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传统的教育一直以教材为本组织教育教学,一切从教材出发,习题、都离不开课本中的内容。而课程改革以来,变动最大的就有我们的教材。课本中鲜艳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多了起来,乏味俗套的问题少了许多。教材的编写不光是给学生以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情感、道德以及价值观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掌握。这些新理念的实施离不开我们教师。
1、研读教材
现在的教材依据学生的情感知识需要进行编写,贴近了学生的心灵,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有许多的问题和困惑,在独自阅读课本时也有难以逾越的困难。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能因为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就将这些难题和问题忽略,相反,它们正是我们在研读教材时需要密切注意和着力最重的地方。一个教师,能否在拿到教材后发现这些难点,是熟悉和掌握教材的基础。当然,我们对这些问题的重视根本的目标不是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
同时,新教材中人文化的东西逐渐增多,一篇看似简单的课文背后,可能蕴涵的情感、态度极为丰富,想让学生能感悟这些情感,那么教师首先就需要具备从字里行间体悟情感、价值的能力。这也是现在教师所要有的研读教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2、组织教学
如同工程师的建设图纸,医生的医治计划一样,在深入研读教材后,走进课堂前,
每一位教师都会在心里对一堂课给出自己的设计。书中提到了一位中学教师,他在对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的代表开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而学生也非常积极地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真可谓是天衣无缝。这样的一节课在我们大部分的教师心中绝对是一节无可挑剔的好课,但对于美国代表来说却是一节充满了问号的怪课:学生的问题去了什么地方?学生既然会回答所有的问题,那还要上课做什么?
传统的教学中,我们都将教学设计建立在帮助学生记忆知识技能和解决难题上,如果一堂课下来,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知识、记忆知识,都能没有问题了,那么这堂课也就成功了。所以我们的教育发生了一种怪现象,当一位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一年级的小朋友时,他们能回答出22种不同的答案;而用同样的问题去问大学生时,他们却不知如何作答,最后才在老师的点名下说出了一个答案。难道大学生还不如小朋友吗?不是,关键在于,经过长时间的学校学习和训练,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标准答案,习惯了每个问题都只有一个答案了。书中,作者把这种教育叫做:去问题教育。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没有问题也就没有了创造,创造力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明确一堂课以后学生得到些什么。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最终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进行发现、思考、合作,让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能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对未知知识的探求***。
3、 走出教材
课程改革以来,提倡走出教材、走出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其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但现在的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惊人,信息量巨大,不用说是教材,就是权威的科学用书也有道不尽的地方。我们的学生最终还是要进入到社会中的,对于信息的`掌握自然是越多越新越好。现在很多的教师都将目光放到了教材以外,课堂信息量大了起来,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在跳出教材上需要有一个度,如果喧宾夺主、不分主次,那么就算信息再多,也只能是学生脑中的“过眼云烟”,不能生成连贯的知识体系,更不能激起学生的探求***。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尺度,要让丰富的信息充实教材而不是割裂和主导教材。
想象习作如何教
想象作文给了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是学生感兴趣的作文形式。完成一篇习作不难,但要写好很难。学生们有着各种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幻想,经常驾驶不住,架天线不接地气。有方法,有策略,脚踏实地,才能真正有效的指导学生作文。
一,情感抒发接地气。
小学生对事物的体验,往往在兴趣爱好的心理驱使下进行的,观察视觉是孩子视觉。决定想象习作的基点应紧扣他们的兴趣,情感,坚持用儿童的.眼光审视,才调动想象写作的热情,让学生畅意表达。
比如,教学《凡卡》一课,假如设计《凡卡在中国》,意图让学生想象凡卡杨科在中国过上幸福的生活。主题与学生的体验差距大,把学生架在社会意识的高度,学生感到不好写。假如改为《凡卡续写》,学生就感到有很多内容要写。
二.语言表达适当,给语言创造一个好平台。
没有情感的文章就没有灵魂,没有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思想的羽翼缝合,文章还是飞腾不起来。如童话的幻想等写作方法,就足以让习作如虎添翼,画龙点睛。
让学生参考教材写,教材是丰富的资源,其实它搭建了一个好的平台。
三,给想象内容架云梯。
其实就是让学生联系生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联系实践,教师再适时点拨,为学生架云梯。
与阅读指导紧密联系,桥架天线,会接地气,想象作文才能软着陆。
窦老师引入了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的有关读书的名言“读书的时候,你会处处感觉到他就在你的身边,但你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怎么办”的疑问中抛砖引玉----借助想象。就这样,孩子们沉浸在入情入境的人物对话朗读中,为静止、平面的文字插上想象的翅膀,将它们拍摄成电影镜头般的鲜活画面,呈现在听课老师眼前。学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老师的巧妙设计让学生发现作者语言表达中段落和提示语的特点。最后,窦老师在续写环节中要求学生将想象的画面回归为文字,以此检验、巩固学生对语言描写的掌握情况,孩子们的描述毫不逊色原文,有了前面的那么多惊喜,这样的结果自然在意料之中。
用窦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如果课堂教学是一次探宝的过程,那么“教什么”就是教师在研读文本的时候,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寻找那些最有价值的矿石的过程。而“怎么教”则是矿石开采、切割、雕琢和打磨的过程。我们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不能只是一个精妙的艺术作品,还要有这个“寻找的过程”和这些“加工的本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