌。”画眉鸟听了点点头,就“1、2、3、4、5、6、7。。。。。”反复地唱了几遍,它觉得不成曲调,枯燥得很,就坚持不下去了,它想:“反正我也学不好了,更当不上什么‘森林歌手’了。”于是又懒洋洋地躺在床上。
有一天,画眉鸟在林中散步,遇见了百灵鸟,百灵鸟问他:“你现在歌唱得如何了?”画眉鸟红着脸,羞答答地说:“基本功太难练,我没有练下去。”百灵鸟对画眉鸟说:“自己认定了一个正确的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奋进,无论遇到了多大的困难,也要千方百计地克服它。”
从此以后,画眉鸟接受了这个教训,持之以恒,终于成为了大森林里最出色的歌手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