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十二演播室”的特约记者。今天,我来到同学们中间,是想和大家探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初三补课,是当今社会尤其是教育界最为关注的问题。许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星期天、寒暑假都要组织学生上课,很多家长也都支持。作为中学生,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今天,我给大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初三不再补课。请大家针对这个问题阐释自己的观点。
学生甲:我赞成初三补课。初三马上就要面临中考,如果不补课,就很难考入重点高中,也很难实现自己的愿望。
学生乙:假如初三不再补课,那我们中学生就能真正地认识什么是学习,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学生了。假如初三不再补课,我们就会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我们就会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比如,我们班有的同学喜欢小提琴,有的喜欢跆拳道,有的喜欢写作,有的喜欢声乐……可是上初三后,补课占用了我们所有的课余时间,我们的特长得不到真正的发展,我觉得,这对我们的成长是不利的'。
学生丙:这些特长,等到初三结束再发展也不迟啊!
学生丁:我反对初三补课。这些特长一旦中断一年的练习,就很难再继续学习下去。假如初三不再补课,我们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参与社会实践。今天的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我们应该在假期里走进社会,从各方面来培养自己的能力,如果我们只啃书本,只重视那些书本知识,而缺少实际锻炼,我们恐怕很难在未来的社会立足。
学生戊:我认为,假如初三不再补课,对学校、对家长、对学生来说,都是有好处的。不补课了,学校不会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心理问题。有些学校因为初三补课而造成了一些安全事故,可谓得不偿失;家长呢,也不必因为初三补课而花掉很多的血汗钱。一些家长因为孩子补课需要钱而外出打工,因为缺少和孩子的沟通,学生学习成绩反而下降;学生呢,可以减轻一些学习负担。一些学生因为补课压力大,有的竟然离家出走……这样看来,补课还有什么意义呢?假如初三不再补课,这一切的问题都解决了。
记者:看来大家的意见比较统一。那就是支持初三不再补课。初三补课,实在是一件关系社会发展、关系教育发展的大事。我们相信:教育部门一定会制定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政策,做出正确的安排。谢谢同学们!
俗话说:有规矩自成方圆。但在如今这样一个自由又多变的时代里,那些老规矩似乎不再多么重要了,一个只会遵守规矩的人也会被冠上“循规蹈矩”的名号。那么,老规矩究竟有何妙用?它有何存在价值?它本身是什么呢?
在我们的印象里,一些有文化的人,特别是博览群书、以书为友的人,都有一种特殊的气质,他们温文尔雅、平易近人,说话做事不会让人感到不快。这其实不是知识的魅力,也不是书籍的魔法,是因为他们通过读书懂得了一定的道理,知道为什么要跟别人打招呼,为什么要控制自己插话的***,为什么要有选择地消费,而不是任何人从小教导于他,什么事要如何做,而他却不知其所以然。可以见得,一个人要发自内心地遵守所谓的“老规矩”,也要他真正的明白老规矩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守。这不是教导几天就能够轻松做到的。所以,只有真正理解老规矩,才会真正遵守老规矩。而守规矩是一个人自身气质和所受文化程度的直接体现,就如同教几岁的孩子守规矩一样,哪怕他是学会了所有的`老规矩,做起来也一样别扭。
在新时代,有些老规矩的确过时了,比如我们所说的“不许管闲事儿”,这话说得严肃,否定得彻底,但仔细想来,什么样的事情叫做“闲事”?这却没有一个基本的定义,是大街上不要随便劝架?还是朋友有难绝对不帮?亦或是路上摔倒的人不能扶?有些“闲事”,却体现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仔细想来,好像只有在大人看不惯孩子做一些蠢事时,才会提及这样的话语,这句话的意义也就不攻自破了。再比如“笑不露齿,话不高声”,这“不漏齿”恐怕是很难做得到吧!现在和以前不一样,总不能在笑之前还要想着用手捂住嘴,这女生还能勉强做到,如果身为男子汉,还要做这样遮掩的动作,岂不是会被人笑话?那“话不高声”呢?什么叫做不高声?现在说话以使人听清楚为主,这不大声怎么让别人听得清楚明白?每句话都用别人勉强才能听得到的声音说出,还不让人厌烦吗?
但也有些,是一个人必须做到的。比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体现——敬老、如同现在学生回家,开门的一般都为父母,叫他们一声给予最基本的问候,难道不对吗?作为学生也没有其它能够孝顺父母的途径,唯有这真心实意的一句“爸,妈,我回来了。”,让父母听在耳里,甜在心里。
老规矩在中国封建时期尤为盛行,但现如今却逐渐被淡忘了,能够重新拾起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我们需要用足够的知识和事实去考验它,用足够的耐心去理解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为它们穿上新装,就如同新年时的除旧迎新一样,用它们崭新的面貌造福新的时代。
看到这条短信,我猛地一拍脑袋,这才想起今天是单周周一,轮到我们组做值日。可作为值日组长的我却把这件事忘得一千二净,并率先走人了。如果其他组员也像我一样把这事抛到了九霄云外,或是因无人监管敷衍了事,那明天一早全班同学就要在乱哄哄的`环境里进行早读了。
我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已经这么晚了,再赶回学校,召集组员做值日显然不现实。老师当初任命我做小组长,就是因为信任我,相信我能认真负责地带领组员做好值日,可现在我却想到这里,我羞愧难当。妈妈望了望我,说:“怎么办?”我咬了咬牙,说:“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第二天,我特地起了个大早,比平时早了一个小时赶到教室。果不其然,昨天我走后,组员们也没有做值日,地上还堆着不少垃圾,桌椅也都歪七扭八地摆着。我赶紧拿起扫帚把地面清扫干净,接着马不停蹄地拿起抹布把桌子、讲台、黑板都擦了一遍,再把桌椅排列整齐。看着眼前干净的地面、整齐的桌椅、一尘不染的黑板我稍稍松了口气,这才发现自己早已汗流浃背。
“以诺,你怎么这么早就来了?”不知何时,顾老师站在了教室门口。
“顾老师,对不起,昨天我忘记做值日这件事了。所以今天早上赶过来补上。”我赶忙解释道。
“我猜你肯定是忘记了,你做事一向认真负责,不会那么不负责任地让教室乱着就一走了之。”顾老师笑眯眯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和颜悦色地夸奖道。
我的脸不由得有些发烫,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我深刻地意识到,今天早上,我补上的不仅仅是一次值日,更是一份责任心、一份老师的信任。
这次补“课”让我受益匪浅。责任心是一种担当、一种约束、一种动力。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勇敢地扛起它,做到问心无愧。
一语双关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本文即是明证。题目“补‘课”’一语双关,既指补做了值日,又指明确到责任的重要性,补了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课。文章卒章显志,小作者能有这样的认识,难能可贵。
你看,数学老师已经生情严肃地站在讲台上。“今天,我们复习相似性。”“啊——”同学们异口同声。真没劲,也不来点新内容,还说什么“温故而知新”。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学习新知识呢?补补课温习温习旧知识不就自然知道了吗?可见,孔老先生的意思并不是说,毫无目的'的补课、无休止的重复就内容就等于能学好新知识,然后就能考上高中!
猛一抬头,咦?数学老师怎么变得胖乎乎的?再一看,天哪!语文老师已经来了,我居然不知道!“今天,我们复习古文。”“山不在高,有仙则有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的《陋室铭》确实名不虚传。不过,我倒想起一句顺口溜:“分不在高,及格就行;考不在会,作弊则灵。”嘻嘻,肯定不是好学生编的,我差点失声笑出来。糟糕!千万别让老师看见。抬头一看,老师两眼紧盯课本,嘴一张一合;环顾四周,同学们却个个心不在焉。“岂有此理,古人像你们这么大时,个个满腹经纶、吟诗作赋,你们真是朽木不可雕也!”话不能不能这么说嘛。诗仙李白固然伟大,可是他会做几何证明题吗?知道光热力学吗?听说过English吗?
等我一连串问题问完之后,英语老师又进来了。“今天,我们复习语法。”我们知道语法十分重要,可语法也是为说话服务的呀!天天翻脸覆去学习死语法!课文不会念,录音听不懂,更别提对话了!为什么?因为考试的少嘛!我只觉得脑袋重、眼皮沉,只想回家吃饭!
好不容易盼来了生物老师,可是我马上又盼着他走了。这一节讲的什么?我全不知道,我只听到最后有人说:“放学了!”我终于可以回家了!
“同学们,明天继续补课,千万别忘了!”
“唉——”
我的天哪!别补了。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记者向几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做了这样的调查:
幼稚园的小朋友。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说这是什么?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月亮、饼干、圆圈……各种答案“缤纷四起”,记者满意的笑了。
初三年的学生。他同样在黑板上画了个圆,问说这是什么?可他发现在场的同学们都唯唯诺诺,低着头,不敢直视他。后来老师指定一位读书前茅的同学起来回答,他说是零,老师满意的点头了。“是游戏币呀!”一位平常不起眼的同学小声的说,但是在老师的怒瞪下,又萎缩了。记者只能在心中叹息!
不晓得你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后是否也一样感叹,难道学生就没有个性吗?
应试教育的弊端在近几年来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全面的、知识型人才或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特长的人才。然而应试教育却在灭***这些人。
从小我们接受的都是灌鸭式教育,老师又多少知识,就有多少知识往学生的脑子里塞,考试的内容就是这么多,也不会为难你,只要记熟就行了。然后,我们就拼了命的背呀、记呀,真的恨不得我们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恨不得有小叮当的记忆面包……就这样一年一年的积累,所有的人都被同化了,真到了思想意识达成一致的境界。有时都怀疑了,到底考试是考我们还是考老师呢?无解。
就如同那群处三年的.学子们,明明可以的,可以各抒己见,然而却在老师的怒瞪下退缩了。放眼中国,有多少激情昂扬的学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股热情的火被浇灭。如何不叹息呢?
幸好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在一些相关人士的呼吁下,教育制度终于向前进步了——素质教育。虽说素质教育只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而不是“抛弃”,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还是考试,总是脱离不了传统的应试模式。但中国现当代的学生们也的确应该感到欣慰,虽然完全抛弃掉应试教育对现在的中国来说还是一个蛮棘手、难落实的难题,但在素质教育的“帮衬”下,也许不再有更多的学生遗落他们的个性了。
失落的个性,有点遗憾,但总是符合现实的;
失落的个性,有点残缺,但总是一种缺陷美;
失落的个性,有点叹息,但总是会取得进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